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風機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風機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一、Hisense海信
53年來,海信堅持「誠實正直、務實創新、用戶至上、永續經營」的核心價值觀和「技術立企、穩健經營」的發展戰略,業務涵蓋多媒體、家電、IT智能信息系統和現代服務業等多個領域。
『貳』 政策一片大好,風電龍頭賺錢卻越來越難
雙碳政策下,風電行業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
2019年5月發改委的一則政策通知宣告風電的平價上網時代即將來臨。在此之前,風電產業鏈從下至上均高度依賴補貼盈利。補貼的逐步退坡,則意味著未來風電行業只能通過降本增效實現持續增長。與此同時,在平價上網進程快速推進之下,行業出現「搶裝潮」,近年來裝機量持續激增。
在產業降本及裝機量激增的情況下,位於產業鏈中游,承擔產業主要降本任務的風機廠商陷入「價格戰」泥潭。以金風科技為首的頭部企業,憑借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得以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加速行業集中度的提升,致使營收規模快速擴張。受此影響,2019-2021年,金風科技股價累計漲幅超過90%,年化收益接近25%。
然而,在激烈的價格戰下,一再下探的風機招標價格也持續擠壓著風機行業的利潤空間,行業增收不增利的現象愈發明顯。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風機行業增收不增利的現象?金風科技在行業中處於怎樣的地位?未來是否值得長期關注?
本文試圖解答以下問題:
1、金風科技是如何成為行業老大的?
2、風機廠商為何增收不增利?
3、金風科技是否值得投資者關注?
金風科技為何成為風機老大?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全社會用電量不斷攀升。2021年,全社會用電量達831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3%。截至2020年,中國人均用電量已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左右。
用電量逐年增加的背後是對能源需求的加大。眾所周知,「以煤為主」的傳統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且不斷引發環境污染問題。當前,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指引下,我國正在加快能源結構轉型,對水電、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發電產業給予大力財政支持。
其中,風力發電作為國內第二大清潔能源,在多重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得以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21年,全國風電發電量達到652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0.5%。截至2021年底,全國風電累計裝機3.28億千瓦知裂,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
縱觀風電產業鏈,主要由上、中、下游共同參與完成。其中,產業鏈上游由葉片、風塔、主軸、機艙罩等風機零部件構成;中游的風機廠商向上游采購零部件並集成、製造形成風電機組;風電機組發電產生的電能由下游風電場運營。
在整個產業鏈條中,位於產業鏈中游的風機廠商承接了主要的裝機需求,也是直接受惠於政策的關鍵環節。受益於近年來風電產業規模的不斷壯大,風機廠商的營收規模也得以快速提升。以龍頭金風科技為例,如圖所示,在經歷2016、2017連續兩年營收下滑後,金風科技的營收規模快速回升,2020年營收首度突破500億元,同比增長47%,2017-2020三年復合增長率超30%。
不僅如此,風機也是產業鏈中國產化程度最高的環節。目前我國風電機組產量已佔據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場份額,是全球最大的風機製造國。2020年,在全球前十大風機廠商中,中國企業占敏配據7席。
風機是一個市場高度集中的行業。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風機CR3達到50%,占據了一半的市場份額。金風科技、遠景能源和明陽智能常年位列國內前三強,此外,上海電氣、運達股份、中車風能、東方電氣、三一橋猛指重能等也在前十名。
在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中,金風科技作為成立20餘年的老牌風機廠商,在市場規模及業績能力上均領先於同行,占據絕對的龍頭地位。
以業務結構(風機製造、風電服務、風電場投資與開發)更為相近,且同位於第一梯隊的明陽智能、運達股份作為對比,2021年金風科技的市場規模達16.1%,在國內排名第二;明陽智能和運達股份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5.26%、10.89%,位列第三、五名。
業績能力上,2019、2020年,金風科技的年營收規模分別達到300億元及500億元以上,而明陽智能年營收規模直到2020年才突破200億元。
盈利水平方面,2016-2018年,金風科技一直以10%以上的凈利率大幅領先於同行,2019-2020年金風科技的凈利率略低於明陽智能,但仍高於運達股份。
金風科技之所以能成為行業老大,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 資金實力雄厚。 風機製造屬於重資產、資金密集型產業,從投產到盈利的整體周期相對較長。在這種背景下,參與者需要進行相當大的前期投入(包括購買技術),且達到一定規模後才能產生效益。大型風電機組從設計到獲得認證並批量投產,周期通常以年計,這種游戲顯然不適合資金短缺的小玩家。
與此同時,近年來在補貼退坡、平價上網的加速推進,促使下游風電運營商將降價壓力向上傳導,倒逼產業鏈降本增效。而中游的風機製造則承擔了主要的降本任務,但由於在產業鏈中缺乏話語權,受上下游的雙向擠壓,因此風機廠商只能靠低價競爭搶奪市場份額。
持續的價格戰致使風機製造行業利潤空間一再縮水,同時受風電場建設周期等因素的影響,下游回款周期長,因此「借錢經營」幾乎成為風機廠商的常態,導致相關企業資產負債率常年居高,資金壓力較大。隨著價格戰的愈演愈烈,沒有資金和規模優勢的中小廠商更容易出現財務危機導致經營不善,淘汰出局,最終加速市場份額向龍頭的集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金風科技等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因為資金實力雄厚,規模優勢明顯,因此整體的財務風險相對可控。如圖所示,在資產負債率方面,包括金風科技、明陽智能在內的第一梯隊廠商明顯低於電氣風電、三一重能等第二梯隊廠商。現金流方面,截至2020年底,金風科技的現金余額達77億元,而運達股份、三一重能的現金余額僅約17億元。
其次,技術優勢明顯。 風電機組的技術差異主要體現在核心傳動鏈的設計上。直驅和雙饋是風電機組的兩大主流技術路線。直驅和雙饋技術的本質區別在於是否含有齒輪箱(也稱增速箱)這一部件。一般情況下,風輪的轉速較低,遠遠達不到讓發電機發電所要求的轉速,需要通過齒輪箱的增速作用來實現發電。而在直驅技術下,風電機組無需安裝齒輪箱,由風力直接驅動發電機。
簡單來講,對風機廠商而言,直驅技術的優勢在於發電效率,雙饋技術則具有成本優勢。
目前,雙饋是被採用最多的主流技術路線,而金風科技則是國內鮮有的深耕直驅式風力發電機的企業。成本更高的直驅技術究竟為金風科技帶來了哪些競爭優勢?
首先是更高的發電效率。沒有齒輪箱來增速意味著想要達到同等的發電效率就要在技術上加大風機重量和體積,勢必會帶來成本的增加,而金風科技引入永磁技術,有利於解決這一問題。金風科技推出的直驅永磁風電機組,能夠實現自身勵磁的效果,從而通過降低電能損耗來實現效率提升。Windpower Monthly曾發文稱,研究結果表明永磁技術優於雙饋技術,在部分負荷運行狀態下,永磁發電機的效率要比雙饋發電機高3%到4%。
其次是拋卻齒輪箱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後續維護成本。Windpower Monthly數據顯示,在風機零部件中,齒輪箱的故障率最高。
展望未來,海上風電項目已然成為行業最重要的增量空間,近年來興起的半直驅式由於兼具直驅與雙饋的優點,在成本優化和發電效率方面均有不錯的表現,同時故障率相對較低,被公認為是更適合海上風電項目的技術路線,目前金風科技已開始積極布局。
技術上的優勢離不開金風科技對研發的重視。研發投入方面,除2019年略低於明陽智能、運達股份以外,近年來金風科技的研發費用率一直遠高於同行。
行業為何增收不增利?
巨頭也有苦衷——風電政策一片大好,錢卻沒那麼好賺了?
如前文所述,近年來在雙碳政策的利好刺激下,以金風科技為代表的風機廠商營收規模迎來快速擴張。但與收入大幅增長相反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正不斷下滑。2021年,金風科技的毛利率由2017年30%的最高水平降至22.55%,凈利率由2017年的12.53%降至6.90%。
而這種增收不增利的現象不只發生在金風科技身上。2020年,明陽智能營收同比增長114%,毛利率卻同比下降4.09個百分點,凈利率同比下降0.49個百分點。
原因何在?
從風機製造業務的盈利模式可知,風機製造的收入端主要是向風電運營商銷售風電機組的收入,成本和費用端包括營業成本和銷售、管理、研發等一系列費用,其中營業成本主要由向上游采購零部件的成本構成。
逐項分析,營業成本方面,對於風機廠商而言,成本高企是常態,近三年金風科技風機及零部件銷售業務的營業成本率均高達80%以上。受疫情、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上游零部件製造所用原材料價格上漲進一步增加了風機製造商的成本壓力。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跟隨風電場建設周期(年初開工,年內建設,年底竣工投產),風機製造業務的業績周期呈季節性特點,銷售收入和貸款回收集中在每年的四季度。由於是在商品控制權轉移時點確認收入,因此獲得訂單後並不能馬上生產交付,所以存在「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周期,以往的低價訂單影響當期利潤」的情況。
除了上述成本壓力以外,風機「價格戰」也進一步壓縮了廠商的利潤空間。
眾所周知,風電屬於高度受政策主導的行業。2020-2021年國家陸續取消陸上風電項目的政策補貼,新核準的項目實行平價上網。
在補貼不斷退坡的背景下,風電行業開啟「搶裝潮」,帶動風電項目招標量大增。據GWEC數據,2019年風電公開招標規模達到歷史最高的65GW。市場盤子的急速擴大,使得頭部企業產能不足以滿足全部的新增市場份額,部分需求外溢至二、三線風機廠商,為了借機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二、三線風機廠商採用低價競爭策略,率先掀起行業「價格戰」。
根據國融證券數據,以3MW風機為例,僅在2020年,招標價格便從2020年初的4040元/kw跌至2021年9月的2410元/kw,中廣核雲南曲靖風場招標更是創下了1880元/kw的歷史低價。
綜合來看,作為產業鏈的中游企業,風機廠商對上下游均不具備明顯的話語權,因此既需要承受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又要不斷靠低價競爭來搶占市場份額。 而收入、成本的雙向擠壓,最終導致行業的整體利潤空間被不斷擠壓,出現了明顯的增收不增利現象。
金風科技投資價值幾何?
盡管在「雙碳」目標下,風電和光伏作為主要的清潔能源均為政策大力支持的產業。但在二級市場卻是另一番光景,風電的估值水平一直明顯低於光伏。
從龍頭股來看,光伏產業龍頭隆基股份市值一度突破5000億元,通威股份市值一度超2600億元,陽光電源市值一度超2400億元。而相比之下,風電產業上、中、下游的龍頭股估值均處於較低水平,中材科技和金風科技的最高市值均不及1000億元,龍源電力的最高市值為1500億港元左右。
那麼,資本為何如此冷落風電?
首要原因在於風電龍頭的盈利水平普遍低於光伏龍頭。如圖所示,2018-2020年隆基股份、陽光電源的毛利率、凈利率水平均顯著高於金風科技、明陽智能。
除了經營上的區別以外,根據雙碳目標,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這意味著,在明確了總量的情況下,風電和光伏產業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競爭關系。二者中,誰能率先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更低的度電成本以及更高的發電效率,誰就能贏得更多的話語權。光伏與風電的估值也因此拉開差距。
光伏行業與半導體行業類似,未來可以通過提高光電轉換效率等方式不斷降本。而風電行業則屬於傳統製造業,未來很難通過技術進步來降低成本。這也就意味著風電行業度電成本的下降速度會遠低於光伏行業。
此外, 光伏行業的龍頭企業可以通過技術進步來維持行業地位,並以此抵禦價格戰,保持盈利的穩定性。而屬於傳統製造業的風電行業,由於進入門檻相對較低,一旦發生價格戰便只能犧牲自身利潤。 因此,綜合來看,風電行業的估值要遠低於光伏行業。
那麼在行業整體估值普遍偏低的情況下,金風科技是否值得關注?
短期來看,如前文所述,近年來,在雙碳政策的支持下,風機行業規模得以快速擴張,但價格戰導致了金風科技等企業增收不增利的現狀,使得市場對風機廠商盈利能力的預測有所保留。
但展望未來,隨著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即將雙雙進入平價時代,從IRR(內部收益率)水平來看,風電產業的競爭力正在增強,有利於產業整體估值的提升。
民生證券研報顯示,風電項目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隨著開發規模的擴大,單瓦造價持續下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風電項目規模越大,單位千瓦投資越低,投資的降低對項目收益的提升效果明顯,當容量由50MW擴容至400MW,項目全投資內部收益率將由9.33%提升至10.60%,平準化度電成本(LCOE)則由0.3453元/千瓦時降低至0.3085元/千瓦時。
與此同時,隨著價格戰的加劇,預計行業將加速出清落後產能,以金風科技為首的龍頭將憑借資金、技術優勢奪回更多的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高。
站在長期的角度,相比陸上風電,由於基數小、地理限制少等優勢,海上風電未來將迎來更大的發展前景。而在海上風電領域,同為第一梯隊的明陽智能已顯現出較強的技術優勢。
如前所述,半直驅是更適合海上風電項目的技術路線,而明陽智能是國內最早布局半直驅技術路線的風機廠商,已掌握一定的先發優勢。在風機大容量方面,根據國信證券,目前明陽智能的海上風機最大容量已突破16MW,而金風科技海上風機的最大容量僅為8MW,與明陽智能有不小的差距。
綜合來看,通過前文的對比, 在市佔率、營收規模、盈利水平等方面,金風科技均在行業中占據第一梯隊,是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未來受益於市場份額的提升,公司有望逐步實現業績回升。
而長遠來看,海上風電領域,明陽智能等強勁對手技術優勢更為領先,金風科技壓力不小,未來如果在海上風電領域不能繼續保持領先地位,部分市場份額很可能被對手吞食。
『叄』 國內生產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的廠商有哪些
生產風力發電設備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 市值(億元人民幣) 06年營業額(億元)
金風科技 712.85 15.3
湘電股份 74.166 21.82
天威保變 398.069 31.04
東方電氣 713.486 46.98
長城電工 47.338 13.36
華儀電氣 99.576 3.19
銀星能源 37.807 2.64
風能概念的上市公司
屬於風能概念的股票不是太多,目前有十幾家上市公司。
◆ 屬於風電整機製造的上市公司有湘電股份、東方電機、華儀電氣;
◆ 從事風機發動機製造的長城電工;
◆ 生產風機關鍵零部件——葉片的上市公司有鑫茂科技、天奇股份、中材科技;
◆ 從事風力發電的上市公司有金山股份、銀星能源、輕工機械、寶新能源;
◆ 參股風力發電的上市公司有京能熱電、粵電力等;
◆ 正在進入該行業的公司有長征電器、匯通水利;
風能概念的上市公司介紹(資料轉載自:和訊博客/yijianfh)
鑫茂科技(000836):擬生產風機零部件——葉片
2006年10月,公司與電能(北京)實業開發有限公司及三位自然人股東設立天津鑫茂鑫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股東中,電能(北京)實業開發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中國電力成套設備有限公司在風力發電設備采購方面具備優勢,而三位自然人擁有1.5兆瓦風機葉片的研發技術。公司所研製生產的葉片,從750KW到2.5MW不等,預計07年下半年750KW的產品將達到批量生產階段。
公司業務較為多元化,業務包括:房地產、工程、光通信網路產品、音頻視頻產品、酒店等。2006年收入4.3億元,凈利潤2600萬元。
風機葉片相關業務對整體收入及利潤的貢獻程度:暫無收入利潤貢獻。
◆天奇股份(002009):擬生產風機零部件——葉片
公司與英國瑞爾科技合資成立子公司竹風科技,引進了英國瑞爾科技成熟的葉片翼型設計,並擬發揮公司模具加工、成本控制及物流運輸等方面的能力,在成本上取得優勢。目前,竹風科技正在進行竹質風力發電機葉片的量產,樂觀估計,量產後其葉片有可能為金風的風力發電主機配套試用。
公司業務較為多元化,業務包括:智能物流輸送、機場貨流系統設備及房地產等。2006年收入2.6億元,凈利潤2700萬元。
風機葉片相關業務對整體收入及利潤的貢獻程度:暫無收入利潤貢獻。
◆中材科技(002080):設立子公司擬生產風機零部件——葉片
公司收購了北玻的風電資產,2007年1月,公司公告擬與中水投、新疆風能成立中材科技風電葉片公司,擬建立年產600片MW級風機葉片的產能,中水投、新疆風能均為我國最大的風力發電設備製造商金風科技的大股東,在風電設備領域有著豐富的運作經驗;2007年4月,新疆風能退出了中材科技風電葉片公司,新進入馬關群瑞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及49名自然人以取代新疆風能。
細分行業簡述:葉片是風機設備的核心部件,從零部件價值量的角度來看,葉片的價值量最大,造價約占整個設備的1/4。由於風機葉片的技術含量與進入壁壘較高,國內目前具備葉片生產能力的企業並不多。全球范圍看,丹麥的LM Clasfiber公司目前是全球領先的風機葉片生產商,全球市場佔有率達到45%。以當前葉片的價格估算,中國風機葉片的年市場容量接近10億元人民幣。
主營業務:玻璃纖維製品及復合材料。2006年收入6.2億元,凈利潤5700萬元。
風機葉片相關業務對整體收入及利潤的貢獻程度:項目尚處於前期階段,未正式投資,暫無收入利潤貢獻。
◆長城電工(600192):生產風機零部件——發電機
公司全資子公司蘭州電機廠,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兆瓦級變速恆頻公雙饋非同步發電機生產企業,產品主要供應東方汽輪機廠、華銳大雙饋非同步發電機生產企業,目前公司已自主研發成功2兆瓦發電機,2007年批量供應東汽輪200台1.5兆瓦發電機;
此外,公司全資子公司天水傳動所目前正在研發風機電控系統,具有較強技術優勢;公司下屬長城開關廠,是國內中壓開關旗艦,配套生產風力發電機組配電櫃;
細分行業簡述:風機發電機不是風機的核心部件,行業技術壁壘相對較低,市場容量相對傳統發電機市場而言顯得價值較低;目前國內生產風力發電機的廠商主要有上海東方電機廠、蘭州電機廠、湘潭電機廠、沈陽電機廠、北車集團永濟電機廠、杭州發電設備廠等。
主營業務:公司主營電工電器行業,主要產品包括中壓開關櫃、電機及發電設備,2006年收入13.4億元,凈利潤2800萬元;
風機相關業務對整體收入及利潤的貢獻程度:風機發電機及配電櫃等相關收入及利潤貢獻較低。
◆湘電股份(600416):兆瓦級風電整機08年小批量生產
公司分別與德國萊茨鼓風機有限公司及日本國株式會社原弘產設立合資公司,引進對方的技術進行風機生產,目前已生產出1兆瓦級以上風電樣機,並獲得大唐漳洲六鰲風電場三期工程的定單,目前正在進行通過采購國外部件並按照國外設計的2兆瓦級風電整機樣機試制階段,盡管2兆瓦風機被市場寄予厚望,小批量的組裝生產在08年才可能實現。
公司業務主要包括:直流電機、交流電機、水泵、車輛、備品等。2006年收入21.8億元,凈利潤7100萬元。
風機相關業務對整體收入及利潤的貢獻程度:市場目前估計07年公司將生產幾套2兆瓦風機樣機並實現5000萬元收入,而08年風機業務可能帶來4億元的收入。
◆華儀電氣(600290):正在研製1.5兆瓦風機、風機營銷策略獨樹一幟
公司子公司華儀風能與新疆金風科技合資設立了華儀金風風電公司,公司間接持股49%,該子公司目前擁有780KW風機的組裝能力,另公司擬新建300畝的風機裝配廠房,合計投資3.9億元進行1.5兆瓦風機的研製,目前1.5兆瓦風機尚處於研製階段。除此之外,公司採取了將幫助風場測風和風機銷售捆綁的策略,由於一般風電場測風時間需要1年多,這一策略對於一些不具備相關人才、想節約進入時間成本、規避前期測風不成功風險的風場很有吸引力,公司目前正在全國20多個風場測風,已經測風完成、符合風電開發條件並正在報批的風電總裝機達到45萬千瓦。
公司系借殼蘇福馬,目前業務主要包括:電氣設備、高壓設備等。2007年1季度收入1.1億元,凈利潤1300萬元。
風機相關業務對整體收入及利潤的貢獻程度:相關收入及利潤貢獻目前較低。
◆東方電機(600875):1.5兆瓦風機量產,年裝機容量位列國內廠商前列
子公司東方汽輪機廠2004年11月與德國REpower公司簽定風電機組生產許可證合同,購買Repower1.5兆瓦MD70和MD77型風力發電機組整機設計,2006年生產出樣機,並獲得山東魯能集團首批七台風力發電機組的訂單。2005年新裝機容量6兆瓦,占國內市場容量的0.5%,在國內廠商中位列第四。
公司主營業務為發電設備。2006年收入47億元,凈利潤8.3億元。2007年東方電氣集團通過東方電機整體上市,業務涵蓋火電、水電、核電、風電、氣電設備。
風機相關業務對整體收入及利潤的貢獻程度:樂觀估計風電業務08年可貢獻10億元的收入,考慮到東電集團整體上市後,年收入將超過200億元,風電業務收入及利潤貢獻相對較低。
◆長征電器(600112):風電項目處於前期階段,無實質性進展
公司2006年10月與第一大股東廣西銀河集團有限公司及艾萬迪斯能源咨詢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簽署了《合資協議》,將合資成立艾萬迪斯銀河風力有限公司以生產風機設備,該風力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長征電器將佔15%股份。該項目目前並無任何實質性進展。
公司主要產品為汽車連桿、高低壓及成套產品。2006年收入3億元,凈利潤1100萬元。
風機相關業務對整體收入及利潤的貢獻程度:該項目尚處於前期階段,尚未正式投資,暫無收入利潤貢獻。
◆金山股份(600396):風電場發電規模逐步擴大
公司佔51%股權的遼寧康平金山風力發電和遼寧彰武金山風力發電的一期項目分別於2003年和2004年投入運營,二期項目則於2006年投入運營,目前合計裝機容量為4.93萬千瓦(公司佔2.51萬千瓦),2009年和2010年,公司佔100%權益的康平三期和彰武三期也將投入運營。
公司業務范圍包括風電、熱電及煤矸石發電。2006年收入4.7億元,凈利潤6500萬元。
風電業務對整體收入及利潤的貢獻程度:2006年康平風力發電及彰武風力發電合計貢獻利潤1700萬元。
◆銀星能源(000862):國內最大風電運營上市公司
公司原名ST儀表(吳忠儀表),2007年4月,大股東寧夏發電集團通過定向增發注入賀蘭山風電廠、寧夏天凈神州風力發電有限公司50%股權、寧夏銀儀風力發電有限公司50%股權的資產,此外,公司定向增發募集資金將用於建設寧夏紅寺堡風電場一期、寧夏太陽山風電場一期和賀蘭山風力發電場三個項目。通過此次資產注入,公司已經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風電運營上市公司,由於寧夏風能資源較為豐富,公司未來風電場經營規模仍將繼續擴大。此外,公司設立了寧夏銀星能源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引入了日本三菱重工的風電技術,擬生產1兆瓦風力發電機組,但尚未有實質性的進展。
公司原業務產品為調節閥及風機構件。2006年收入2.6億元,凈利潤900萬元。
風電業務對整體收入及利潤的貢獻程度:按照公司給出的合並備考報表,模擬合並後2006年的凈利潤為1900萬元,而07年1季度為550萬元。(註:截至1季度末,寧夏銀儀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的長山頭風電場一期工程及紅寺堡風電場一期工程均處於建設過程中,暫無利潤貢獻;賀蘭山風電廠2006年收入8100萬,凈利潤1300萬元)。
◆輕工機械(600605):潛在的400平方公里的風電場運營商
2006年公司通過定向回購第一大股東股份的方式使得二股東上海弘昌晟集團成為控股股東,2007年6月,公司公告上海弘昌晟集團決定將在2007年底前注入其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已擁有的400平方公里的風電場,該風電場全部投產後將形成總裝機1500兆瓦、年發電量37.5億千瓦時的生產規模。
公司原業務貿易業務。2006年收入7.8億元,凈利潤500萬元。
風電業務對整體收入及利潤的貢獻程度:公司尚未給出即將注入的風電場的財務數據,但從規模判斷,風電場運營收入和利潤將成為公司主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
◆寶新能源(000690):向新能源電力轉型的發電企業
公司設立陸豐寶麗華風力發電有限公司,正在建設陸豐市甲湖風電場一期49.5MW工程項目,同時二期工程49.5MW項目正在申報立項。
公司主營火力和水力發電,兼營房地產業務。2006年收入10億元,凈利潤2.7億元。
風電業務對整體收入及利潤的貢獻程度:風電項目尚未進入運營期。運營後,風電占收入比重仍將較低。
◆京能熱電(600578):參股風電場運營商,獲取穩定分紅
公司間接享有國華能源風力發電15%權益,為國華能源第二大股東。國華能源是國內規模較大的風電投資方,正在開發的和計劃開發的風電項目有:河北省尚義縣滿井風電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灰騰梁風電場等。
公司主營發電及供熱。2006年收入15.3億元,凈利潤1.4億元。
風電業務對整體收入及利潤的貢獻程度:國華能源按章程規定年現金分紅比率不低於當期凈利潤的70%,\\\
『肆』 世界三大風機製造商是哪三個
2005年世界十大風機製造商分別為: 公司名稱 國家 占市場份額 1 VESTAS (DK) 27.9% 2 GE WIND (US) 17.7% 3 ENERCON (GE) 13.2% 4 GAMESA (ES) 12.9% 5 SUZLON (Ind) 6.1% 6 SIEMENS (DK) 5.5% 7 REPOWER (GE) 3.1% 8 NORDEX (GE) 2.6% 9 ECOTCNIA (ES) 2.1% 10 MITSUBISHI (JP) 2.0% 除了排名第三的德國ENERCON公司和排名第九的ECOTCNIA未在中國開展業務外,其它八家公司均在中國建立獨資工廠或合資公司。另外國內的許多公司在巨大的市場利益的驅動下,也紛紛進入該領域: 1 VESTAS 2006年6月,丹麥維斯塔斯風力發電設備(中國)公司在天津的新工廠正式投產,一期投資3000萬美元,計劃年產600片風機葉片。2007年擴建完工後,可達到年產1200片風機葉片的生產能力,即年產8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能力。同時還將進行第二期和第三期生產開發,預計到2010年將形成150萬千瓦以上的裝機能力。這家公司將成為維斯塔斯集團在亞太地區的生產基地之一,為我國以及國際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 2 GE WIND 美國GE能源集團在中國的首個風機組裝廠在沈陽正式宣布成立。通鄭埋襪用電氣能源(沈陽)有限公司由GE公司全資所有,喊激生產1.5兆瓦風機。第一台風機已在2006年3月末裝配完成,2006年7月將首次交付當地組裝的機組。預計到2010年將形成12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能力。 3 GAMESA 西班牙歌美颯公司將中國市場列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海外風機市場。2006年9月,西班牙歌美颯公司在天津設立的風力發電機生產基地正式投產,2008年前總投資額將達6000萬歐元。歌美颯天津基地現在年組裝能力為820台,裝機容量70萬千瓦,預計2010年生產能力將提升到120萬千瓦,2020年實現4萬兆瓦的目標。 4 SUZLON 印度企業Suzlon風機公司位列世界風機廠商第五,其投資6000萬美元在天津的工廠已於2006年3月開工建設,於2006年8月投產,主要生產1.5MW的風機,預計年生產容量將達80萬千瓦。 5 SIEMENS 是最早在中國開展風電場建設的公司之一,目前正液叢積極地與中國的企業接觸,擬合資建立風機設備製造廠。 6 REPOWER 德國REPOWER公司專業技術為全球第一。已開發出1.5兆瓦、2兆瓦、5兆瓦系列風機,累計銷售各類風機1500台。由該公司開發生產的世界最大、技術最先進的5兆瓦風機已正常運行兩年。北方重工與德國REPOWER公司、英國宏騰能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