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基本科學素養的2001年我國公眾基本科學素養分析要點
2001年我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是通過全國性的調查來了解中國18~69歲的成年人對科技知識的了解程度、對科技的態度,以及對國家的科技政策、信息轉播渠道和手段等方面的了解程度、了解手段和方法。其分析要點有:
1、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4%。其中,公眾了解基本科學知識的比例為5.1%,基本了解對比法和概率知識的比例為31.9%,了解科學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比例為14.1%。
2、我國公眾對日常、傳統、膚淺的科學觀點了解的比例相對較高,對於與現代高科技、生物醫學相關的基本科學觀點了解的比例相對較低。
3、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眾與總體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神帆猜業、城鄉、地游型區等分布上具有較大差異。
4、男性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1.7%)要明顯高於女性(0.98%)。
5、不同文化程度公眾的基本科學素養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文化程度,科學素養也越高。
6、不同年齡段公眾的基本科學素養水平也存在顯著性差異,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下降。
7、公眾基本科學素養水平地區差異顯著,其比例由東向西逐漸降低。東部地區為2.3%,中部地區為0.85%,西部地區為0.65%。
8、公眾基本科學素質水平城鄉差異突出,城市公眾比例為3.1%,農村公眾為0.4%。
9、不同職業工種的基本科學素養水平轎宴參差不齊,學生的比例最高(11.42%),專業技術人員次之(6.29%)、商業工作人員排第三(5.81%)。
10、我國公眾基本科學素養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差距。
㈡ 公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超10%,如何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據調查顯示,我國的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已經超過了10%,這其實在與以往數據對比當中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依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所以在未來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素養,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所有的公民都對科技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在現在生活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科技產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已經成為了不可缺少的存在。但是我們其實很多人在使用科技產品的時候,對於其中的眼裡都不是非常了解,只是按照步驟來使用,這對於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其實有一定的局限作用。
如今我國的許多青少年對於科技知識的掌握都比成年人要高,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更重要的是要推進成年人對於科學知識的掌握。其實在很多成年人的認知當中,他們認為自己掌握科技知識完全沒有任何用處,所以對於知識的攝取也就越來越慢。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對於一個知識的攝取並不與年齡有關,活到老學到老,在如今已經得到很多人的認同,同樣在這個過程當中也需要所有人為之付出努力。
㈢ 中國科協:我國具備科學素質公民比例超百分之八,這一數據有何意義
"會議明確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要超過8%,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整體水平吹響了'集結號'。" 關於這次會議的意義,李春陽說。"全民科學素質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學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李春陽告訴記者,"十二五 "期間,雖然新疆公民科學素質的比重迅速提高,但還不能有效支撐創新型新疆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根據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公民科學素質比例達到3.97%,是2010年1.20%的2.31倍,超過了 "十二五 "公民科學素質2.28%的目標任務。"從3.97%提高到8%以上會很困難,"李春陽說。
但是,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公眾獲取科普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的科普方式已經明顯不足。我們迫切需要創新科普形式、內容、手段和渠道。"科普信息為科普工作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李春陽說,在新疆推進科普工作,要把傳統媒體和現代媒體結合起來,兩條腿走路,並把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等特色信息技術與科普工作深度融合,將成為我區 "十三五 "科普工作的主要手段。
㈣ 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是多少
官方的數據都是假的,或是片面的
據我觀察大概在2-5%這樣
考慮到全國范圍
大概0.3-1%
十幾億人口
每一百到三百個人里有一個具備科學素質念帶伍的公民
這應該行沒是一個比較合仔或理的范疇
㈤ 科學素養的相關報道
近97%中國公民不具基本科學素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0年11月25日對外發布第8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稱,「十一五」期間中國公民的科學素養水平明顯提升,2010年中國大陸(不含港、澳、台地區)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達到3.27%。結果表明,如今中國公民科學素養水平相當於日本、加拿大、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和敬租高地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由中國科普研究所組織實施的第8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於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展開,這次大規模的抽樣問捲入戶調查涉及中國大陸(不含港、澳、台地區)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8至69歲公民,採取入戶面訪的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69360份,有效回收68416份。
本次調查從「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崇尚科學精神」等3個方面定量測度中國公民的科學素養水平,被調查者只有同時通過3方面測度,才被認定為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經綜合測算,2010年中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達到3.27%,其中,了解必要科學知亮尺識的公民比例為14.67%,掌握基本科學方法的公民比例為9.75%,崇尚科學精神的公民比例為64.94%。
中國科協表示,今後將繼續做好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這一基礎性工作,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2011-2015年)》的制訂和實施提供支撐。該協會還將根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型戚建設的需要,每5年開展一次全國總體調查,期間將針對特定人群、區域或問題開展專項調查,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
㈥ 科學素養:它到底是什麼呢——關於中國公眾的科學素養
□江曉原■劉兵 □劉兵兄,這是一本印數很少、通常不容易看到的書。但我認為很值得注意,而且特別想和你來談一談。 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進行的最新一次(第五次)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的結果。這種調查,美國進行得最早,從1957年就已經開始,從1972年起固定為每兩年進行一次,至今沒有間斷。什麼是「科學素養」,自然是有爭議的,中國的調查,基本上採用了美國、日本和歐盟國家所採用的標准,但也根據中國國情作了少量修改。這樣,中國的調查結果就可以和國際上進行比較。 ■確實,這次調查的數據非常豐富,從中可以分析出許多問題。這里我先說兩點我注意到的調查結果。 其一,是雖然2003年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僅為1.98%,這也就是說,平均在100個人中,只有不到兩個人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無論在對科學知識還是在科學方法的理解上,與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都處於落後的狀況。但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伏拍裂是,在這種並不理想地具備科學素養的情況下,我國公眾對於科學技術的一般看法和態度卻以持肯定態度的居多,例如,68%的公眾非常贊成「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給我們的後代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56.7%的公眾非常贊同「總體上說,科學家的工作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如此等等。而對科學技術發展持保守態度的公眾則明顯是少數。這意味著,那麼多對科學技術持肯定贊成態度的人,其中真正具備基本科學素養,也就是說對科學技術有最基本了解的人,其實比例是很低的。但盡管如此,公眾還是肯定科學技術,這種反差,不是很能說明問題嗎? □公眾對於科學技術的看法,確實是極為重要的數據。 但是我也注意到了另一種情形:例如,對於「有了科學技術,我們就能解決面臨的所有問題」這樣一個唯科學主義的陳述,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非常反對」(12.0%)和「有些反對」(21.8%),而在「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當中,這兩個數據則高達25.0%和44.4%之多。這說明在中國知識階層中,對於科學技術的作用及其局限,已經有相當多的人能夠有較為清醒的認識。換句話說,對於科學技術較為了解的人,更能意識到科學技術的局限性。這和你注意到的上述反差,倒是有著某種內在的一致。 ■你說的不無道理,不過,那還要看你所說的「科普教育」的具體所指。我覺得,在最狹義上的傳統的科普教育,自然是造成上述情形的一個因素,但就像我們現在經常分析狹義的傳統科普的影響力之有限一樣,其實造成這種情形更重要的原因,我以來還是來自廣義的一般傳播對於科學形象的樹立,即在不涉及具體科學知識(傳統科普至少還普及了具體的科學知識)的情況下,將科學意識形態化的結果。 此外,在這份調查中,還有另一問題也是值得注意的,即在對待科學技術態度方面,與國際相比較,也有些數據很有意思。例如,美國有47%的人認為科學技術利大於弊,而中國卻有高達71.3%的人持這種看法。即對於科學技術之利大於弊的問題,中國人遠比美國人要樂觀。而對於「我們過於依靠科學而忽視信仰」的認可,美國人是51%,而我國卻只有23.8%。這一正一反,也同樣很說明了些問題。是不是可以說,在國內外無論狹義還是廣義的對科學的知識和形象的傳播上的差異,也是造成這種公眾對待科學技術態度的差異的原因呢? 本書中所反映的調查,基本上採用了美國的標准,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本書中的「科學素養」,基缺閉本上也就是美國同類調查中的「科學素養」。這樣的「科學素養」,我看上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對科學術語(比如DNA、Internet之類)和科學知識(書中稱為「科學觀點」,比如「地球繞太陽一周需要一年」之類)的了解。 二、對科學方法的了解。調查中只有3項內容,即「科學研究」、「對比實驗」、「概率」。 三、對迷信(5項:求簽、相面、星座預測、碟仙或筆仙、周公解夢)的相信程度。 四、對科學技術的看法(包括對諸如「我們過於依靠科學,而忽視信仰」、「有了科學技術,我們就能解決面臨的所有問題」這樣的陳述的態度)。 ■你說到「科學素養」,或者說,等於提問究竟什麼是「科學素養」,或者,什麼是合理的「科學素養」?這就進入到另外一個大問題了,而這確實也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應該說,這也是一個極有爭議的問題,在這里幾乎無法全面地進行詳細的賀亂分析和討論。不過,就這份調查問卷的問題來看,如果我們先對於像公眾對科學的態度等方面的問題迴避不談(不談不等於說不重要,其實是確實也是非常重要的的),僅就公眾對科學「知識」之了解部分的調查來看,調查問卷著重涉及的都是一些像「分子」、「DNA」、「網際網路」等概念,在對生活中與科學有關的問題以及公眾對科學觀點的了解程度的問題,其中涉及的,也都是一些近代西方科學的概念和知識。 那麼,至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對於中國公眾(注意中國這個限定詞),合理的「科學素養」(起碼在科學知識部分)是不是一定惟一地要以了解西科學近現代科學的知識為全部的依據呢?如果按照這種標准,那其實是對科學概念的一種最狹義的理解,倒不如說是對中國公眾的「西方近現代科學素養」的調查。例如說,在某種看法中,一些對於中國公眾的生活和文化關系更為密切而且影響更為深遠的「地方性知識」,就完全沒有包括在這份問卷的「科學素養」的內容中。 比如,對於中國公眾,有關中醫的知識,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既有文化傳統又有實際意義的「科學」(當然是更廣義的「科學」)素養的一部分呢?(當然,對於時下偶爾可以聽到的將中醫劃歸「偽科學」的謬論就不在這里批判了。)在有關公眾理解科學的西方研究中,也是有著強調「地方性知識」的重要性的理論的。而在我們看到的問卷中,真正涉及到「地方性知識」的內容,反到只是在公眾對「迷信」的相信程度那部分,也即求簽、相面、星座預測、碟仙或筆仙、周公解夢等等,這實際上有意無意地反映出了一種對「地方性知識」的蔑視,也是與公眾理解科學理論的發展趨勢相不一致的。 □我應該承認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這樣一份問卷,只是對一般公眾進行的相當表面的調查,要求在這樣的調查中考慮到「地方性知識」,未免有點苛刻了吧?這個調查,實際上就是關於中國公眾的「西方近現代科學素養」的調查。 我的意見是相當技術性的,主要是對於上述「科學素養」的第二方面。我覺得這方面只有3項,非但數量太少,缺乏足夠的代表性,而且這3項內容本身,又或多或少都有可疑問之處,例如: 第一項「科學研究」中,完全忽視了模型問題,而這對於科學研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如果說就把它當成「西方近現代科學素養」調查,那當然這種調查法至多隻是在技術上可以提出一些疑問,那樣,你提的那些問題當然是有道理的。不過,我還是覺得,為什麼我們進行科學素養調查就一定只是針對西方近現代科學素養呢?我甚至覺得,調查者恐怕也不會理直氣壯地這樣講吧。其實,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把科學的概念擴大些,使之更合於中國的國情、文化和需求呢?我們不是經常講中國特色嗎?既然發展科學的目的應該是使人類生活得更好,為什麼不沿著這個目的去提高我們應有的科學素養呢?例如說,對中醫的了解,或者說「素養」,對於中國人來說,無論是那些處於不發達地區的人,還是身患西醫一時難以治癒的疾患的人,還是那些更熱愛傳統文化的人,等等,不都是相當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科學素養」嗎?甚至從歷史文化的意義上也還可以有更多的說法。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要更理想化一些,對於科學素養調查本身,特別是它背後的潛在觀念,進行一番分析,也許比那些技術性的問題的分析要更為重要。技術性的問題總是相對好解決的,而觀念,卻是很難有大的變革的。但是,在為人類,為中國人生活得更幸福的前提下,真正要提高中國人的「科學素養」,這種(關於科學、以及關於科學素養的)觀念的變革卻是首位重要和不可缺少的!
㈦ 為什麼朋友圈健康類謠言泛濫
朋友圈是一種非常虛假的存在,只是為了呈現一種生活,就這類事情而言,溝通有很多方面。
根據北京大學陳春燕對網路謠言動機的分析,發泄不滿、炫耀節目、故意製造混亂是網路謠言的主要動機。在微信上,謠言的動機是尋求轉發和關注的數量,或者為跡慎判了宣傳自己的產品而誹謗其他競爭對手。
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區分信息的質量和真實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從一個人轉發的信息和朋友圈的內容,我們可以大致判斷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高低。此外,沒有人願意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某些利益的受害者。自從她教我奶奶如何利用朋友圈,現在她在談論這個和那個,每天吃什麼,或者說我們應該喝些奇怪的中葯來調節我們身體的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