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人正常最短和最長有多少
正常在9到12cm,正常最長和最短這個沒有標答,夠硬就行
⑵ 平均值到底有沒有意義
你可能聽說過這樣的說法: 最美的臉,就是把所有人的臉綜合在一起取平均值得出的臉。網上有很多這種圖片,比如下圖,就號稱是一位計算機科學家算出來的中日韓三國青年男女的「平均臉」。
這六張平均臉,似乎還真帶一點本國人的特色,更關鍵的是,確實都非常漂亮。可是我有兩個問題。第一,有多少人長得像這些平均臉?第二,我們能不能說,人的長相距離平均臉越近,就越美,越遠,就越丑呢?
我的長相……距離中國男性的平均臉挺遠的。不過我覺得,恐怕絕大多數人都不像圖中這些平均臉。我們在生活中能見到很多俊男美女,他們的長相各不相同,可以說是各有各的美法 —— 那麼這些「平均臉」,到底有多大意義呢?
今天要說的是一本2016年1月出版的書,The End of Average: How We Succeed in a World That Values Sameness (平均的終結:我們怎樣在一個崇尚相同性的世界中成功 ),作者是哈佛大學教育學教授托德·羅斯(Todd Rose)。
我讀這本書的第一個收獲,就是這些所謂的平均臉,一點意義都沒有。
用平均值審美,這個概念早在1945年美國人就玩過了。據此書說,一個知名婦科學家,用了15,000個美國青年女性的身體數據,取平均值,算出了一個「標准美國女青年」,而且還據此塑造了一個雕像,取名為Norma(英文單詞normal的變種)。
這個雕像被克利夫蘭健康博物館收藏,可能現在還在,就是下圖的樣子。
看上去就是一位健康漂亮的女青年。
Norma的問世引起了各方高度重視,被視為完美女孩,人們紛紛購買塑像的復製品。
於是克利夫蘭健康博物館、克利夫蘭醫學院,和當地的教育機構,就聯合舉辦了一個選美比賽 —— 看看誰最像Norma。比賽方式就是青年女性把自己的身體數據寄給主辦方,大家搞一次科學的比美!頭等獎獎金是100美元,這在還處在戰時的1945年算是挺多的一筆錢。
主辦方使用了身高、臂長、腿長等等一共九個指標作為評判標准。他們總共收到了3864份女性的資料。結果其中跟Norma大致一樣的人……一個都沒有。不但如此,哪怕放寬到只看五個指標,也才找到40個符合的。主辦方最後勉強選了個一等獎得主,她是個超市的收款員,其實身材並不怎麼像Norma。
媒體對這個結果非常沮喪,專家們很快達成共識 —— 這說明美國人身體素質不行啊!這么多人身材走樣,實在太不健康了!
其實他們哪裡知道,根本就沒有什麼「標准人」。
就在同一時期,美國空軍也想到了這個問題。當時空軍認為飛機戰損率過高,可是飛機質量沒問題,飛行員操作也沒問題,最後判斷是駕駛艙的設計有問題 —— 飛行員身處其中感覺特別別扭,操作不順手。
有人就說,這些飛機的駕駛艙尺寸是按照1926年美軍平均身材數據設計的,那麼現在過去了二十多年,可能士兵的身材已經變了?於是空軍派人去調查了當時的飛行員。
研究者總共調查了4063個飛行員,每人測量10個數據,然後對這些數據取平均值,算出了一個美軍「標准飛行員」的身材。但是這一次,派去調查的這個研究者多想了一步,他想知道到底有多少飛行員的身材符合這份平均數據?
他給每個數據都設定了一個比較寬松的誤差空間,比如說平均身高是69英寸,他規定,只要一個士兵的身高在67到71英寸之間,就算他「符合」平均身高。
那麼在這四千多個飛行員中,全部十項指標都符合平均值的有幾個呢?一個都沒有。有的人身高合適但是手臂過長或者過短,如果長短合適的,胖瘦又不對。不但如此,哪怕只考察三項指標 —— 脖子、大腿和手腕的周長 —— 也只有3.5%的人符合平均標准。
這是非常令人吃驚的發現。我們一般設想,可能大多數人都應該差不多,各項指標都應該接近這個「平均計算出來的標准人」才對,而事實卻是沒有人是平均人。空軍據此下令把飛機駕駛艙里的設施必須設計成可以根據飛行員身材調節的。最初工程師們還認為這很難,後來還真做出來了 —— 就好像我們現在開的汽車一樣,座椅、方向盤、後視鏡等等全都可調。
所以人和人的身材的確是各不相同。而如果你要是考察大腦的話,那就更不一樣了。
書中舉了個大腦核磁共振成像的例子,簡直觸目驚心。
有人做實驗,考察人的詞彙記憶能力。實驗者先說一個單詞,要求受試者回憶他是否知道這個單詞,在他回憶的過程中,他的大腦活動被拍成照片。實驗者想觀察大腦中的哪個區域,會在回憶單詞的過程中被用到。
結果書中說的這位研究者發現,每個人的詞彙記憶活動區實在是太不一樣了。我們看到下圖中的四張照片,第一張是對多個照片取平均值的結果,後面三張是真實的實驗照片。現在這四張照片可以說完全不同!請問取平均值這個行為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一般在論文里看到的腦成像圖片,很多都是對多個受試者的成像圖片取平均值的結果。同行們就勸這個研究者,說大家都取平均值,你也這么做就行。而這位研究者就非常、非常不滿。
這些事實的關鍵是,根本就沒有什麼「標准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比我們想像的大得多!
羅斯說,「平均人」、「標准人」這些概念其實都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在19世紀最為流行,當時強調的是流程化和標准化。但今天已經是信息時代,這些概念都過時了!我們應該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是非常不同的,我們這個時代,應該是一個強調個性化的時代。
這本書我們還要繼續講。
|我的評論
我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標准無用」這個觀念沖擊了。至少還有兩次。
有個腦科學家說,每個人的大腦其實都很不同,跟基因、環境都有關系,特別是小孩,年齡相近,大腦發育水平卻可能差別極大。他說他每次看小學生班級合影照,都有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 —— 這些小孩的差距如此之大,老師竟然會把他們放在同一個班級中,用同樣的方法,教授同樣的內容,這簡直是世界上最荒誕的事情!
還有一個物理學家的話也很有意思。他說探索太空以來,個人最大的感觸,是每個行星都和別的行星很不一樣。太陽系中的這些行星,簡直是天差地別,哪有什麼「普通的」行星?!
行星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
最後我們再討論一下「平均臉」。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平均臉肯定不一樣,黑龍江人和吉林人的平均臉也會不一樣 —— 這就是為什麼中日韓三國的平均臉不一樣。其實這些所謂平均臉,不過是幾千張照片合成的結果。那我如果隨便再找另外幾千張中國人照片,可能合成出來的臉就非常不一樣!如果你真把中國十幾億人的臉都計算進去,得出一張平均臉,我敢打賭那一定是一張毫無特色的臉。
平均臉之所以看著好看,無非是因為它既然是平均出來的,肯定是對稱的,各項數據指標肯定沒有離譜之處。僅此而已。
人,是如此復雜的東西,各種自由度實在太多,怎麼能被平均呢?
|由此得到
平均臉、標准人,不過是人為想像出來的概念,在實際應用中並沒有多大意義。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比我們想像中大得多,根本沒有人真的符合「標准」!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某個特點和「一般人」不同,千萬不要焦慮,不一樣就對了 —— 一般人都跟一般人不一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你不需要去適應什麼「標准」的駕駛艙,駕駛艙需要適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