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人的起源地是哪
中國人的起源眾說紛紜,至今仍有不少西方學者堅稱中國人的祖先是來自中亞的(西來說)及自南亞北上的(南來說)。不過,目前累積的資料已可證明中國人的祖先是在中國大陸生息繁衍而且延綿不斷。有關中國種族的分類,則絕大多數是屬於蒙古人種,僅在中國西部及西北邊陲地區出現少數與歐洲混血的人種。換言之,中國大陸是蒙古人種的搖籃地。
根據蒙古人種的早期特徵,有些學者主張中國人的起源可追溯到更新世早期至中期的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北京人及南京人,但是具體可觀察到的頭骨型態特徵在早期智人(大荔人)才出現。根據晚期智人化石(如柳江人、山頂洞人)及其文化遺存的分析,反映出蒙古人種在中國南北出現地區性的差異:即柳江人化石的型態特徵接近現代蒙古人種的南方類型;山頂洞人則呈現現代亞洲北部蒙古人種的北方類型。
自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因全球氣候變化所導致的動植物演替,影響到史前人的遷移、隔離及人種的混合與融合。在中國北方及東北地區已經成為不同種族雜居的交匯地帶,黃河流域基本上形成以東亞蒙古人種為主體的史前居民;華南地區的居民群體則更接近南亞蒙古人種。在文化內涵上,公元前叄千年以後,出現了南北叄個不同的文化群體∶在黃河流域有以籃紋、方格紋為主的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以及器形以實足叄足器、袋足器和圈足器為共同特徵的龍山文化;北方地區以細石器和陶器伴存的文化群體為主;南方則出現印紋陶、有肩、有段石器的文化群體。
延伸:
[měng gǔ rén zhǒng]
本詞條缺少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mongoloid(蒙古人種)是種族歧視的稱呼,本義是「先天性白痴的」,又稱「唐氏綜合症」,過去的數十年當中,亞洲國家一直對此說法表示抗議,如今蒙古利亞人種的說法已經逐漸被廢止,僅存在於粗話當中。
正式名稱為亞美人種,蒙古人種、黃種人的說法已經廢棄,由於得名於白人至上的種族歧視理論:德國人類學家克里斯托弗 .邁納斯(Christoph Meiners)在其種族歧視嚴重的「二元人種論」對亞美人種的印象首先就想到了南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上的黃種人。這就是第一次用到蒙古人種(mongoloid)這個名詞,該文把蒙古人種歸類為智商低於白人的野蠻人種。
大多現代西方語言已經失去所謂黃種人這個單詞。現在西方民間一般把黃種人稱為「亞洲人種」或「亞美人種」。這字眼最初用於形容蒙古,乃是蔑稱,即種族歧視。
亞洲人種、亞美人種也是歷史上為人類分類學說里的一種人種,一般以多地起源說為基礎。有北亞、東北亞和東亞亞種(新亞洲亞種)、東南亞亞種(舊亞洲亞種),以及美洲亞種(獨立美洲亞種)。
世界上對人類種族有多種的劃分方式。中國採用的是國際通行的四分法,即把人類分為四大人種:亞洲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印第安人也是蒙古人種。
『貳』 中國人的起源在哪裡
中國科學家最新的一項科研成果再次表明,中國人有可能起源於非洲。中國科學院最新出版的一期《科學通報》上刊登了這一研究成果。
復旦大學遺傳學研究所人類群體遺傳學實驗室的科研人員,通森歲過對涵蓋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近一萬個男性的Y染色體進行檢測,結果在所有的樣本Y染色體上都發現了一個突變位點M168G一而這個突變位點大約在不早於7.9萬年前產生於非洲,是一部分非洲人特有的遺傳標記。
「我們採取了排除法的研究方式,希望能在大范圍的中國人群樣本中尋找到沒有M168G遺傳標記的人,但迄今為止我們沒有發現一例。」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復旦大學和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中心金力教授說:「我們認為這是目前支持『中國人非洲起源說』 最強有力的證據。」 目前學術界關於中國人的起源主要有。非洲起源說」和「獨立起源說」兩種觀點,「非洲起檔春猜源說」認為,世界各地的現代人(包括中國人)大約在10萬年至2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然後走出非洲遷往世界各地,成為現代人的祖先,而原來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直立人則對當地的現代人起源沒有任何貢獻。「獨立起源說」則認為中國的現代人是由居住在中國的直立人進化而來的,四、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是中國人的祖先。
1987年,美國科學家通過對線粒體DNA研究提出了人類起源於非洲並向其它地方遷移的學說。1998年,北京、上海、湖南、雲南等地的14位權威的遺傳學家,利用微衛星探針系統研究了遍及中國的28個群體,以及五大洲民族群體間的遺傳關系,發現亞洲人基因遺傳物質的組成成分與非洲人相似,首次為中國人起源於非洲的學說提供了重要的遺傳學證據。
此後,我國科學家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多位科學家合作,通過對遍及東亞、東南亞、大洋洲等地的88個人群樣本的Y染色體進行對比分析,再次證明了亞洲人類起源於非洲,並具體指出了亞洲東南部是人類走出非洲後大遷移的主要「驛站行型」,一部分非洲人從亞洲東南部往北遷移到達中國,越過長江進入華北和東北亞,成為現代中國人的祖先。
人體共有23對染色體。其中,Y染色體是由父系遺傳的一種性染色體,由於在人類遺傳過程中不會出現重組,因此能穩守而豐富地記錄人類遺傳信息,通過對Y染色體的研究,能較為直接地揭示人類起源和演化的過程。
「我們目前只研究了中國人群的Y染色體上的遺傳標記,並不能完全排除中國人獨立起源的可能性。」金力教授客觀地分析說:「隨著人類基因研究工作的進展和新的遺傳標記不斷發現,我們將繼續對人體22對常染色體和女性的X性染色、以及線粒體DNA進行研究,以最終揭示中國人的起緣.
『叄』 中國人名字的由來
『肆』 中國人起源於哪裡
如今科學界對於人類究竟是從哪裡而來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因為各種理論都有站得住腳跟的地方,各種理論都有著他們不完善的地方。而非洲起源說就是各種理論當中,比較能夠站得住腳跟的說法。
在該理論當中,人類的起源來自非洲,當初的大陸板塊並不像是如今一樣,支離破碎。當初的大陸板塊緊密結合在一起,七大洲四大洋並沒有明確的劃分。在有了一些科學的論斷之後,專家推測人類起源於非洲,各大洲的人類就是由非洲遷徙過去的。
人們最初在非洲生活,由於氣候環境的變遷,大寒冷時代降臨,遠古的猿人們不得不各自尋找合適的棲息地。就這樣四散開來的猿人們經過長時間的遷徙,各自分布在七大洲當中,後來板塊分裂碰撞,他們再也沒有回去的機會。
各大洲當中的人類為了適應氣候條件的不同,各自進化出來不同的膚色種類以及外貌特徵,中國人的起源很有可能就是來自非洲。這一論斷表明,地球上所有的人類都是來源於非洲,這一論斷的科學依據就在於生物學上對於遺傳題體的研究。
根據Y染色體只有男性的體內會出現,科學家們追本溯源,了解到這些染色體的祖先都來自一位非洲的男性。不過有一點不合理的地方就在於,遠古的非洲只有這位男性染色體遺傳下來,這樣顯得有些證據不足。
根據對男性的研究,專家又將亞洲歐洲以及其他大洲的土著女性DNA系統樹與非洲某位先祖女性進行了對比。其結果驚訝地發現,她們的系統根部,都有著相似的特徵,這一研究表明,也許所有的女性都有同一個先祖,她來自非洲。
再加上遠古非洲的生存環境很適合人類居住,當中有雨林和草原、高山、荒漠等等,在非洲考古學家又發現了南猿(距今450萬-150萬年之間的猿類)。以上都只是推測,當然更加精密地推斷需要充足的證據,至少以目前的證據來講,很難說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
人類的進化過程
人類的進化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早期猿人階段:大約生存在300萬年到150萬年前,已具備人類基本特點,能直立行走,製造簡單的礫石工具。
2、晚期猿人階段:大約距今200萬年到30萬年前,身體象人,腦量較大,可以製造較進步的舊石器,並開始使用火,如我國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階段:距今10-20萬年到5萬年前,逐漸脫離猿的特徵,而和現代人很接近,如德國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階段:大約4-5萬年前,這時的人類的進化出現了明顯的加速,在形態上已非常象現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與繪畫的藝術,並出現裝飾物。如1933年發現的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此時原始宗教已經產生,已進入母系社會。
在晚期智人階段,現代人開始分化和形成,並分布到世界各地。
『伍』 中國人最早的歷史發源地在哪裡
中原。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范圍: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5)中國人的名字起源於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五大文明發源地:
1、古巴比倫
古巴比倫——發源地:西亞的兩河流域,孕育整個阿拉伯文明。
2、古印度
古印度——發源地: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孕育整個南亞文明。
3、古希臘
古希臘——受兩河流域及古埃及文明影響,發源於南歐的愛琴海諸島,孕育整個歐洲文明。
4、中國
中國——發源地:東亞的黃河流域,孕育整個東亞文明。
5、古印度
古印度——發源地: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孕育整個南亞文明。
『陸』 中國人究竟起源於哪裡
在人種識別方面:中國人屬於蒙古利亞人種,典型特徵是鏟形門齒的存在。20世紀20年代,古人類學家對出土的北京人、河套人化石進行研究,又對比了藍田人、元謀人化石,發現中國人種屬於典型的蒙古利亞人種。
我國著名人類學家賈蘭坡先生對此進行了多年研究,經過對現代蒙古利亞人種和其他人種的對比研究,發現有鏟形的上門齒在蒙古利亞人種中所佔的比例佔到了絕大多數,中國、日本等地的男女鏟形門齒比例為91.5%,漢人男性比例為89.6%,女性則為95.2%。
這一顯著特徵在170萬年前的元謀人身上就已經出現,因此說中國人於公元前2282年從埃及或者巴比倫遷來中國是站不住腳的,元謀人170萬年的歷史遠遠在前。
母親河源遠流長
因此,中國人起源於西方是本末倒置,除了當時的革命派將其作為攻擊清王朝武器外,就是西方人一貫以來的西方文明優越論、種族優越論在作祟。除此之外,一切皆為囈語。
『柒』 中國人的姓氏起源於哪
誰都有名,誰都有姓,但姓氏文化的發源地在哪兒?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少姓氏?中國姓氏文化又是如何發展至今的?這一連串的疑問,在10月17日至19日河南周口市舉行的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上找到了答案。與會的海內外姓氏研究專家達成共識:中華萬姓源於羲皇故都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是中華姓氏文化的發祥地。
參加文化節的專家們一致認為, 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區、被譽為"中國歷史自然博物館"的河南省,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而河南省周口市是中華姓氏文化的發源地,是海內外"龍的傳人"的故鄉。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姓氏學專家袁達義,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會長賈斌,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新斌,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劉翔南等多位專家學者根據不同的史料,從不同的學術視角探討、論證了伏羲、淮陽與中華姓氏文化起源、發展的淵源關系。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6500年前,伏羲率領自己的部落由成紀(今甘肅天水市)沿黃河東下,定居於宛丘,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以其聖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並取各部落圖騰的特色組成了新的圖騰---龍。龍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的象徵,"龍的傳人"便由此而來。
太昊伏羲定都於宛丘後,以龍紀官,分理宇內。他做網罟、畫八卦、造甲歷、養犧牲,去穴巢之居,改茹腥之食,興禮教以導文,造干戈而飾武,開創了中華遠古文明,被尊為"人文始祖"。特別是伏羲定姓氏、制嫁娶,創立了男女對偶婚的婚配製度。伏羲自定風姓,其他或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所種植物為姓,或以居所為姓,或以官職為姓等,華夏姓氏自此起源。
據統計,中國歷史上曾使用過的姓氏族有10000多個,現在常用的有3000多個,如果溯流而上,均可追溯至太昊伏羲,其中李、陳、王、孫、胡等100多個大姓直接起源於淮陽。伏羲之後,中華民族姓氏雖經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但總過程沒有變,眾多姓氏同根同族,互為依存,血脈相連。姓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敬祖尊宗的傳統文化,牢牢維系著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為弘揚伏羲聖德,傳承中華文明,光大姓氏文化,中國僑聯、中國文聯、全國工商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在河南周口市舉辦了為期3天的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周口市淮陽縣作為中華姓氏文化的發祥地,吸引了眾多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和社會各界人士前來認祖歸宗。(完)
『捌』 漢族名稱的由來
漢族名稱的由來是得名於漢朝,漢朝以「漢」為國號,是因為其開國皇帝劉邦曾被封為漢王,在這片文明富強和人數眾多的土地之上,這個罩明爛大一統的國家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終於不可逆轉地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究其原,「漢」的本義是水名,指漾水。載籍所見,秦漢時名漾水者有二:一是「漾水出隴西相道,東至武都為漢」(《說文·水部》漾條),此漾水又名西漢水,流入嘉陵江,匯入長江;二是「蕃冢導漾東流為漢」(《尚書·禹貢》,蕃冢山在今陝西寧強縣),此漾水又名東漢水,時又稱沔水,即今漢水,亦匯入長江。
漢族以「漢」為族稱,並不意味著漢族的文化中心在古漢國或漢水流域。誠然,巴蜀文化和楚文化都是構成漢文化的兩支極重要的古文化,但漢族的文化中心很長時間里都是在關中平原和黃河中下游的平原。以此為主源流,匯合了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各地方文化,在秦漢時代槐核,形成統一的漢文化。
人口:
漢族人口約為13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9%,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 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漢族是數個現代國家或地區的主體族群。佔中國大陸人口92%,佔新加坡人口74%,占馬來西亞人口24.5%,佔中國台灣人口98%。
漢族之內因基因、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晉朝以前漢族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隨後因永嘉之亂大舉向南遷徙,南遷漢族則和與漢族基因及語言相異的中國南方包括傣族、南亞語系及苗瑤語族的原住民混居。這歷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
數量:
漢物漏族的人口如果從其族源夏民族算起開始約有200餘萬人,歷經夏、商、周三代,到戰國盛時已有2000萬人左右了。在漢族形成的兩漢之時,漢族人口已達5000餘萬人,到唐代前期達到8000萬至9000萬人之間,到北宋大觀年間達10441萬餘人。
元代以後,在中國統一的大趨勢下,漢族人口這個雪球越滾越大。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人口達1.5億。[38]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則達4億以上,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其人口約6億,到20世紀末已達10億以上。在地域上則從黃河、長江流域向南發展到珠江流域抵台灣島和海南島,向東北發展到黑龍江流域,向西北發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發展到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
『玖』 漢族名字的由來
漢族名字的激虛由來:
漢族,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 是在中國及海外華人佔多數優勢的民族。
在歷史上,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漢族別稱「漢人」、「華人」,「唐人」、「秦人」、「桃花石」等。
到了近代以後「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國民黨用來做為「漢族」的代稱或另稱,現代則有龍的傳人等稱呼。
(9)中國人的名字起源於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漢」最早是指水。從字源解,漢字由水、或(國的本字)和大三部分組成,合起來的意思是「國之大水」。這里的「國之大水」實際上指的是漢水,也稱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遠古時稱漢。
《孟子·騰文公上》說:堯時大水成災,禹治水,「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這里的漢就是漢水。《尚書·禹貢》說:「嶓冢(bōzhǒng)導漾(yàng)東流為漢。」
是說漢水從今陝西寧強縣嶓冢山流出,初出山時稱漾水,而後向東南經沔縣,向東經褒城縣,合流為漢水。漢水在今湖北武漢匯入長江。
其入江口的漢口,古稱漢皋,唐時為夏口,也稱沔口。漢口地處水陸交通樞紐,為「九省通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柳宗元少年時隨父經歷的抗藩戰事就是在這個夏乎棗口。
黃河流域,是中國華夏的發祥地。夏以後,古華夏人向黃河中下游擴展,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中原之地,包括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等地,還是以北方為主。往南去,到長江流域,那是後來的事。
顧頡剛《中國史學入門》說:「根據古書所記載的古代傳說,上古之時,古人逐水草而居。就有三個大的氏族部落,進入到黃河的中、下游流域。
一是西方來的,以『炎帝』為首的氏族部落;
二是東方來的夷人氏族部落,以『蚩尤』為首領;
三是西北來的,以『黃帝』為首的氏族部落。」炎帝是神農氏,黃帝是軒轅氏,蚩尤是夷人,人稱九黎族。傳說古時發生過黃帝和蚩尤的戰爭,蚩尤被黃帝打敗後,一部分蚩尤族人,退到南方荊楚一帶,和當地苗人和蠻族人合居下來。
按顧頡剛的說法:「春秋時代,黃河兩邊的古人民,自稱『諸夏』或『華夏』。有時單稱一字,『華』或『夏』。所以,『華夏』就是漢族之老祖。」我們今天說的「中華」和「炎黃之孫」都是從這里演變而來的。大家知曉的夏、周王朝,原來都是羌人。
統一六國的秦王朝是鳥夷人。楚國是南蠻人建立的國家。翦伯贊說:「早在殷代就有一些南蠻部落歲鉛拆進入中原,史稱荊蠻。在春秋戰國長期的歷史過程中,楚人已經完全和中原地區的居民同化了。」
而用漢稱族名,始自漢代。至於劉邦為什麼用「漢」字作朝代的標志,史書沒有直說。我們據史料分析,不外有兩層原因:一是劉邦曾據漢中,被項羽封為漢王。劉邦「自漢中行威德」,奪取了政權。另一方面,從疆域范圍和氣勢來看,漢比秦大。
《漢書·陸賈傳》說:「皇帝(劉邦)……繼五帝三王之業,統天下,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輿,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開辟以來)未始有也。」《漢書·高祖紀》說:「漢王即皇帝位於氾(fàn)水之陽。」
對此,《史記·高祖紀》漢五年正義解釋說:「氾水在濟陰界,取其氾愛弘大而潤下。」所以我們推想,用漢稱國,應與水,與大相關。漢朝自稱自己為漢人,以大漢族和大漢王朝自傲。
這里說個笑話,《史記·西南夷傳》說,當時因道路不通,有個像縣大小的雲南小國王,因不知漢之廣大,見到漢使說:「漢孰與我大?」以成了流傳千古的「夜郎自大」的笑談。班固《漢書·匈奴傳下》:「近西羌保塞,於漢人交通。」
漢代,漢民族與其他族群的區隔是非常清楚的。《辭源》「漢」字解,列有62個條目,大多都與漢代有關。說到民族,這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漢民族的形成是一個很漫長的歷史過程。其實早先就是一群人聚居在一起。
可能是有血源關系的一群人,也可能是烏合之眾。古人造族字的本意,是表示在旗巾下匯聚了許多手拿弓箭的人。這大概是原始部落吧?共同的生存環境,相近和相同的生活習俗,加之語言、文字的接近和同一,逐漸形成了共同認知的漢民族。
『拾』 中國人對名字的研究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還有西方關於名字的研究的文獻之類的有哪些
·什麼是姓氏
中文中的姓氏一詞,最早時其"姓"與"氏"不同。 姓產生在前,氏產生於後。
"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母系社會,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在父系社會,姓則隨父親。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因此會出現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象。
在周朝以前,貴族除了有姓之外,還往往以國、官位為氏。而一般人沒有姓,也沒有氏。當時只有諸侯國的國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則是賜封了土地以後才有。
·中國姓氏的起源
根據史學家的研究,中國人的姓起源於五六千年以前的母系社會。來自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因此中國最古老的姓大都是"女"字邊,如姬、姜、姚等。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
據說,氏早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氏的大量出現是在周朝。周朝初期,周王大規模分封諸侯,此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就以國為氏了。另外,諸侯國又對國內的官員進行分封,這些官員的後裔就以封地為氏。據研究,中國人中所使用的99%的姓氏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氏演變而成的。
·姓氏的使用與演變
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過將近12000個姓氏,其中單字姓氏5000多個,雙字的為4000多個,三至九字的姓氏2000多個。現在所使用的姓氏,大約有3050個左右,其中單字姓氏2900多個,雙字姓氏100多個,三字以上的姓氏非常少見。最常使用的100個姓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60%以上。在漢族中,平均每32萬人共享一個姓氏。
·中國姓氏的來源
中國姓氏的來源形式眾多,情況復雜。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來自出生地、居住地、封國、封地:如魯姓、杜姓、楊姓、董姓
先人的名字、廟號、謚號:如張姓、牛姓
先人的爵位、官職:如公姓、史姓、司馬姓、司徒姓
職業、技藝:如陶姓
以事為姓:如松姓
以次第為姓:如伯姓、孟姓
帝王賜姓:如鄭
因避諱、避難改姓或音變、形變而得的姓氏:如求姓
中國人的名字是用漢字進行取名的。它與中文姓氏一起構成了中國人的姓名。另外,中國人除了有名字以外,以前的人還經常有字。
·中國人的姓名
根據古書的記載,在古代中國人的取名是有制度的。一般是在小孩生下來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但是事實上,也有滿月命名,周歲命名,以及在生下來以前先把名字取好的。
中國自古以來對人的取名非常重視。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響下,鬧和人們把為後代取名看得非常神聖,甚至神秘。從周朝起,命名已經納入禮法,形成了制度。中國人在取名時,經常會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來區別同一個家族的不同輩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個字表示輩分,而用另一個字表示取名所標示的含義。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來表示同一輩分。
中國古代由於宗法制的影響,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諱的制度。講究為尊者諱,在言談和書寫時,遇到君父長上的名字一律要迴避。取名時也不能取他們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現在雖然已經不講究這些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時盡量不取同父輩或祖輩同名橡彎銀或同音的字作為名字。由於避諱的影響,現在的中國人還是認為直呼長輩的名字為不敬。
一梁宴、「姓」的由來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時期。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點
標志符號。
那時的母系社會,只知有母親,不知有父親。據考古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30個,但大多都從「女」旁,如姜、姚、娘、姬、媧、妊、好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為從父。
二,「氏」的由來
隨著人口不斷增長,某個氏族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分解。於是,由「姓」衍生出一系列分支,這就是「氏」。在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氏則為父系氏族或
部落的標志。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氏只有貴族才有,因為氏是辨別貴賤而為貴族獨有的標志。命名之法主要有: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卿大夫以所賜的采邑為氏,有的以官職為氏,有的以居住地為氏。
後來,隨著氏族、部落的消亡,氏也就消亡了。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無數個氏,也消亡了無數個氏,然而姓基本不變。
秦朝統一全國後,姓和氏逐漸合二為一。雖然稍有區別,但可忽略不計。到了漢代,姓和氏完全沒有區別。
究其二者融合的根本原因,是郡縣制、裂土分封製取消了世襲封土,也沒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原來分氏的基礎沒有了,氏所代表貴賤的意義消失了,所以與姓融合了。
三、「名」的由來
《禮記•檀弓》中記載:「幼名,冠字。」
《禮記•冠義》中記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唐朝經濟學家孔穎達說:「始生三月而加名,故雲幼名;年二十有為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綜上所述,可知在古代,名是一個人成年以前的稱呼,其使用范圍較小,多局限在家裡,供父母、親朋好友稱呼。
關於起名,我國有個傳統習俗,即嬰兒在百日那天由父親取名。百日時,母親和保姆抱著孩子到廳堂見他的父親,父親握住孩子的手,給他取名。取完名以後,母親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卧室,然後將孩子的名字通告各位親戚,父親則立即告訴好友,並通報給地方長官,人籍登記。
命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所以命名儀式非常隆重。雖然這種習俗已經消失,但給孩子過「百日」的風俗依然流傳著。
四、「字」的由來
古代時期,人們在祭祀神靈和祖先時,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祖先的名,於是,「字」產生了。可以說,「字」具有雙重作用:一出於避諱;二尊敬長輩。
一個人成年之前要稱「名」,成年之後便稱「字」。與「名」的使用范圍相反,「字」是在社會生活這個公共領域的大范圍內使用的。稱呼的變化也是一個人社會身份變化的重要標志。成年後,人們必領以字相稱,如果稱名,便是一種不敬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