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泰安市博物館建築工程介紹
泰安市博物館始建於秦漢,拓建於唐宋,金元明清多次重修,是泰山上下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建築群。以下是中達咨詢給大家帶來的關於泰安市博物館的詳細介紹畝兄。
泰安市博物館
泰安市博物館內碑碣林立,古木參天。今存歷代碑碣石刻300餘通,素有「岱廟碑林」之稱。有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體現漢代隸書風格的「張遷碑」、「衡方碑」;有晉代三大豐碑之一「孫夫人」碑;有形制特異的唐「雙束碑」,以及宋至清歷代重修岱廟的御制碑等。而歷經幾千年風雨滄桑的「漢柏」迅斗襲、「唐槐」,則為岱廟古樹名木之最。 岱廟,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清單。 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安市博物館有著高度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我國著名園林建築專家陳從周先生這樣評價道:「在我國古代城市中心如今能保存這銷緩樣瑰麗與完整的大建築群,岱廟在山東省乃至全國也佔有極高的地位,它是研究中國文化史與建築史的一個重要實例。」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㈡ 「九州風物志」山東最值得玩的20個景點,你都去過幾個
泰山,被譽為「中華國山」、「五嶽獨尊」,是中國文化的象徵,為全球第一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居「中華十大名山」之首。泰山南天門是我國神話中人間去往天界的入口。
三孔即孔廟、孔府、孔林,是世界文化遺產和漢字文化圈共有的精神家園。其中,孔廟為中國四大古建築群之一,皇宮規格;孔府為中國古代最大最豪華的貴族府邸,天下第一家;孔林為世界最大園林和家族墓地。
岱廟為中國四大古建築群之一,世界文化遺產,中外東岳廟祖庭。岱廟天貺殿與曲阜孔廟大成殿、北京故宮太和殿並稱「中國三大宮殿」。古時帝王祭天都在泰山舉行,而封禪大典前都要在岱廟天貺殿舉行儀式。
靈岩寺,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剎」。歷代皇帝行泰山封禪,多會到靈岩寺朝拜,唐玄奘也曾住在寺內翻譯經文。靈岩寺不僅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也是全球首座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佛教寺廟。
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被譽為「中國長城之父」和「世界壁壘之最」,家喻戶曉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2007年,國際組織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公布「世界新七大奇跡」評選結果,包括齊長城在內的「中國長城」項目居於首位。
蓬萊閣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地處古登州府境內,素以「人間仙境」著稱於世,其「八仙過海」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外。蓬萊閣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世界著名的海濱勝景。
嶗山,被譽為「天下仙山之首」、「海上名山第一」,是中國海岸線的最高峰。中國有句古語:「泰山雖雲高,不及東海嶗」,意思是說即使是貴為天下第一名山的泰山在嶗山面前也是遜色萬分,可見嶗山自古就在中國人心裡居於崇高地位。
劉公島,因漢代劉公劉母的美麗傳說而得名,島上存有大量戰國遺跡。清代時為亞洲第一艦隊——北洋水師的提督署和水師學堂所在,現為國家5A級景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位於島上。
台兒庄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的中心點,國家5A級景區和全國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被美國CNN評選為襲御「中國最美水鄉」。台兒庄古城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古城景區,也是京杭大運河沿線景色最佳的區域,成為享譽全球的 旅遊 勝。
趵突泉列濟南72名泉之首,被歷代名士譽為「天下第一泉」,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也均正式冊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其不僅是泉城的象徵,也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泉水景觀,居「濟南三大名勝」之首,為首批國家重點公園和國家5A級景區。
沂蒙山,包含沂山、蒙山雲蒙、龜蒙三個景區,是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所在地、國際著名 養生 長壽聖地,國家5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沂蒙山為全球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名山之一,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三仙山-八仙過海為國家5A級景區,整個景區由和氣大殿、小怡和園、蓬萊仙島、方壺勝境、瀛洲仙境、瀛洲書院、藝術博物館、蓬萊 歷史 文化集錦、玉佛寺、萬方安和、歌舞大劇院等景觀組成。
南山位於中國生態環境最為優越的膠東半島,為國家5A級景區,由世界第一青銅鑄大坐佛-南山大佛、東海觀音殿、南山禪寺、文峰塔等著名景觀組成,是國際著名 養生 度假勝地。
「泉城明珠」大明湖是繁華都市中絕無僅有的一處由眾泉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也是世界最大的泉水湖,與趵突泉、千佛山並稱為濟南的「三大名勝」,素有「天下第一湖」之美譽,為國家5A級景區、國家重點公園。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黃河口則是黃河全線景色最美的區域,也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陸地,滄海桑田的演繹讓人嘆為觀止;這里還有美麗的海濱景觀;海濱灘塗平整、泥質細團告膩、生物豐富是趕海、觀潮、賞月、觀日出的理想境地。
長島全稱「長山列島」,地處黃渤海交匯處,中國古代常說的「三山五嶽」中的「三山」就位於長島。主要地標有九丈崖、半月灣國家地質公園、廟島古廟群、仙境源民俗風情公園、林海烽山國家森林公園、廟島媽祖文化公園等。
千佛山,是世界唯一佛教文化與帝王文化雙元共生的名山,隨著千佛山周邊的佛慧山、平頂山、金雞嶺、葫蘆頂全面完成公園提升,由五山共同組成的大千佛山景區將整體亮相。千佛山集中國各大佛教名山靈氣於一身,中華民族的偉大祖先舜帝也在此留下了諸多遺跡,為全球華人禮佛朝聖和崇舜祭祖的首選之地。
八大關,臨近青島中山公園,被譽為「中國最美城區」,為世界著名 旅遊 、度假和療養勝地,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重要拍或岩的國際友人,都曾在這里下榻。這里保留了中國數量最多的百年歐式建築,近代中國的政要名流大都曾在此居住。
壽丘又名「軒轅之丘」,為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誕生地。宋真宗時,曲阜壽丘就被認定為全民族發祥地,朝廷在此修建了中國 歷史 上最大的一座石碑。此外,黃帝之子少昊帝的陵寢也位於壽丘,被譽為「中國金字塔」。每年都有無數海內外中華兒女來壽丘祭祖尋根。
成山頭位於南北黃海的交接處,與韓國隔海相望,古時候被認為是日神居住的地方。是中國最早看見海上日出的地方,被譽為「亞細亞—太陽啟升的地方」,又稱「中國的好望角」。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理名片,是享譽全球的著名地標。
㈢ 中國現存的古城牆有哪些
西安城牆
陝西省西安市城牆是明朝洪武三年到洪武十一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 代和元代城牆基礎上擴建的。平面呈長方形,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約13.7公里。城牆外有寬20米、深10米的護城河。牆面用青磚包 砌,厚重堅實,東西南北四面均開設城門。城門上建有城樓、箭樓、閘樓、巍峨凌空,氣勢宏偉。城樓與箭樓之間有瓮城。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這是我國現存唯一 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現已將城牆辟為環城公園。
南京城牆
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建成於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城牆 內側周長33公里,現存21公里,高14----18米,上寬8----12米,磚石結構。有13座城門,現存4座。城牆與水道相通處設有水門、水閘或涵 洞。城牆上建有垛口13616個。南京城牆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一。
荊州城牆
即湖北省[荊州古城城牆,據傳為三國時關羽守荊州時所築。原為土城牆,南宋改建為磚牆。 現城牆為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城牆整體形狀呈不規則橢圓形,城牆高8.83米,底部寬10米,周長11.3公里,底部為大條石、糯米石灰 漿灌縫堆砌而成,城牆、城門、堞垛等,現在都保存較好,古色古香,呈游龍之勢。
襄陽城牆
位於湖北小襄陽縣。原城牆在元末被毀,現城牆為明初重建。城高8米,周長6公里,四面六門,四角都有角樓。登小北門城樓可北眺漢水南望峴山,憑弔古戰場。
興城城牆
即寧遠衛城城牆,位於遼寧興城。城牆保存完好,屬明代建築,南北和東西各長800多米,高10米,上寬4.5米,現存西、南兩座城門樓。城牆內至今還有許多明清時的鋪面和街道,整個城市像一座明代建築博物館。
平遙城牆
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周長6公里,高8----10 米,底寬8----12米,頂寬3----6米,牆身素土夯築,外壁城磚,白灰包砌。環城辟城門6道,門外築瓮城。平遙城牆馬面多,造型美觀,防禦設施齊 備,為中國歷代築城之僅有,並以築城手法古拙著稱於世。現北、東、南三面城牆及東西隅的魁星樓,經修整而更加完好。
北京城牆
北京的城牆現在還有幾處遺存:
1、東南角樓附近城牆:位於崇文區崇文門以東到東便門一帶有一段保存最完整,且長度最長的北京內城城牆,外加一處箭樓——內城東南角樓。
2、西南城角附近城牆:位於西城區西二環西便門橋附近,是北京最早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城牆遺址,裡面有一座「八瞪眼」箭樓。
3、德勝門箭樓:位於西城區北二環德勝門橋北。
4、正陽門城樓及箭樓:正陽門俗稱前門,是北京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位於天安門南側。以前的北京城門包括:城樓、箭樓、瓮城三個部分,只有正陽門保持著城樓及箭樓。
可惜的是,由於修建二環路,大部分的城牆都被拆除。
商丘古城牆
是現在保存較好的四大古城牆之一。現存商丘古城始建於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五年(1502年),建成於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1511年),由城牆、城湖、 護城堤三部分組成,城廓大致呈方形,南北略長,南北長1200米,東南長1000米。外圍周長4476米。古城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 獨特。牆體由土夯實,外鑲青磚,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共3600個城牆垛口,為一座易守難攻的古代堡壘。城內地勢為龜背形。城內建築多為四合院建築。根據五 行相生相剋理論,為防金木相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這一特點是中國古城中的惟一。如今商丘古城內街道仍保持著古代的建築風貌。
開封古城牆
開封城牆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開封城牆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高8米,寬5米,周長14.4公里,青磚結構,與東京內城規模大體相近。雖不及宋城之宏大,但仍為僅次於西安城牆的國內第二大城垣,並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傣族文化古城
始建於一二八九年的娜允古城,現保存面積為三十六公頃,由「三城兩鎮」組成。其中保護完好的建築群落傣族土司衙門――孟連宣撫司署,是研究傣族古典禮制、 建築、文化的「活化石」。但由於消防設施、文物保護等方面存在嚴重安全隱患,這座中國境內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傣族文化古城,目前處在瀕危邊緣。
內蒙古黑水古城
黑水城位於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弱水河東岸的戈壁上,是「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的古城。
雲南省孟連縣娜允傣族文化古城
始建 於一二八九年的娜允古城,現保存面積為三十六公頃,由「三城兩鎮」組成。其中保護完好的建築群落傣族土司衙門――孟連宣撫司署,是研究傣族古典禮制、建 築、文化的「活化石」。這座中國境內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傣族文化古城,目前處在瀕危邊緣。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古樸自然,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它作為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城市,從城市總體布局到工程、建築融漢、白、 彝、藏各民族精華,井自具納西族獨特風采。麗江古城從城鎮的整體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築用材料、工藝裝飾、施工工藝、環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風 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維持原狀,五花石路面、石拱橋、木板橋、四方街商貿廣場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採用傳統工藝和材料在修復和建造,不論是古城的街道、 廣場牌坊、水系、橋梁還是民居裝飾、庭院小品、檻聯匾額、碑刻條石,無不滲透納西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無不充分體現地方民族宗教、美學、文學等多方面 的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展現歷史文化的深厚和豐富內容。尤其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東巴文化、白沙壁畫等傳統文化藝術更是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了燦爛的篇章。
平遙古城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 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 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 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 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 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 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 一座縣城城牆。
興城
從山海關出了關,沿著遼東灣一直北行,第一個到達的城市就是興城。興城市地處遼西走廊中 部,遼東灣西海岸,依山傍海,景色秀麗,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素有「渤海明珠」之美譽。全市總面積平方公里,現有人口55萬。 興城是渤海之濱的古城,雖然風景無限,但是興城「城小言微」,養在深閨尚不為人所識。興城遼時開始建縣,未遭戰火,遠離工業,是我國現存古城中最完好的一 座.
瑪多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轄縣,位於州境西北部。 縣府駐瑪查里(黑河鄉境內),距西寧市497公里,距州府駐地289公里, 人口1.1萬,以藏族為主。瑪多是黃河上游第一個縣城,人口稀少,氣候惡劣,海拔4000多米,然而卻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因為中華文化的搖籃──黃河的源 頭就位於此縣境內,自古以來人們就紛紛來此尋根溯源。
澤當
澤當鎮位於拉薩東南雅魯藏布江南岸,海拔3551米,現為山南地區行署 駐地。澤當是藏民族的發祥地。這里有約2000年歷史的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藏王墓以及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曾經居住的昌珠寺。 這個被稱為「猴子玩耍的壩子」,位於雅礱河與雅魯藏布江的交匯處。周圍被高山環繞,東面有貢布日神山,山上有傳說中的藏民族初衍之地——猴子洞。相傳在西 藏的神山「貢布山」上有三個仙洞,分別住著一位菩薩、一隻因犯了戒律而由神仙變成的猴子和一位美麗的妖女,後來猴子在菩薩的授意下娶了妖女,生下了六隻猴 子,猴子一代一代繁衍下去而進化成為今日的藏族。貢布山的猴子洞是藏族的發源地,而它的具體位置就在拉薩東南約200公里的澤當。在澤當,不僅有刻滿經符 的猴子洞,而且還有藏族的第一塊田和第一間屋。 第一塊田座落於澤當的北面,相傳這塊田是天神送給猴子種植食糧的,所以每逢播種時,人們都會在神田裡抓一把土撒在自己的田上,祈求豐收;第一間屋位於澤當 附近的乃東縣,相傳是藏民為他們的贊普修建的第一座房屋「雍布拉崗」,也是第一代贊普的王宮。
憑祥
憑祥位於祖國西南邊陲的友誼關下,是我國連接越南及東南亞最大的陸地邊境口岸城市,是通 往越南及東盟最大、最便捷的陸路通道。全市面積650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0萬,其中少數民族佔85%。 憑祥市西南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97公里。市區距離越南諒山市32公里。我國322國道貫穿市區向南延伸至友誼關與越南一號公路連接。友誼關始建於明末, 時稱鎮夷關,明末為鎮南關。清時老將馮子才曾於此抗擊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解放後,中越交好,鎮南關改名睦南關、友誼關;70年代末,因為越南不自量力 入侵,中越交惡,友誼關又成鎮南關;80年代後,中越恢復邦交,鎮南關又成友誼關。
如今,憑祥成為中越邊境貿易第一大站,走在憑祥炎熱而狹窄的街道上,隨時都可以見到些頭 戴草帽、身材矮小、面龐黝黑的越南人,他們或者兜售越南土特產和走私品,或者大肆搶購中國物美價廉的日用品。憑祥多壯族人,口嚼檳榔如嚼口香糖,食五色 飯,並以檳榔和五色飯招待客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湧入,憑祥,這個昔日的軍事重鎮,如今商業氣氛濃郁,充滿異國情調,甚至有點光怪陸離。
吐魯番
吐魯番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烏魯木齊以西、中國最低的盆地吐魯番盆地中央,因「唐 三藏取經受阻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而聞名於世。古稱姑師,自明代改稱吐魯番,意為「富庶豐饒之地」,這里盛產瓜果,尤其是葡萄,在風景秀麗的葡萄溝 里種植著各種優質葡萄,遊人可以一邊游覽,一邊採摘品嘗葡萄。
吐魯番的自然景觀神奇而獨特,大名鼎鼎的火焰山、雄奇壯美的土峪溝、浩瀚壯觀的庫姆塔格沙漠,世界第二窪地艾丁湖、神秘莫測的托克遜雅丹景區等都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吐魯番歷史悠久,曾是東西方文化和宗教錯綜交織與相互融合的交匯地,境內有交河故城、高 昌古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克爾鹼岩畫、蘇公塔、阿斯塔娜古墓、吐魯番烽燧、台藏塔等歷史人文景觀……此外,吐魯番還是維吾爾族文化兩大中心之一,在這 里,納孜爾庫木(吐魯番面具舞)、麥西來甫(維吾爾族傳統歌舞)、吐魯番木卡姆(維吾爾族民族樂曲)、鮮艷奪目的花裙、古樸典雅的建築……足以令遊人體驗 到經典的維吾爾民俗風情。維吾爾族人熱情好客,入吐魯番市,隨處可見頭戴四楞小花帽、著長袍的男子和著西裝上衣裙子的女子,並向你打招呼「牙克西姆斯孜 (您好)」。
湘西鳳凰
湘西鳳凰縣位於吉首市與懷化市之間偏西的地方,城區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沿江的吊角樓 就如美人醉酒一樣憨態可掬。城內大街小巷中辣子與熏肉的香味四季飄香,多情湘女,婆娑而過。有月光的晚上,苗民男女的對歌聲可驚醒每一扇臨水的窗戶。出了 城,見一山如利劍穿空,拔地而起,曰天星山。
鳳凰歷史悠久。春秋時屬楚國,唐設渭陽縣,清改鳳凰廳,民國初定名為鳳凰縣,距今已有 4000多年的歷史。境內古跡眾多,有建於唐代的黃絲橋石頭城,明萬曆年間的南方長城,清康熙時的鳳凰古城牆和古城樓。楚巫文化在這里張揚,多元文化交織 沉澱。是一個名聲遠播的歷史文化名城。
鳳凰風景秀麗。東嶺迎暉、南華疊翠、奇峰挺秀、溪橋夜月、龍潭漁火、梵閣回濤、山寺晨 鍾、蘭徑樵歌並稱鳳凰八大景。清亮的沱江水、翠綠的南華山、成排的吊腳樓、古樸的石板街、雄壯的「天下第一大石橋」、溶洞景王「奇梁洞」與中國南方長城、 黃絲橋石頭城、熊希齡故居、沈從文故居、虹橋風雨樓以及濃厚的民俗風情等構成一幅天人合一的風景畫,一道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的獨特旅遊景觀。是湖南省著名 的風景名勝區,有「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譽。
鳳凰紅曬葉、柑桔、獼猴桃、板栗等土特產品馳名全國。民族扎染、蠟染、紙扎、石雕、服飾、獅頭乳豬、湘西黃牛、山野菜等在省內外享有盛名。
西昌
西昌市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國最大彝族聚居區——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南方古絲綢之路的重鎮,是川、滇結合部人流、物流和旅遊集散地和樞紐。古有「蜀滇咽喉」和「西南重鎮」之稱。
西昌,作為中國最大的衛星發射中心,已經伴隨著中國衛星以及其他國家的衛星的多次升空而 名聞遐邇。西昌可以說是中國高科技之旅的首站,在那裡,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巨大的火箭發射架,而且能了解衛星發射的全部過程。走出市區,城南約5公里的瀘山 上有「光福寺」。該寺特別之處在於其寺內的石碑記載了西昌及周邊地區的地震發生情況,此確為中國罕見,更印證了西昌是中國的科技城。 感受西昌的科技之餘,輕松一下,可去市東南2.5公里的邛海,邛海為湖,湖水晶瑩,蒲葦苒苒。邛海四時美景各異,秋冬尤佳,秋有明月推波若白鵝,冬雪皚皚 邛海暖,候鳥至;或去螺吉山原始森林,林中小熊貓噙竹,獐麂飛馳,有飛瀑,有海子。
平遙
平遙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平遙縣文物古跡甚多,有國家級3處(雙林寺.鎮國寺、 古城牆),省級2處(文廟大成殿、慈相寺)。「走進平遙,就如同走進一座大型的歷史博物館。」小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距 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較為完好地保留了中國明清時期縣城的風貌,可以說它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完整的古城。
人稱平遙有三寶,其中由青磚砌成的古城牆便是其一。在建城之初,此城牆僅為夯土築成,規 模較小。到明洪武三年(1370年)才擴建成現在的規模,至今雖歷經600餘年的滄桑風雨,其雄風猶存。這座周長約6公里的古城牆,有3000個垛口、 72座敵樓,據說這象徵孔子的三千子弟及七十二賢人。平遙古城以市樓為中心,由四大街、 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經緯交織在一起,它們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條。城內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特別是磚砌窯洞式的 民宅更是具有很濃的鄉土氣息。城池內還建有一些大小廟宇,老式鋪面亦是鱗次櫛比,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時期市井繁華的風貌。
出古城北門向東北有鎮國寺,它是古城的又一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十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最珍貴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古城的另一寶則是位於城西南方向、重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的雙林寺。在該寺 的10餘座大殿內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事實上古城之寶不勝枚舉。像重建於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在 中國現存很少的文廟大成殿和始建於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的清虛觀,它們無一不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的博大精深。
麗江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具有800多年歷史,座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始建於南宋末年。
麗江古城選址獨特,形成依山坐靠西北,放眼東南的整體格局。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 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 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主威尼斯」、「高原姑蘇」。充分利用城內湧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 納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徵,是當地民眾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傑作,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古城心臟四方街明清時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 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置身其中,令人彷彿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 建築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清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 居博物館」。麗江古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蘊含豐厚獨特,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199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國首批受人類 共同承擔保護責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延安
延安市位於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夏朝時延安屬雍州之域,隋朝始設延安郡,唐宋後為延 州或延安府。延安一直是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為陝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延安是中共中 央的所在地,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在延安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一 頁。延安的寶塔山成了當時年輕人朝聖的地方。
雖然延安在中國早已婦孺皆知,並且名聲在外,但直到今天,延安人口還不過20萬,說它是小地 方實不為過。今天,延安還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盡管許多人已經對楊家嶺的燈火、棗園的燈光、王家坪的舞會耳熟能詳,但歷史畢竟在這寶塔山、鳳凰山、清涼山 環峙的延河中轉了一個彎,親臨其境,觸摸每一片厚重沉實的黃土,穿越老人家們的舊居和窯洞,然後沉思,你會感悟到一種別處無法得到的東西。
荊州古城
5月19日,武 漢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考察了荊州古城。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荊州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 的歷史文化遺存。荊州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秦時,置南郡設江陵縣。漢時,沿習秦制,漢武帝劃全國為十三州,荊州是其一,為當時全國 的十大商業都會之一。三國時,荊州是爭霸的要津。此後,東晉末年的安帝,南朝時的齊和帝、梁元帝、後梁宣帝,隋時的後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國時的南平國王 等,先後有11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王)建都,長達100餘年。唐代荊州是陪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元代時,曾是荊湖行省省會。明代洪武年 間,是湖廣分省的省會。明以後,一直是州(府、署)、縣的治所。
荊州歷史文化深厚,在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 荊州古城牆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荊州古城牆是我 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 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 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 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盤石,世所罕見。
荊州現存的古城牆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之一。磚城厚約1米,牆內垣用土夯築,下部寬約9米。 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牆體用特製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特製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在東門城樓 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採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鄂豫陝三省交 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磚砌在荊州城垣上。文字磚是荊州古城牆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為緩 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東門又 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 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 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築。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可登臨其上居高臨 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瓮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 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 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
㈣ 中國四大建築
我國四大古建築群為:避暑山莊(河北省承德市),曲阜三孔(山東曲阜)、故宮(北京)、岱廟(山東泰安),四大古建築群均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the Mountain Resort)又名承德離宮薯余如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建造於18世紀初,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時期,每年大約有半年時間要在承德度過,清前期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和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里處理。因此,避暑山莊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它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象徵,也是一部研究十八世紀中國歷史的教科書和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博物館。
避暑山莊佔地564萬平方米,環繞毀磨山莊蜿蜒起伏的宮牆長達萬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藉助自然和野趣的風景,形成了東南湖區、西北山區和東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構成了中國版圖的縮影。宮殿區建於南端,是皇帝行使極力、居住、讀書和娛樂的場所,至今珍藏著兩萬余件皇帝的陳設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莊這座清帝的夏宮,以多種傳統手法,營造了120多組建築,融匯了江南水鄉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為中國皇家園林藝術薈萃的典範。
周圍寺廟由博仁寺、博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廣緣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廣安寺、羅漢堂、殊像寺等12座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喇嘛寺廟群組成,環列在山莊外的東部和北部的山麓,共佔地47.2萬平方米。每處寺廟都象一座豐碑,記載著清朝統一和團結的歷史。這些寺廟的建築風格使漢、藏文化藝術融於一體,寺廟殿堂中,完好地保存和供奉著精美的佛象、法器等近萬件,共同構成了十八世紀中國古代建築富於融合性和創造性的傑作。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一個緊密關聯的有機整體,同時又具有不同風格的強烈對比,避暑山莊樸素淡雅,其周圍寺廟金碧輝煌。這是清帝處理民族關系重要舉措之一。由於存在眾多群體的歷史文化遺產,使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十大名勝、全國首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和四十四處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折疊編輯本段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歷代宮殿都"象天立宮"以表示君權"受命於天"。由於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歷經明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它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建築特色
故宮規模宏大,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間,是數啟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後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象徵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後居住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和以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壽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這兩條次要軸線又和外朝以太和門為中興,與左邊的文華殿,右邊的武英殿相呼應。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及養心殿,其後即為嬪妃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出於防禦的需要,這些宮殿建築的外圍築有高達10米的宮牆,四角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折疊編輯本段山東曲阜三孔
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範本,據稱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擁有各種建築100餘座,460餘間,佔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築群。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
折疊編輯本段山東泰安岱廟
岱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東岳廟或泰山廟。位於泰安市區北,泰山南麓。其南北長406米,東西寬237米,總面積9.6萬平方米,是泰山最大、最 完整的古建築群,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 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把泰山神的地方。創建歷史悠久,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唐開元十三年(725)進行增修,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再次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據《重修泰岳廟記碑》所載,時有"殿、寢、堂、闔、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八百一十有三楹。"金代部分建築被毀,元時又有增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廟內大部分建築遭到焚毀,清代再次修繕。岱 廟城堞高築,廟貌巍峨,宮闕重疊,氣象 萬千。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 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 修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采 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 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
天貺(音況,賞賜意)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為東岳大帝的神宮。 殿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高22米,面積近970平方米。為重檐廡殿 式,上覆黃琉璃瓦。重檐之間有豎匾,上書"宋天貺殿"。殿內供奉 泰山神即東岳大帝。民間傳說此神即黃飛虎。《封神演義》中,姜子 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屢樹戰功的武將黃飛虎為"東岳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命他總管天地人間的吉凶禍福。
天貺殿內北、東和西三面牆壁上繪有巨幅《泰山神啟蹕回鑾圖》。 壁畫高3米多,長有62米。"啟"是出發,"蹕"是清道靜街,亦作 停留意,"回鑾"是返回之意。描繪了泰山神出巡的浩盪壯觀的場面。 畫中人馬,千姿百態,造型生動逼真。是泰山人文景觀之一絕。
㈤ 泰安市博物館開放時間
泰安市博物館,1986年依託於岱廟建館,是一座集文物、園林、古建築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是保護、研究和展示泰山歷史文化遺產的教育機構和泰安市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主要負責全市文物的徵集、收藏、陳冊散列宣傳和岱廟內文物的保護研究及景區日常管理胡姿族工作。
博物館的重要載體——岱廟,褲弊始建於漢代,是中國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靈,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總面積10萬平方米,是泰山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岱廟實行購票參觀(全年開放)
03月01日至04月30日 7:50-17:30
05月01日至08月30日 7:50-18:00
09月01日至10月31日 7:50-17:30
11月01日至02月28日 7:50-17:00
㈥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建築工程介紹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始建於1959年,是中國惟一反映航海交通歷史的專題性博物館。以下是中達咨詢給大家帶來的關於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詳細介紹。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博物館以豐富而珍貴的海外交通文物,反映了中世紀的東方大港——刺桐港的發展歷史,體現了泉州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謳歌了中國人民千百年來所創造的悠久而輝煌的海洋文明,是對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也是泉州進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及旅遊參觀的重要景點之一。
館藏「宋代海船復原模型」該館分有新舊兩個館區。舊館在泉州開元寺內東側,是古船陳列館。1991年2月建成的新館坐落於風景優美的東湖之畔,新館主樓宛如一艘遠航歸來停靠港灣的雙桅帆船,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300平方米。該館辟有「泉州古船陳列館」、「泉州與古孝稿稿代海外交通史陳列館」、「泉州宗教石刻館」、「中國舟船敬敏世界」、「泉州海交民俗文化陳列館」等固定陳列及1個預約開放展覽——「庄亨岱藏品館」。在這些展廳中,分別陳列著不少舉世聞名的文物瑰寶,除了一艘國內發現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宋代海船及其大量伴隨出土物外,還有數十根木、鐵、石古代錨具,數百方宋元伊斯蘭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個時期的外銷陶瓷器,160多艘中國歷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以及數量繁多的反映海外交通民巧孝俗文化的器物。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㈦ 中國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地方有哪些各地都有哪些文化歷史
在中國,有著很多世界遺產,那麼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地方有哪些呢?這個就比較的多,比如說,長城,敦煌莫高窟,安徽黃山,秦始皇墓陵以及兵馬俑等等。這些地方都被列為了世界遺產,而且都有著自己的歷史文化。就比如說長城,文化是歷史悠久的。在那個時候,他成為了中國的護國牆,很好的保護了中國人民的安全。時至今日,他依然保存完好。由此我們可以看得出,他的勞固所在。是啊,當然,也離不開我們的維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障他的完好。現如今的他,更多的是被用來作為一種文化旅遊景點。供全球的遊客來進行體驗,讓大家感受一下其中的博大精神。對於我們來說,他不僅是景點那麼簡單,他還有很多其他潛在的意義。那麼到底有什麼意義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一下。
當然,他的意義遠遠不止如此。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意義,所以說,對於我們來說非常的重要。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好好保存他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他們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意義和價值。
㈧ 中國5大名山分別在那
中國五大名山
1泰山
2衡山
3華山
4恆山
5嵩山
泰山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市之北,為我國五嶽之東岳.古以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之譽.早在夏,商時代,就有72個君王來泰山會諸侯,定大位,刻石記號.
秦始皇統一中國封禪泰山後,漢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都相繼仿效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 歷代著名的文人學士,也都慕名相繼來此,贊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杜甫的<>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已成為流傳千古的名詩.
泰山同時又是佛,道兩教之地,因而廟宇,名勝遍布全山.因此泰山不僅有雄奇壯麗的山勢,而且有眾多的文物古跡,也是一座道教名山.山頂更有四大奇觀: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實乃一處名冠世界的文物寶庫和游覽勝地.1987年底,世界保護自然與文化資源委員會已將泰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廟.岱廟位於泰安城內,南起泰安門,通天街,北抵泰山盤道,南天門的中軸線, 為歷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禪時舉行大典的場所.從秦,漢起歷經修建,留有很多珍稀文物.岱廟主殿天貺殿為我國三大宮殿建銀棗尺築之一,始建於北宋.殿內正中奉祀" 東岳泰山神"像,殿壁繪"東岳泰山神出巡"大型壁畫.東為出巡,西為返回,畫面以儀仗人物為主,場景陣勢浩大,人物生動逼真.壁畫長62米,高3.3米. 殿東漢柏院內有五株漢柏,傳為漢武帝手植.岱廟碑刻林立,由秦至清共160餘塊,多藏於漢柏院內.大殿前還有秦始皇的無字碑.院北東御座是帝王來泰山封禪時休息的地方.北廳陳列泰山部分文物.院內有秦李斯小篆<>. 岱廟實為歷史文物,詩文,繪畫,書法,雕刻藝術之綜合博物館,而碑刻藝術之書 法,可謂集我國書法藝術之大成.
登泰山有東西兩路,一般從東路上山至極頂,再回到中天門,循西路的公路下山. 東路從岱宗坊開始,至極頂共有9000米,上山蹬道計6293級石階.中天門是遊人小 憩或食宿之處,這里還有索道可直上岱頂月觀峰.
衡山
....南嶽衡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中南部.它南以衡陽回雁峰為首,北至長沙嶽麓山為足,巍峨七十二峰逶迤盤桓八百里,素有"五嶽獨秀","文明奧區"之美稱.
.... 以主峰祝融峰為中心的一百八十三平方公里的南嶽風景區薈萃了衡山的風光名勝.兩千多年前,堯,舜曾在此召令諸侯,大禹曾在此拜取治水方略,宋徽宗題書了" 天下南嶽"牌額,康熙撰寫了"重修南嶽大廟碑記".歷代名流學者李白,杜甫,韓愈,黃庭堅,朱熹,王夫之,郭沫若等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吟詠;當代偉人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等也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偉業.
....南嶽還是我國唯一佛道並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形似故宮的岳廟,有為"六朝古剎,七祖道場"的福嚴寺,還有日本曹洞宗視為祖庭的南台寺,道家稱為二十二福地的光天觀.這里自然風光秀麗多姿,有"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有"五龍朝聖","龍池蛙會","玉樹瓊花","祝融瑩光".春觀花,夏看雲,秋望日,冬賞雪,四時景色各異;麻姑仙境之幽,穿岩詩林之趣,龍鳳清溪之野,禹王山城之古,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
南嶽作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人們旅遊觀光和度假避暑的勝境.天下南嶽歡迎您的光臨.
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大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華山系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其歷史衍化可追溯至27億年:《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主峰有三:南峰"落雁",為太華極頂,海拔2160.5米.又有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雲台,玉女二峰相輔於側,36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文人謂之西京王氣之所系.
恆山
恆山,又名"太恆山","元岳","常山 ".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相傳古代舜帝巡狩至恆山,封為"北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白虎通義》曰:"恆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三才圖會》曰:"恆山,五嶽之北嶽也.""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有三十里.有太元之泉,神草十九種,服之可度世."《太平御覽》亦說:"北嶽有五名,一名蘭台府,二名鋒高列女宮,三名華陽台,四名紫微宮,五名太乙岩穗宮."自東北伸向西南,綿延起伏108蜂,長數百里,山勢雄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天險.主峰天峰嶺, 海拔2017米,其高度僅次於西嶽華山.但歷史上曾出現兩處,一是山西渾源的北嶽,一是河北曲陽的北嶽,明末清初才正式以渾源常山為北嶽.
道教稱此山為第五小洞天,號"太乙總玄洞天".其山神穿黑袍,乘黑龍,領仙人玉女七千人,掌管江淮河濟,虎豹走獸.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留有不少道家遺跡和傳說.古有道觀廟宇18座,稱為18勝景.今尚存有北嶽廟(朝殿),會仙府,九天宮,懸空寺等十多處.還有琴棋台,出雲洞,紫芝峪等自然風景區.峭壁懸崖之上多留有古人題詠."岳頂松濤","金雞報曉","玉羊游雲","夕陽返照"等令人嚮往.
據史籍道書所載,大禹曾巡遊恆山,封道經《靈寶真文》於北嶽.《靈寶要略》曰:"夏禹登位巡狩,度弱水,登鍾山,得《靈寶真文》,封之北嶽及包山洞庭之室."後有商王女昌容,修道山中,"二百餘年,顏如二十許.能致紫草,鬻於染工,得錢以與貧病者."(《太平廣記》)至漢唐時期,眾多仙真出入恆山,修真傳道,使恆山成為道教之福地.著名者有茅盈,司馬季主, 元俗夫妻,李皎,恆岳仙人,道榮,張果老,管革,戚元符等.
茅盈為秦漢時著名方士,乃咸陽南關人.世代顯貴,且好道積德.《太元真人東岳上卿司命真君傳》謂其高祖父茅蒙,即得道"於華山之中,乘雲駕龍,白日升天,"其邑有謠曰:神仙得道茅初平,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州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故茅盈三兄弟承其祖志,亦避世修真.茅盈年至十八,"遂棄家委親,入於恆山,讀老子《道德經》及《周易傳》,採取山術而餌服之,潛景絕崖,素挺靈岫,仰希標元,與世永違.""盈於恆山積六年,思念至道,誠感密應",感太元玉女,西城西君,龜山王母諸真降臨,授以"玉佩金鐺之道,太極元真之經"及"陰陽二景內真符","明堂元真之道".潛心修持,仙道已成.後又點化其弟茅固,茅衷,皆得仙道圓滿.後三人皆被上清派奉祖師,尊稱"三茅真君 ".
另一位高道張果老,乃道教八仙之一.《太平廣記》謂張果老於隋唐間隱居恆山,有長生秘術,年壽數百."常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重疊之, 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巽之,還成驢矣."時玄宗召見,演示仙家變幻之術,不可窮紀.玄宗譽為"跡先高尚,心入妙冥",並賜號"通玄先生".後歸恆山,終老山中.果老嶺即是後人為紀念他而題名,在一塊光滑的陡石坡上,有幾個非常明顯的酷似驢蹄印和人腳印,傳說是張果老騎毛驢由此登天時留下的.
山中宮觀甚多,舊時主要有會仙府,玉皇廟,文昌廟,救苦天尊廟,葯王廟,三清殿,元帝廟,三元廟,白雲堂,望仙亭,會仙洞,北嶽廟,懸空寺等,這里介紹幾處.
在眾多景觀中,最為著名的是懸空寺.它坐落於金龍口的絕壁上,始建於北魏後期,經金,明,清三代重修,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全寺共有大小殿宇樓閣40 多間,建造在3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之上,鑿石為基,就岩起屋,形勢險峻,造型奇特.整個建築群南北長,東西窄,一字排開,高低錯落,參差有致,樓閣之間有棧道相通.驚險奇特的建築,令人嘆絕.
北嶽廟,又稱朝殿.據史籍記載,其廟始建於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2年),至唐宋,金元,時頹時興.明洪武,成化,弘治年間,多次大建,改古廟為岳神寢宮,規模宏大,包括北嶽大殿,後土夫人祠,風伯雨師廟,康太尉廟,會仙府,龍王廟,煙霞亭,潛龍亭,九華亭,碧雲亭,翠雪亭,凝翠亭,望仙亭,白雲堂及山門,石坊,祀奉北嶽諸神,坐落於主峰之下,是一座巍峨壯麗的宮殿.山門兩旁,有青龍,白虎二殿.殿前碑石林立,碑文記載著北嶽之久遠的歷史.
嵩山
嵩山,古稱外方山,崇山,嵩高山.位於河南省鄭州西南90公里的登封縣內.它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嵩山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七十二峰起伏錯縱,橫卧於中州大地, 群峰矗立,層巒疊峰,東西綿延60多公里,總面積達3000平方公里.這里峻峰奇異,風光秀麗,宮觀林立,為中州地區的第一名山.其神韻主要體現在它的博大與豐腴,包容滋養世間萬物.所以,道教把中嶽神尊奉為掌管"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啖"之事的尊神.以體現大道滋養萬物的精神.同時,它也是儒家中土之德的象徵.歷代以來,中嶽已成為儒道釋並存的名山.在道教史上,仙人浮丘公,王子縉,鬼穀子等曾在此隱居,道教高真寇謙之,司馬承禎,丘處機也曾在此修道傳教.現存中嶽廟是嵩山道教最大的建築,廟內殿宇巍峨,古柏參天,文物匯粹,瓊宮聖境之意猶然.
嵩山的歷史悠久.距今約23億年前,神州大地上發生了被地質學家稱為"嵩陽運動"的地殼劇變,逐漸形成了巨厚的高山群與地層的海下沈積;距今八億年前後,地殼再次發生劇變,巨厚的石英砂岩開始上升, 形成了龐大的皺山系.這次運動被稱之為"中嶽運動".這以後,又在影響我國南北廣大地區的地質構造運動---"燕山運動"的作用下,褶皺山系遂逐步形成了壁立千仞的嵩山.
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祟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
嵩山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