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拍賣最貴十大名畫
中國拍賣最貴十大名畫是《鷹石山花圖》、《九州無事樂耕耘》、《稚川移居圖》、《桃源圖》、《雲中君和大司命》、《五王醉歸圖》、《山水十二條屏》、《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枯木怪石圖》、《廬山觀瀑布圖》。
1、《鷹石山花圖》
《鷹石山花圖》為潘天壽的代表作,創作於上世紀60年代。《鷹石山花圖》採用了潘天壽獨創的山水與花鳥相結合的創作圖式。所寫內容則由其花鳥畫中經典的鷹石、山花、野草等元素構成,捨去了文人畫逸筆草草的隨性。
在當時反傳統呼聲此起彼伏的大環境下,最大限度地結合傳統養分與時代精神,開拓出全新的花鳥畫創作體系。這是潘「鷹石圖」題材的巔峰之作,也是其「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理念的最佳詮釋。
❷ 中國最貴的畫排名第一
山水十二條屏(9.315億)
《山水十二條屏》是齊白石最貴的畫,創作於1925年,可以說是其風格轉型期里最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
同時也是目前社會可流通的尺幅最大的山水十二條屏,自1958年開始被白石老人的入室女弟子郭秀儀與其夫黃琪翔收藏,2017年12月17日晚,在北京保利2017年秋拍上,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以4.5億元起拍,
在近70餘次的競爭中,最終以8.1億元落槌,加傭金以9.315億元成交,成為目前全球最貴的中國藝術品,也是世界上最貴的水墨畫。
2、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4.255億)
《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創作於1946年,是歷年公私所見齊白石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一幅,畫作縱266厘米,橫100厘米,畫面氣勢宏偉,有松柏圍英之喻,與之匹配的篆書四言聯渾厚自然、端莊大氣,渾厚自然、端坦禪庄大氣,稱齊白石書畫之絕品,讓悄塵2011年5月22日晚該畫經過逾半小時、近50次激烈競價運辯,最終以4.255億元人民幣成交,創下中國近現代書畫新紀錄。
❸ 唐伯虎最貴的畫100億是炒作 最貴的《廬山觀瀑圖》39.53億
在中國歷史上有非常多名貴的畫作,它們傳達著畫者的思想與人生價值觀。最有名的全能畫家唐伯虎的遺跡也流傳至今,被人們競相收藏,他最貴的畫賣到了39.5億元,而所謂唐伯虎最貴碧悶困的畫100億不過是炒作!
唐伯虎《廬山觀瀑圖》在2013年9月19日,紐約蘇富比拍買公司舉行中國古代書畫拍賣專場上以3億美元起拍,在這過程中經過120輪叫價,競爭非常的激烈,最終叫價到了36億悔念元的天價才成交,成功拍賣。
唐伯虎生於蘇州明代中期,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四人都稱為“江南四大才子”。也是明代繪畫史上著名的“吳門四家”、“明四家之一”。他的一生放盪不羈,精通詩文,在山水,人物畫等多方面的上有著獨特的風格與見解,有著很高的造詣,是一個全能多方面的才人。
唐伯虎自小便隨著父親經營著一家酒肆,他的父親經常告誡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因此他通過父親的酒肆,結識了非常多的文人墨客,從小就生活在市井的他,在繪畫詩文上受益匪淺,加上其天資聰穎,又十分勤奮,在科舉鄉試上拔得頭籌。
雖然鄉試成功,卻在科舉考試時被牽連作弊案當中,斷了自己的仕途。原本肆意豁達的他不以為然,想回家和自己的妻子過實在日子,卻沒想到妻子帶給他的不是安心而是背叛。
受到如此大的打擊後,他便遊山玩水,看遍山河百川,將他心中的千山萬壑揮灑在紙上。也正因為他肆意、灑脫而有力的畫罩虛風與心境,使得他的畫作受到了人們的追捧。
其實畫作的貴賤不僅僅在於畫技的高超,更多的是畫的意境與傳達的情感。一份畫作中它所包含的蘊意才是一幅畫作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❹ 唐伯虎畫秋山紅樹賣2980萬,張大千跟畫一幅,為何只賣62萬
文|飛魚說史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小夥伴畫出了令人交口稱贊的「大作」,比如說上圖這幅《關羽千里走單騎》,我認為得值10塊,您認為能值多少錢呢?
不妨寫出您的意向價,讓我們一起交流下哦。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END】
❺ 目前中國的最貴重的字畫是誰的大作
至2015年中國字畫拍賣最高價是:
迄今為粗指止,中國書法已拍賣成交的最高價前5幅畫是:
1、北宋 黃庭坦猛堅《砥柱銘》2011年以4.368億元人民幣成交。
2、王羲之《平安帖》手卷 2010年以 3.080億元人民幣成交。
3、清朝 乾隆皇帝御筆手卷《白塔山記》2014年以1.1615億元人民幣成交。
4、北宋 曾鞏的書法《局事帖》2009年以1.080億元成交人民幣成交。
5、《宋元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 2009年以1.008萬元人民幣成交。
❻ 最貴的中國畫是誰的哪幅畫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稀世奇珍,畫之瑰寶。它用現實主義手法,全景式構圖, 生動細致地描繪了北宋王都開封汴京時的舟船往復,飛虹卧波,店鋪林立,人煙稠密的繁華景象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習俗風情。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密,構圖起伏有序,其筆墨技巧,兼工帶寫,活潑簡練,人物生動傳神, 牲畜形態,房舍、舟車、城郭、橋梁,樹木、河流、無一不至臻至妙,稱得上妙筆神工。綜數我國古代繪畫,多有那種士大夫的孤芳自賞,實難找到類似「清明上河圖」這樣不惜以大量的筆墨,描繪數以百計的民眾市俗生活與商業經濟活動,將民眾置於主人翁地位,並加以正確地藝術概括,這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是不多見的,就是在現代繪畫中也是罕見的。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
《清明上河圖》卷為絹本,水墨淡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金代人張著一段題跋,張著的題記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從跋文知道, 作者張擇瑞原籍山東諸城,早年游學汴京,後來在畫院任職,自成一家。他的藝術成就,歷來不被士大夫評論家所重視,因而有關他的史料極為稀少。所幸的是他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圖》完整地保存至今,才確立了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應有的地位。
為什麼叫「清明上河圖」,有不同說法,有人認為《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兩字,並非指「清明時節」,而是描繪了當時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橋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而大多數人認為該畫描繪了當年汴京近郊汴河上下清明時節的生活景象,所以叫《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時代背景是北宋時期的開封市,開封位於河南省中部,古稱汴梁,汴京,為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從戰國至金代,先後有7個封建王朝在此定都,素有「自古帝王都」、 「七朝古都」之稱、其中以北宋年間最為繁榮,人口多達150餘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清明上河圖》全卷內容,可分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中段又以「虹橋」為中心,展現汴河漕運的緊張氣氛,達到全卷的高潮。
全圖觀賞是從右往左,從城外到城內,讓觀者看得有滋有味。開卷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郊外氛圍,春寒料峭,嫩綠新發,疏林薄霧,農舍酒家,阡陌縱橫。起首為兩人執鞭趕著一隊馱炭毛驢趟來,逾小橋,疏林茅舍,匆匆向城內進發。沿曲徑而來的一騎數仆護衛著,頂插楊柳細枝、四垂遮映的轎子,從郊外踏青歸來,其前導一騎受驚狂奔,馭者慌忙追趕,附近人畜,均作出各自不同的反應,此系全圖的引子。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第一、內容豐富。《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 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馬,牛、駱駝等牲畜。 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 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惟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沖突,令觀者看業,饒有無窮回味。
第二、 結構嚴謹 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致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梁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嘆為觀止。
《清明上河圖》在問世以後900多年裡,它曾輾轉收藏,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多次倖免於難。據元代楊准跋雲:「卷前有徽廟標題」,李東陽題雲:「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簽及雙龍小印。」可證畫題由宋徽宗趙佶欽定並親書,此畫亦應作於徽宗政、宣間(公元1111——1125年間)。 《清明上河圖》 畫幅上有金代人張著等金、元、明十三家題記,印記共九十處,又半印六處。說明此圖曾經被北宋、金、元、明、清內府和許多私人收藏過,流傳有緒。
此畫最初收藏應是宣和御府,北宋亡後,流到北方,入元進入皇家內府,被內府一個裝裱匠用摹本偷換出來,到了明朝又落到奸相嚴嵩手裡。傳說,明朝文學家王世楨,他的父親是當朝的尚書。王老太爺珍藏著宋代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他對這幅畫珍愛備至,輕易不肯示人。但當朝權貴嚴嵩卻對此畫垂涎三尺,他依仗權勢向王尚書索要該畫,王尚書無法回絕,但又捨不得這幅畫,於是連夜請來高明的畫師,臨摹這幅《清明上河圖》。第二天,王尚書將這幅贗品交給了嚴嵩。本來這幅高明的贗品已將嚴嵩瞞了過去,但嚴府有一個極有經驗的裝裱匠,他向嚴嵩獻諛求榮,指出這幅畫的左下角,有一隻麻雀腳踩著兩片瓦,由此可知是贗品。嚴嵩於是大怒,找了個緣由便將王尚書打入大牢。王世楨為救父親,不得不拿著《清明上河圖》的真跡登嚴府求情。
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 沈德符所著《野獲編補遺》都記載,明代大奸臣嚴嵩與其子嚴世蕃依仗權勢,巧取豪奪《清明上河圖》的故事。後人曾據此寫過《一捧雪傳奇》一戲,只是將《清明上河圖》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矜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連同《清明上河圖》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溥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清明上河圖》等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同志,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東北革命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如今《清明上河圖》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是無價之寶,藝術價值無限高,歷史價值無限高,是中國最貴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