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建設美麗中國毛概
要想建設美麗中國,首先就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法治社會,這些都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前提條件。
⑵ 如何建設美麗中國毛概
答( -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 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 -的原則 ,控制開發強度, 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 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 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
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 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 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 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 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 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 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 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 態文明宣傳教育, 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⑶ 聯系實際,論述如何建設美麗中國.
1、完善綠色經濟體系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發展是硬道理,綠色是硬要求。推進綠色發展,必須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切實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從源頭上推動經濟實現綠色轉型,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發展道路。
2、構建綠色創新體系
綠色發展,離不開技術引領、金融支撐,需要綠色技術和綠色金融「雙輪創新驅動」。我們將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創新與環境保護深度融合,發展綠色金融,開發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加強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藝的開發與利用,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加快形成新型生態產業體系。
3、建立綠色能源體系
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佔全球總量的24%,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今後,我們將繼續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地熱能,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3)如何建設美麗中國毛概書上多少頁擴展閱讀
建設生態文明是千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美麗」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之一,並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規劃了清晰的路線圖,為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指明了努力方向。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子孫萬代,事關永續發展。只要遵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好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就一定能建設成美麗中國。
⑷ 如何能建設美麗中國
美麗中國建設要始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 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 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 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 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是將環境質量納入公共服務領域。
比起公共交通、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管理等公共服務,空氣、水 和食物等的公共性是最高的,不斷改善環境質量也不是任何個人或其他 組織所能獨立完成的,需要政府這樣的公共組織完成這樣的使命,滿足 群眾需求。
二是加強環境質量綜合考核。
正視經濟社會發展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在考核各級政府經濟社會 發展目標時,把水更清、天更藍、山更綠等環境質量指標納入政績考核內 容。通過嚴格的考核、嚴肅的問責,引導各級政府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 實走科學發展之路。 三是大力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群眾的環境權益。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大水、空氣和土壤等污染的 治理力度,努力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把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作為發展 的基本前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留足空間。 四是加強環境質量信息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環境質量好壞,既 要讓科學的監測數據說話,也要讓群眾通過切身感受來評價。要加大公 眾的廣泛參與和輿論的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