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最長的城市街道是哪條街道開車需要幾個小時
我國最長的城市街道,全程90公里,開車需2小時走完卻還要擴建。
說起如今我國目前的城市道路,知名度最高的就要數北京的長安街了,這條街道的長度達到了驚人的40公里,一直以來就有“神州第一街”的美稱。但長安街並不是我國最長的城市道路,而要說我國最長的城市道路是哪條?就要數濟南的經十路最為有名了。
經十路根據東段、中段的不同情況,東段設計依山就勢,以突出植物景觀,實現生態效益為目標,使綠化與周圍山體完美融合;中段紅線外增加了行道樹,形成林蔭大道,盡可能增加節點綠化,喬灌結合,黃山欒、法桐、國槐分段變化,並通過沿街單位的透氣牆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綠量充足。燕山立交橋下的健身廣場,依橋而建,因山得名,人在林中走、車在樹梢飛,曲徑、小橋、綠林、流水與健身器材、服務設施渾然天成,匠心獨具。
如今的經十路已經是中國最長的城市道路了,但濟南政府貌似並不感到滿足,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地政府還想要將這條道路往東部方向擴展,預計是會延伸到淄博,到了那個時候這條道路的總長度又將有一個質的提升,會達到127公里左右,而這樣的長度僅僅是一條街道的長度。
㈡ 中國最長的步行街在哪裡有什麼地方值得一逛
步行街對我們來說並不少見,我們生活當中處處都有,有的一些很有自己的特色。人們非常喜歡來這些地方遊玩,而且有很多商戶,商戶促進了商業街的發展。而且,這些店鋪對零售業的的發展,可以說是起了很多的作用。世界上最長之也特別出名的步行街是在我國,並不是在知名城市,而是在我們「武漢」。大家隨小編來認識下,中國最大的步行街!
除了這些,就是在楚河漢街當中,還有一個面積達到8萬平方的,很有名的主題公園,公園內可以說是匯集了很多比較先進的娛樂科技,包括這里,也有非常知名的文化廣場,這些對楚河漢街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在這里也有很知名的畫廊。所以武漢的景點,真的是很多的,在這里能夠欣賞到很多的當地特色。等待花開之日、宅了很久的我們,走出來欣賞一下武漢的特色,讓我們對這座城市的韻味,就會有更深刻的了解。
㈢ 中國最長的街道,中國最寬的街道
長安街馳名中外,有「神州第一街」之稱。長安街修建於明代,是興建北京紫禁城、皇城和內外城時最主要的道路。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它與皇城同時建造,是明代興建北京城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距今有600年的歷史。長安街,其名取自盛唐時代的大都城———「長安」,含長治久安之意。
明清之時,長安街僅長七、八里,有十里長街之稱。當年從長安左門至東單牌樓,名為東長安街;從長安右門至西單牌樓,稱西長安街。1940年,內城城牆的東西兩側的建國門與復興門被拆開後,成為近代長安街的雛形。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曾是矗立在天安門前東西「橫街」上的兩座「三座門」。新中國成立後人流大增,對來往車輛和行人不太方便,每年都在此處發生數百起車與車相撞或車與人相撞的交通事故。於是在1952年前後,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這兩座「三座門」被拆除。之後,隨著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街作為體現首都政治、文化和外交功能的中華大道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現在的長安街以天安門廣場的中軸線為界,分為東、西長安街兩大段,東至通州,西達石景山區,路面寬度50至100米,總長約94里,有「百里長街」之譽。長安街筆直寬敞,橫貫京城的正東正西,正好與縱貫京城南北的中軸線垂直相交於天安門前。有關專家學者認為,這就決定了北京城的中心坐標及其四周大街小巷的走向,使整個北京市區以科學的經緯線、縱橫交錯的格局,展現出「棋盤街」式的市容市貌,恢宏壯觀。
嚴格意義上所指的長安街,是指東起建國門,西至復興門,全長13.4里這一段路。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長安街不斷地進行分段改建,長安街的東西兩端逐步向外延伸。即,長安街的延長線,西從公主墳向西又延伸至首鋼東門,東從大北窯向東又延伸至通州運河廣場,總長度達94里,亦稱百里長街,也被稱為「神州第一街」。
長安街上的多處古建名勝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始建於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承天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在五洞牌坊後延伸著一條筆直的中央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1651年(清順治八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在明清兩代的500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後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或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在我國近現代史上,天安門前曾上演過彪炳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等重大歷史事件。新中國成立以後,長安街上的天安門,這座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傑出智慧和血汗的建築,以其特有的巍峨與庄嚴,象徵著一個古老文明的新生,並出現在中國的國徽上,成了偉大祖國的象徵。
天安門廣場,是明清時代天安門前的一個「T」形宮廷廣場。當初,這個封建皇帝的宮廷廣場封閉而嚴密,沿廣場的邊緣築有紅牆,紅牆內側並建有「連檐通脊」的千步廊,是封建皇帝舉行盛大慶典等重要活動的場所。廣場北至天安門及兩側皇城南牆,天安門前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寬敞的「橫街」,該街東西各有一門,即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在民間,東西長安街便以此得名。宮廷廣場南至明代的大明門(清代改稱大清門,民國時期改叫中華門,後被拆除),出大明門過一條棋盤街(亦稱天街)便直達正陽門。如今,天安門廣場是一個雄偉、庄嚴的人民廣場,並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壯觀的廣場。
現在的中山公園,是明清時的社稷壇,又是古都北京歷史上的第一座公園,原稱中央公園。是在我國近現代名人、時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兼北京市政督辦朱啟鈐的創意和主持下,將荒廢的明清社稷壇辟為公園的。社稷壇原為遼、金時的興國寺,元代改名萬壽興國寺。明成祖朱棣興建北京宮殿時,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為社稷壇,這里曾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的地方。民國時期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於1918年改名為中山公園。
位於天安門城樓東側的太廟,原是明清兩代皇家的祖廟。太廟始建於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改建。此後於清朝順治八年、乾隆四年屢次修葺與擴建,太廟面積約為13.9萬平方米,太廟的主體建築為三大殿,大殿對面是大戟門。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這里曾是皇帝舉行大祀之處。在明朝時太廟歸內府神宮,清朝時歸太常寺。明清兩代每逢新皇帝登極,或有親政、大婚、上尊號、徽號、萬壽、冊立、凱旋、獻俘,奉安梓官,每年四孟及歲暮大袷等等,均需告祭太廟。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於1926年將其命名為和平公園對公眾開放,兩年後歸內政部。1932年(民國20年)改為故宮博物院分院,次年8月對外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毛澤東主席同意,周恩來總理將太廟劃撥給了北京市總工會,太廟從此成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東單和西單是原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的簡稱。西單在歷史上曾存在過多處著名的文化場所和大型寺廟。現北京圖書大廈與民航大樓一帶即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廟之一雙塔慶壽寺的原址。1954年,雙塔慶壽寺(原西長安街28號),在擴建西長安街時被拆除。據有關史料記載,雙塔慶壽寺,金代初始建,稱大慶壽寺,元初重建。1448年(明正統十三年)重修,改稱大興隆寺,又名慈恩寺。1535年(嘉靖十四年)毀於大火。1536年(嘉靖十五年)改為講武堂、演象所。當時的雙塔位於寺的西側。一座塔有9級,稱「天光普照佛日圓明海雲佑聖國師之塔」,另一塔為7級,稱「佛日圓照大禪師可庵之靈塔」。
西單商業區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這里是通往京城西南廣安門的主要路口,從西南各省陸路而來的商旅和貨物,都要由盧溝橋至東到外城廣安門,經菜市口向北進入內城宣武門,再經過西單進入內城各處。由此,西單一帶興建起了各種店鋪、酒鋪、飯館、文化場所等。明清之際,西長安街附近的大理寺、太僕寺、太常寺、刑部、都察院、鑾儀衛等衙署多到西單周圍采辦購物,推動了這里的商業發展,促使西單成為長安街上的一處熱鬧的商業中心。
我國近現代名人朱啟鈐是中國現代市政建設的創始人之一。清末曾任京師內外城巡警廳廳丞、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監督等,後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代理國務總理、內務總長等。在其任上,為了便利北京的交通,他力排眾議,打通了京城的東西南北中軸線,為今天的長安街和北京城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當時的大總統府曾設在中南海,朱啟鈐把中南海南側的寶月樓下層改建為「新華門」,拆除內側的皇城牆,使大門直通長安街。此外,他還主持打通了府右街、南長街與北長街、南池子與北池子等,使之與長安街相連,開通了京城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張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