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通史和國史大綱哪個好

中國通史和國史大綱哪個好

發布時間:2023-03-14 15:56:37

Ⅰ 中國通史,誰寫的好一些,看哪個呢

中國通史類書籍版本眾多,令人眼花繚亂,有國人寫的,如呂思勉《中國通史》、錢穆《國史大綱》,也有國外漢學家寫的,如劍橋中國史、講談社中國史、哈佛中國史等等。眾多版本中,各有哪些利弊,哪些值得推薦?
我們邀請了幾位資深書評人回答這一問題,意見僅供參考。讀者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段位,斟酌選擇書籍。
張明揚 資深書評人、作家
讀歷史的話,我其實不是那麼推薦通史類書籍,斷代史(唐史明史)專門史(軍事史經濟史)讀起來更有收獲一些。按我個人的喜好,「斷代史」我都覺得有點大了,專門看本《萬曆十五年》這樣的不是更好么?
第一,「通史」往往更強調的是學術界的「定論」,給作者的發揮空間並不大,寫作者那些很別具一格但有爭議性的觀點很難「盡情發揮」。
第二,隨著學術的精細化,一個人能夠精通數千年中國歷史越來越成為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理由懷疑,當代史學家寫的「通史」往往都是以拼湊為主。因此,這些年出版的幾套新版通史都是「集體創作」,更准確的說是,每個作者完成一本自己專業的斷代史寫作,最後「合」起來稱為一「套」通史。
基於我以上說的這兩點,我就「勉為其難」的評點一些版本的通史書籍吧。畢竟,讀史如果要入門,先提綱挈領的「縱覽」一下中國歷史,也沒有什麼不好。

《上下五千年》
我的入門書,淺顯易懂,雖然史觀和很多歷史敘事有點陳舊了,但對於中小學生而言,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了。當然,這種歷史「蒙學」書我了解的不多,歡迎大家補充,更新。
2、《國史大綱》,錢穆著
大師之作,當然很好,個人感情很濃烈,主張用「溫情與敬意」看中國歷史。但問題是,你真的有能力有興趣啃完兩本「豎排繁體」,並且文字不那麼白話文的大書么?書是好書,但也要挑適合自己的,絕對不是什麼入門書。
3、《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著
大師之作,還是那個問題,你確定能充滿求知慾的一直一直讀文言文么?
4、《中國史綱》,張蔭麟著
被譽為天才之作。但這本書嚴格說來並不是「通史」,張蔭麟先生英年早逝,這本書只寫到東漢。
5、三套老外中國史
《劍橋中國史》、《哈佛中國史》和《講談社中國史》都是我之前所說的「集體創作」,既可以整套作為通史來購買,也可以挑幾本作為斷代史來購閱。這種「斷代史」式的創作,最大的好處就是保證了專業性,每段歷史都可以挑選第一流的學者來寫作。

《劍橋中國史》
無論從學術影響還是作者的咖位來看,《劍橋中國史》都是最一流的,嚴重推薦購買,唯一的問題是,還沒有出全;《講談社中國史》也值得推薦,日本學者看寫中國史會有些很奇特的化學反應,插入了很多日本的戲份,可以看作某種意義的「東亞史」;《哈佛中國史》我不太喜歡,作者水平良莠不齊,通俗有時容易流於淺顯。

《易中天中華史》
這就是傳說中一個人寫的中國通史!
這套書還沒有出完,現在最新應該出到第十九本《風流南宋》。一個人寫這么大的書,就不要要求太多「原創性」了和學術性了。
資深歷史愛好者就不要買了,買了肯定罵,不過,這套書雖然不可能有驚喜(一個人寫這么多,你驚喜給我看啊),倒是很不錯的入門書,一點也不晦澀,而且史實靠譜。就是,你確定你這么這么愛讀書,能看完這套最後可能會有近三十本的「巨著」么?
我的建議是,這套書很適合拆開來買幾本你有興趣的,易先生寫三國和兩漢還是挺不錯的。

呂思勉《中國通史》
呂思勉撰寫的中國通史共計兩種,一是《白話本國史》,二是《中國通史》或《呂著中國通史》。前者出版於1923年(商務印書館),屬早期作品,後者分上下冊,上冊出版於1940 年,下冊出版於1944 年(開明書店),屬成熟期作品。從品質上講,顯然以後者更勝一籌,可作為閱讀中國通史的首選,其優點是清晰,尤其上冊,分作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等十八條目,千年滄桑,一目瞭然,缺點則是單薄,這由其寫法所決定,以區區兩冊,論上下數千年,只能長話短說,所以此書只適合入門(其文言寫法對一些讀者而言也許是一種障礙),而非深造。
張蔭麟《中國史綱》
如果說呂思勉的成就,更多來自後天努力(相傳他把二十四史讀了至少四遍,其所下苦功,當世不作第二人想),那麼張蔭麟的成就,更多來自天縱英才(張蔭麟天資之高,連陳寅恪都嘆服不已,《哭張蔭麟二首》有「流輩論才未或先,著書何止牘三千。共談學術驚河漢,與敘交情忘歲年」之句)。呂思勉出版《白話本國史》那年將近四十歲,張蔭麟的壽命卻止於三十七歲,寫作《中國史綱》之時年僅三十,驚才絕艷,並世無雙。對於這本書,無論文采還是見識,無論廣度還是深度,怎麼譽美都不過分,至於缺點,只能歸罪於蒼天或命運,造化弄人,使張蔭麟英年早逝,導致《中國史綱》只寫到東漢,淪為殘篇。

錢穆《國史大綱》
與呂思勉《中國通史》相反,錢穆《國史大綱》適合深造而非入門。作者對「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似乎太深了,從而積淀為一種成見,這容易誤導初學者,卻不妨作為研究者的靶子。
傅樂成《中國通史》
這本書的優點是老實,缺點也是老實,最適合作為消毒工具——假如你中過範文瀾、翦伯贊之流的中國通史之毒。
陳恭祿《中國通史》
陳恭祿是一個被歷史埋沒的名字,他在民國學界,一度光焰萬丈,1949年後卻幾乎銷聲匿跡,湮沒無聞。身名俱滅的同時,作品隨之蒙塵,事實上,他的《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等,較之同名著作,毫不遜色。拿《中國通史》來說,「義理、詞章、考據三者兼備」,顧頡剛譽為「較近理想」。不過這本書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第一如呂思勉《中國通史》一樣,所採用的文言寫法,可能令今天的讀者望而卻步,第二此書共六十篇,前二十篇屬於成稿,後四十篇則據作者遺稿整理而成,這中間的斷裂,終歸是一個遺憾。
《劍橋中國史》
費正清、崔瑞德主編的劍橋中國史,按計劃共十六卷,最早一卷出版於1978年,迄今整整四十年,不過,哪怕經歷了四十年之久,這十六卷還是沒有出齊,《劍橋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和《劍橋中國隋唐史》(下卷)依然在孕育之中,《劍橋中國上古史》《劍橋中國五代十國及宋代史》《劍橋中國清代前期史》等尚未譯入大陸,通史之「通」,名實不副。就分卷而言,多人合著史書的毛病,一樣不缺。當然,論分量和深度,無論中西,此書都首屈一指。
《講談社中國史》
講談社中國史與劍橋中國史同一毛病,都不配稱作通史,區別在於,前者沒有寫完,後者沒有出完。這套書共十二卷,大陸只引進十本,第十一卷叫《巨龍的胎動:毛澤東與鄧小平》,第十二卷叫《中國與日本的關系》,有興趣的朋友可留意港台版。它的優點,一是通俗(立足於大眾路線,所預期的讀者應在高中生和大學士之間),二是詳盡,三是美觀;至於缺點,一來缺少一個提綱挈領的導論,二來各卷之間良莠不齊,譬如第一卷《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翻譯有問題,第二卷《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寫法有問題,第十卷《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則是平庸之作。

哈佛中國史》
哈佛中國史原名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倘若直譯,應為「帝制中國史」或「中華帝國史」,由此可知它所書寫的時段,帝制即皇帝制度,在中國的歷史,始於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統天下,終於1912年清帝遜位,共和落地。從這一點上講,這套書並非通史。它最大的優點即脈絡清晰,尤其對比劍橋和講談社中國史。缺點則有兩個,一是定位不準,力求通俗,實則學究,若謂劍橋中國史的預期讀者在學院,講談社中國史的預期讀者在大眾,它則徘徊於二者之間,註定尷尬;二是品質問題,前三卷作者叫陸威儀,以他的歷史功底,寫秦漢一卷已經相當勉強,再讓他寫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史,可比趕鴨子上架,結果把叢書品質直接拉低了一個檔次。

問題里提到的這些中國通史類書籍,的確可謂是各有千秋。
先說呂思勉先生的這本《中國通史》,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集中於論述文化史,下冊則是介紹政治史。呂著中的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政治經濟社會無所不包,每一個專題都論述得非常精彩,足以管窺呂先生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無比熟稔;而政治史的下編也採取論史結合的方式,很多評論見地不俗。如果要說缺點的話,就在於其上編採取的是專題串講的形式,每個專題都沒有太多展開,而下編以時間為序的政治史論述,又過於簡略。讀者更適合通過這本書,對於中國歷史,建立起一種通盤性的認識。
再說錢穆先生的這本《國史大綱》。這本書也是以政治、經濟、文化作為切入點,跟呂著類似,同樣是比較宏觀和大脈絡的論述,其中對於政治制度演化變遷的論述最為詳盡和精彩,很多內容,跟錢先生另一本名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可以對照閱讀。而就缺點而言,首先,錢先生採取的是半文半白的論述,而且一直到現在,這本書的版本仍然多為繁體字豎排,這點對於當代的讀者來說,可能會不適應。同時眾所周知,錢先生是一位文化保守主義者,因此在論述當中,他多少對於中國歷史的很多方面褒獎有餘、批判不足,不夠客觀。而且由於錢先生的這種立場,他對於元代和清代的論述也過於否定,跟歷史的真實面貌有一定距離。

再來說海外漢學家寫的這三部中國史。先說劍橋中國史。這部中國史的篇幅和體量是最大的,作者隊伍也最為權威和龐大,其學術性,在三部中國史當中,也是最強的。如果是搞學術研究或者是歷史的發燒級愛好者,還是推薦慢慢啃這部劍橋中國史,雖然全部讀完,可能要花相當長的時間。
也正是因為其體量巨大,所以它可能不太適合歷史的普通愛好者。相比之下,日本講談社的中國的歷史系列和哈佛中國史的體量,更適合普通讀者和愛好者閱讀,前者是10卷(日本原版是12卷,後2卷大陸版沒有引進),後者是6卷,都是相對可控的體量。講談社這套書的優勢在於通俗易懂和相對淺顯,感覺比較適合入門級讀者,但由於作者水平存在高低,因此這10卷當中,的確有良莠不齊的現象,寫作水平和可讀性差距很大。講遠古和春秋戰國的前兩冊更像是學術筆記,可讀性和通俗性都比較欠缺;寫秦漢、隋唐、明清的這三冊可謂是非常出色的通史著作,視角獨特,分析全面,文筆生動,值得推薦;而寫晚清民國的最後一冊則沒有走出傳統的窠臼,跟一般史書和教科書區別不大。
而哈佛中國史盡管比講談社這套書的學術性,整體而言,要更強一些,但由於其作者多為擅長敘事的西方中國研究大家,因此在可讀性和閱讀體驗上來說,比起講談社這套書,可能還要更勝一籌。相對於國內一些通史性著作的流水賬式按部就班的論述,哈佛中國史卻是寫出了足夠的新意,強調敘事性,側重於對政治史之外,社會史、文化史的論述。無論是對於各種歷史素材的靈活運用,還是其深厚的歷史學想像力,這套書都是可圈可點。當然,哈佛中國史的不足之處就在於存在為數不少的史料徵引和細節上的小差錯。但瑕不掩瑜,整體而言,這套書仍然非常值得推薦。

Ⅱ 我想全面了解中國歷史,應該先看哪幾本書

1、《國史大綱》:《國史大綱》是一部中國通史,力求簡要,舉其大綱,刪其瑣節。在不到1000頁的篇幅里,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又顯示了作者駕馭繁復歷史的偉力,整書綱舉目張,簡繁得當。

2、《明朝那些事兒》: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

3、《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重大,有關著述已出版不少。這本書的研究可謂推陳出新,作者一系列獨到創見可能在學術界引起爭議,相信這種爭議將有助於深化中國近代史研究。

4、《萬曆十五年》:本書是一部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作者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戚戚焉。

5、《中國通史》:本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別類地敘述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內容包括婚姻、族制、政體、兵制、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類;下冊按歷史順序敘述了政治歷史的變革。

閱讀全文

與中國通史和國史大綱哪個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機械化首先開始於什麼地方 瀏覽:472
印尼現在屬於什麼季節今天 瀏覽:521
印度河平原在地圖上哪裡 瀏覽:711
中國婦聯招聘臨時聘用多少人 瀏覽:554
印尼聯賽3是什麼意思 瀏覽:446
從許昌去越南鐵路走哪個口岸 瀏覽:526
越南腰鼓一斤多少錢 瀏覽:935
中國永久綠卡有多少人 瀏覽:385
印度大米為什麼那麼大 瀏覽:851
英國武器實力怎麼樣 瀏覽:370
越南象牙鐲子得多少錢 瀏覽:225
香港被英國管轄了多少年 瀏覽:780
古印度的貴族指哪些人 瀏覽:479
中國哪個城市有墳 瀏覽:89
湖南離伊朗多少公里 瀏覽:569
英格蘭vs義大利比賽結果為什麼不是21 瀏覽:857
伊朗最大的島是哪個 瀏覽:848
百年英國怎麼發展緩慢 瀏覽:627
中國軍人如何訓練腹肌三個月 瀏覽:254
印度人民怎麼看種姓制度 瀏覽: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