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吳孟超創造了哪些醫學界第一
吳孟超創造了多個醫學界第一:翻譯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臟外科入門專著;製作了中國第一具肝臟血管的鑄形標本;提出肝臟分為"五葉四段"的經典解剖理論;完成中國第一例肝癌切除手術和世界上首例完整的中肝葉切除術;創造了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和常溫下無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葉切除手術;建立全球規模最大的肝膽疾病診療中心和科研基地,推動我國肝臟疾病的診斷率飢鋒、手術成功率和術山肢爛後存活率均達世界領先水平。
吳孟超1922年8月出生,福建閩清人。1949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中科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中國肝膽外科的創始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是第十一屆健康中國(2018年)年度十大特別致敬人物。
2021年5月22日,從吳孟超院士的身邊的工作人員處確認,吳孟超已經過世,享年99歲。
90多歲仍在手術台上救人,每個患者都是一個挑戰
用護士的話說,吳孟超手上長著「眼睛」,只要一摸,就知道患者哪有腫瘤,哪有血管。在2018年的「朗讀者」電視節目中,吳孟超展示了他那一雙進行了1.6萬手術的雙手,因為長時間使用手術刀,吳孟超的大拇指有所內彎,但是雙手仍然很穩。
根據醫院的記錄,2018年,吳孟超共進行了52台手術。當時,吳老已經96歲了。
吳孟超還有一個奇跡,就是在70多年的行醫生涯中,沒有遇到過醫鬧。吳孟超自己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他把每一個手術,都當作是挑戰來認真對待。雖然已經是中國最有經驗的專家,吳孟超從來不讓患者把自己當做神,也不會給患者帶來不切實際的幻想。
因為是挑戰,手術也就會有風險,尤其是對於已經高齡的吳孟超。在面對那個20歲患者的時候,同事和學逗漏生就勸阻過吳孟超,認為不值得去冒險,因為風險太大,稍有不慎,患者就會大出血而死亡。而一旦發生事故,對名聲便會有損傷。
但是吳孟超認為,與患者的安危比起來,自己的名聲並不重要。正是因為心裡將患者看得很重,吳孟超所有行醫的細節,都能體現出對患者的關心,比如在冬天時,要將自己的手先搓熱,才會給患者觸診;問詢患者的病情,也彷彿是與患者「談戀愛」。
吳孟超認為自己膽子比較大,所以敢於挑戰,這主要原因是自己經驗比較多。但即便如此,在接受挑戰之前,也會充分了解病人的情況。
為了減輕患者的醫療費用負擔,吳孟超在醫院里立下過規矩: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盡量用便宜的葯,盡量減少重復檢查。
㈡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於何時病逝
據媒體報道,一代醫界傳奇、深受病患愛戴、桃李滿天下的「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院士於2021年5月22日13點05分病逝,享年99歲。彌留之際,他的三位女兒和最親近的學生們陪伴在身邊,為他祈禱,為他送行。
作為肝膽外科領域的泰山猜亮北斗,吳孟超院士在耄耋之年穗困寬依然站在手術台上救死扶傷。2018年7月,吳孟超在參加節目《朗讀者》時,透露96歲的自己仍堅持每周3台手術。吳孟超不無遺憾地說「我的時間不多了,攻克肝癌還有許尺亂多事情要做。我必須爭分奪秒!」
2019年1月,97歲的吳孟超院士退休,但他依然心系自己努力畢生的專業,在他眼中,「治病救人是自己的天職!」
吳孟超院士創造多個醫學界第一
吳孟超院士翻譯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臟外科入門專著;製作了中國第一具肝臟血管的鑄型標本;提出肝臟分為「五葉四段」的經典解剖理論;完成中國第一例肝癌切除手術和世界上首例完整的中肝葉切除術。
創造了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和常溫下無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葉切除手術;建立全球規模最大的肝膽疾病診療中心和科研基地,推動我國肝臟疾病的診斷率、手術成功率和術後存活率均達世界領先水平。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逝世,享年99歲
㈢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逝世,他的人生獲得過哪些成就
對於偉大的人,我還不配評價,只能敬仰與緬懷:
中科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今日去世,享年99歲。
吳孟超1922年出生於福建省閩清縣,治病救人78載,九旬高齡依然堅守在門診、手術室和病人的病床前。吳孟超200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我國肝膽外科開拓者和創始人。
㈣ 吳孟達得什麼病去世的,
吳孟達得肝癌去世的。
吳孟達享年69歲。從發現肝癌到死亡才三個月。吳孟達於1973年參加了香港無線第三期培訓課程,至今已在影視察罩行業四處遊走了48年。
1979年,吳孟達和鄭少秋共同主演了楚留香傳奇,吳孟達表演了胡鐵花二號。由於該劇的成功和吳孟達的演技,他一夜成名。
吳孟達人物評價
踏入影壇來,吳孟達從未主演過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全以陪襯身份出現,從不務正業的老爸,到頹廢無能的警察,幾乎演遍市井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以其絲絲入扣、不留痕跡的輪握表演方式,穩坐香港「搞笑男二號」的交椅,成為臘沒慶為數不多靠演配角而走紅的明星。
㈤ 與袁隆平同日逝世的吳孟超:96歲仍在手術台,一生救了20000多人
5月22日,原本是一個平常的日子,卻因為兩位巨星的離世,變成了悲傷的代名詞。
先是「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揮手遠去,5分鍾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離開塵世。一日落兩星,昆侖亦震痛。
袁公大名天下聞,吳公的名字則鮮為人知。當面對重症患者時,曾有人勸他:「這么大瘤子,人家都不敢做,你做啊,萬一出了事,你的名譽就沒有了。」
他卻淡然笑道:「我名譽算什麼,我不過是一個吳孟超嗎!」為什麼他敢如此冒險呢,只因他把救治病人視為天職。
這位對待病人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其實脾氣非常大,經常會訓斥弟子。有次他發現病人用的葯物很貴,年輕的醫生對他說,現在好多家屬要求用這個葯。
吳老毫不客氣地講道:「是家屬要求還是你們醫生講的。(另一種葯)三天打六支,六支才100塊錢不到。你這個葯用上去要多少錢?所以說要替病人著想。」
在吳老看來,病人找你看病,是把生命託付給了你,必須對人家的生命負責。醫生的職責是為患者治好病,不能給病人添麻煩,更不能從他們口袋裡掏錢。
如此高風,讓人敬服!根據官方統計:吳孟超從醫70餘年,先後完成16000多台手術,96歲高齡依然堅持每周三台手術,成功救治了近20000多名患者。
他這一生,不僅改變了中國的肝膽外科事業,還深刻影響了世界。被公認為繼屠呦呦之後,有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內地醫學泰斗。
5月22日13時02分,99歲的他在上海逝世。但他的精神和故事,將永遠飄揚在華夏的上空。
1922年8月31日,吳孟超出生於福建省閩清縣。5歲的時候媽媽就帶著他漂洋過海,投奔在馬來西亞闖盪的父親。
少年時期的吳孟超,一邊讀書一邊幫父親割橡膠。他們辛辛苦苦地收集橡膠樹上的汁液,然後再烘乾製成膠片。但英國殖民者壟斷了市場定價權,100斤才賣了4塊錢。
初中畢業時,爸爸想把他送到英國讀書。但他斷然拒絕: 「難道我們受英國佬的欺負還少嗎?」
這位少年的心中,升起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彼時的中國戰火紛飛,他要返回祖國參加抗日救援。
1940年,18歲的他真就付諸行動,放棄了國外穩定優渥的生活,與幾位華僑同學結伴回到了祖國。
他本想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卻因為國民黨的反共行動沒有去成,於是就留在了昆明的同濟大學附屬中學求學,一心想著讀書救國。
三年後他考上了同濟大學醫學院,夢想著成為一名外科醫生。但在畢業實習一年後,卻被學校分到了小兒科。
沮喪的他跑去申訴,醫務部主任解釋道:學校是擇優錄取,你外科成績只有65分,但小兒科成績卻是全班第一。
吳孟超很倔強,依舊想去外科,醫務部主任生氣了:「你才1.62米,能當外科醫生嗎?」
眼看前路不通,吳孟超乾脆放棄了學校分配的工作,跑到了另一家醫院應聘。
雖然他的外科成績不太好,但他身上的沖勁和韌勁,深深打動了外科主任,吳孟超如願成為了一名外科醫生。
1956年,「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到他們醫院當兼職教授。吳孟超得遇良師,如影隨形,揣摩技藝,把手術刀法練得出神入化。
裘法祖對這位好學的弟子很欣賞,就向他指點了未來的方向。普通外科很古老,胸外科和腦外科已相對成熟,當今世界肝臟外科還很薄弱,而中國又是肝臟疾病的高發地區。
聽到老師的良言後,吳孟超明確了奮斗的目標,向肝膽外科領域發起了沖鋒。
1958年,為了快速邁入肝膽外科這個細分的領域,吳孟超幾乎跑遍了上海的圖書館,凡是帶「肝」字的著作都認真翻閱,最終才淘到了一本寶藏:英語版的《肝臟外科入門》。
他火速拉上同事,僅用時一個多月就把這本著作翻譯成了中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翻譯出版的第一本肝臟外科方面的專著,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那個年代,國內的外科手術水平遠遠落後於國際,肝膽外科手術更是風險極高。由於肝臟血管密集,稍有不慎就會大出血。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必須製作出肝臟的標本,弄清楚其中復雜的血管脈胳。醫院特意成立了以吳孟超為首的「三人研究小組」,全力攻克這一難題。
吳孟超他們就天天待在簡陋的實驗室里,只有一張桌子和幾把凳子陪著他們。歷經四個多月的研究, 他們終於製作出了中國第一具結構完整的肝臟標本。
後來他們又製作了上百個標本,透徹了解了肝臟的結構和血管,創造性地提出了影響深遠的「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把「敵人」研究透之後,吳孟超在1960年親自主刀,成功完成了中國第一例肝癌切除手術。
後來的他,更是帶領團隊突飛猛進,將國內原本羸弱的肝膽外科手術,提升到了世界水平。根據統計:
「他在國內首創『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和『常溫下無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葉切除手術』,也切除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鏡下直接摘除肝臟腫瘤的手術。」
中國的肝癌手術成功率,一下子從不到50%,狂飆到了90%以上,他因此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1979年,他參加了美國舊金山舉辦的第28屆國際外科學術會議。兩個外國專家分享了肝外科的論文,他們加起來共做過18例肝癌手術。
等到吳孟超上台的時候,他謙虛地表示做過181例肝癌手術,全場都用不可思議的眼光看向他。
這個中國人,簡直強到可怕。
這個世界上,才智出眾者很多,每個時代也都會出現冠絕天下的豪傑。但即使是冠絕天下的人,也不一定受到尊敬,因為人品同樣重要。
吳孟超之所以讓人高山仰止,除了他對肝膽外科領域的貢獻外,更在於他高出塵寰的品格。
為了給病人省錢,他總是安排科室醫生,開同等效果的低價葯品,去除一切不必要的檢查,少用價格高昂的器械,多用腦和手去診斷治療。
「器械用一次,咔嚓一聲1000多塊,我吳孟超用手縫線,分文不要。」
每當冬天的時候,他都會把聽診器放在胸口捂熱,然後再給病人檢查。當需要用手去觸碰患者的身體時,他又會把雙手搓熱。
而且每次檢查完,他都會幫患者放好鞋子、掖好被角。這些微小的細節,徹底暴露了一個人的修養。
至於像開頭所講的難以救治的重症患者,他從來不在乎失敗的各種風險。
他曾經連續站立12小時,切除了男子體內63厘米的巨大腫瘤,硬生生把患者從死神的名單上抹除。
也曾經為了一個4個月大的女嬰,奮戰5個小時,從稚嫩的身體中摘除了肝母細胞瘤。如今這名女嬰,已經成長為優秀的護士。
2005年,吳孟超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中國頒發給公民的最高等級獎項。上級派人來考核,按理說當天的手術應該取消。
但吳孟超卻如期走進了手術室,因為患者來自農村、家境貧窮。多住一天院,對他的家庭來說就是巨大的負擔。
正像他對晚輩的教導,他用行動一次次地踐行。
「孩子們,這世界上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缺乏的是一個『人』——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當你們幫助別人時,請記得醫葯是有時窮盡的,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
在《朗讀者》節目中,吳老展示了自己略微變形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地向內側彎曲,這是長期手術導致的後果。
而鮮為人知的是,吳老的腳趾變形更嚴重。他的右腳二腳趾竟然搭在大腳趾上,呈現出詭異的「X」形,很難掰開。
原因同樣是經年累月的手術,每次手術站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小時。久而久之,抓地的腳趾不堪重負,發生了變形。
由於他重大的貢獻,2010年7月26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第17606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孟超星」。
2012年,他又被評為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非常動人:
60年前,吳孟超搭建了第一張手術台
到今天也沒有離開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膽,依然精準
心中一團火,守著誓言,從未熄滅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
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
獲得那麼多獎項,但吳老心中仍有遺憾,那就是沒有攻克肝癌。
「我現在90多歲了,攻克肝癌,在我這輩子大概還實現不了,所以我需要培養更多人才,把這個平台鋪好,讓以後的人繼續往前走。」
2020年全球腫瘤報告顯示:「全球 2020 年新發肝癌91萬例,其中中國新發肝癌 41 萬例,佔全球 45%還要多。」
中國是肝癌的核心區域,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吳孟超的貢獻是何等意義。
阿多尼斯在《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中寫道: 「只有通過一種方式才能征服死亡:搶在死亡之前改變世界。」
有些人雖然遠去,但早就變成了天上的白雲,化為細雨滋潤了山野與平原,悠悠地守護著熱愛的土地。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吳孟超還是袁隆平,他們都並未離開。每次看到天上的雲,必定有無數人在想念他們。
死亡不是真正的逝去,遺忘才是永恆的消亡。這些護民佑邦的國士,怎麼會被人遺忘呢?
我們的心頭,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腦海,肯定會永遠把他們記憶。 文/令狐空
㈥ 吳孟達因癌症去世,為何肝癌被稱為萬癌之王呢
「人生天地間,忽成遠行客」!吳孟達走了,告別了他的喜劇人生,也永遠離開了喜愛他的影迷們。生老病死是常發生的,無人能夠躲得過去。但為何達叔的離開,總讓人念念不忘、心酸不已呢?也許是他「太年輕」了吧,畢竟在今天這個時代里,「年過七旬」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了,可達叔卻成了永遠的遺憾。
不管怎麼說吧,達叔永遠地告別了人生舞台,希望他的離世能引起你的重視,運用科學的方式,保養好自己的身體。藝術上是達叔的手下敗將,那就在生命的旅途上超越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