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僧道統治中國多少年

僧道統治中國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3-04-12 13:48:25

A. 什麼叫僧,什麼叫僧道


「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意譯為「和合眾」, 即指信奉佛陀教義,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亦指奉行「六和敬」,「和合共住」的僧團。

它的字義就是「大眾」。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團體,至少要有四個人以上才能組成僧伽。所以一個人不能稱僧伽,只能稱僧人,正如一個兵士不能稱軍,只能稱軍人一樣。出家男女二眾都在僧伽之內,都能稱僧人。

在佛教尚未興起以前,「僧伽」一詞早在古印度的社會中普遍使用。當時由於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富人們於是依職業性質組織許多不同的團體,這樣的團體,即名為「僧伽」;乃至當時所有的政治體制,也都稱為「僧伽」。這些在社會上通用的名稱,後來被宗教團體吸收、引段基用。及至佛陀證悟之後,不忘出家的本懷,隨即展開弘法度眾的工作,至鹿野苑度化憍陳如等五人出家修行,佛教僧團(僧伽)於焉成立。

僧是在家佛弟子的指導者,是佛法住世的象徵,是割愛辭親,舍離世樂,信受佛陀教法,依教奉行而入聖證果的人。「僧」是續佛慧命,傳揚佛法,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聖弟子。

從廣義來說,「僧伽」,則是指佛教全體的教團。佛法的弘傳,人人有責,但是在家信眾畢竟有眷屬親人的牽絆,不易脫離親眷束縛,所以佛陀把正法久住世間的責任託付給和樂清凈的僧團。僧團畢竟是修身養性,陶鑄聖賢的大冶洪爐,是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僧團的重要,由此可知。

僧:梵文 Samgha,詳稱僧伽,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意為眾、大眾、團契。僧伽是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組織的一個宗教團體。中國人稱『僧』,是由僧伽簡稱而來。有的出家謙稱自己為『小僧』、『貧僧』,實欠妥當,因為一個人不能成為僧伽(至少應有四人)。再者,稱僧伽為『小』,為『貧』,也是不對的。佛教界慣用『高僧』,不用『名僧』,據說『名僧』兩字的意義多指壞的方面。

-=片語=-

僧行(僧眾);僧眾(僧人:和尚;佛教徒);僧錄司(明清時期管理佛門事務的機構);僧雛(年齡小的僧人);僧寮(僧人居住的房屋);僧居(僧人轎鏈的居室,寺院);僧衲(僧衣);僧靿襪兒(僧人穿的長筒襪);僧正(管理眾僧之官);僧官(管理僧人、寺廟的官吏);僧綱(管理佛教的官閉燃孫);僧臘(指僧人受戒後的年齡。又稱法臘);僧伽梨(僧服大衣名。為袈裟的一種)

僧道:僧侶和道士

僧多粥少:比喻不夠分配之意

僧侶:和尚,也借稱古印度婆羅門教,中世紀天主教等的修道者

在修道院一直呆到二十二歲,他也成了一個僧侶——《火刑》

僧尼:統稱和尚和尼姑

僧人:和尚,出家人

僧俗:僧尼和沒有出家的一般人

僧徒:僧侶、和尚的通稱

僧院:佛教寺廟、寺院的總稱

僧眾:眾多僧人

B. 佛教是什麼時候在中國廣泛流傳的

佛教發源於距今約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受到了中國本土的儒家和道教的抵制,受到儒、道兩家猛烈攻擊,歷經多次劫難。

漢代以後,由於絲綢之路的開辟,佛教開始從印度來到中國。剛到中國,佛教沒有漢文佛經為依據,更沒有華人僧徒做內援,力量非常弱小,只得依靠黃老道術以圖立足,於是便把佛陀釋迦牟尼的神跡全都放在老子頭上,產生了老子化胡說。

由於佛門對這一說法沒有提出過任何異議,所以人們對此也未介意,只是糊里糊塗地將二者視為一體共同祭祀。至此,佛教廣泛流傳,勢力膨脹,西晉末年與道教產生矛盾。道教又提出了老子化胡說,佛教已經羽翼豐滿,不再承認這一說法。於是道土王浮根據以往傳說,作成《老子化胡經》貶斥佛教。《化胡經》使佛教在道教面前大為難堪,引得僧人群起而爭論,紛紛指責此書,並竭力證明佛在道先。從此,《化胡經》的真偽成了歷代僧道長期爭執的焦點問題。

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明晨問於群臣。太史傅毅答說:西方大聖人,其名曰佛;陛下所夢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訪求佛道。蔡愔等於西域遇竺法蘭,攝摩騰兩人,並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帝特為建立精舍給他們居住,稱做白馬寺。於是摩騰與竺法蘭在寺里譯出《四十二章經》。這幾乎是漢地佛教初傳的普遍說法,也為我國歷史教科書所採用。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到了後漢末葉桓靈二帝的時代(147—189年),記載才逐漸翔實,史料也逐漸豐富。其時西域的佛教學者相繼來到中國,如安世高、安玄從安息來,支婁迦讖、支曜從月氏來,竺佛朔從天竺來,康孟詳從康居來。由此譯事漸盛,法事也漸興。

由於佛教的學說經義,常令人五體投地,深信不疑。特別是那些貪戀富貴的帝王們,很容易成為佛門說教的信徒,南朝梁武帝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梁武帝蕭衍,是十足的佛教迷,他曾親自註解佛經,撰寫論文,參加佛事,甚至還先後三次捨身佛門。

佛教在隋朝奠定復興的基礎,唐高祖統一全國後,由於帝王對佛教的護持,使得中國佛教在唐朝達到了頂峰,各宗爭鳴,百花齊放,高僧輩出,隨著國家的威勢,將佛法傳播到東亞各地區。世稱貞觀之治時期,太宗護持佛教,崇敬三寶,歷代罕見,因此在大唐盛世,高僧碩學輩出,譯經事業空前大盛,尤其佛教寺院林立,佛畫推陳出新,諸宗並弘,文物燦然大備,為中國佛教最輝煌的黃金時代。佛教在這個時候達到了成熟期,呈現完全的「中國佛教」,在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文學上都有很深的影響與成就。

在歷代信奉佛教皇帝的支持下,僧尼寺院開始泛濫,直接危害國家財政,威脅王權統治,加之道教從中作梗,於是便發生了幾次大規模以政權力量直接打擊佛教的滅佛活動。「三武一宗之難」就是佛門的極大災難。

所謂「三武一宗之難」,即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四人採取措施打擊佛教的活動。

佛教在沉浮興衰和儒道圍攻的漫長過程中逐漸變得圓滑變通,開始與儒道溝通以改造自身學說,以求更力口適應中國統治者的要求。佛教吸取他家之長,逐漸中國化,逐漸儒學化,從而也就在中國文化中深深紮根,進而形成了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中國佛教。

C. 道教在歷史上有沒有非常激進的擴張時期道教又是如何演變成現在這樣一種與世無爭的形象的

道教的急劇擴張發生在唐代,唐代國教是道教
一、唐朝皇帝以老子為祖先,維護道教就是維護政權合法性
至於唐初開國,實為鼎盛時期,此時不但在政治地位上,有所保障,且在民間信仰上,也足與當時的佛教分庭抗禮。道教從此穩定基礎與展開後來的局面,全仗大唐天子與老子是同宗的關系,誠為不可思議的史實。
史稱:當唐高祖(李淵)武德三年五月,據太原起家而稱帝的時候,因晉州人吉善行,自言在平陽府浮山縣東南羊角山(一名龍角山),見白衣老父日:「為吾語唐天子,吾為老君,吾爾祖也。」因此便下詔在其地立老子廟。及唐太宗當政以後,便正式冊封老子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從此唐代宗室宮廷,雖都信仰佛教,亦同時信奉道教不輟。到玄宗時代,老、列、庄三子之書,便正式改名為道教的真經:《老子》稱為《道德經》,《列子》稱為《清虛經》,《莊子》稱為《南華經》。道教之隆,前無其盛。然其宗教儀式與內容,自南北朝以來,已受佛教影響,大多皆援用佛教制度而設置,至唐代更為明顯,此亦古今中外,所有宗教,大都潛相仿效的常例。
玄宗雖隨祖宗遺制,同時崇奉道、佛兩教,且親受道教法籙,具有道士的身份,從此開後來唐代帝王常有受籙的規矩,同時也使寵擅專房的楊玉環(貴妃)皈依道教,號為「太真」,開後來唐室內廷宮嬪出為女道士的風氣。故中唐之世,宮廷內外,朝野名流,與女道士之間的風流緋聞,隨處彌漫著文學境界的浪漫氣息,例如女道士魚玄機的公案,與詩人們贊詠懷思女道士的作品,俯拾皆是。
但道教在唐代雖然成為正式的宗教,並與佛教具有同時的政治地位,然自南北朝以來,道、佛兩教的爭競,其勢仍未稍戢。當初唐之際,互爭尤烈,如史稱唐初三教之爭雲:
武德七年二月丁巳,高祖(李淵)釋奠於國學,召名儒僧道論義,道士劉進喜問沙門惠乘曰:悉達(釋迦)太子六年苦行,求證道果,是則道能生佛,佛由道成,故經(佛經)曰:求無上道。又曰: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以此驗之,道宜先佛。乘曰:震旦之於天竺,猶環海之比鱗洲,老君與佛先後三百餘年,豈昭王時佛而求敬王時之道哉?進喜曰: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鬱勃洞靈之中,煒燁玉清之上,是佛之師也。乘曰:按七籍九流,經國之典,宗本周易,五運相生,二儀斯辟,妙萬物之謂野返空神,一陰一陽之謂道,寧雲別有大道先天地生乎?道既無名,曷由生佛?《中庸》曰:率性之謂道。車胤曰:在己為德,及物為道,豈有頂戴金冠,身披黃褐,鬢垂素發,手執玉璋,居大羅之上,獨稱大道,何其謬哉!進喜無對。已而太學博士陸德明隨方立義,偏析其要。帝悅曰:三人皆勍敵也。然德明一舉輒蔽之,可謂賢矣。遂各賜之帛。
這是初唐開國時期,宗教在御前辯論的第一回合,參加主要的對象,是道、佛兩教的重要人物,但其結論,卻以儒家為主的陸德明作了公允的評判,而且最後折衷,歸之儒理。後來開始道、佛兩教劇烈爭競的人物,雖然陰由宮廷的推波助瀾,而主使其事,當推太史令(類似現代的天文台長等職)傅奕為主:
武德八年(乙酉)太史令庾儉,恥以術官,薦傅奕自代。奕在隋為黃冠(道士),甚不得志。既承革政,得志朝廷。及為令,有道士傅仁均者,頗閑歷學,奕舉為太史丞,遂與之附合,上疏請除釋教事,十有一條。疏奏,不報。九年,太史令傅奕,前後七上疏請除罷釋氏之教,詞皆激切。後付廷議,宰相蕭瑀斥奕為妄,且雲:地獄正為此人設也。高祖復以奕疏,頒示諸儒,問出家於國何益?時有佛教法師法琳,作《破邪論》二卷以陳。
是歲夏四月,太子建成、秦王世民,怨隙已成,將興內難,傅奕毀佛益力,乞行廢教之請,高祖因春秋高而遲遲未決。及法琳等諸僧著論辯之,合李黃門《內德論》,同進之於朝。帝由是悟奕等譽道毀佛為協私,大臣不獲已,遂兼汰二教,付之施行。五月辛巳,詔書有雲:正本澄源,宜從沙汰,諸僧、尼、道士、女冠,有精勤練行,守戒律者,並令就大寺觀居止,供給衣食,不令乏短。其不能精進無行業,弗堪供養者,並令罷道,各還桑梓。所司明為條式,務依教法,違制之坐,悉宜停斷。京城留寺(佛寺)三所,觀(道觀)三所,其餘天下各州,各留一所,余悉毀之。六月四日,秦王以府兵平內難,高祖以秦王為太子,付以軍國政事。是月癸亥,大赦天下,停前沙汰二教詔。
由此可見道、佛兩教的爭競,在初唐高祖時代,已經牽涉到宮廷內幕的世肢大案,凡古今中外,宗教頌瞎與政治,始終結為不解之緣,殊足發人深省。

二、唐太宗將道教排列在佛教之前,唐武宗滅佛興道
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到了洛陽,忽然對道、佛兩教的地位,下了一道制立憲法式的詔書,又引起佛教徒的一次抗議,結果無濟於事。他的詔書內容與事實經過,如史稱:
帝幸洛京,下詔曰:老君垂範,義在清虛,釋迦貽則,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跡殊途。論其宗也,弘益之風各致。然大道之興,肇於邃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況國家先宗,宜居釋氏之右。自今已後,齋供行位,至於稱謂,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返本之俗,暢於九有,貽於萬葉。詔書頒發,京邑沙門,各陳極諫,有司不納。
唐太宗既以老子為祖宗,下了一道無須爭辯的詔書。

D. 請問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皇帝進行過泰山封禪

封禪,是中國古時候統治者舉行的一種祀典。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封禪就是祭天地。 封禪產生於什麼時候,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里認為,封禪產生於伏羲氏以前的無懷氏。無懷氏曾封泰山,禪雲雲山。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諸侯後,想舉行封禪,管仲說:古代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知名的有無懷氏、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皆受命然後得封禪」。經管仲勸說,齊桓公才停止封禪。馬端臨則認為「七十二家」的說法,是「陋儒之見」,「詩書所不載,非事實」,所以他在《文獻通考》中敘封禪是從秦始皇開始的。我們且不說七十二家封禪是否確有其事,封禪思想產生很早是無疑的,至少不晚於齊桓公時。封禪起源於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進入階級社會,封禪被統治階級所利用,成了欺騙、愚弄人民群眾的工具。 封與禪一般都是同時進行的。封,都在泰山。據說,這是因為泰山是東岳,東方主生,是萬物之始,陰陽交替的地方;也有說因為泰山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壽命長短。禪,在泰山附近的雲雲山、亭亭山、梁父(甫)山、社首山、肅然山,也有在會稽山舉行的。封禪雖同時進行,但封的儀式重於禪的儀式。這是因為天在上,地在下,人們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天高於地。實際上是因為天比地更能欺騙群眾,天對統治階級用處更大。 封禪的儀式不但復雜,而且神秘。傳說時代及夏、商、周三代,雖有封禪之液襲洞說,但無具體記載。進入封建社會,雖有記載,但各朝各代的封禪儀式不盡相同。這里不能一一列舉,只能舉幾個例子。 秦始皇准備封禪時,他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人於泰山下,問封禪的禮儀。儒生眾說紛紜,有的說,古代天子封禪坐「蒲車」,以免損傷泰山的土石草木;有的說,要「掃地而祠,席用葅秸」。秦始皇認為這些話都是胡謅,難以施行,因此絀儒生,自定封禪的儀式。他乘車從泰山南坡上至山頂,「立石頌德,明其得封」,然後從山北坡下,禪於梁父山,禮節類似太祝之祀雍上帝,但封藏皆秘,所以世人不得而記。秦始皇在泰山遇上暴風雨,避雨於松樹下,因封松樹為「五大夫」,號五大夫松。現今泰山上的五大夫松,據說是明朝人重新栽種的,已不是秦始皇避雨時的松樹了。秦始皇封禪,是一封一禪。漢武帝封禪,則是兩封兩禪。他在封禪前,也曾經召集儒生討論。這些儒生也不懂得封禪的禮儀,一人一個說法,難以施行。漢武帝把准備好的「封祠器」讓他們看,他們又「拘於詩書古文」,說「不與古同」。不同在什麼地方,怎樣才與古同,誰也鬧枯說不出來。於是漢武帝自定封禪禮儀,他到梁父山祭地,在泰山下東方,設壇祭天。壇廣一丈二尺,高九尺,下埋「玉牒書」。禮畢,漢武帝與少數大臣登上泰山頂,再次祭天。第二日從北山坡下,在泰山下的肅然山再次祭地,如祭後土禮。祭時用江淮一帶所產的一茅三脊草,各地珍貴的飛禽走獸及白雉諸物,並以五色土益雜封。在隆重的樂聲中,漢武帝身穿黃色衣服,親自跪拜。封禪畢,他下詔改元,並令諸侯在泰山下「治邸」。以後歷代封禪,基本上與此類同,但細節各異。 中國封建時代,舉行封禪的皇帝,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想封禪而未果的,有魏明帝、(劉)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自南宋後,皇帝到泰山封禪,形式上是廢止了,但實質還保留著,這就是以後的幾朝皇帝把封禪與郊祀合二為一了。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壇,合祭天地。嘉靖年間,又禪游將天地分祭,在北郊建方澤壇(即地壇)祭地,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為天壇,專門祭天祈谷。明朝郊祭時「陳戶口錢谷籍於壇下」。清朝時也在天壇祭天祈谷。 進行一次封禪,是要耗費大量資財的。貞觀初,唐太宗要封禪,魏徵進諫說:「陛下東封,萬國咸萃」,「須千乘萬騎,供帳之費,動役數州,戶口蕭條,何以能給?」封禪時「動役數州」,勞民傷財。貞觀時期尚難支付封禪費用,耗費之巨可想而知。封禪並不會真給帝王添德行,有些有見識的人早已認識到,如西晉史學家司馬彪就曾說過:「帝王所以能大著於後者,實在其德加於人,不聞在封矣。」唐太宗雖也想封禪,但他自己也認為:「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闕封禪之禮,亦可比德於堯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內侵,縱修封禪之儀,亦何異桀紂。」 既然封禪耗費巨大,為什麼歷代統治者還那麼熱衷?答案很簡單,因為封禪有維護封建統治的作用,他們利用人們對天的崇拜,進行欺騙。封禪的欺騙作用,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第一,告訴上天已經改朝換代,新的帝王是接受天命,代天統治群民。一般都是「受命然後得封禪」,即易姓之主才能改封,中興之主只能修封。東漢光武帝時本想修封,梁松力爭「以為必改,乃當天意」,光武帝受了他的意見,進行改封。但未因此得到什麼祥瑞,於是追究梁松的責任,把他殺了。 第二,封禪可以粉飾太平。歷來封建統治者認為封禪是「太平盛世」的事,即「封禪以告太平也」,有德政的皇帝才有資格封禪。因此,誰封禪就意味著他有政績。封禪又是頌揚皇帝「功德」的機會,漢武帝在封壇上樹起三丈一尺高的大石碑,上刻:「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親以孝,育民以仁。四守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 第三,封禪可以「誇示夷狄」。封禪時有「夷狄」首領參加,可以向他們誇示王朝的太平、富裕、受天保佑等。宋朝的宰相曾率領文武百官、蕃夷僧道兩萬餘人,請求真宗封禪。真宗無力收復幽、薊失地,就想通過封禪,「鎮服四海,誇示夷狄」,洗刷失地之恥。 第四,封禪能成「仙」。據說黃帝因封禪而成「仙」。秦始皇、漢武帝都熱衷於求仙葯,他們「封泰山,本因好仙,信方士之言」,想得到仙丹,長生不老。就連光武帝封泰山,改元易號,也是「其意在久生,不言而自見矣」。不能長生不死,至少也想延年益壽。由於這些原因,盡管封禪勞民傷財,統治者也是樂於舉行的。]

E.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的八大宗派發源地

1、陝西西安草堂寺(古三論宗祖庭)。
草堂寺位於陝西西安南秦嶺山脈的圭峰北麓,即戶縣境內的草堂營村。它是西安遠郊的一座著名古寺,為中國佛教三論宗的祖庭,也是華嚴宗的祖庭。
草堂寺原為南北朝十六國後秦姚興的「逍遙園」故址、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譯經之地,是我國首創翻譯佛經的國立譯坊。寺曾用名「棲禪寺」,後改稱「草堂寺」,這是由於當時全國各地高僧雲集於逍遙園,姚興便在園內設寺,寺內臨時構築一堂,以草苔覆頂,草堂寺由此得名。據記載,鳩摩羅什在逍遙園內與弟子翻譯的經典計97部,425卷,其中包括《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等「三論」。經道生、僧肇等人對它們的大力弘傳,形成了早期的三論宗。鳩摩羅什入寂於後秦弘始十五年(413),並葬於草堂寺,建塔一座,名為「鳩摩羅什舍利塔」,此塔尚存寺內。
紹興越州嘉祥寺(新三論宗祖庭)。
日僧宜然房明道《三論玄義玄談》認為,嘉祥大師吉藏以前稱"古三論",又稱"北地之三論";嘉祥大師以後稱為"新三論",又稱"南地之三論"。
隋唐之際,中國佛教進入鼎盛時期,開始形成了各大宗派,開皇(581-600)中,吉藏東赴越州,避居嘉祥。據《三論玄義校釋》記載,吉藏大師(549-623)居嘉祥寺達15年之久,於散亂間獨致意經籍,多方搜積。攝天台宗的《法華玄義》並廣開法宴,聽眾常達千人。一時近悅遠來,問道受業者不絕於途,至禹穴成市。吉藏被號為「嘉祥大師」。由於吉藏先後完成了《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的章疏,大弘三論之學,研究講解三論,後來便視作三論宗之祖,而「三論宗」亦被稱為「嘉祥宗」。此後,嘉祥寺便作為中國佛教三論宗的祖庭,而名揚海內外。
吉藏有弟子智凱,在吉藏奉詔赴長安後,繼續於紹興嘉祥寺敷講三論。彼時四方義學八百餘人,上下僚庶,依時翔集,盛況不減當年。有高麗僧慧灌,渡海來越州嘉祥,師從吉藏,精研三論章疏。回國後,奉高麗王之命,遠赴日本,宣講三論,為日本三論宗之初祖。乃至唐貞元三年(787),高麗僧道登來越州,止嘉祥寺,學習三論

2、陝西西安大慈恩寺(法相宗祖庭)。
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為唐玄奘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譯場。玄奘創立我國佛教法相宗,此寺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為祖庭。
3、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天台宗祖庭)。
隋開皇十八年(598)創建。智於台州天台山開創我國佛教天台宗,此寺為我國天台宗根本道場。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蓮宗均以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還有很多佛教宗派均與我國天台宗有直接或間接的淵源。
唐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義真來寺,從道邃、行滿學習天台教觀,並依道邃受菩薩戒。回國後創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蓮宗,奉國清寺為祖庭。大中七年(853),該宗五祖圓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該國臨濟宗初祖榮西等,都曾先後來此巡禮求法。近年來,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絕於途。
4、陝西西安華嚴寺(華嚴宗祖庭)。
位於陝西長安縣少陵原半坡的華嚴寺,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實際創始人,葬於華嚴寺南、華嚴寺始建於唐貞元十九年(803),現僅存磚塔兩座,東為初祖杜順禪師塔,西為四祖清涼國師塔。四祖法名澄觀,於三祖法藏歿後私淑其學,住五台山清涼寺,撰新譯《華嚴經疏》等,後世稱之「清涼大師」。
5、河南嵩山少林寺(禪宗祖庭)。
建於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國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此創立禪宗,為我國禪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國內外有深遠影響。
6、陝西西安香積寺(凈土宗祖庭)。
香積寺位於現在西安市南郊的長安縣境內,也是中國凈土宗祖庭,寺廟的旁邊寬闊的子午大道即將修通。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善導圓寂,弟子懷憚為紀念善導功德,修建了香積寺和善導大師供養塔,使香積寺成為中國佛教凈士宗正式創立後的第一個道場。唐朝的香積寺位於古都西安城南約35華里處,終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這里南臨滈河,北接風景秀麗的樊川,滈河與潏河匯流縈撓於其西,整個寺院幽而不僻,靜而不寂。
凈土宗的創立與創始人物有緊密的關系,該宗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凈土,故又稱蓮宗。實際創立者為唐代善導。歷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凈土的貢獻推戴而來。按近代印光所撰《蓮宗十二祖贊》,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為蓮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蓮宗九祖傳略》大致相同。後印光也被其門下推為第十三祖。
善導(613-681年)是唐朝弘揚凈土宗的祖師,號「蓮花第二祖」。凈土宗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為主要經典,主要宣揚西方極樂世界。善導平日持戒極嚴,除研讀教義,勸化他人外,總是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傳說他念佛一聲,即有一道紅光從其口中出,十聲百聲光明如前,稱「光明和尚」。他用布施來的錢財,書寫了《阿彌陀佛》數萬卷,書凈土變相三百於壁,把凈土宗經典中敘述的人物故事用圖畫描繪出來。近代新疆吐峪溝高昌故址出土的許多古代寫經中,也有善道作品。
該宗教義簡單,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凈土。善導把修行的方法分為正行和雜行兩類。正行又分為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嘆供養等五種,此中又特別把稱名作為正業,其它四種為助業,顯出正名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種:1、專念佛的名號,稱為持名念佛;2、觀佛的塑像與畫像,稱為觀像念佛;3、觀想佛的妙相(包括《觀經》十六觀門),稱為觀想念佛;4、觀佛的法身,即諦觀實相,稱為實相念佛。後世唯持名念佛最為流行,其與善導的大力提倡有直接關系,同時信眾認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專念彌陀一佛名號,就能往生凈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勝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後見佛成佛有疾緩,從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輩九品。由於修行方法簡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後廣泛流行。宋明以後與禪宗融合,其它如律宗、天台宗、華嚴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門。同時又很快普及於一般社會,有所謂「家家彌陀佛」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8世紀時,善導的《觀經疏》傳入日本。12世紀日僧源空依《觀經疏》撰《選擇本願念佛集》等,弘傳凈土念佛法門,創立日本凈土宗。其弟子親鸞又開創凈土真宗。
7、陝西西安凈業寺(律宗祖庭)。
建於隋代(581—618)。為創立我國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師的道場。歷代尊道宣為律宗開祖。
8、陝西西安大興善寺(密宗祖庭)。
創建於晉泰始至太康年間(265—289)隋唐盛時為翻譯佛經的國立譯場。其中,以唐開元年間來華的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翻譯了大量佛教密典,貢獻最大,稱開元三大士,盛宏密教。日本高僧弘法大師空海師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國後建立真言宗。該寺是有中外影響的重要古剎。西安佛教協會所在地。

F. 影響中國的歷史事件——會昌滅佛

在我國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武一宗」的滅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榮。「會昌滅佛」就是指唐武宗在會昌年間的毀佛活動。「會昌滅佛」是佛教與封建國家發生經濟上的矛盾沖突、佛教與道教爭奪宗教上的地位的斗爭的結果。

並將寺院銅像用來鑄錢,鐵像鑄成農具,金銀像收歸國庫。民間佛像限一月送交官府,如違犯則給以處罰。會昌末年,全國兩稅戶比憲宗「元和中興」時增加了兩倍多,比穆宗時期增加了1C3,是安史之亂以後國家最盛時期。可見,這次滅佛運動是成功的。但是,武宗死後,宣宗即位。宣宗崇信佛教,下令恢復武宗時被廢的佛寺,並殺死道士趙歸真等。在此之後,佛教勢力又興盛起來。

對佛教的態度也是唐後期牛李黨爭的一個內容。李德裕反對佛教,他在浙西做官時曾拆毀寺觀1400餘所;在西川任節度使期間,也曾毀寺觀蘭若干處,把寺院土地分給農民。會昌年間的滅佛運動就是李德裕和唐武宗協同進行的。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被貶為潮州司馬,後又貶崔州(海南瓊山縣東)司馬。教派斗爭終於納入了政治斗爭的軌道。

閱讀全文

與僧道統治中國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哪個省有長頸人 瀏覽:179
英國人在香港免簽多久 瀏覽:166
義大利房產稅怎麼算 瀏覽:920
preso義大利語怎麼讀 瀏覽:212
bpjs在印尼是什麼部門 瀏覽:572
為什麼法國義大利那麼多奢侈品 瀏覽:726
義大利漁民發現了什麼 瀏覽:309
巴厘島哪裡能換印尼盾 瀏覽:89
英國超市買到變質的怎麼辦 瀏覽:281
伊朗和德法英什麼關系 瀏覽:322
伊朗第一副總統是哪個 瀏覽:477
如何在國外登錄中國服務 瀏覽:151
英國大學在哪裡學英語 瀏覽:732
1000元印尼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419
中國味精大王在哪裡 瀏覽:708
湛江越南護照到期哪裡續簽 瀏覽:513
怎麼投稿義大利媒體 瀏覽:610
中國第一次排球比賽在哪裡參加 瀏覽:417
為什麼印尼汽油是藍色的 瀏覽:694
中國進口越南木材有多少 瀏覽: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