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到2036年中國有多少人口

到2036年中國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2023-04-28 05:26:51

❶ 請問2003年城鄉人口的平均年齡分別是多少謝謝!

2003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形勢分析報告

一 2003年人口變動分析及人口計劃執行情況
(一)生育水平分析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布後,學術界和有關部門從多個方面推算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實際生育水平。總體上看,國內外普遍認為,中國婦女的生育水平已低於更替水平,近幾年來保持在1.8左右,與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歷年綜合分析結果比較一致。中國已基本普及9年義務教育,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在99%以上。利用歷年小學入學人數,考慮兒童死亡因素,可以測算近幾年的出生人數。
據此測算的1991~1996年出生人數與國家統計局根據當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公布數十分接近,累計出生人數兩者相差不到2%。計算表明,此期間中國婦女的總和生育率水平為1.73~1.77。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還利用間接估計技術等方法估計1993~2002年中國婦女的生育水平在1.67~1.77之間。聯合國人口基金、美國人口咨詢局等有關機構估計中國婦女生育水平為1.8~1.9。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婦女的生育水平遠低於世界不發達地區,相當於世界較發達地區1993~1994年水平。
1991~1996年計劃生育統計報表顯示,1991~1996年累計出生人數為9414萬人,比基於小學入學人數推算的出生人數少27.3%。計劃生育統計報表數據表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全國婦女總和生育率水平十分穩定,波動幅度不到0.05;受婦女年齡結構變動的影響,出生人數逐年下降。從這些情況看,盡管《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發布後一些地方在新制定的《計劃生育條例》中取消或放鬆了對晚婚、晚育和生育間隔的要求,但是,全國生育水平並未因此上揚而導致出生「堆積」現象。2003年,按生育水平保持在1.7~1.8之間計算,全國出生人數為1700萬~1800萬人。
(二)人口計劃執行情況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低年齡組(0~9歲)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漏報;而20~45歲年齡組人口既有漏報,又有重報,但主要體現為重報;46歲以上人口數據質量很好,與前兩凱圓緩次人口普查數據非常吻合。為准確把握人口總數,我們對2000年各年齡組的人口做了以下處理:根據經過上述調整的1991~2000年出生人口,計算得出2000年0~9�歲人口;根據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0~35歲人口,使用年齡移演算法推算2000年20~45歲人口。調整後的2000年末總人口為127746萬腔衡人,比國家統計局公布數高出約1000萬人。以此為基礎進行推算,2003年全國出生率為13.09‰~13.83‰,自然增長率為6.38‰~7.11‰,人口計劃可以完成。

二 「十五」人口與計劃生育事業發展規劃執行情況
「十五」規劃時期已經過半。檢查、評估前3年全國人口與計劃生育事業發展規劃執行情況,發現、揭示規劃執行中的主要問題,對於全面完成「十五」規劃目標,促進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前三年的主要進展
2001~2003年,全國人口增長繼續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態勢良好,改革創新力度進一步加大,初步建立了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工作機制。
(1)生育水平保持穩定。綜合計劃生育統計報表、「十五」中期評估調查及其他數據分析,2001~2003年全國婦女總和生育率水平穩定在1.8以下。預計2005年末總人口在13.24億人以內,年均新增人口不超過935萬人,年平均人口增長率不超過7.1‰,「十五」人口計劃可望順利完成。
(2)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加強。在2003年「非典」肆虐的緊要關頭,全國人口計生系統充分發揮工作網路和信息網路健全的優勢,成功開展農村跨省流動人口調查,為防範「非典」疫情向農村地區蔓延做出了貢獻,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社會輿論的充分肯定。在此過程中,人口計生工作隊伍進一步得到鍛煉,人口計生信息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截至2003年6月底,全國各級人口計生部門已配備計算機6萬多台,84%的鄉(鎮、街道)計生部門配備了計算機,66%的鄉(鎮、街道)建立了育齡婦女個案信息庫,43.5%的鄉(鎮、街道)與縣級建盯模立了以撥號上網為主要方式的網路連接,分別比2002年提高14個、6個和12個百分點。23.4%和56.7%的縣級計生部門分別以專線聯網和撥號上網的方式與地市建立了網路連接,兩項合計,縣級與地市級聯網的比例比2002年提高24個百分點。近兩年的「兩省調查」發現,多數村級專干報酬能夠基本落實。從2000年開始,國家人口計生委和國家發改委分兩期實施計劃生育流動服務車項目,國家和省級共投入專項資金4.8億元,為全國2404個縣(市、區)配備計劃生育流動服務車,使縣級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直接延伸到村,增強了服務的可及性。許多地方積極推進基層人口計劃管理改革,將一孩審批制改為登記備案制,將按指標生育的管理模式改為按政策生育,簡化手續,公開辦事程序和政策,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中國/聯合國人口基金生殖健康項目縣還在取消生育指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全國「三為主」工作會議勝利召開,「三為主」方針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3)人口和計劃生育綜合治理局面進一步形成。全國十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中央關於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和職能調整的決定。國家人口計生委更名後,增加了「加強人口規模、趨勢、素質、結構等人口和計劃生育重大問題的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制定人口發展規劃和政策,推動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綜合治理,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職能,這標志著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入新階段,人口問題綜合治理揭開新篇章。
2003年7月,隨著「非典」疫情逐步解除,國家人口計生委在「全國防『非典』流動人口數據上報專用系統」的基礎上拓寬功能,初步建立「全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信息交換平台」,促進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間計劃生育信息的異地交流與共享,推動對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全國一盤棋」機制的建立。各縣(市、區)可直接通過該平台交換流動人口的個案信息。截至11月20日,全國1168個縣(市、區)發布流入人口信息183212條,涉及2832個人口流出縣(市、區)。流出地對流入地信息查詢的反饋率為54%,遠遠高於傳統寄信交換流動人口信息方式,信息溝通的時效性也空前提高。通過本信息平台建設,初步實現了流動人口信息異地查詢,這是人口和計劃生育信息化建設的重大突破,是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重大變革。
農村地區早期實行計劃生育的夫婦逐步進入老年期。測算表明,2003年進入老年的獨生子女和雙女戶父母人數已達156萬人。在家庭養老的現實條件下,同多子女家庭相比,獨生子女家庭和雙女戶家庭在生產、生活和養老方面面臨的困難要大得多。特別是子女傷病殘及意外死亡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生活極度困難,境遇極為凄涼。如果國家不及時採取必要的扶助和補償措施,這部分曾經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自願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家庭勢必要成為農村地區一個新的弱勢群體。在有關方面的支持和參與下,國家人口計生委正在積極爭取「農村計劃生育困難家庭扶助計劃」國家立項,對2001年前實行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和雙女戶父母給予必要的經濟資助,力求從制度層面解決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障問題,完善現行計劃生育政策。
2001年四部委聯合下發《關於落實向農村實行計劃生育的育齡夫妻免費提供避孕節育技術服務的通知》後,農村計劃生育基本手術免費落實率大幅度提高。「十五」中期評估結果表明,2001年10月1日以來採取避孕措施的婦女,計劃生育基本手術免費落實率已達84.5%。寧夏、雲南、甘肅、貴州等省加大了獎勵農村獨生子女戶、兩女結扎戶和自願放棄生多孩的少數民族家庭的力度。
(4)計劃生育宣傳教育進一步深化。各地廣泛深入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關愛女孩」活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宣傳活動。「十五」中期評估結果表明,全國94個調查縣(市、區),計劃生育宣傳品入戶率平均為95%(中位數),育齡夫婦計劃生育知識知曉率平均為89%(中位數)。
(5)積極推進以技術服務為重點的優質服務。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基礎和應用研究以及避孕節育、出生缺陷干預、生殖道感染等「三大工程」取得積極進展,避孕方法知情選擇穩步推行。
由國家人口計生委組織的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生育重點項目「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關鍵技術的研究」正在順利進行,前3年投入達1050萬元。Gestodene一根型皮下埋植劑、米非司酮緊急避孕葯和抗早孕新葯復方米非司酮等一批新葯已經申報或已獲得國家新葯批准文號。「十五」中期評估結果顯示,2001年以來生育和正在懷孕的農村婦女,68.2%的人接受了出生缺陷檢查和咨詢;在接受出生缺陷檢查的婦女中,73.1%為B超檢查,1.3%採取了羊水檢測法。接受縣、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婦科檢查的婦女,檢查出生殖道感染、子宮肌瘤、乳腺疾病等婦科疾病的佔23.6%,其中,接受縣、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治療的佔78.0%,轉診到醫院的佔22.0%。2001年以來有過生育行為的現避孕婦女,自主選擇避孕方法的比例很高(見表�A-9�)。
(6)基本形成依法管理、優質服務的制度框架和工作機制。「一法三規」及其配套規章先後頒布實施,全國28個省(區、市)新修訂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國家人口計生委聯系有關部門聯合制定、發布《關於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的意見》和《關於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中止妊娠的規定》,基本形成中國計劃生育法律法規體系。19個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改革試點地市在綜合管理、優質服務、利益導向、考核評估、能力建設以及政府職能轉變等領域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多數群眾對計劃生育依法行政、宣傳教育、技術服務等工作表示滿意,滿意度都超過75%。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1)對實行計劃生育家庭的獎勵優惠措施難以落實。《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養老問題與對策研究》四省調查結果表明,農村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措施落實情況很差。據計劃生育統計報表,近些年來,獨生子女領證率始終在較低水平徘徊。例如,1990年為18.1%,到2003年也仍然只有21.8%。與其他各項計劃生育工作相比,群眾對「獎勵優惠措施落實」的滿意程度最低,表示滿意的只有45%。
(2)出生性別比升高勢頭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中國的出生性別比異常偏高,主要是人為干預的結果。只有女孩、沒有男孩的婦女,下一胎生育男孩的比例畸高。從計劃生育統計報表數據可以看出,2003年全國多數省份出生性別比仍然普遍嚴重偏離正常水平,與2000年相比,並未出現下降趨勢。應高度重視的是,第四次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10年來,城鎮地區的二孩和多孩出生性別比均高於農村地區。
中國出生性別比從1984年前後開始偏高,1985~1991年恰好出現第三次出生高峰,年均出生人口在2200萬人以上。1984年以後出生的人群正在逐步進入婚育期。由於出生性別比長期異常,婚齡人群絕對規模龐大而導致的婚姻擠壓效應將在近期顯性化,男女婚齡差趨於增大,年輕女性以婚嫁為目的由西部向東部、由農村向城市、由欠發達地區向較發達地區的流動量將進一步增加。
(3)育齡群眾尤其是未婚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知識水平和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無論是在城鎮還是鄉村,育齡婦女對所採取的避孕方法可能發生的副作用了解程度都不夠。2001年全國計劃生育/生殖健康調查發現,採取避孕針劑、避孕套、外用葯具的育齡婦女知曉緊急避孕的比例分別為17.12%、44.34%和30.29%。知道在哺乳期間不能使用口服葯和避孕針劑的婦女所佔比例,農村只有47.8%,城鎮為75.0%。接受人工流產(包括葯流)的12327人次中,有6413人次是在避孕狀態下發生意外妊娠的,占流產人次的52.0%,避孕有效率有待提高。
中國目前正處於艾滋病聚集流行階段,但是,育齡群眾對艾滋病知識掌握情況堪憂。據2001年全國計劃生育/生殖健康調查,育齡婦女未聽說過艾滋病的比例,城鎮為6.6%,農村為34.3%;知道艾滋病不能治癒的比例,城鎮為78.1%,農村為60.0%。聽說過艾滋病的農村育齡婦女,從專業技術人員獲知的只佔5.2%。
計劃生育男性參與程度還很低。近幾年,現避孕育齡夫婦中,採取男性避孕方法的比例很低,約為13%。2001年全國計劃生育/生殖健康調查結果表明,丈夫經常參加生殖健康/計劃生育知識培訓的僅佔2.4%,偶爾參加的佔18.6%,從不參加的佔79.0%。丈夫的態度及其配合狀況會直接影響避孕效果和婦女的滿意度。使用避孕措施但遭到丈夫反對的婦女,表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的比例分別為39.0%、29.2%和31.8%;丈夫不反對的婦女,對應的三項比例分別是78.5%、18.3%和3.2%,兩者差別極其顯著。
盡管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已越來越普遍,但是,目前對未婚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服務還很欠缺,遠遠不能滿足需求。2002年的一項針對做人工流產的2000多名未婚少女的調查顯示,她們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使用過避孕套,而堅持每次都使用的只有不到9%。2003年在北京的一項調查顯示,青少年對生殖保健的心理咨詢服務有較大需求。
(4)流動人口現居住地管理與服務機制尚待完善,手術免費和優惠政策落實率低、管理與服務不到位。2003年初人口規劃司聯合政法司在全國范圍內(西藏自治區除外)調查了2002年曾經流動到戶籍地所在縣以外、且流出時間不低於3個月的已婚育齡婦女。調查表明,在流入地做過計劃生育手術的婦女,手術免費的比例很低。即79%的人自己支付,15%的人由流入地計劃生育部門支付,3%的人回戶籍地報銷,1%的人由用工單位支付,2%的人自己支付一部分、報銷一部分。得到過流入地免費發放的計劃生育宣傳資料的佔61.6%;一孩流動婦女中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比例為32.7%,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2個百分點(2001年全國計劃生育/生殖健康調查結果);不符合政策生育的婦女中,未繳納社會撫養費的佔23.1%;流動人口的社會撫養費主要由戶籍地徵收,在流入地繳納社會撫養費的僅佔0.6%。跨省流動人口按規定在流出地辦理全國統一的《流動人口婚育證明》,且在流入地被查驗的比例不到1/4。
此外,一些地方領導對穩定低生育水平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認識不足,滋生盲目樂觀和麻痹鬆懈情緒,兼之近年來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評估體系的邊際效益下降,從而導致人口控制力度減弱。這種狀況亟待改變。

三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人口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老年人口、流動人口4個高峰相繼到來,且相互疊加,人口數量、質量、結構、分布問題交織,經濟社會轉軌時期不穩定因素增多,人口與發展問題更趨復雜,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統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任務更加艱巨。
(一)人口數量與資源、環境矛盾依然尖銳,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內在機制尚未形成
(1)人口持續增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口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了今後一個時期中國人口仍將保持「低增長率、高增長量」的發展態勢。預測顯示,盡管中國婦女生育水平已降至較低水平,但受第三次全國出生高峰期出生人口逐步進入婚育期的影響,20世紀前20年,中國年均凈增人口仍將達800萬~1000萬人。2020年全國總人口將上升到14.5億~14.9億人。
中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工業化中期往往面臨人口高增長的壓力,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困難和不確定性增多。發達國家擺脫「人口陷阱」的基本路徑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將農業剩餘轉化為大量資本,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待實現工業化後再以工業剩餘反哺農業。在中國,由於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銳,土地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程度低,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農產品價格在國際市場缺乏比較優勢,微薄的農業剩餘難以為工業化提供資本積累。二元經濟結構的轉型期長,不適應人口增長的要求,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滯後,不足以解決巨大的人口轉化問題,作為後進國家,中國必須走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
中國資源環境對人口的承載力十分有限,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仍呈惡化趨勢。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盆地、山地和高原地區占總國土面積的78%以上,1/5的人口居住在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生存條件較差的地區。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8%;沙漠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有4億人口被籠罩在荒漠化的陰影之中。人均耕地、淡水、礦產資源佔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2%、26%和50%,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大。2003年下半年,主要糧食價格上漲,人口與糧食問題再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由於生態脆弱、環境惡化、人地關系緊張,西北、西南10省(區、市)已成為全國人口超載最嚴重的地區。
(2)穩定低生育率的迫切性與低生育率不穩定性之間的矛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繼續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婦女生育水平低於1.8,2020年全國總人口不超過14.8億人。但是,目前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內在機制尚未形成。
首先,群眾對子女數量、性別的內在需求與現行生育政策的規定存在較大差距。2003年國家人口計生委「關愛女孩行動」調查和《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養老問題與對策研究》調查數據表明,70%的農村夫婦認為最理想孩子數為兩孩,還有少數人希望生更多的孩子。據2001年全國計劃生育/生殖健康調查,即使是在城鎮地區,只有一個女兒的婦女中,41.3%的人希望有「一男一女」,10.6%的人想要生兩個以上子女。調查表明,農村普遍存在不生男孩不罷休的傾向。
其次,計劃生育激勵機制「軟化」,約束機制弱化,生育行為依然存在強烈的「外部性」,計劃生育宏觀效益與微觀效益、集體效益與個體效益、長遠效益與近期效益之間的矛盾突出。各地規定了一系列對計劃生育家庭的獎勵優惠措施,但是,從性質上講,這些措施都是鼓勵性和引導性的,缺乏保障性和制度化,沒有從根本上滿足計劃生育家庭增加收入和養老保障的需求。上面的分析還表明,即使是這些有限的獎勵優惠措施,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計劃生育激勵效應不斷減弱。另一方面,各地普遍反映,對超生戶處罰力度不夠,社會撫養費徵收困難,約束力不斷下降。據《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養老問題與對策研究》調查,對農村計劃生育超生戶徵收社會撫養費的比例為87%,平均(中位數)徵收1200元,只佔應征繳數額(2000元)的60%,不及2002年農村人均純收入(2476元)的一半。
生育行為的外部性,決定了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不一致性。實行計劃生育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收益,對整個社會而言,「理性」的決策是不超生。由於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計劃生育超生戶的長期收益要高於計劃生育戶,因此,對單個家庭而言,「理性」的決策是選擇超生。典型調查發現,群眾普遍存在求勝恐虧、相互攀比的心理,少數幹部親屬或「能人」超生往往刺激其他人群超生。
(二)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巨大,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在低生育水平條件下,隨著第三次全國出生高峰期出生人口逐步達到勞動年齡,今後一段時間中國勞動力供給進入最豐富、人口撫養負擔最輕的歷史時期,為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非常有利的人口環境。預測表明,15~59歲人口將於2013年達到最高值9.34億人,人口總撫養比於2008年達到最低值46.56%。人口再生產類型快速轉變所產生的人口「紅利」——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為中國參與國際分工提供了強大的競爭優勢,也為今後一個時期中國抓住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創造了良好的人口環境。中國勞動力資源的優勢不僅體現為數量優勢,而且體現為一定的質量優勢。2000年,中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7.85年,高於世界6.66年的平均水平,比發展中國家高2.72年。由此可見,中國已經具備了從人口大國演變為人力資源強國的基礎條件。
應看到,勞動力資源豐富並不會自動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相反,現階段有效開發勞動力資源的任務十分艱巨。這是因為:
第一,中國可以享受人口「紅利」的時間不到20年。由於人口快速老齡化,老年撫養比迅速上升將導致人口「紅利」逐漸轉向人口「債務」,15~20年後,中國將面臨撫養比大幅上升的嚴峻挑戰。
第二,中國的勞動力素質並不具有絕對的優勢。2000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美國、日本低5年,比韓國低3年,也低於其他13個轉型國家。25~64歲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所佔比例,美國、韓國分別為87%和66%,中國僅為18%。中國每百人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不足5人,遠遠低於美國35人和韓國23人的水平。從絕對數量看,中國還有974萬15~39歲青壯年文盲。同時,中國的勞動力素質還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2000年,農村15歲以上勞動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6.85年,比城鎮低2.75年;農村15歲及以上人口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佔52.3%,文盲佔11.6%,分別比城鎮高出30個和7個百分點;高中及以上人口只佔7.7%,比城鎮低33個百分點;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不足1%,比城鎮低12個百分點。
近年來,農村教育投資的報酬率下降,兒童輟學和流動兒童基礎教育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不利於未來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提高。農村教育投資收益低,致使農民教育投資傾向減弱。盡管中國小學入學率達到99%,但一些地區特別是邊遠農村地區存在著非常嚴重的中小學生輟學現象。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發現,小學輟學人口佔15~19歲人口的9%左右,其中87%在農村。2000年,全國小學五年保留率在95%以上,但是西部地區只有85.5%;全國初中三年保留率為90.1%,西部地區為87.5%;全國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只有51.2%。2003年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對9個城市流動兒童基礎教育調查結果顯示,6周歲流動兒童中有46.9%沒有接受入學教育,有近20%的9周歲孩子還只上一、二年級,13周歲和14周歲還在小學就讀的人分別占相應年齡流動兒童的31%和10%。
第三,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就業結構性矛盾並存,就業壓力居高不下。農村剩餘勞動力高達1.5億~2.0億人。在城鎮,就業壓力不僅來自勞動力數量快速增長,而且來自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和城鎮失業下崗人員增加。長期居住在城鎮的農村勞動力約7000萬~9000萬人,占城鎮就業總量的1/3以上。1998年至今,國有企業從業人員從7100萬減少到5000萬。但是,在勞動力需求方面,受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提高效率的影響,經濟增長對就業吸納能力遞減。在20世紀80年代,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可增加240萬個就業崗位,到90年代,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只能增加70萬個就業崗位。勞動力供給過剩和就業需求相對不足導致城鎮就業變得越來越困難。2000年城鎮實際失業率達8.3%,已經高於7%的國際警戒線。與此同時,勞動參與率已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65%),1970萬人退出了勞動力市場,如果將這部分「遭受挫折的勞動者」算做失業者,則城鎮失業率還會再增加一倍。2000年,全國城鎮就業率只有62%,意味著有38%的勞動年齡人口處於不工作的狀態。2000年,城鎮失業率超過10%的省份達10個,分別是:遼寧17.68%,黑龍江15.43%,天津13.96%,海南13.42%,吉林13.88%,青海12.30%,上海11.99%,內蒙古11.35%,重慶10.76%,江西10.33%。
目前,城鎮貧困人口累計約3000萬人。人口就業不足或低收入水平就業是形成和加劇貧困的重要原因。
(三)老齡化和高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中國將是世界上繼日本之後的又一個人口老齡化速度極快的國家。未來50年,中國老年人口增長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平緩增長階段。2000~2027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將從現在的不足1億增加到2億以上,年均增加400萬人,老年人口比例約14%。第二個階段是急速增加階段。2028~2036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將由2億增加到3億以上,年均增加1000萬人,老年人口比例為20%左右。第三個階段是基本平穩階段。2037~205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由3億增加到3.35億人,年均增加260萬人,老年人口比例達到23%。
人口老齡化表現出由沿海到內地、從農村到城鎮的區域差異。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上海、北京、天津、重慶人口老齡化最為迅速,2000年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別為11.53%、8.36%、8.33%和7.90%。其他東部省份如江蘇、浙江、遼寧、山東等發達地區也都率先進入了老年型社會,中西部特別是西部省區人口老齡化程度相對較低。鄉村老齡化程度高於城鎮。東部發達地區除直轄市以外,鄉村的老齡化程度都明顯高於城鎮;而在西部地區,城鄉差別不大,青海、寧夏等地則是城鎮高於鄉村。
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人口老齡化是在社會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條件下快速發生的,這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成嚴峻挑戰。主要表現為:
(1)家庭和社會養老、醫療負擔十分沉重。在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增加的同時,非健康(或帶病)壽命,特別進入老年後的非健康壽命也在增加。中國目前的平均期望壽命已達到71歲,但是人口的健康壽命只有63歲,也就是說,平均每個人有8年的時間是不健康的,長期護理的費用激增。隨著人口高速度、大規模老化,家庭和社會用於養老和老年醫療衛生的資源急劇增加。同時,就業壓力長期存在,實際退休年齡下降,進一步加大了社會和家庭的養老負擔。與多數國家相比,中國法定退休年齡是比較低的。近些年來,還出現實際退休年輕化的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

❷ 中國老年人口2022總人數口是多少

2022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

由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報告稱,若以60歲及以上作為劃定老年人口的標准,到2050年中國將有近5億老年人。中國應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制度的省級統籌,提高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並盡快完善退休制度。報告將2019~2050年期間中國的城鎮化過程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2019~2036年,城鎮人口規模從8.26億增至10.47億;二是2037~2050年,城鎮人口將從10.44億降至10.13億,凈減少0.31億人。

報告認為,人口老齡化伴隨大規模的城鄉人口流動,將給城鎮發展帶來極大挑戰。同時,在城鎮化過程中,老年人將脫離原有的熟人社會,進入城鎮中的生人社會,導致個體的碎片化、原子化。這將會對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形成嚴峻考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馮文猛表示,老年人群規模巨大,在城鄉、地域等維度上存在顯著不同,政策舉措需要根據城鄉、區域、性別、教育水平和老年人健康狀況等特徵加以分類。

鄭秉文認為,正在制定的「十四五」規劃需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作出更多制度安排。「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結構將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老齡人口將突破3億大關;老齡化率將上升至20%。面對這些變化,我國應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制度的省級統籌,提高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並盡快完善退休制度。

❸ 中國社會老齡化現狀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日本在二戰結束後生育率持續下滑,導致人口年齡結構向老年階段滑動,嚴重的老齡化隨之帶來各類社會性難題。目前我國正在進入老齡化階段,從2017年我國人口比例分布情況來看,中國人口結構呈現中間寬、兩頭窄的特點,45-55歲年齡人口數碼巧量佔比最大,將成為20年後老齡人口主力軍。按固定人口出生率千分之十二預測,20年後中國的人口結構,比例分布呈現「頭重腳輕」的特點,與當前日本人口結構相似。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5年中國養老產業行業發展潛力分析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加之長期以來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近幾年來我國老齡人口人數持續增多,截至2018年末,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已經達到約2.5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8%,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67億,占總人口的11.9%。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准,而我國早在2000年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有35%的人口超過60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人口老齡化催生出老年經濟,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需要得到滿足,未來養老市場空間大。

二、老年人口撫養及養老政策分析
實行了近30年羨野的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之一就是撫養比不斷提升,2017年我國總撫養比達39.2%,老年撫養比達15.9%,預計2030年我國總撫養比將達到人口機會窗口線50%,老齡化問題亟待解決。老年人口與勞動力人口的比例不斷擴大,一方面對單位勞動人口贍養老人的壓力不斷加大,另一方面對社會養老金的支付也造成巨大壓力遲派鍵。

養老產業發展了近5年,政策內容也在框架體系不斷完善的基礎上,逐漸走向多元化、精細化、落地化發展,熱度與執行力度雙遞增。我國養老政策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不斷變化,現階段為應對老齡化力圖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近年來,國家層面養老相關的政策頻發,覆蓋養老服務、互聯網+養老、社區居家養老、智慧養老等方方面面。為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健全養老體系,國務院辦公廳基於「十三五」規劃,於2017年2月28日發布《「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實現老齡事業發展整體水平明顯提升,養老體系更加健全完善的發展目標。

❹ 中國人受教育的比例是多少

2021年,中國人受教育的比例情況;其中高中6.01億人,佔42.92%;專科1.89億人,佔13.5%。

這個數據說明教育越來越受重視,越來越被認可。現在不是過去絕早派式了睜斗,這種日子早就沒有了,越來越規范的時候,說明以後考試越來越嚴格,學歷的認可度會越來越高。

按現在來看,沒有其它措施15年後也就是2036年後我們國家應該會多1.2億大學學歷的人。到時擁有大學學歷的人口應該突破3億了。

中國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

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相較10年前的普查結果,中國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其中,高中及以上程度佔43.79%,文盲率則由10年前的4.08%降至2.67%。

根據是次普查數據,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其中,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0年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從2010年的4.08%下降為2.67%。

勞動年齡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達3.85億人,佔比為43.79%,比2010年提高12.8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上受教育並賀程度的人口佔比達23.61%,比2010年的數據提高11.27個百分點。

❺ 預計我國老齡化進程進入減速是在哪一段時間

我國老齡化進程進入減速是在2041年之後的一段時間,預計到2040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達到頂峰,之後,老齡化進程進入減速期。


據統計,2015年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22億,占總人口的16.15%。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2025年,六十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

考慮到70年代末,計劃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預計到2040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達到頂峰,之後,老齡化進程進入減速期。

2007-202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及比重據預測,2016年中國人口數量將達136976萬人,2020年中國人口數量將為137702萬人,2036年中國人口數量為139349萬人。此預測沒有考慮男女比例導致的出生率的變化。

從而引起的老齡化的增加對人口增長起制約作用等。從人口結構的角度來看,中國的高齡老人數量從2010年至2050年持續增長。由於高齡高齡老人群體中失能率在50%以上,我國失能老人規模或從現階段的625萬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萬人。

35年裡增幅高達200%。中國失能老年人口統計分析從衡量老齡化社會負擔指標——老年撫養比來看,從2000年至今,老年撫養比加快增長,至2020年將上升至。

16.9%。而加入少年兒童撫養比的總撫養比指標到2030年將超過50%。數字說明勞動力的比例的迅速下降將嚴重加重未來社會負擔,而為了「孝敬」工作了一輩子的「老人」,高效、有效、專業的養老系統/產業是解決老齡化社會帶來沉重養老負擔的唯一途徑。

人口老齡化,意味著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而且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和程度。增加的這部分老年人口,由於機體抵抗力的減弱和城市污染的增加,就會滋生疾病,從而增加城市的醫療消費。而老年人生病一般不敢輕易地自己購葯治療。

而會主動求醫治療。由於在當期的醫療體制下,財政對醫院的轉移支付機制尚不完善,醫患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醫護人員往往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給病人開中高端的葯物,以提升自身的收入。這就使得城市的醫療消費往往傾向於中高水平的醫療消費。

老齡人口所得的病,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性質決定了治療的長期性。而部分慢性疾病的治療,需要購置昂貴的葯物或醫療器械。因此,部分老人的當期收入可能未必足以購置,從而激發了預防性儲蓄的動機,誘致當期老年人口跨期進行醫療消費。

閱讀全文

與到2036年中國有多少人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語打籃球怎麼說 瀏覽:673
中國發票在越南怎麼入賬 瀏覽:416
義大利面為什麼那麼飽腹 瀏覽:331
中國援助伊朗多少只口罩 瀏覽:972
中國有志青年進行了哪些探索 瀏覽:669
印尼打工回國怎麼樣 瀏覽:797
中國話起源於哪裡 瀏覽:929
特朗普為什麼不敢打伊朗 瀏覽:968
常州等來伊朗人什麼梗 瀏覽:132
為什麼和平精英國際服沒許可權 瀏覽:745
印度話吃飯中文怎麼說 瀏覽:453
印度怎麼樣算富人 瀏覽:325
中國有哪些合法直銷公司 瀏覽:204
伊朗天氣熱怎麼防暑 瀏覽:761
英國葯店英文是什麼 瀏覽:871
義大利白蘭地在哪裡 瀏覽:324
伊朗使什麼導彈打美國無人機 瀏覽:856
中國英文全稱在蘋果設置怎麼寫 瀏覽:115
印尼刺參怎麼收拾 瀏覽:974
伊朗現在在幹些什麼 瀏覽: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