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過主要農業區都有什麼
中國農業分區概要:一、東北區(黑、吉、遼)1、自然條件分析(1)長冬嚴寒但夏季溫暖,日照時間較長,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達400——600mm,屬濕潤半濕潤區,灌溉水源充足。(2)東北平原地勢低平,土層深厚,遍布肥力較高的黑土,對農業機械化耕作極為有利。(3)凍土廣布,保證了土壤有較好的墒情。(4)沼澤地面積很大,也已通過排干水分來開發利用,但在開發中也引起了氣候變干,所以沼澤地開發不宜過量。(5)本區緯度較高,熱量資源不足,農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溫度低時會受到低溫冷害,農作物大幅減產。2、農業特色(1)以玉米、春小麥為主的商品糧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2)以大豆、甜菜為主要經濟作物,大豆產量佔全國的1/3以上,出口量佔全國90%以上,黑龍江是我國最大的大豆產區。甜菜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為最多。(3)其它經濟作物有亞麻、柞樹(柞蠶)、蘋果、烤煙等。二、黃河中下游區(陝、晉、豫、魯、京、津)1、自然條件分析:(1)多數地方屬於暖溫帶,夏季氣溫相當高,農作物多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大部分地區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兩月,春旱(春季和初夏乾旱)威脅農業生產是個普遍問題。由於氣候比較乾燥,多數地方灌溉水源不足。(2)華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許多地方,鹽鹼危害很嚴重。(3)黃土高原的黃土由較細的粉沙顆粒組成,便於耕作,黃土含有不少氮磷鉀等養分,比較肥沃。但土質疏鬆,地表無植被保護,水土流失嚴重。2、農業特色:(1)冬小麥、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其次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黃土高原穀子種植較多,山東丘陵和低山甘薯種植較多。(2)棉花是本區最主要的經濟作物。冀、魯、豫三省是我國最大的產棉區和商品棉基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也是重要的產棉區。本區植棉的有利條件:夏季氣溫高,對棉花生長有利;秋季晴天多,對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也有利;再加上粉沙性的土壤適宜棉花根系的生長發育。三、長江中下游區(湘、鄂、贛、皖、蘇、浙、滬)1、自然條件分析:(1)淮河以北是暖溫帶,其餘都屬亞熱帶,夏季氣溫很高,江漢、洞庭湖、鄱陽湖等平原,周圍山嶺環抱,不易散熱,都以炎熱著稱。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淮河以北是半濕潤區,其餘都是濕潤地區。春末夏初,梅雨適時適量,對水稻生長更為有利,如果梅雨過短或過長,就會出現旱災和澇災。進入7月,梅雨結束,在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下,天氣晴燥,形成伏旱,此時,熱量充足,蒸發量大,農作物生長旺盛,必須保證有充足的水分供應,所以抗旱任務很重。(2)平原廣闊,河網稠密,灌溉水源充足。(3)江南丘陵紅壤廣布,紅壤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是我國南方主要低產土壤之一。2、農業特色:(1)淮河以北以種植旱糧為主(江淮地區),以南以水田為主,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和長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產區,本區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在全國占第一位。小麥也是本區的重要糧食作物。(2)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蠶等。江漢平原、長江中下游濱海沿江平原和杭州灣沿岸是我國主要的棉花生產基地之一。(植棉條件:熱量充足,土層深厚、肥沃,植棉歷史悠久,技術條件好,商品率高。不利條件是春夏有梅雨,夏季常有台風襲擊,秋季有連陰雨)油菜播種面積廣,成為稻田的越冬作物,浙江、江蘇兩省的太湖平原是我國最大的桑蠶基地,是著名的「絲綢之府」。(3)江南丘陵的紅壤區,適宜茶葉、油菜、杉木生長,產量很大。四、南部沿海地區(閩、台、粵、桂、瓊及香港、澳門特區)1、自然條件分析:(1)我國緯度最低的一個區,北回歸線橫穿台灣和兩廣;瀕臨海洋,夏季風從太平洋、印度洋帶來大量的水汽,造成這里豐沛的降水,雨季從4、5月份開始,延續到9、10月份。本區氣候炎熱多雨,無霜期長,作物幾乎可以全年生長,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至三熟。(2)台風活動頻繁,侵入我國的台風約80%在本區登陸。台風形成狂風暴雨,帶來一定災害,有時也可緩解沿海地區的旱情。(3)地形大部分為丘陵山地,平原面積不大,珠江三角洲和台灣的西部平原是本區最大的兩個沖積平原。2、農業特色(1)水稻在本區普遍種植,珠江三角洲和台西平原是重要的稻米產區。甘蔗是本區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粵、閩、桂成為全國重要的蔗糖供應地,珠江三角洲的產量更占重要地位。(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在低窪易澇區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養魚,基堤上栽植桑樹、甘蔗、果樹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樹的肥料,桑葉養蠶,蠶糞、桑葉、蔗葉又可作魚餌,塘基互養,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水陸互養的基塘農業人工生態系統。據基上種植的作物不同,有「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等種類。(3)有橡膠、劍麻、油棕、椰子、咖啡、可可、胡椒等熱帶作物,海南島的橡膠種植在全國占重要地位。(4)有香蕉、柑橘、菠蘿、荔枝等熱帶、亞熱帶果樹。(5)台灣的樟樹頗為著名,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五、西南區(川、黔、滇、渝)1、西南三省一市在北緯35°以南,雲南省南部還伸入到北回歸線以南。四川、貴州、重慶和雲南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雲南南部屬熱帶。川滇西部的高原山地海拔很高,氣候顯著降低,形成高山氣候。 2、四川盆地終年濕潤,雨量充沛,霜雪少見,可生長甘蔗,柑橘,柚子。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含有豐富的磷鉀等養分,比較肥沃。 3、成都平原為沖擊扇平原,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人口稠密,灌溉便利,農業生產一向發達,早有「天府之國」美譽。平原上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油菜籽等,生豬、桑蠶的生長也很有名。 4、雲貴高原上的河谷盆地,當地稱為「壩子」是重要的水稻產區,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區,因溶洞、地下河漏水嚴重,地表水缺乏,要注意興修水利,以保證農業生產的用水。 5、滇南谷地(包括西雙版納),屬熱帶季風氣候,農作物全年可以生長,而且冬季不受寒潮侵襲,夏季又無台風危害,具有發展熱帶作物的良好環境,現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橡膠生產基地。六、青藏區(藏、青)1、本區緯度同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地區相當,但因地勢很高,形成獨特的高原氣候。其特點是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氣溫低,日較差大,年較差小,迎風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薩有「日光城」之稱。(地勢高,空氣稀薄)。2、農業受氣候限制,適於喜涼的青稞、小麥生長。氂牛、綿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廣的三大牲畜。草場主要分布於高原湖泊周圍和河源地區。 3、湟水谷地和黃河谷地,比較寬闊,降水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農業區。柴達木盆地,由於祁連山、昆侖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帶的地下水較為豐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盆地低部地勢平坦,宜耕荒地連片,便於機械化開墾和耕作。 4、雅魯藏布江谷地: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帶來的濕潤氣流,使這里的降水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響,比較溫暖。西藏的重要糧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於此。 5、「西藏的江南」——喜馬拉雅山的南坡: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在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現濃郁的亞熱帶和熱帶風光,特別是察隅一帶。在肥沃的河谷地帶,橘子樹枝青葉茂,香蕉園終年翠綠,水稻田隨處可見,新辟的茶園散布在緩坡山崗上,人們稱之為「西藏的江南」七、西北內陸區(內蒙、寧、甘、新)1、本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加上周圍高山、高原的阻擋,海洋水汽難以送到,水循環很不活躍,是我國氣候最為乾旱的地區。氣候表現為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降水少,多風沙,氣候乾燥;晴天多,雲量少,日照豐富;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大。 2、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是這里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西北區光熱充足,氣溫日較差大,對植物來說,白天氣溫高、光照強,加強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於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夜間氣溫低,減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少了養分的消耗,因此,本區所產瓜果品質十分優良。 3、富有特色的灌溉農業。本區農耕必須依靠灌溉,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區,小麥、水稻、棉花、油菜、甜菜等都生長良好。(1)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我國著名的灌溉農業區。這里利用黃河流向微微傾斜的自然坡度,開挖引水渠,引黃河水自流灌溉。寧夏平原至今保存有秦渠、漢渠等著名渠道。平原上溝渠縱橫,阡陌相連,稻田密布,村舍向望,被人譽為「塞上江南」。河套平原發展成為「塞上米糧川」。(2)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的灌溉農業僅限於高山山麓的沖積平原上,這里土質較好,山地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水源充足,利用這些有利的自然條件,開荒墾殖,引水灌溉,把荒漠變成了肥沃的綠洲。塔里木盆地和吐魯番盆地是我國長絨綿的主要產區,這里無霜期較長,夏季氣溫高,積溫量大,日照充分。新疆吐魯番盆地,有引地下水灌溉的特殊工程—坎兒井。 4、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內蒙古草原是我國最大的天然牧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因降水較豐而成為我國水草最豐美的牧場和打草場,三河一帶出產的三河牛、三河馬,聞名全國;寧夏所產的灘羊是稀有的優質裘皮羊品種;新疆境內的天山、阿爾泰山,地形雨較多,山腰以雲衫林為主的山地針葉林,以上以下生長牧草,以上為夏季牧場,以下為冬季牧場,天山山地是新疆的主要牧區,所產細毛羊是優良畜種。 5、本區由於不合理開墾,過度放牧,任意樵採,造成嚴重的沙漠化危害。防風固沙,減少風沙危害,防止沙漠蔓延和草場退化,是本區環境治理和改造的重要任務。
B. 我國東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是什麼
1、粳稻。東北糧食主產區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平均糧食商品率達70%以上,『北糧南運』格局已經取代傳統的『南糧北調』。
2、玉米。玉米是該地區面積和產量增長最快的品種,同時也成為國內第一大糧食品種。
3、小麥。可分冬小麥和春小麥,以冬小麥為主,其面積和產量均佔小麥80%以上。冬小麥可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大區: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為北方冬麥區,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冬小麥的 70%左右。
4、高粱、穀子。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遼、吉、黑 3省和華北各省區高粱面積和產量約分別佔全國的78%和86%,是窪澇鹽鹼地區的主要作物。穀子耐旱性強,全國95%的穀子面積集中分布於黃土高原、黃淮海平原、松遼平原和內蒙古西部和東南部。東北和西北以春谷為主,華北夏谷居多。
5、大豆。大豆原產中國,栽培歷史悠久,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北的沈陽—哈爾濱—克山鐵路兩側平原地帶,松花江下游,黃淮海平原的魯西南、豫東、冀東北及晉西北和蘇皖兩省淮北地區,大豆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國的76%和80%。
C. 黑龍江省糧食主產區都有哪些地方啊
我省糧食主產區分布 我省主要糧食作物大豆、水稻、玉米、小麥及其主栽品種主產區分布情況見表1。 大豆:我省大豆主產區為西部的齊齊哈爾地區、北部的黑河地區、南部的哈爾濱地區、東部的佳木斯地區、中部的綏化地區,以上是我省大豆產量最大的五個地區,這五個地區的產量在40-80萬噸之間,約佔全省總產的60%。其中大豆主產市縣為:巴彥、克山、克東、拜泉、林口、海倫、訥河、嫩江、富錦、北安、林口縣、五大連池市。農墾系統大豆產量約佔全省總產的三分之一。 2002年我省大豆種植面積100萬畝以上的主栽品種有綏農14、合豐39、黑河19、合豐25、北豐11、合豐35、黑河27、綏農10、黑生101。其中綏農14種植面積最大,達到536萬畝,佔全省總播種面積的15.5%。 水稻:我省栽培面積較大的地區為哈爾濱、佳木斯、綏化、齊齊哈爾地區,面積均在100萬畝以上,這四個地區產量佔全省總產的45%左右。其中五常市、富錦市、慶安縣、北林區、樺川縣、虎林市、密山市、尚志市是我省著名水稻產區,年產量都在20萬噸以上。農墾系統產量佔全省總產的一半左右。 2002年我省水稻種植面積在60萬畝以上的主栽品種有空育131、墾稻8、五優稻1號、墾稻10、合江19、富士光、松粳6號、綏粳3、龍粳8。其中空育131種植面積達到1049萬畝,佔全省播種面積的42.6%,占據絕對優勢。 玉米:我省玉米主產區為哈爾濱、綏化、齊齊哈爾地區,面積約佔全省三分之二。其中雙城市、呼蘭縣、巴彥縣、肇東市、北林區、五常市、青岡縣、拜泉縣、樺南縣、賓縣、海倫市、依蘭縣是我省傳統玉米主產縣。農懇系統產量佔全省總產十分之一左右。 2002年我省玉米種植面積在100萬畝以上的主栽品種有龍單13、四單19、本育9、吉單180、東農248、海玉6、綏玉7、克單8。其中龍單13面積為773萬畝、四單19面積為692萬畝,這兩個品種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42%。 小麥:我省小麥生產近年呈逐年下滑態勢。小麥主產區為黑河、齊齊哈爾、佳木斯地區,以上三個地區面積佔全省40%以上,產量約佔20%左右。其中富錦市、嫩江縣、五大連池市、訥河市、克山縣、樺川縣、拜泉縣為我省小麥主產市縣。農懇系統播種面積約佔全省一半左右,產量約佔全省三分之二。 2002年我省小麥種植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品種為龍麥26、克豐6、龍輻麥10、克95R-498。其中龍麥26面積達到202萬畝,佔全省小麥總面積的一半。 二、2002年我省糧食四大作物主栽品種播種情況 2002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2941.2萬噸,較上年增加289.5萬噸,增長10.9%。平均畝產236.5公斤,較上年增加29.3公斤,增長14.1%,是近三年來收成最好的一年。其中,玉米總產1070.5萬噸,較上年增加251萬噸,增長30.6%;大豆總產556.3萬噸,較上年增加60.1萬噸,增長12.9%;水稻總產量921萬噸,比上年減少95.3萬噸,下降9.4%;小麥總產量為89.4萬噸,較上年減少4.4萬噸,下降4.7%;薯類總產量為135萬噸,比上年增加11.7萬噸,增長9.5%;其他糧食總產169萬噸,比上年增加66.4萬噸,增長64.7%。 2002年全省四大糧食作物主栽品種播種情況見表2。在所有農作物品種中,其中以水稻品種空育131面積最大,達到1049萬畝,佔全省水稻面積的42.6%,主導地位突出;面積居次位的墾稻8隻有153.9萬畝,差距極大。大豆品種以綏農14面積最大,達到536萬畝,合豐39面積其次,為247萬畝。玉米以龍單13和四單19面積最大,為773和692萬畝。小麥則是優質強筋小麥龍麥26一枝獨秀,面積達到202萬畝,佔小麥總面積的49%。D. 大豆桿子能幹什麼
大豆秸稈是一種非常規性飼料資源,經研發生產後,可增加適口性、提高消化率、提高營養價值。飼喂草食動物或作為配製全價飼料的基礎日糧,對草食家畜的飼養和增重,提高飼料報酬和經濟效益有良好的作用。作用:大豆秸稈飼料來源廣、數量大,大豆秸稈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戊聚糖,藉助了瘤胃微生物的發酵作用,可被牛羊消化利用。我國養牛總數量佔世界第5位,養羊佔世界第13位,正在實現三個轉變:即役牛飼養向肉用型轉變,養牛散養向圈養轉變,飼料由單一飼料向復合飼料轉變。 大豆秸稈蛋白質含量為10%-12%,質量較好。秸稈飼料一是可直接節省大量的精飼料糧食,百斤秸稈可頂替3公斤糧食。二是牛羊秸稈飼料過腹還田增加了土壤的能力。三是大豆秸稈飼料可減少生物能損失,防止焚燒造成環境污染和蛋白質資源損失。四是解決了圈養提高存欄率的問題。五是秸稈飼料真正達到了大豆「吃干榨凈」的目的。產值:遼、吉、黑東北三省年約產大豆秸稈近375萬噸,佔全國大豆秸稈總量的60%。而目前大豆秸稈利用率不到3%,在秸稈利用率還屬空白。東北三省僅有6%-8%的肉牛是由農作物秸稈飼料轉化而來的少量的大豆秸稈被牛羊不合理的肯食掉,大量的大豆秸稈都被當作燃料焚燒,造成寶貴資源的極大浪費。國外西歐各國對大豆秸稈的利用情況比較好,大約有40%的大豆秸稈被用作牛、羊的配合飼料。據聯合國糧農組織90年代的統計資料表明:美國約有27%,澳大利亞約有18%,紐西蘭約有21%的肉類是由大豆秸稈為主的秸稈飼料轉化而來的。由此可見,我國的大豆秸稈資源還是大有利用潛能的。因此,研究效果好、成本低、適合國情的大豆秸稈處理方法,致力於改善大豆秸稈適口性,提高消化率,增加營養價值,提高酶解能力,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發展節糧型畜牧業,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內容與發展方向。E.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的主要糧食作物
①稻。中國是世界種稻最早、 產稻穀最多的國家。稻穀在各種糧食作物中平均單產最高,占糧食播種總面積的29%、總產量的42.4%。全國90%以上的稻穀集中於淮河、秦嶺以南的南方地區。按自然條件和稻穀栽培制度及品種類型又分為:
a.華南雙季稻秈稻區。主要分布在廣東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福建閩江、晉江和九龍江下遊河谷盆地,廣西潯江、鬱江、賀江、桂江流域和柳江下游及台灣西部平原,稻穀面積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80%以上,多實行雙季稻與冬小麥、冬甘薯或油菜、冬綠肥一年三熟輪作。 在海南島東部萬寧、 陵水、崖縣和北部儋縣是三季連作稻地區。此外,局部地區尚有再生稻、混作稻和旱稻栽培。
b.長江中下游單、雙季稻區。主要分布在南嶺以北,秦嶺、 淮河以南的 12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地區,稻穀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 2/3,是中國最大的稻穀集中產區。20世紀50年代前以單季秈稻為主,50年代發展稻麥兩熟,60年代發展雙季稻,70年代大量發展雙季稻三熟制。1980年以後雙季稻面積縮減,一季中稻面積回升。
c.雲貴高原稻穀區。稻穀分布垂直變化明顯,由海撥1200米的河谷兩季稻到2000多米的一季粳稻均有,為中國重要的糯稻產區。
b.四川盆地丘陵稻穀區。以單季中稻為主,面積和產量均占稻穀的70%;分布上限可達2400~2500米,為全國水稻分布的海拔高度較大地區之一。雙季稻面積不大。稻穀在北方地區種植少,且零星分散,近幾年有所發展,以東北三省稍多,面積約佔北方稻區的40%。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
②小麥。小麥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占糧食的26.7%和23%,廣布全國,以黃淮海平原及長江流域最多,可分冬小麥和春小麥,以冬小麥為主,其面積和產量均佔小麥80%以上。全國有14省、市、區種植春小麥,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區,佔全國春小麥面積的 85%以上。冬小麥可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大區: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為北方冬麥區,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冬小麥的 70%左右,大都和玉米、甘薯、高粱、穀子、大豆等輪作,多實行二年三熟,部分一年一熟或一年二熟。折多山以東、淮河秦嶺以南屬南方冬麥區,大部地區實行麥稻兩熟制或麥稻稻、麥豆稻、稻麥肥等三熟制。但長江以南、湖南以東各省區小麥種植很少,如江西、廣東和廣西。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
③玉米。玉米在糧食作物構成中僅次於稻、麥,而居雜糧之首,1990年玉米播種面積2140.1萬公頃,產量9681.9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21.69%,主要集中栽培區是從黑龍江省大興安嶺,經遼南、冀北、晉東南、陝南、鄂北、豫西、四川盆地四周及黔、桂西部至滇西南,面積佔全國玉米面積的80%左右,其中東北多於西南。東北和西北地區以一熟春播玉米為主。黃淮海平原和西南山地為春播、夏播玉米混合區。華北地區二年三熟制多採用春播玉米晚熟種,一年二熟制則用夏播玉米早熟種。雲貴川三省從海拔300~2500米均有分布,在1000米以上多為一熟春播晚熟種。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各省區為春播、夏播、秋播玉米混合區。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
④高粱、穀子、大豆。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遼、吉、黑 3省和華北各省區高粱面積和產量約分別佔全國的78%和86%,是窪澇鹽鹼地區的主要作物。穀子耐旱性強,全國95%的穀子面積集中分布於黃土高原、黃淮海平原、松遼平原和內蒙古西部和東南部。東北和西北以春谷為主,華北夏谷居多。大豆原產中國,栽培歷史悠久,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北的沈陽—哈爾濱—克山鐵路兩側平原地帶,松花江下游,黃淮海平原的魯西南、豫東、冀東北及晉西北和蘇皖兩省淮北地區,大豆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國的76%和80%。
⑤薯類作物。以甘薯為主,約占薯類面積的80%,次為馬鈴薯和少量木薯。1990年全國薯類面積和產量分別占糧食總計的8%和6.1%。甘薯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均有,以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和四川盆地最多。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中下游以夏秋薯為主,華南沿海以秋冬薯為主,內蒙古東部及東北三省以春薯為主。馬鈴薯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古和西北各地。木薯集中分布在南嶺以南的兩廣、滇南。
商品糧產區 中國生產水平較高的余糧區,主要分布在:①中國南方各大江河湖泊沖積平原、三角洲和湖盆平原,如江淮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江蘇蘇北平原等地區。②東北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③安徽皖北平原,內蒙古後套,寧夏引黃灌區和河西走廊地區。
F. 東北為中國每年提供的糧食比是多少
東北區是大農業結構比較完整、農、林、牧、副、漁、五業俱全的農業地區。1990年,農業總產值中,農業(即耕作業)佔主導地位,佔63.3%,林業佔2.8%(不包括森林工業),牧業佔24.5%,副業佔5.0%,漁業佔4.4%。在耕作業中,糧食生產約占總播種面積的65%左右,主要糧食作物為玉米、小麥、水稻、高粱、穀子等,商品率較高,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經濟作物的比重約占總播種面積的25%左右,其中大豆佔15%左右,是僅次於玉米的第二大作物。其他經濟作物有棉花、甜菜、花生、烤煙、亞麻等。經濟作物比重大,糧食商品率高,是本區農業的重要特點。東北區原來是以旱作雜糧為主的地區,但是由於社會生產條件的變化,作物比例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已經被玉米、大豆所代替了。雖然大豆仍為第二大作物,但其所佔作物面積比重已由20%下降到15%左右。糧食作物中屬於減少趨勢的是高粱和穀子,兩者已由40%降到20%左右,呈現增加趨勢的是玉米、水稻和小麥,合計已由35%上升到65%左右。水稻和小麥是東北區的兩大細糧作物。水稻面積1949年前只佔總播種面積的2%左右,分布上也僅限在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1949年後,由於水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的需要,水稻又是高產穩產作物,播種面積逐步增長,已佔到糧食作物面積的8%左右,產量更佔到15%以上。水稻種植較多的地區是水利灌溉條件較好和朝鮮族人民聚居較多的地區,大體是以東部山區的山間河谷盆地和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盤錦、渾河、梨樹、前郭旗、拉林河)為主。但水稻分布也有向北向西推移的趨勢。實踐證明,只要水利條件可能,東北全區幾乎都可以種植水稻,目前水稻種植已到黑河市,這是我國水稻種植的最北界。東北區是全國最重要的春小麥區,小麥種植面積占糧食作物的22.6%,為水稻面積的1.7倍,但其產量只相當於水稻的4/5左右。春小麥主要分布在生長季較短的北都地區,黑龍江省小麥面積與產量均佔全區的90%左右,其中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和黑河地區最為集中。水稻和小麥的總產量雖不如雜糧多,但都是商品率較高的作物,都有極大的發展前途。水稻是重點發展的穩產高產作物,小麥是機械化開荒地區的重點作物。玉米、谷於、高粱是東北區三大雜糧作物,面積和產量合占糧食作物的70%上下。玉米是發展最快的作物,在本世紀初,玉米還是種植極少的啃青作物,在舊中國只佔糧食作物的10%左右,1949年後,在50~60年代一直佔20%上下,進入70年代後迅速增加到40%以上,分布非常普遍,不管東部與西部,山區或平原,濕潤區、半濕潤區或半乾旱區,都占很大比重,尤以中部松遼平原最為集中,已成為我國的「玉米帶」。穀子面積占雜糧面積的第二位,但產量低於高粱而居第三位。穀子是日常主食之一,穀草是牲畜的主要飼料,在糧食作物的面積中,一直保持在1/7左右,分布也比較普遍,而以比較乾旱的西部地區比重較大。高粱是本區傳統的糧食作物,東北人民的主食之一,以遼河平原為主產區。大豆生產在東北區農業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東北區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品大豆產地,大豆的商品率一般都在75~80%左右,出口率達50%以上,在國際久負盛名。但自1949年以後,由於區內食用油和工業用油的成倍增加,糧豆比價的限制,大豆的面積有所壓縮,雖然產量和商品率沒有降低,但出口率大為減少,目前基本上是區內消費為主,國際地位已大有下降。大豆的分布以平原地區最多,而北部又多於南部。沈陽以北經四平、長春、哈爾濱到北安的鐵路沿線地區,是大豆的最集中產區。一般年份,黑龍江省佔全區產量的65%,吉遼兩省各佔15%上下,內蒙古東部佔5%左右。東北區種植大豆歷史悠久,氣候和土質條件適宜大豆栽培,單位面積產量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左右,總產量佔全國1/3強,耕地多可保證大豆的種植面積,大豆又是與雜糧結合的理想輪種作物,民用、出口以及工業都有迫切的需要,本區又有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這些都是有利於發展大豆專業化生產的條件,只要制定與落實促進大豆生產的各項經濟政策,推廣新的科學技術經驗,恢復大豆生產的地位是可能的。東北區是全國傳統的和比較穩定的商品糧基地。除遼寧和內蒙古東部是缺糧區外,黑吉兩省則屬於經常調出糧食的省份。黑吉兩省土地資源豐富,糧食單產水平雖較低,但人均糧食產量最高,故加強商品糧基地建設,對全國有重大意義。東北區商品糧產區分布的地域遼闊,面積較大,各地的熱量、水份、土壤條件差異性相當大,各種糧食作物的適宜區也不相同,大致是:高粱偏於南部,小麥偏於北部,水稻偏於東部,穀子偏於西部,大豆偏於中部、東部和北部,玉米則最為普遍。從各地區的糧食作物組合結構來看,也是有明顯區別的,大體可分為6個作物組合類型:1.小麥大豆類型;2.小麥、大豆、玉米、穀子類型;3.玉米、穀子類型;4.玉米、大豆、穀子類型;5.水稻、大豆、玉米類型;6.水稻、玉米、高粱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