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哪裡是中國水稻故鄉

哪裡是中國水稻故鄉

發布時間:2023-03-07 08:47:03

1. 被稱為「稻米之鄉」在哪

如果「稻米之鄉」是指稻米的故鄉,那就應該是浙江餘姚了。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稻米就出土在餘姚河姆渡遺址,至今已有7000年了。

2. 水稻原產於哪裡

甚至2萬年前,嶺南珠江流域的O2a南濮族/壯傣族/高棉族/爪哇族,就已經發明了旱稻,游耕、刀耕火種。產量不高,種一山坡、收一籮筐。

但是憑借農業優勢,O2a血統的南濮族,依然掌控了整個南海范圍,也就是中南半島/東南亞/南洋群島,甚至向西遷徙到印度羯陵伽,形成O2a萌噠族,長相偏東亞化。

O2a作為上一任南海龍王敖欽,說南亞語、高棉語、萌噠語。

不過到了1萬年前,後起之秀O1a發明水稻,灌溉、定居。水稻含量碾壓旱稻:種一籮筐,收一山坡。O1a百越族/高山族/馬來族,覆蓋O2a南濮族,成為新任的南海龍王敖欽,說南島語,南島語甚至擴散到馬達加斯加/狐猴島。

綜上所述,水稻應該是1萬年前,起源於嶺南珠江流域,也就是廣西廣東,然後擴散到湖廣。O1a百越族,遷徙到長江三角洲,締造河姆渡、良渚水稻文明,由於沃土廣闊,表現非常突出。

水稻原產於中國和印度;中國是水稻原產地之一,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曾種植水稻。

水稻所結子實即稻穀,稻穀脫去穎殼後稱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和稻稈可以作為牲畜飼料。

中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東北地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水稻屬於直接經濟作物,大米飯是中國東北居民與南方居民的主食。

中國科學家群體對水稻科研做出了全球罕見的貢獻:袁隆平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朱英國院士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農民胡代書發明越年再生稻等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亞洲稻和非洲稻兩種。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學家認為起源於非洲西部的奈及利亞,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亞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長期以來學術界大多認為印度是亞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發現過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遺存,20世紀70年代又發現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遺址。而我國河姆渡遺址和另一處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人工稻穀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縣彭頭山發現了更早的碳化稻殼遺跡,距今年代為九千年至八千年。後來,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距今約一萬年的湖南道縣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一些學者認為,我國是水稻的發源地。而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中國和印度都應是亞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

皇漢中原論:水稻起源於中原,然後向四周擴散,向南擴散的很難很難吃,向東北擴散就是好好吃的東北大米,喲OK!

科學家們發出中國稻作起源的學術建議書,一致認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於一萬年前,以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為中心區域的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應為教科書、 歷史 論著、對內宣傳、對外交流等所共同認知和採用。

來自中國水稻 科技 界、農業文化界、農業考古界、農業 歷史 界,以及從事水稻相關研究的科學家們,相聚江西省萬年縣,通過展示中國稻作起源地考古成果,梳理水稻在中國的馴化與發展脈絡,交流中國稻作起源研究最新進展,集中研討了中國稻作起源。

據了解,近百年來,從丁穎開始,一代又一代中國水稻研究人員,致力於論證中國的栽培水稻起源。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浙江浦江上山遺址等考古發現了一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遺存。這有力印證了丁穎的「水稻起源於中國」的學說。

在由中國科協主辦的本屆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顏龍安等近百位專家學者認為,人工馴化野生稻,培育栽培水稻,是原始農業的一個重要發端。以此,圍繞水稻生產、食用及儲藏加工等,逐步演化形成稻作文化,進而催生了特有的文明 社會 萌芽。以稻作為標志性特徵的長江中下游遠古農耕文明,傳播到了亞洲廣大地區,成為人類 社會 重要的古老文明之一。與此同時,稻作文化與黃河流域的粟黍文化共同孕育形成了中華文明。

3. 最能證明「中國是水稻的故鄉」的遺址是

傳統的認識是:中國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大量距今7000年的炭化稻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農作物。
其實;1995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組織農學專家和環境考古專家多學科合作,在玉蟾岩遺址發現了4粒古稻穀。經專家鑒定:這是栽培種,尚保留野生稻、秈稻及粳稻的綜合特徵,距今1.2萬年至1.4萬年——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2004年11月,中美聯合考古隊在玉蟾岩遺址再次發現5粒古稻穀,人類稻作起源的謎底揭開了。

4. 我國主要的水稻產區

全國稻區可劃分為6個稻作區和16個亞區. Ⅰ.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於南嶺以南,我國最南部.包括閩, 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包括194 個縣(市)(暫不包括台灣省).水稻面積佔全國的17.6%. Ⅰ1.閩粵桂台平原丘陵雙季稻亞區 東起福建的長樂縣和台灣省,西迄雲南的廣南縣,南至廣東的吳川縣,包括131個縣(市).年≥10 ℃積溫6500-8000℃,大部分地方無明顯的冬季特徵. 水稻生長期日照時數1200-1500小時,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秈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始現期至≥22℃終現期的間隔天數,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始現期至≥20℃終現期的間隔天數,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適合雙季稻生長. 常年雙季稻占水稻面積的94%左右. 稻田實行以雙季稻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種以秈稻為主.主要病蟲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後,應充分發揮安全生育期長的優勢,防避台風,秋雨危害;選用抗逆,優質,高產品種; 提倡稻草過腹還田,增施鉀肥;發展冬季豆類,蔬菜作物和雙季稻輪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單季稻亞區 北界東起麻栗坡縣,經馬關,開遠至盈江縣,包括滇南41個縣(市).地形復雜,氣候多樣. 最南部的低熱河谷接近熱帶氣候特徵.年≥10℃積溫5800-7000 ℃. 生長季日照時數1000-1300小時,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秈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帶,種植高度上限為海拔1800 -2400米.多數地方一年只種一季稻.白葉枯病, 二化螟等為主要病蟲害.今後,要改善灌溉條件,增加復種,改良土壤,改變輪歇粗耕習慣. Ⅰ3.瓊雷台地平原雙季稻多熟亞區 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島,共22個縣(市).年≥10℃積溫8000-9300℃,水稻生長季達300天,其南部可達365天,一年能種三季稻.生長季內日照1400-1800小時,降水800 -1600毫米.秈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 台風影響最大,土地生產力較低.雙季稻占稻田面積的68%,多為三熟制, 以秈稻為主.主要病蟲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後,要改善水肥條件,增加復種, 擴大冬作,發揮增產潛力. Ⅱ.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包括蘇,滬,浙,皖,贛,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陝,豫兩省南部,是我國最大的稻作區,佔全國水稻面積的67%. Ⅱ1.長江中下游平原雙單季稻亞區 位於年≥5300 ℃等值線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東至東海之濱.包括蘇,浙,皖,滬,湘,鄂,豫的235個縣(市).年≥10℃積溫4500-5500℃, 大部分地區種稻一季有餘,兩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 生長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時.春季低溫多雨, 早稻易爛秧死苗,但秋季溫,光條件好,生產水平高.雙季稻仍佔2/5-2/3,長江以南部分平原高達80%以上.一般實行"早秈晚粳"復種.稻瘟病, 稻薊馬等是主要病蟲害.今後,要種好雙季稻,擴大雜交稻,並對超高產品種下功夫,合理復種輪作,多途徑培肥土壤. Ⅱ2.川陝盆地單季稻兩熟亞區 以四川盆地和陝南川道平原為主體,包括川,陝,豫,鄂,甘5省的194個縣(市).年≥10℃積溫4500-6000℃,秈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長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時.盆地春溫回升早於東部兩亞區,秋溫下降快.春旱阻礙雙季稻擴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國冬水田最多地區,占稻田的41%.以秈稻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區. 病蟲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飛虱.今後,要創造條件擴種雙季稻,丘陵地區增加蓄水能力, 改造冬水田,擴種綠肥. Ⅱ3.江南丘陵平原雙季稻亞區 年≥10℃積溫5300℃線以南, 南嶺以北,湘鄂西山地東坡至東海之濱,共294個縣(市). 年≥ 10 ℃積溫5300-6500℃,秈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 雙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長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時, 春夏溫暖有利於水稻生長,但"梅雨"後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溫逼熟, 晚稻栽插困難.稻田主要在濱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為冬作物--雙季稻三熟,丘陵多為冬閑田--雙季稻兩熟,均以秈稻為主,擴種了雙季雜交稻. 稻瘟病,三化螟等為主要病蟲害.水稻單產比其它兩亞區低15%.今後,有條件的地區可發展"遲配遲"形式的雙季稻,開發低丘紅黃壤,改造中低產田. Ⅲ.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共391 個縣(市).水稻面積佔全國的8%. Ⅲ1.黔東湘西高原山地單雙季稻亞區 包括黔中,東,湘西, 鄂西南,川東南的94個縣(市).氣候四季不甚分明.年≥ 10 ℃積溫 3500-5500℃.秈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長季日照 800-1100小時,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響插秧,抽穗,灌漿.大部分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兩熟為主. 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種粳稻,海拔低地種秈稻.稻瘟病, 二化螟等為主要病蟲害.糧食自給率低,30-50%縣缺糧靠外調.今後,仍需強調增產稻穀,它是脫貧的基礎.低熱川道谷地應積極發展雙季稻. Ⅲ2.滇川高原嶺谷單季稻兩熟亞區 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個縣(市).區內大小"壩子"星羅棋布, 垂直差異明顯.年≥10℃積溫3500-8000℃,秈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 178-187天;生長季日照1100-1500小時,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長,限制了水稻復種.以蠶豆(小麥)--水稻兩熟為主,冬水田占稻田 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 多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類型.稻瘟病,三化螟等為害較重.今後,在海拔1500 米以下河谷地帶積極發展雙季稻,在1200-2000 米的谷地發展雜交稻為主的中秈稻並開發優質稻. Ⅲ3.青藏高寒河谷單季稻亞區 適種水稻區域極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帶,其中雲南的中旬,德欽和西藏東部的芒康, 墨脫等7縣,有水稻.由於生產條件差,水稻單產低而不穩,但有增產潛力. 我國北方稻區稻作面積常年只有 3千萬畝,約佔全國水稻播種面積的6%,以下僅作概括性的介紹. Ⅳ.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 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豫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共457個縣(市).水稻面積僅佔全國3%. 本區有兩個亞區:Ⅳ1.華北 北部平原中早熟亞區.Ⅳ2.黃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亞區.≥10℃積溫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約130-140天.生長期間日照1200-1600小時,降水400-800毫米.冬春乾旱,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區多為一季中熟粳稻, 黃淮區多為麥稻兩熟,多為秈稻.稻瘟病,二化螟等為害較重.今後,要發展節水種稻技術,對稻田實行綜合治理. Ⅴ.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包括黑,吉全部和遼寧大部及內蒙古東北部,共184個縣(旗,市).水稻面積僅佔全國的3%. 本區有兩個亞區: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亞區;Ⅴ2. 遼河沿海平原早熟亞區.≥10℃積溫少於3500℃,北部地區常出現低溫冷害. 水稻安全生育期約100-120天.生長期間日照1000-1300小時,降水300-600 毫米.近幾年來,水稻擴展很快.品種為特早熟或中,遲熟早粳. 稻瘟病和稻潛葉蠅等危害較多.今後,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設,繼續擴大水田, 完善寒地稻作新技術體系,推廣節水種稻技術. Ⅵ.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銀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邊緣地帶是主要稻區.水稻面積僅佔全國的0.5%. 本區有三個亞區:Ⅵ1.北疆盆地早熟亞區;Ⅵ2.南疆盆地中熟亞區;Ⅵ3.甘寧晉蒙高原早中熟亞區.≥10℃積溫2000-5400℃. 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長期間日照1400-1600小時,降水30-350毫米. 種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產量較高. 稻瘟病和水蠅蛆為害較重.旱,沙,鹼是三大障礙.要推行節水種稻技術,增施農家肥料,改造中低產田.

5. 水稻的發源地是

水稻的發源地是中國,後面漸漸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

閱讀全文

與哪裡是中國水稻故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有哪些買車免稅區 瀏覽:961
義大利面的配料怎麼做好吃 瀏覽:401
洞口哪裡有賣義大利面的 瀏覽:331
為什麼伊朗還在用美金 瀏覽:189
伊朗主要進口什麼產品 瀏覽:953
印度的功法都有什麼 瀏覽:648
伊朗男人喜歡什麼樣子 瀏覽:744
越南國家一年有多少人口 瀏覽:233
英國警車什麼牌子的 瀏覽:761
義大利數據中心在哪裡 瀏覽:689
境內怎麼收義大利付款 瀏覽:909
英國傘為什麼是黑色 瀏覽:276
如何讓英國留學ps更好 瀏覽:299
英國的歷史怎麼寫 瀏覽:710
義大利在美國哪個州 瀏覽:373
英國有什麼實力扣壓伊朗油輪 瀏覽:990
伊朗國會議員多少名 瀏覽:387
中國人為什麼不和英國人 瀏覽:927
越南高鐵哪裡有 瀏覽:547
印尼語一到十怎麼讀 瀏覽: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