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近代中國民族國家構建理念形成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得"民族國家"意義上的國家觀念開始流行。該觀念的形成有其自身的過程,傳統的"天下"觀念在中國近代遭到西方國家侵略之後逐步解體。為應對外來危機,"中華民族"觀念開始生成,推進了中華民族的族體整合。
『貳』 近代以來民族觀是怎樣形成的
1989年,費孝通發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提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多元是指中國疆域內的50多個民族單位,一體是指中華民族。這一理論得到了民族學界的廣泛認同。在這一理論的啟發下,產生了眾多的民族史研究成果。與此同時,在歷史學界,著名史學家白壽彝經過長期的探索,提出中國經歷了「多種形式的多民族統一」的歷史理論。他說:「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就進入了多民族統一的過程,大致經歷了各民族內部的統一、地區性的多民族的統一,而達到全國性的多民族的統一。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也經歷了多次的曲折而終於達到穩定的多民族的統一,並且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社會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一民族理論指導下,他主持編纂了大型的《中國通史》,實現了一個世紀以來幾代史學家撰述大型中國通史的夙願。費孝通的民族理論和白壽彝的歷史理論可謂交相輝映,從不同學科反映了中國民族觀念的新成果。
『叄』 中國近代民族國家觀念的產生
近代民族國家是以民族為族群基礎發展起來的政治共同體,是近現代國際關系中的基本政治文化單元。我將近代民族國家,概括總結為:「兩個方面,兩個特點」。兩個方面是指民族國家包括兩個方面:一、民族認同構成民族國家的精神支柱;二、新君主制構成民族國家形成的政治保障。兩個特點則指:一、近代民族國家是以身份認同、文化歸屬、自我排他為主要內容的族群文化;二、是以主權獨立、地位平等、博弈競爭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文化。通過「兩方面,兩特點」的總結,我們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近代民族國家這個概念了。近代民族的國家興起,對歐洲來說,是具有深遠意義的。這就需要再引申一下,歷史真可謂「一環接一環」,剛才的「兩方面」又引出一個歷史概念,何為新君主制?這是相對於中世紀「封君封臣制」下君主權力被各個領主削弱,虛弱的君主權力而言的。新君主制標志著王權的加強,擁有絕對的權力,打擊各個封建領主勢力,形成中央集權的國家,所以又稱為「絕對專制」。但是這種「絕對君權」,君主權力又不如東方的君主權力大,東方君主制下,整個國家都成皇帝的私產。所以東方專制英文稱為despotism,是個貶義詞,而西方的「絕對專制」,英文稱為absolutism,不含貶義。那為何西方的「絕對專制」,西方人不認為是貶義呢?因為上文我已經提到,它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部分,相對於中世紀分裂的封君封臣制,這種「絕對專制」,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利於形成統一的關稅,有利於形成統一的市場,因此從短時間內,反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對當時的歐洲而言,是有積極影響的。但這里我特意的註明,這只是「短時間而言」。由此可見,歷史是不斷變動的,某一種制度,在當時,可能是合理的,而到了後來,就又不合理。因為到了17世紀,這「絕對專制」,又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