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哪裡盛產草編

中國哪裡盛產草編

發布時間:2023-04-28 16:56:10

Ⅰ 草編的歷史源流

草編 ,是利用各種柔韌草本植物為原料加工編制的工藝品。其原料生長地域廣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編工藝在中國民間十分普及。
為了使作品流傳的經久長遠,製作者逐步利用綵帶代替植物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種彩色的草,編織各種圖案,有的則編好後加印裝飾紋樣。既經濟實用,又美觀大方。
據考證,截止2012年12月30日,可見的中國最早的草編遺物是河姆渡人製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令據《禮記》載,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編制的莞席了,而且當時已有專業的草工,作萑葦之器。檔遲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編制的斗笠。秦漢時期,草編已在民間廣泛使用,品種有草鞋、草席、草扇、草簾及僧侶信徒打坐的蒲團等。漢代至盛唐,草編亦較發達。除了蒲草編制蒲衣、蒲鞋外,還有蒲草編制的蒲帆。
長江流域地區的草編原料多用野生的黃草、蘇草、席草(水毛花)、金絲草、蒲草、龍須草、馬藺草、蒯草、薦草改蠢仔、竹殼、箬殼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稻草為原料的。適於草編的用草,草莖光滑,節少,質細而柔韌,有較強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來的草料先要挑選,梳理整齊,進行初加工後,方可編制。長江流域的草編以草席、草鞋和其它日用品類最具特色,分布於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其中浙江為中國的草編生產基地,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就已遠銷國外。 草編在中國分布很廣,主要產區有山東、浙江、廣東、河南等地。農民和藝人利用當地的玉米皮、席草、茅草核汪、麥秸等豐富的地方資源。編成帽、籃、拖鞋、提包、地毯、睡席等日用品,品種花色繁多,質量優良,富有樸素雅緻的風格,在國內外盛銷不衰。
此外,四川的棕編,浙江的麻編,也以它們堅實耐磨、輕便舒適的傳統特色著稱於世。

Ⅱ 民間藝術的編織之類

中國的竹、草、藤、柳、棕麻編織工藝品像其他工藝品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考古發現證明,中國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二三千年前的良渚敬乎文化時期就已有葦、竹等類的編織物。1973年至1977年在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發掘出以二經二緯法編織的葦席殘片。1934年在浙江餘杭縣吳興錢山漾良渚文化遺址發掘出二百多件竹器,上有一經一緯,二經二緯,多經多緯法編的人字及菱形花格等紋樣,尤其產生了梅花眼、辮子口等較復雜的編織技法。藤至少在氏族社會時已用於編織胄和盾牌。柳編則在新疆曾出土的唐代「線柳編長方盒」中,可以了解到柳編工藝在唐以前就已很發達。葵、棕、柳、麻編織也有悠久的歷史。
草編主要產地是浙江、河南、山東、湖南、廣東、廣西等地。浙江慈溪長河草編歷史悠久,有「草編之鄉」的美譽。湖南以動物草編、製造金絲草帽最著名。河南草編相傳由山東萊州傳入河南,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山東草編主要有草辮、日用品、雜品三大類。湖南臨武龍須草席,相傳在唐代即有侍臣向楊貴妃進獻龍須草席解熱消汗。
柳編以河南、江蘇、內蒙古、河北、陝北等地為主。
中國編織工藝品的歷史得益於物產豐富,千百年來,勤勞的勞動人民為了生存,就地取材,通過不斷的實踐,選擇利用自然界中生長的各種植物,編織出各種生活所需的器物。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對實踐認識的深化,勞動人民創造出許多編織技法和原材料加工技術,並使之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在中國,從南方到北方,許多省、市、自治區都有自己特色的編織工藝品,各地的編織已由純手工製作轉向半手工、半機械化生產,新產品不斷涌現,表現了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創造技能和聰明才智。 竹編主要集中在浙江、四川、湖南、河南、貴州、廣西、安徽等地。顧名思義,竹編就是用竹子作為原材料,將竹筒破為竹篾,經過烤、泡、上色等工藝處理,編織成各種生活器皿和裝飾品。
浙江嵊縣竹編久負盛名,唐代已有。它以當地盛產的水竹為原料,主要有箕、盤、罐、盒、屏風、動物、人物、建築、傢具、燈具、棕殼等12大類,三千多個花式。 浙江東陽竹編,早在南宋時已有竹編龍燈、花燈、馬燈出現。它以動物裝飾為主要特色。四川成都瓷胎竹編,以江西景德鎮瓷器為胎,用優質慈竹加工編織,四川崇慶竹編也很有名。
浙江嵊縣、東陽竹編以動物為主要內容,多取材於家養禽畜及珍奇禽獸,取材於民間神話的作品也很精緻。浙江新昌竹編,品種多,以瓶、罐為佳。杭州竹籃底口緊密,羅口細密,牢固耐用。四川成都瓷胎竹編工精藝高,竹絲細如毫發,織時不露接頭,織成的作品薄如綢絹,色調和諧,色澤清雅,美觀大方。
四川崇慶竹編除各種日常用的竹兜、籃、盤、碗、扇、燈籠、盆等,還有許多新穎,精巧的生活用品,形狀固定,牢固,彈性強,能經受一定的壓力,易於保護各種物品。湖南益陽水竹涼席質地纖細,編沒稿卜工細膩,平整滑爽,柔韌耐用,吸汗散熱,清涼爽快,久用則愈顯光亮平滑,最宜夏季消暑使用,以「薄如紙,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著稱。 漆是取自漆樹的一種枯穗天然膠質,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珍貴材質,經過人工處理,提煉出漆泥,製成的各種器皿干後極為牢固並輕盈不變形。漆器是在木、布、皮、金屬、竹、藤等材質製成的胎骨上經髹漆、打磨、裝飾等工藝加工所製成的器物。中國是最早認識漆並製作漆的國家,漆器的製造始自河姆渡時期,已有近8,000年的歷史。商周時期的器型已較為豐富並有原始紋飾,出現了嵌螺鈿漆器。戰國時期漆器製造空前繁榮,並脫離了木器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以楚國漆器為代表,製作工藝和裝飾圖案多樣化,除木胎外,另有皮胎、竹胎、夾薴胎等。製作工藝有描漆、描金銀、金箔貼花、錯金銀扣、針刻等。秦代漆器造型嚴謹,紋飾精美,設色莊重富麗,以木胎為主,紋飾多採用寫實和誇張的手法,有動物、植物、自然景物和幾何紋四大類。漢代漆器的發展達到鼎盛,形成了自己獨具魅力的特點,出現了鼎、壺、盤、鍾等新器型。
漆器的裝飾工藝分為彩繪、刻畫、鑲嵌、金銀箔貼、戧金等,以彩繪最多,還創造出「堆漆法」。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青瓷的出現使得漆器在實際生活中的地位下降,因而漆器製造迅速衰落,器物品種減少,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唐代則是繼戰國至漢代以來漆器製造的第二個高峰期,以金銀平脫最負盛名,雕漆數量最多。明隆慶年間,漆工黃成寫了中國現存唯一的古代漆工專著《髹飾錄》。清代漆器在明代基礎上繼續繁榮發展,製作精美,裝飾華麗,極富吉祥寓意。漆器的製作和使用涉及面廣,尤其是宮廷漆器,大至典章祭祀用品、陳設品,小到日常生活用品、文房用品和賞玩用品。此時的漆器藝術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乾隆時期,福建髹漆藝人沈紹安在幾千年來中國髹漆技藝的基礎上創新出脫胎漆器。清晚期漆器製作日趨衰落,到光緒時雕漆技法幾乎失傳,民國時期才逐漸恢復。
漆器的種類非常之多,中國漆器主要有脫胎漆器、雕漆、螺鈿、推光、彩繪、雕填等類別,產地也不盡相同。脫胎漆器的主要產地為江西的宜春和鄱陽地區、福建的福州和泉州。雕漆歷史上以元代嘉興西塘的最為著名,現代主要產地有北京、揚州、甘肅天水、武都一帶。螺鈿鑲嵌漆器以揚州為主;推光漆器則首推山西平遙。彩繪漆器較為普遍,基本上很多漆器產地都有彩繪這一品種,其中以重慶和涼山彝族地區的彩繪漆器最有特色。雕填漆器以成都最具代表性,另外還有一些獨特的漆器種類,如貴州大方和廣東陽江的皮胎漆器、廈門的漆線雕裝飾器皿等都各具特色。
漆器製作的主要步驟是:制胎、塗漆、彩繪、打磨、拋光、溫室烘乾等,主要裝飾方法有彩繪、堆漆、鑲嵌、雕漆、平脫、戧金等。
中國的漆器產地眾多,風格多樣,其中北京雕漆、福州脫胎漆、揚州點螺漆、平遙推光漆被譽為「四大名漆」。

Ⅲ 草編的歷史是什麼

草編是利用各種柔韌草本植物為原料加工編制的工藝品。

其原料生長地域廣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編工藝在我國民間十分普及。

目前可見的中國最早的草編遺物,是河姆渡人製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

令據《禮記》載,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編制的莞席了,而且當時已有專業的"草工","作萑葦之器"。

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編制的斗笠。

秦漢時期,草編已在民間廣泛使用,品種有草鞋、草席、草扇、草簾及僧侶信徒打坐的蒲團等。

漢代至盛唐,草編亦較發達。

除了蒲草編制蒲衣、蒲鞋外,還有蒲草編制的蒲帆。

長江流域地區的草編原料多用野生的黃草、蘇草、席草(水毛花)、金絲草、蒲草、龍須草、馬藺 草、蒯 草、薦草、竹殼、箬殼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稻草為原料的。

適於草編的用草,草莖光滑,節少,質細而柔韌,有較強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來的草料先要挑選,梳理整齊,進行初加工後,方可編制。

長江流域的草編以草席、草鞋和其它日用品類最具特色,分布於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其中浙江為中國的草編生產基地,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就已遠銷國外。

(一)、草席類

江南蘇席,儀征朴席,浙江寧席並稱「全國三大名席」。

朴席鎮在歷史上就有「三灣九井十八巷,家家戶戶織席忙」之說,所產朴席麻筋結實、織工考究、席面光潔、色澤一致,有著「直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壞」的美譽。

目前當地已建成華東地區最大的草席交易中心———中華朴席城。

江蘇朴席,產於江蘇儀征朴席村,以選草嚴格、麻筋結實、織工考究、編排緊密、席面光潔、經久耐用形成特色。

人稱"站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壞"。

蘇州虎須席,產於清代,蘇州虎丘附近蒯草編出的草席。

顧祿《桐橋倚棹錄》:"蒯席,出虎丘者為佳,見《姑蘇志》。

山塘只一二店而已。

別有蒲席、篾席兩種。

昔年環山居民多種蒯草,織席為業,四方稱'虎須席',極為工緻,他處所不及也。

今種蒯草織席者,滸關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號席場弄者。

湖南臨武龍須草席、淥田草席、祁陽草席和湖北沔陽薦草地席(毯)亦很有名。

(二)、草鞋類

草鞋以稻草編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

草鞋的製作很簡便,只需打出鞋底,再在腳頭用草繩扭結,腳跟連底兜起後用草繩套住打結即成。

此鞋價廉物美、走路輕快,上山下地日常勞作均可穿用,至傍晚鞋底如若穿破,多棄之,故又名"不惜"、"不借",一日一雙,日日更新。

據傳,草鞋始於夏朝,至春秋戰國,王公貴族也時興穿此鞋。

大思想家莊子不僅自己能織,還穿著破 草鞋去見魏王。

東漢後,王孫貴族不再穿用,草鞋淪為粗俗之物,為下民專用。

一落泊文人曾作草鞋詞曰:「少日青青老來黃,十摳萬結結成雙。

甫能打就同心結,又怕旁人說短長。

雲雨事,我承當,可惜不能進蘭房;有朝一日肚腸斷,棄舊戀察斗新撇道旁」以草鞋自喻,發人生感慨。

長江流域的草鞋種類繁多,以布條代草編制的鞋稱"布草鞋"、用麻編制的稱"麻草鞋"、用葛藤編結謂"葛藤草鞋"。

形狀大同小異,均適於在陡峭石壁、崎嶇山路、苔蘚石道、泥濘田埂上行走。

盛產毛竹的山區用箬殼編鞋,較尖挺,雨天耐穿,多為山民所用。

用蒲草編制的稱"蒲鞋源沒態",有船形鞋幫,比草鞋上乘,小商、店員多穿之。

四川漢州草鞋起初用穀草為主要原料,幾根麻繩為經,穀草作緯編制而成。

後為了美觀,將麻繩鼻改為彩色絲線,捆鞋的麻繩改成彩色絲帶。

據說這種舒適輕便的草鞋曾被乾隆皇帝看中,舊時當地每年夏初進貢絲耳子草鞋百雙。

從此,漢州編草鞋的婦女更多了,工藝也不斷改進。

漢州的知州還在衙門口左對面設了個草鞋市,方便當官的挑選貢鞋。

南通產一種茅靴,又叫"蒲鞋",系用蘆葦花搓成花繩編制而成,是具有良好保暖作用的實用工藝品。

南通縣五總鄉的戲台墩村為"茅靴村",這里過去溝溝汊汊很多,泥土寒性強,鹼氣重。

很適合蘆葦的生長。

作為蘆靴的主要原料蘆雹源花垂手可得。

由於製作蘆靴材料易得、技藝簡單,又能抵寒防潮,故很容易推廣。

這里男女老少都會編制。

一般先於初春期間打制靴底。

等到夏季蘆花開了,採摘蘆花曬干後,就開始把靴底都嵌上蘆花繩,沿上藍印花布邊,一雙厚實大方,手工精緻的茅靴便製成了。

茅靴是當地遠近聞名的一大副業。

(三)其它

上海嘉定草編,以編制日用工藝品聞名。

嘉定草編以黃草為原料。

黃草屬單子葉植物綱莎草科,原生於嘉定東澄橋鎮一帶的灘頭河邊,有所謂"名城寶產數黃草"之說。

黃草莖桿光滑柔韌,自明代起,當地居民就用其編織蒲鞋。

光緒時黃草編制就已十分發達。

近代,黃草已發展到人工栽培。

編織品種有帽、包、袋、毯等。

花色樸素美觀、價廉物美、輕便耐用。

浙江慈溪長河、台州、溫州、黃岩等地也盛產草編工藝,編織品種有日用品和各類玩具。

黃河流域的草編,以山東,河南為代表,其中山東尤為興盛。

山東的民間草編,據1959年發現的泰安市大汶 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了。

民間草編織工藝按料的不同可分為麥秸草 編、玉米皮編、蒲草編、琅琊草編、馬拌草編、三棱草編、稻草編、麻編、山箭草(民間又稱「油草」)編 等等。

其中以麥秸草編、玉米皮、蒲草編最為普遍。

按編織物的用途分類,屬於用器類的有簍、筐、盒、盤、箱、茶墊、坐墊、箸籠、飯包、笊籬、菜篩、鍋蓋、扇子、花盆套、紙簍、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等;屬於衣著一類的有草帽(有禮帽、童帽、斗笠、太陽帽、麻帽種種)、草鞋(有傳統的冬季穿用的 「蒲窩」,也有各式拖鞋與涼鞋)、蓑衣、玉米皮涼衫等等,傢具一類的有草屏風等;建築及室內裝飾類有 草地毯、燈傘、牆壁裝飾紙、草牆紙等等。

此外還有作為半成品的各種各樣的草辮兒。

按工藝分類則有 編貨、砌貨、串貨、釘貨種種。

作為一種傳統的工藝美術品和農家手工業產品,草編遍及於山東全省,較集中的幾個地區是煙台市、濰坊市、濱州地區、聊城地區以及青島市和濟南市。

煙台市掖縣沙河鎮一帶是我國草編織品早期的集散地,至今仍是草編生產很活躍的地方。

這兒用麥秸草製成的草辮、草墊、草帽、草盒等仍然具有傳統特色。

草辮如「沙河黃」、「沙河白」以及數以千計的「花樣辮」,工藝規矩,製作精美,在國內外都是很有名的。

但近年來,煙台市的草編主要產品已由麥秸桿編織品轉為玉米皮編織品,海陽、乳山等市的玉米皮地毯,海陽的「馬蓮垛」提籃,龍口的纏桿提籃,招遠的玉米皮門簾,都是有特色的熱銷產品。

濰坊市的昌邑縣以手編草帽聞名,當地所產金絲草帽向稱名貴,至今全縣農村婦女多能手工編織多種形式的草帽。

臨沂地區的郯城縣,是榔琊草編織品的著名產地。

琅琊草,也稱黃草,因其主要產區郯城縣為秦時的琅琊郡,因稱「琅琊草」。

琅琊草葉片細長柔軟而富彈性,極宜編織,當地人世代用以編織草鞋。

1913年,當地的楊錫堂等人根據民間編織的方法創造出以苘為經,以榔琊草為緯的編織草帽工藝,遂使琅琊草編織的草帽名揚天下。

榔琊草編有各種技法:「風眼編法」韻律諧調,「鷹爪花紋」活潑而有動感,「繩草合編」格調空曠,幾種編法相結合則具有虛實、疏密、明暗相比相濟的效果,琅琊草製品於草帽之外還有拖鞋、提籃、茶杯套、果盒、花盒等。

平度市也是山東草編生產的傳統地區,產品以麥草辮和草茶墊最有特色。

濱州地區的博興縣以絞編工藝編織的蒲草茶墊、坐墊等,頗有獨到之處,近年更以葦、蒲製作各種草牆席,使傳統的草編成了現代建築的室內建築材料。

山東草編的工藝方法極為豐富,常用的有編辮、平編、絞編、編花(如「馬藺垛」、「套扣」、「鏈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徑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錐砌法、串接、串釘、串連、纏扣、纏鋸、纏邊、纏畫、包裹、擰編、卷折、縫綉、粘貼、割花扎勒種種。

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種機械製品和人工合成材料製品充斥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這既使草編工藝品遇到了挑戰,又面臨著發展的重大契機,因為一方面是機製品、人工合成材料製品在某些領域取代草製品;另一方面,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的人民對機械製品普遍感到厭倦,對於應用自然原料的手工藝品的興趣越來越濃,有的提出「回到大自然去」的口號,這使草編工藝品的身價倍增,並且日益廣泛地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更多方面。

山東草編這一富有深厚的歷史和民間傳統的工藝品,在富有創造性的山東人民的手裡,將會成為富有時代風採的現代民間手工藝品,會為全人類的現代生活編織出幸福、和諧、美滿。

鄉村農民利用農閑時間,以蒲草、蘆葦、麥桿、高梁桿、玉米皮等作原料,手工編結蒲窩(鞋)、門簾、蒲團(座墊)、斗笠、席子等。

多系自編自用,或在就近集市交易。

1900年,南洋華僑商人在平度等地組織草編生產,使草編業開始興盛起來。

其產品有麥桿草辮、劈草辮、花樣草辮等。

不久,又從國外運進金絲草在當地加工草帽。

而利用草辮製作的草帽,少數在國內市場銷售,大部分產品銷往德國、東南亞各國和香港、澳門地區。

草編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開始將草辮漂白、染色,並利用機器製成各式草帽。

1981年,生產出口產品:草帽38.59萬頂、草茶墊30.34萬件、玉米皮拖鞋37.28萬雙、草編提籃68.16萬個、機釘草提籃62.30萬個、草座墊20.25萬件,總產值為574.79萬元。

1986年,生產出口各式草提籃30萬個,出 *** 貨值達117.8萬元。

花樣辮花樣辮分為圓草辮和劈草辮兩大類2000多個花色品種。

花樣辮是草制工藝品的原料,可以加工成各種草制工藝品,如提籃、草帽、牆席、燈罩、門窗簾等。

同時,也可以直接出口,銷往聯邦德國、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80年代,歷年出口量達4000包左右。

手編草提籃 解放以來手編草提籃有2000多個花色品種。

草提籃可用於裝帶物品,同時,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青島生產的手編草提籃,大部分產品出口外銷。

草帽 當時,手工藝工人利用從菲律賓運進的金絲草加工草帽,除銷往沈陽、天津等地外,主要供出口。

解放後草帽有手編帽、手串帽、機釘帽三大類。

其主要原料是琅琊草、麥桿、紅麻、玉米皮等。

草帽具有實用和觀賞雙重價值,深受消費者稱贊。

草茶墊 一是實用性的,多為4~18寸大小;另一種是觀賞性的裝飾掛墊,可根據需要設計大小和圖案。

草茶墊少量內銷,大部出口,外銷達20餘個國家。

1986年,年產量約50萬打左右。

草座墊 其主要原料是玉米皮和蒲草,分軟、硬兩大類。

主要產品有沙發座墊、椅凳座墊、汽車座墊等。

草門簾 ,主要原料是玉米皮,有草編條狀分垂式和條狀橫連網式兩種產品。

產品主要在國內市場銷售。

草地毯 青島生產的草地毯,主要原料是玉米皮、蒲草、茅草等。

產品分單紋樣和連續紋樣兩大類,可使用於地面鋪設和牆面裝飾。

草雜品 有草編筐、盤、紙簍、牆席、貼畫等幾百個花色品種。

草雜品兼有實用和觀賞雙重性。

1986年,年產在20萬件左右,產品主要在國內銷售。

除上述各種草編工藝品外,其他草雜工藝品,主要有筐、盤、簍、畫等,

閱讀全文

與中國哪裡盛產草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使什麼導彈打美國無人機 瀏覽:847
中國英文全稱在蘋果設置怎麼寫 瀏覽:109
印尼刺參怎麼收拾 瀏覽:968
伊朗現在在幹些什麼 瀏覽:783
美國和伊朗有多少個民族 瀏覽:653
mk印尼製造什麼意思 瀏覽:598
為什麼加入中國人保 瀏覽:868
印尼打工一般工資多少錢 瀏覽:106
中國人在印度檢測核酸在哪裡 瀏覽:850
用什麼學習越南語比較好 瀏覽:889
越南中部食物有哪些 瀏覽:476
疫情中中國承擔了什麼 瀏覽:974
什麼事印尼紅燈期 瀏覽:895
中國當年為什麼支持越南 瀏覽:869
中國有多少人願意購買文創產品 瀏覽:645
到越南飛機什麼時候飛 瀏覽:286
英國穿衛褲有什麼感覺 瀏覽:869
越南有多少密切接觸者被隔離 瀏覽:564
和代購買的東西怎麼在中國海關查 瀏覽:700
泰國蜘蛛膠和越南哪個好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