A. 和服的由來和歷史是什麼
01B. 日本特製「奧運和服」,196個國家各具特色,中國是什麼款式的
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兩千多年的古希臘,因在奧林匹亞舉行而得名,自從1896年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後,每4年一屆的迎奧運成了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體育盛會,今年這一屆奧運會是日本東京舉辦。
中國元素很多,中國式和服就採用了玄色為底色,並且加入國寶大熊貓和萬里長城,這萬里長城也是別具一格,酷似龍形,而黑色在東亞都是最高級的正統禮服顏色,秦始皇的龍袍就是黑色,紅色是大漢專用色,可以說日本還是很懂中國文化的,中國式和服一出場就力壓全場。
C. 和服和漢服
和服與漢服的區別
和服,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服裝,結合古代中國吳地服飾、唐朝服飾的混血產物,德川家康時期正式稱為和服。和服是在借鑒、學習漢服形制的情況下產生的。
和服在日本稱為「著物」或者「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服裝。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養老令》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於即位禮、冠禮、婚禮等周禮儀式。元正天皇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 。
中國曾享有「衣冠上國」之譽,服飾文化也對東亞文化圈產生了極其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文化自古就傳播於日本、朝鮮、越南,以致東服西漸,很多的和服、朝鮮服裝很像漢服,也正是由於它們是借鑒、學習漢服體制而形成的產物。
漢服與和服的區別?
漢服與和服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整體風格與裁剪製作工藝方面。
一、整體風格不同: 漢服飄逸灑脫,美在靈動。 和服拘謹寧靜,美在端莊。
二、裁剪製作工藝的不同: 1、前片不同: 漢服前左片為整幅布、右片多為半幅布;和服前身左、右片都為半幅布。 2、領口不同: 漢服交領是裁剪出來的;和服交領是按對襟裁剪,穿著時相交呈交領。
3、袖子不同: 漢服廣袖線條柔和,袖口是開放的;和服振袖直線直角,下部縫合,後部敞開。 4、腰帶不同: 漢服博帶束腰,一般在前面打結,多餘部分自然下垂;和服以布料圍腰,腰帶又厚又寬,在背後打結,結很大。
5、衣裾不同: 漢服衣裾較大,和服衣裾較窄。 6、緣邊不同: 漢服衣領、袖口、衣裾都有緣邊;和服只有衣領有緣邊。
(3)中國式和服在哪裡擴展閱讀: 漢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 *** 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
*** 、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
和服是日本人的傳統民族服裝,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誇耀的文化資產之一。和服實際上源自中國漢唐服飾,後經日本歷代修改,逐漸形成日本現代的和服式樣,但基本上與漢唐服飾並無太大區別。
和服的穿著技巧,乃是隨著時代的風俗背景,經過琢磨考驗,蘊育而生。衣服上高雅而優美的圖案,源自日本民族對山水的欣賞及對風土的眷戀,乃至於對人本精神與情境的細膩感受。
參考資料:網路-漢服 日本和服文化。
和服和漢服的區別和相似點
眼觀:漢服是廣袖 和服是振袖 漢服是寬袍大袖 和服穿了得走小碎步···(袍子寬不寬你自己想) 漢服是上下分裁上衣下裳(就算是直裰,裡面也有暗擺) 和服是通裁,幾塊布一拼,也不管下擺的寬度(所以其實走不了大步子) 所以 漢服可以邁豪步 和服只能走小碎步 漢服的腰帶幾乎都是軟的 而且不能超過九厘米 和服的腰帶基本上沒有九厘米以下的 漢服的深衣上下擺也有裾 和服沒有 漢服的腰帶打結打在前面 和服在後面 具體區別:一,從花紋上來區別,固然是可行的。
一些十分具有日本本土風格的圖樣我們可以認定為和服花紋,但是也要注意,日本有相當多的圖案風格都是傳自中國的,這些圖案既然是中國的,當然也可以作為漢服花紋沒有什麼不對。列舉一下傳自中國的圖樣:一般都是比較古老的圖案,比如法隆寺圖案(跟隨佛教被傳播的圖案有很多,像法隆寺圖案這種是活化石,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幾百年前的唐朝圖案),金魚圖案,松鶴,雲鶴,千鳥(來自中國的百鳥圖,其實百、千都是虛指,指多而已)、青海波(波浪形的圖案,請大家注意中國官服下擺的青海波與日本的青海波諸多相似),鳳凰,孔雀,龍,獅子,虎,牡丹,花鼓(日本鼓傳自唐朝花鼓),唐草(蔓草式樣圖案,因傳自中國所以叫唐草)等等 列舉日本本土式圖樣:一般比上面的新,像櫻花(比較古老了……)、日式風鈴、和扇(和扇和中國扇的區別請大家注意)、桔梗花、朝顏(牽牛花)、市松(一種約定俗成的松葉文樣)等等——這些是漢服不會出現的 有的時候從花紋上面非常難分辨,我曾見過日本的一種鳥文樣,簡直與楚國鳳鳥文長的是雙胞胎,所以最好還是從款式分。
二,從款式上來區別,這才是重點。專業地判斷是哪一種服裝,還是要從款式。
1,和服的衿和漢服不一樣。和服的衿,既非中國的交領,也與中國的直領不同,最典型的特徵是衿頭出在衣服外面。
漢服的衿和衣服是平齊的。還有,和服的衿內貼一層布做共衿,共衿不封口,用於 *** 領芯(讓領子形狀變的很硬的東西)。
漢服從來沒有領芯。2,和服的袖子大部分是方形袖,漢服的袖子大部分是圓形袖。
為什麼說和服大部分是方形袖,因為也有少量圓形的款式,比如說圓祿袖,現代的和服則一般都為方形袖。至於漢服,大部分是圓形袖,但要注意也有少量方形的,唐朝的部分舞衣袖即為方形,比如說那尊著名的 *** 陶俑所穿。
3,和服袖後不封口,反而袖前端底下要封,和我國宋明時代的代表性服裝是剛好相反的。早在秦漢時代,我國的袖前端底下也封一部分,只留比較小的口來伸手,稱為懸壺袖——可見於曲裾圖樣,這種袖形進化到唐朝還有,後來逐漸被大袖替代了,但是我們的袖後從來沒有不封過。
袖後不封口、一直開到腋下是和服的特徵。4,漢服是靠系帶綁住穿的。
和服沒有系帶。和服上面沒有一根帶子,完全靠腰帶固定,如果腰帶散了衣服就徹底開了,所以女式和服腰帶才會綁的很誇張。
5,和服腰帶的長度、復雜打法和打出來的花樣是漢服沒有的。漢服腰帶就是合腰身長,綁上再下墜一點就夠了。
女式和服腰帶卻需要長4米多,利用它在背後打出各種花樣。6,漢服上的環佩、香囊、桃符、彩縷、綬帶、披帛等裝飾,都是和服沒有的。
當然和服也有自己的裝飾品,不多說了。漢服還有小佩劍等裝飾,相對的和服是用懷刀的。
下面列舉一些錯誤的說法:1,「腰帶比較寬的就是和服。」 錯。
和服腰帶確實有很寬的,但是也有窄的,事實上從3、4厘米到30多厘米都有。相較之下,漢服的腰封也有各種不同寬度,比如部分武將用的腰擋,那總寬度也是有30多厘米的。
僅靠腰封寬度這么模糊的概念來分辨漢服和服顯然不可靠。2,「花樣比較花的就是和服。」
對於這種論點,我沒有什麼好說的……唯有沉默。其實唐朝的織染技術是世界一流,不知道比日本華麗到哪裡去了。
3,「袖子是方的就是和服。」 錯,唐朝大有方形袖子的舞衣,可以推測為它們是和服的祖先。
4,「下身比較窄小就是和服。」 錯了。
其實和服本身並不窄小,相反,它是做成從小個子女人到男人(演員)統統都可以穿的進去的寬大程度,我們看到它下身窄小,是因為它是根據穿的人的身材,用多種配件幾經纏繞,最後完全裹在身上的。這是穿著方式和我國不同,並不是它本身有多窄,放開來看還是很寬的。
僅憑衣服的寬度來判斷漢服和服也不妥當。5,「下面拖地長的就是漢服,下面短的不到腳的就是和服。」
還是錯了,比如女式和服的標准長度有190多厘米,穿著約可拖地30-60多厘米,我們之所以看到它穿著短的不到腳,是因為穿的時候腰上要回折一部分,結果就變短了,這是良家婦女的穿法。戲劇和風塵業從業者的穿法則是不回折的,因此同一件衣服穿起來也會有不同。
如果僅憑衣服本身的長度,恐怕無法判斷是漢服還是和服。6,「頭上插梳子,臉塗白,小櫻桃嘴化妝等是日本的東西,穿漢服不應該這樣打扮。」
錯,這些都是唐朝的= = 穿唐朝的衣服完全可以這樣打扮嘛。
怎麼分漢服與和服?有什麼區別?
正確區別漢服與和服的方法:
一,從花紋上來區別,固然是可行的。一些十分具有日本本土風格的圖樣我們可以認定為和服花紋,但是也要注意,日本有相當多的圖案風格都是傳自中國的,這些圖案既然是中國的,當然也可以作為漢服花紋沒有什麼不對。
列舉一下傳自中國的圖樣:一般都是比較古老的圖案,比如法隆寺圖案(跟隨佛教被傳播的圖案有很多,像法隆寺圖案這種是活化石,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幾百年前的唐朝圖案),金魚圖案,松鶴,雲鶴,千鳥(來自中國的百鳥圖,其實百、千都是虛指,指多而已)、青海波(波浪形的圖案,請大家注意中國官服下擺的青海波與日本的青海波諸多相似),鳳凰,孔雀,龍,獅子,虎,牡丹,花鼓(日本鼓傳自唐朝花鼓),唐草(蔓草式樣圖案,因傳自中國所以叫唐草)等等
列舉日本本土式圖樣:一般比上面的新,像櫻花(比較古老了。。)、日式風鈴、和扇(和扇和中國扇的區別請大家注意)、桔梗花、朝顏(牽牛花)、市松(一種約定俗成的松葉文樣)等等--這些是漢服不會出現的
有的時候從花紋上面非常難分辨,我曾見過日本的一種鳥文樣,簡直與楚國鳳鳥文長的是雙胞胎,所以最好還是從款式分。
二,從款式上來區別,這才是重點。專業地判斷是哪一種服裝,還是要從款式。
1,和服的衿和漢服不一樣。
和服的衿,既非中國的交領,也與中國的直領不同,最典型的特徵是衿頭出在衣服外面。漢服的衿和衣服是平齊的。
還有,和服的衿內貼一層布做共衿,共衿不封口,用於 *** 領芯(讓領子形狀變的很硬的東西)。漢服從來沒有領芯。
2,和服的袖子大部分是方形袖,漢服的袖子大部分是圓形袖。
為什麼說和服大部分是方形袖,因為也有少量圓形的款式,比如說圓祿袖,現代的和服則一般都為方形袖。至於漢服,大部分是圓形袖,但要注意也有少量方形的,唐朝的部分舞衣袖即為方形,比如說那尊著名的 *** 陶俑所穿。
3,和服袖後不封口,反而袖前端底下要封,和我國宋明時代的代表性服裝是剛好相反的。
早在秦漢時代,我國的袖前端底下也封一部分,只留比較小的口來伸手,稱為懸壺袖--可見於曲裾圖樣,這種袖形進化到唐朝還有,後來逐漸被大袖替代了,但是我們的袖後從來沒有不封過。袖後不封口、一直開到腋下是和服的特徵。
4,漢服是靠系帶綁住穿的。和服沒有系帶。
和服上面沒有一根帶子,完全靠腰帶固定,如果腰帶散了衣服就徹底開了,所以女式和服腰帶才會綁的很誇張。
5,和服腰帶的長度、復雜打法和打出來的花樣是漢服沒有的。
漢服腰帶就是合腰身長,綁上再下墜一點就夠了。女式和服腰帶卻需要長4米多,利用它在背後打出各種花樣。
6,漢服上的環佩、香囊、桃符、彩縷、綬帶、披帛等裝飾,都是和服沒有的。當然和服也有自己的裝飾品,不多說了。漢服還有小佩劍等裝飾,相對的和服是用懷刀的。
漢服與和服的區別在哪裡?
【漢服與和服】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
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稱為「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衣服。
日本還有一種盛裝禮服叫做「唐衣」。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
比如女式和服背後的大腰帶就是和服的特色之一,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志。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雖然日本和服的基本式樣來自漢服,但是兩者的差別還是一眼就能夠看出來的。現以漢服的典型代表「曲裾深衣」為例,與和服比較如下:1、腰帶:漢服的腰帶——博帶是束腰的,而和服是一堆布料疊加,腰很粗。
2、袖子:漢服的廣袖裁剪線條柔和,而和服的振袖線條是直的,袖子有點像刀片;另外漢服的廣袖是開口的,裡面可以縫口袋,而和服的袖口下半部分是縫合的(大約因為冷的緣故)。 漢服的袖子長度過手,禮服回肘,和服袖子長至手腕。
3、衣裾:漢服的衣裾比較飄逸灑脫,和服的衣裾比較拘謹,4、衣緣:漢服領、袖、裾都有衣緣,且衣緣與主料異色,如用同色,需用錦帶鑲在衣緣與主料的接縫處,以表示衣緣。和服只有領口有衣緣,且衣緣用料與主料相同。
5、領口:和服領口良家婦女把脖子包得很緊,藝妓領口往後遇出一大段脖子,漢服領口衣緣緊貼腦垂體後。6、弧度:和服追求直線,漢服追求曲線,漢服深衣女式衣裾通常為曲裾,和服下裳分四片裁,都是正方型。
漢服直裾深衣下裳分裁為十二片,梯形;曲裾深衣有4片裁也有6片裁亦有12片裁,皆為梯形。7、穿法:漢服深衣上下分裁,而後縫合,漢服儒裙,由上儒與下儒組成。
和服上衣下裳分開穿著。漢服灑脫, 而和服必須穿成上下直桶狀才符合他們的審美標准 【漢服與韓服(朝鮮服)】和服主要模仿的是漢服中的深衣,而韓服(朝鮮服)主要模仿的是漢服中的襦裙。
韓服(朝鮮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韓服(朝鮮服)服裝一般都是V字領。韓服(朝鮮服)服裝的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
hanfu/Article/advanced/2007/8/24/152935491漢服高腰襦裙與韓服女裝的異同 漢服與和服、韓服(朝鮮服)剪裁做法的異同 漢服前身左片為整幅布(前後身同寬)、右片(前、中期多為整幅;中、後期多為半幅。服裝史上,有些明朝交領衣略顯向右斜傾交領(有稱斜領衣,京劇明服多為此類),是右片半幅之故,且因某些右領口垂直向下裁剪所致)。
成衣後,直接呈現交領;下擺比腰寬,呈現梯形。現代正規影視劇漢服顯示,因現代布幅寬,袖多從上臂近肘處接余袖,前後身多為一整片,右衣片從「y」字型被剪開處接余片;出土漢服顯示,因古代布幅窄,多從肩處接余袖,前後身多由左右兩片向接。
和服前身左、右片為半幅布,左右領向下合於腰臀處而收尾;直身裁剪;腋下袖根縱向多出的袖寬常留開口不縫合,及與此開口橫向同寬的衣片也留開口不縫合。成衣後,呈現如同直領衣中的半長領式的合領衣(即:不直接呈現交領形制)。
穿時,左搭右相掩,呈現正交領形制。因直身裁剪,故下擺自然收攏顯窄(其做法,保持了先秦古漢服的源本理念:交領本為前身直領,穿時左搭右相掩,呈現正交領;當然也有前身左、右片在半幅布基礎上各加10多厘米寬的衣片而直接呈現交領者。)
韓服(朝鮮服)前身左、右片約為3/5幅布(多為半幅加縫10多厘米寬的衣片),成衣後直接呈現交領,領尾布帶與右胸處布帶相系。腰部界限多提升至胸部以下。
漢服,韓服和和服有什麼樣的區別
漢服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是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到明末清初的幾千年裡漢民族衣著服飾的總稱,在清初滿清 *** 的暴力政策下被廢除。
基本特點為交領、右衽、系帶、不用扣子,基本形制有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 (要注意:影視劇中的服裝都不是漢服;漢服不是單指漢朝的服裝,而是指漢族的服裝。)
(圖中為漢服襖裙) 和服 和服是漢服在三國時期流傳入日本並逐漸改良形成的,其特點是腰帶長且寬,系帶在後且衣型呈直筒狀。它與漢服的區別: 和服腰帶很寬很厚,而漢服寬腰帶較細較輕盈。
和服腰帶在後形成錦結(那個背包似的),而漢服腰帶在前自然下垂。(這一點很重要) 和服衣形呈直筒狀,而漢服(襦裙)較飄逸。
和服只靠一個腰帶固定,而漢服衣間多系帶。 和服下擺窄小而漢服下擺寬大自然。
還有和服袖子和漢服袖子的區別。(這里的漢服袖子類型用廣袖,注意漢服的袖子類型有很多,不止這一種) (漢服曲裾與和服對比圖,更直觀) 韓服 韓服是漢服在明中期流傳到朝鮮並加以改良形成的,因此韓服的大多數款式都起源於漢服,還有一部分男裝與漢服極為相似(比如兩者的帽子有一部分款式是完全相同的,過去朝鮮國王的禮服就是中國親王的禮服)。
特色是顏色艷麗以及沒有口袋。其與漢服的區別請見下: 韓服下裙是背帶裙,直接系在肩上,上襦很短套在外面(寬大的背帶裙外面套個小襖)。
而最容易與其弄混的漢服齊胸襦裙是下裙系帶很高,上襦扎在裡面。 韓服深衣因朝鮮人盤坐的習俗而系帶扎得很高,漢服則一般扎在腰部。
韓服下裙非常蓬鬆寬大而漢服下裙自然下垂。 韓服領口多呈v字形,而漢服襖裙的交領為y字形。
漢服齊胸襦裙與韓服對比圖 漢服圓領袍與韓服圓領袍及和服圓領袍對比圖 (漢服的最寬大自然,韓服與漢服雖然相似;但是明顯要小一大號,顯得局促;和服圓領袍與漢服差別最大,肉眼可以明顯看出來。) 三國服裝對比圖 。
幫我看下是漢服還是和服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
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從上面的裝束看,屬於漢服,上面的服裝是右衽(日本的和服應該是左衽的)、但不束腰(漢服是束腰的,也可能沒來得急束腰,漢服的腰帶比較寬大,和服帶子很細,扎時結打在胸前。),衣服應該是用繩帶系的結,所以應該是漢服。
D. 和服是哪個國家的傳統服裝
【和服的定義】
和服(吳服)是日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它是在依照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經過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的。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了和服上。
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地和式樣,千餘年來變化萬千。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調,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綉,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設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江戶時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熱水」,那時候人們把和服稱作「湯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單衣,即用於單穿的衣物。古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氣式的,和現在的桑拿很相似。人們為了防止被牆壁和柱子燙傷,都穿著湯帷子入浴。湯帷子被稱為「和服」始於江戶時代。
後來,人們逐漸改變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時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熱水中。於是,這種和服便成為洗浴完畢後穿著的簡單衣物,並作為夏季休閑體現個人情趣的衣物延續至今。從價格上來說它和真正出席宴會的和服相差很大,一般在10萬日幣左右,而一般的和服則至少要100萬。
最初的日本服裝是被稱國「貫頭衣」的女裝和被稱為「橫幅」的男裝。
所謂「貫頭衣」,就是在布上挖一個洞,從頭上套下來,然後用帶子系住垂在兩腋下的布,再配上類似於裙子的下裝,其做法相當原始,但相當實用。
所謂的「橫幅」,就是將未經裁剪的布圍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日本的和服,就是以此為基礎逐漸演經而成的。在日本出土的公元素至7世紀的古墓的人偶埴輪上,已經有了各種和服的形象資料。
E. 請問中國哪裡有賣和服的
TB上有。
可以搜索「櫻工房」「凌子和服」「東和」等關鍵字。是正統剪裁的和服來的。
F. 和服來源於哪裡
中國古代的吳服
G. 和服是從哪裡來的
和服不僅是日本人的傳統民族服裝,也是日本人可以向世界誇耀的文化資產之一。事實上,和服起源於中國的漢唐服飾。
和服(わふく,wafuku) ,是日本的民族服飾。江戶時代以前稱吳服,語出《古事記》、《日本書紀》、《松窗夢語》,在稱為和服之前,日本的服裝被稱為「著物」,而日本古代所稱的「吳服」是「著物」的一種。
和服可分為公家著物和武家著物。現今所謂和服實即古時之小袖,小袖的表著化始自室町時代,貴族的下著白小袖逐漸成為庶民的表衣。「著物」除了包括「吳服"之外還包括肩衣袴、源自平安時代的狩衣等等,這些都非源自吳服,而是源自本土的傳統服飾。十二單則是由奈良時代的裳唐衣加以改良而成,之後又有變化和創新。
和服服地
和服的面料是《詩經》裡面的用料。《詩》曰:「蒙彼縐絺。」縐絺就是縮緬和縞。正裝冬天採用縮緬,夏天用紗羅,浴衣則用木棉。和服正裝傳統上使用的材料為並幅(小幅)反物,通常禮服服地為御召縮緬,以延續德鹿子柄絞染振袖和服川幕府大奧女中禮制。也有傳統織布機織造的夏布以及其他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指定傳統工藝品。
如小千谷縮、結城綢、八丈絹等等。反物通常有染織綉多種工藝,包括江戸小紋、友禪染、草木染、正藍染、紅型染、型繪染、絞纈、刺綉、金彩等。反物沿用唐代傳統布料的尺寸,幅寬唐大尺尺二寸(36厘米),長半匹(二丈八尺左右,12米)為一反,故稱反物,一匹為一衣,故稱匹夫匹婦。
H. 和服發源地是哪是中國還是日本。
既然叫【和服】,發源地肯定是日本~~
不過【和服】本身是參考中國【吳服】款式改造而成~
但即便這樣,也不能說【和服】發源地是中國,因為畢竟有所不同 。
且中國本身沒有「和服」文化~
I. 和服源於哪裡
和服源於日本,是日本的傳統服飾。但和服是根據中國古代的傳統服飾改造而成的,所以要論和服的起源,應該還是在中國。因為在唐代的時候,日本和中國交往是非常密切的,和服也是仿照當時浙江人民的服裝樣式的,所以和服也叫做吳服。在日本人學會了吳服的製作方法之後,傳回了日本再經過改造和加工,就成了日本的傳統服裝和服。
因為日本本身是沒有自己的文化的,在和中國的交流和文化融合當中吸收了很多其他國家的文化,所以慢慢的在發展之中融合變成了獨特的日本文化。無論是日本的服飾還是生活方式,在裡面都可以窺探出濃濃的大唐風格。由此看出日本深受大唐的影響,雖然現在我們中國的文化已經和大唐時期沒有太大的關系了,但是大唐對於日本的影響還是非常的巨大的。
J. 和服是怎麼來的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裝,由中國的漢族服飾發展而來,三國時期東吳女人穿的幾乎和和服一模一樣,就是沒有腰後的背包,所以在日本被稱為「吳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現在日本人已經接受的這個稱謂,但是很多賣和服的商店,還是寫著「吳服」。
江戶時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熱水」,那時候人們把和服稱作「湯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單衣,即用於單穿的衣物。古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氣式的,和現在的桑拿很相似。人們為了防止被牆壁和柱子燙傷,都穿著湯帷子入浴。湯帷子被稱為「和服」始於江戶時代。後來,人們逐漸改變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時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熱水中。於是,和服便成為洗浴完畢後穿著的簡單衣物,並作為夏季休閑體現個人情趣的衣物延續至今。此外,在歌舞伎等戲劇的演出後台,很多演員都穿著和服休息,直到輪到他們出場的前一刻,她們才換上演出服,完成個人角色的轉換,出場演出。
奈良時代
日本上古時代的粗布服裝,窄袖斜襟,與古代中國穿著有所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並使之被吸收和制度化的,應該是從奈良時代開始。日本的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和交流和吸收。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規定了禮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職等級區分;制服是無官職的公務人員的服裝,按行業分類。總體而言,奈良時代的服裝色彩還是較為簡單的。
平安時代
到了平安時代(九世紀以後),由於國風的盛行,日本和服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有的奢美與精緻的特色,其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方向發展。舉個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聽過「唐衣」和「十二單」。唐衣是盛裝(禮服)的一種,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著方式,她並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圭的服裝,且輕薄透明,多層圭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或表著的顏色,倍添朦朧恍惚的美感。
鐮倉時代
由於過度腐化,窮奢極欲,公卿統治終於衰退。鐮倉時期,相對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這一時代特徵也反映在服裝上。另外,當時,元朝統一中國,並連續十次侵犯日本:日本人為了便於戰爭,服裝又回復樸素,寬袖又變回窄袖。
室町時代
室町時代,在衣服上印上家紋(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紋,估計家紋數目超過二萬種),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普及很廣。而女裝則更朝簡單化發展。
安土桃山時代
織田信長的安土時代、豐臣秀吉的桃山時代(十六世紀中葉),人們開始講究不同場所穿著不同服式,於是出現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和參加各種慶典、成人節、宴會、相親時穿的「留袖裝」。這一時期,帶有鮮明民間性的「能樂」逐漸成型,綺麗豪華的「能」裝束出現。此時,公卿的服裝沒有大的改變,基本是平安時代宮廷服裝的延續,而公卿與武家的最終融合是在明治時期,那是後話。
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時期,其時,男裝、女裝雖有變化,(如女裝的小袖形狀變得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以黑五紋為正裝,茶、黃次之>,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沒有太大變化。我們看到的和服大都是沿續了江戶時代服裝特式。
書名:圖說日本服飾史
作者:(日)高橋健自,著
出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