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存歷史最久的客家圍龍屋在哪什麼時候的
最古老的圍龍屋
神奇武平客家圍龍屋 300年風采依舊
日前,記者在岩前鎮大布村林屋自然村就發現了一座神奇的客家土圍樓,歷經了300多年的風風雨雨,其宏偉、壯觀的建築風貌依然清晰可見。
林屋土圍樓地處岩前鎮大布村,與廣東交界,距鎮政府所在地僅1公里,離縣城42公里,遠遠望去,呈扇形半圓狀分布,以當地林家祠堂為中心,以扇形向外擴散,里外共四層。與祠堂前面的圍牆合攏,正好圍成一個圓圈。
奇特的外形和巧妙的結構讓人嘆為觀止,走進圍屋,更讓人感受到它的奇特。在當地土樓居民的帶領下,記者沿著寬3米左右的過道前行,穿堂過巷,映入眼簾的是建築的古樸、厚實與結構的巧妙,其中通道四通八達,如同迷宮;建築用料古樸純真、簡易耐用。圍樓全部為土木結構,大約有200個房間,居民有20多戶100多人。與一般的民房相比,相對獨立的每一圈圍屋都是連片而立,集中了戰時御敵、日常生產生活和消防等多種功能。據當地居民介紹,為表示對祖先的敬仰,每一圈圍屋都不超過兩層,第一層為2.2米,第二層為2.4米,沿坡建房,隨著地勢,上一間房比下一間房都是高2寸。
據當地林氏族譜--《濟南堂大布林氏世系傳譜》記載,林氏祠堂"為土木結構,約建造於公元1700年前後……祠堂門前有寬廣的石灰坪,一口大池塘,其半弧築有圍牆……"作為中國五大民居建築之一,記者眼前的這座圍龍屋可稱得上是客家建築史上的一支奇葩,300多年來,居民相安無事,不吵不鬧;圍龍屋幾經風雨,依然顯示出其宏偉的建築風貌。
㈡ 客家圍屋的分布區域
客家土樓分布的主要區域是分處博平嶺南脈西東兩側的閩西南和粵東北幾個縣市,特別是客家話和閩南話這兩大方言交界地區。如龍岩、湖雷、古竹、岐嶺、大溪、湖坑、下洋幾個鄉鎮,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書洋3鄉,平和西部的蘆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幾個鄉鎮,詔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鄉,以及大埔東南部的雙溪、楓朗、桃園、豐順西部的官西,饒平北部的上善、三饒等幾個鄉鎮。歷史上自宋代以來,這里是汀州、漳州、梅州、潮州4州分界線,迄今除極小析分以外,基本無變化。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汀州、梅州2州境內居民悉為客家人,而漳、潮2州邊境有客家人滲透現象。3種典型土樓中,五鳳樓主要分布在永定高陂、坎市、湖雷3鄉,這里平川面積較大,耕地多且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客家地區中盛產糧、煙、煤的聚寶盆,與一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貧瘠景象大不相同,應該看到,正是這里的發達經濟提供了使五鳳樓得以建造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同時因為距離邊境沖突地區較遠,生存環境相對安寧。故住宅強調尊卑秩序而無須專注於防禦,五鳳樓總數甚少。方樓主要分布在龍岩、永定、南靖交界地區。博平嶺縱貫其間,宋代至今,為汀、漳2川的區劃所在。方樓在3類土樓中數量最多。永定高陂鎮649座(其中2座6層),坎市鎮1016座(其中1座6層),撫市鎮統計暫缺,湖雷鎮609座,古竹鄉統計暫缺,岐嶺鄉376座,大溪鄉155座,湖坑鎮201座(其中6座6層),下洋鎮統計暫缺。南靖奎洋鄉34座,梅林鄉62座,書洋鄉230座。無庸贅言,永定方樓總數占支配份量,撇開分布零散的幾個鄉鎮不計,已有統計數字的6個鄉鎮共3006座。以平均500座計,則統計暫缺的3個鄉共1500座,則永定一縣3層以上的方樓總數超過4500座,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另須指出,上述全部方樓的樓主或建造者幾乎都是客家人。龍岩適中鎮居民屬性不明,其通行土話亦非客家話非閩南話,但「適中大樓建築師來自永定金豐,如肖姓,操木工而在適中定居」。南靖縣11鄉鎮中,8個鄉鎮全為閩南人,只有奎洋、梅林、書洋3鄉客家人閩南人混居,而且方樓集中客家人村落中。永定則為純客家人居住縣。方樓分布地是平川向山脊過渡區域,這里耕地較少,經濟較差,交通不甚便利,歷史上匪患械鬥多發。因而方樓同五鳳樓比,顯然秩序感減弱而防禦性增強。
㈢ 中國最大的客家土樓在哪
截止2019年4月,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三饒鎮南聯主村的道韻樓是迄今被發現的中國最大的土樓,也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八角形土樓。
發展歷史:
明成化年間,道韻樓居民的祖輩請勘輿師擇地建樓,勘輿師先到這里勘察,覺得此地不錯,出於慎重考慮,又轉了幾十公里,察看了幾個地方,還是覺得倒不如這個地方好,又倒回來,叫做「倒運」。後來起名字時,借「倒運」的諧音,就叫「道韻樓」。
道韻樓經歷三代人建設,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建成。1647年黃錦(明南京禮部尚書)來縣城(三饒),道韻樓耆老請其光臨該樓,黃錦為道韻樓提寫了樓名,昔年的門匾仍嵌築在樓門之上。
2006年05月25日,道韻樓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3)中國潮州圍屋在哪裡擴展閱讀:
道韻樓的發展歷史:
道韻樓所興建的那個年代,是一個戰爭頻發的年代,為了抵禦外來侵略者,古樓的外圍牆設槍眼、炮口,在樓之大門頂部設注水暗涵,可以防火燒樓門,可以防兵亂、防鄉斗、防盜賊、防獸害、防乾旱、防寒暑、防火災水災地震等,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古堡式村寨。
四百多年來,道韻樓內從未發生過大的火災,其原因在於土樓內設有32口水井,既滿足了居民的生活用水,也起到防火、救火作用。
韻樓經歷三代人建設,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建成。1647年黃錦(明南京禮部尚書)來縣城(三饒),道韻樓耆老請其光臨該樓,黃錦為道韻樓提寫了樓名,昔年的門匾仍嵌築在樓門之上。
大門兩側的對聯是清代廣西中州正堂黃德祖(系道韻樓黃氏裔孫)所撰。其聯雲:「道義為本根,天下無雙,克念祖德;韻文光奕葉,實華並茂,貽厥孫謀。」土樓鼎盛時居住6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