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揚利偉是那一年飛上太空,停留了多長時間。 運載火箭有什麼作用,我國的衛星發射基地有哪幾處。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 飛行時間為21小時,飛行圈數為14圈。這次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運載火箭由多級火箭組成的航天局沒者運輸工具。用途是把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空間探測器等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是在導彈的基礎上發展的,一般由2~4級組成。每一級都包括箭體結構、推進系統察坦和飛行控制系統。末級有儀器艙,內裝制導與控制系統、遙測系統和發射場安全系統。級與級桐薯之間靠級間段連接。有效載荷裝在儀器艙的上面,外面套有整流罩。
我國的衛星發射基地目前有三個,分別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未來計劃還要在海南建一個新的
❷ 載人火箭到空間站有多遠
400~450km,神舟拿此12號飛船是中國第七次載人飛船發射,這一次的任務是將三位航天員送入中逗中國空間站,他消培迅們將成為中國空間站的首批航天員,兩次出艙,空間科學實驗為空間站打下初期建設的基礎之後還有神舟13號飛船將接替他們為期6個月。
❸ 神舟12號發射成功!7.5小時後與空間站交會對接,為何如此神速
理由非常的簡單,就跟你坐公交車一樣。你提前掌握了那個點公交車到你們家最近的那個站,你到了站台就可以坐公交車了,不要等。
如果你提前沒有掌握好時間,也不知道公交車什麼時候到站只能在那邊等了,這也是可以的,但是消耗的是你的時間。
神舟12號發射也是一樣的道理,全部是科學家掐准了這個時間點發射的,發射之後剛好我們的空間站到達了最佳的位置,所以自然而然的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進行對接。
當然了這個裡面有很多的技術含量在裡面,比如自動無人對接技術。現在更加上有三名宇航員上去,通過無人加有人的方式,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對接的速度和准確性。
2021年6月17日上午9時22分,58.34米高的長征二號F火箭騰空而起,他搭載著神舟12號飛船和3名中國宇航員沖向太空,飛往中國空間站。
9時33分,火箭和飛船成功分離,接下來就是飛船與中國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工作了。
實際上按照既定計劃,大約在當天下午16時左右,飛船即可以與中國空間站完成交會對接工作,全程歷時6.5小時左右,並非7.5小時。
縮短交會對接時間,源於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回顧中國的航天事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進展神速。
中國空間站(天宮空間站,英文名稱:Chinese Space Station )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計劃中的一個空間站系統。
空間站軌道高度為400~450公里,傾角42~43度,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留3人,總重量可達90噸,以進行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
1992年,中國政府就制定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建成空間站是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
起初由於技術和經驗問題,交會對接時間比較久。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發射升空,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才實現對接。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發射升空,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
這兩次基本上都是通過差不多兩天的時間,才完成交會對接工作,總體來說算是比較久的。
不過神舟十二號進行了全面的升級,不僅使用了最新的晶元技術,再加以精確無比的北斗導航系統作為「眼睛」,大大縮短了交會對接的時間。
簡單的走直線遠離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近,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之所以能夠把交會對接時間壓縮到6.5小時左右,實際上也是最大限度地使用這個簡單的道理。
空間站位於太空中的固定軌道內,並且沿著軌道運動,這跟地球圍著太陽轉是一樣的道理。
空間站的運行「速度」還是很快的,官方說法為軌道周期(通常以希臘第十九個字母識別),時間長度與太空站的軌道高度有關。
如果太空站的實際高度大約是500公里或312英里的話,預計太空站圍繞地球一周期的時間是94.56分鍾,還是非常快的。
飛船和空間站交會對接的比較通俗的理解就是,先用火箭把飛船送到空間站所在的軌道,然後飛船需要用和空間站一樣的「速度」進行同步運動。
當兩者處在同樣的速度,位於同樣的位面之時,此時飛船和太空站就是相對靜止的狀態。空間站伸出對接「手臂」,將飛船拉到自己身邊,連上對介面,就算是完成了對接工作。
那麼理論上最大化的壓縮時間的原理就是:計算好什麼時間飛船到達軌道時和空間站的距離最短,也就是理論上空間站和飛船的直線距離最短。
因為地球本身不是一個圓球,所以空間站運行的軌道也不規則,加上地球還有自轉等等因素,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發射時間會精確到秒,這都是經過嚴格計算之後得出的結果。
神舟十二的主要飛行任務一是將進一步驗證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性能。
改進後的長征二F運載火箭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徑向交會對接和180天在軌停靠能力。改進了返回技術、進一步提高落點精度, 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 。
二是將全面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技術。
通過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在軌工作生活3個月,考核驗證再生生保、空間站物資補給、航天員 健康 管理等航天員長期太空飛行的各項保障技術。
三是將在軌驗證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的能力。
航天員將在機械臂的支持下,首次開展較長時間的出艙活動, 進行艙外的設備安裝、維修維護等操作作業。
四是將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搜索回收能力。
著陸場從內蒙古四子王旗調整到東風著陸場,首次開啟著陸場系統常態化應急待命搜救模式。
神舟十二號任務作為我國空間站建造的首次載人飛行,承上啟下,十分關鍵。
此次飛行任務時長3個月,在此期間,恰逢中國共產黨100周年。預祝神舟十二以及三名航天員順利完成預定工作,為我們的航天事業再添輝煌,同時為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我們的空間站只在地球上空350公里到450公里的空中,很近的近空,如果神舟12不繞行的話幾分鍾就到。飛船與空間站交會,必須慢慢繞行,然後交會,7.5小時不算慢也不算快。
神州飛船再次成功升天,向世界展現我們的實力,這次載人航天工程,在很短的時間進行調整後就直接進行對接,把我們的三名宇航員送到空間站裡面,這體現出來了我們航天技術的成熟,在技術方面我們已經非常的熟練,所以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高難度的東西。
中國航天 科技 在這幾十年發展迅速,特別是近幾年的速度更是讓世界震驚,從我們的載人到太空,到現在的建造空間站,從我們開始發射探月衛星,到我們現在的探測火星,從我們被衛星定位系統拒之門外,到我們現在擁有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這一切都是在二十多年的時間內獨自完成的。
沒有任何國家參與,沒有其他的幫助,完全靠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進行,到現在我們成為了世界前三的航天大國,把過去對我們關閉大門的國家遠遠甩在了身後,讓它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封鎖是阻擋不了我們進步的,只有主動跟我們合作他們才有機會發展,不然終將把他們遠遠甩在身後,再過一定時間,他們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特別是這幾年,成功探月采樣返回,北斗導航全部到位,空間站開始太空組裝,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這一切都是讓人目不暇接,就算作為本國國民的我們都覺得速度真是太快了,外國看到我們這些年的成果一步步實現,而他們的計劃仍然只是計劃,連實施都還沒有,這就是差別跟差距。
同時也讓一些人從頭頂酸到了腳底板,因為它們自己的都只是空喊口號計劃,而我們把計劃一個個全部實現,原本我們落後於他們,現在遠遠超過它們,讓它們根本沒辦法接受這樣的結果,脆弱的心完全崩潰,沒辦法自己的不努力,曾經看不起的現在遠超自己,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最終只能酸溜溜的質疑發泄。
為何我們的進度如此快,原因在於我們的科研投入不是一般國家能比的,加上我們敢於大膽使用有創新想法的年輕科學家,我們的航天 科技 主力現在普遍是八零九零團隊,非常的年輕有活力,敢於嘗試各種高難度的,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我們嚴謹的態度以及合理的規劃,一步一個腳印進行,不做誇大的事情,做合理有把握的事情。
長期以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也是讓我們短時間內,成功的進行了各種計劃,這都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付出努力的結果,因為我們團結的文化韻味存在,相互之間統一的協調性,這個是其他國家遠遠無法比擬的,成功的秘訣就是腳踏實地團結合作,還有貢獻的精神加上巨大的投入,試問還有誰能像我們這樣,所以想不成功都難。
一、起飛的時間要精確到秒才能准確控制飛船進入的軌道。
二、北斗導航系統的成功應用使導航更加便捷。(就像你開車一樣,提前有導航給你規劃好路線,你就會開起來,有方向,知道什麼時候該變,道什麼時候該轉彎,才能夠暢通無阻。)
三、以前的交會對接是通過地面的測控和遙感控制。現在是直接使用導航加一系列的光學設備,在空中實現自主控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I技術,類似人工智慧一樣。
四、最主要的還是中國工程師們的不懼艱難 探索 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能力,中國的速度用20年走完了發達國家100年的路程。也就是現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身上有的這股勁兒,不懼艱難加班加點。非達到目的不罷休精神。
用最短飛行距離.
說明技術成熟先進,以後上空間站就像回家一樣,幾十年的積累終於開始結果,中國科學技術厚積薄發。回想90年代國際空間站對中國的封鎖,現在中國可以去自己的空間站,說明先進技術是買不來的,只有發展自己的能力,重視高端 科技 人才的培養,才能擺脫美國的封鎖。並且超過美國。
晚飯有著落了。
❹ 神舟九號 在太空中運行了多久准確時間
從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1秒到6月29日10點左右,共計12天零畝悄15小時22分左右。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1秒,火箭點火。
6月16日18時37分24秒,火箭發射。
18時40分,逃逸塔分離,助推器分離,火箭一、二級分離。
18時41分,酒泉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渭南USB雷達發現目標。
18時42分,雙城拋整流罩,酒泉拋整流罩,東風拋整流罩。
18時43分,渭南飛船雙向捕獲,青島USB雷達電遙發現目察遲標。
18時47分,船箭分離。
18時50分,太陽帆板展開正常,座艙環境正常。
18時51分,中繼天線展開正常。
18時55分,北京實時軌道監視判斷,神舟九號飛船已進入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30公里,進入預定軌道,太陽帆板展開,航天員飛行乘組狀態良好。
18時57分,常萬全宣布神舟九號發射圓滿成功!
這是長征火箭的第165次發射,長征2-F的第10次發射,也是神舟飛船的第四次載人飛行。[1-2]
截至到現在,神州九號載人航天迅沒渣飛船已經繞地球飛行約200圈。
飛船於6月29日10點左右返回地面。
❺ 中國航天火箭歷屆發射時間
中國航天火箭歷屆發射時間表如下:
(5)中國火箭到太空站飛了多久擴展閱讀:
一、載螞岩人航天
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神舟十號在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
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奔向天宮,我國載人航天再啟新程。
北京時間10月17日7時49分,執行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准確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2名航天員送上太空。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景海鵬和男航天員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二人將遨遊太空三十三天。
二、發展目標
運載火箭進入空間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顯提高;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建立較完善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衛星通信廣播產業規模和效益顯著提高。
分步建立滿足應用需求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初步形成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初步實現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
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航天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空間科學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
❻ 火箭上到太空要多久
火箭到達太空的時間大約是10分鍾左右。
火箭到達太空首先需要先到達環繞地球所需要的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然後再加速達到第二宇宙速度。火箭達蘆渣到第一宇宙速度所需要的時間大約是10分鍾左右。
太空的高度是從地球表面到100千米以上的高度,隨高度增缺嘩搜加,空氣越來越少。地球上空的大氣約有75%存在於對流層內,97%在平流層以下伏歷。熱層的空氣密度為地球表面的1%,在外太空1.6萬千米高度空氣繼續存在,甚至在10萬千米高度仍有空氣粒子。因此,空氣空間與外層空間沒有明確的界限。
❼ 神舟十二號飛往空間站6.5個小時,返回地球為何卻要28.5個小時
神舟十二號從第一天8點56分與空間站分離,再到第二天中午13點34分穩穩精準著陸於東風著陸場,共歷時約 28.5小時 。
有些網友發出疑問:長征二號運載火箭送神舟十二號飛船到空間站完成自主對接,僅用了 6.5小時 。離開地球需要克服重力緩慢加速爬升,像是爬樓梯,從空間站回地球則像是從樓上自由下落, 返程更快為什麼反而要多花20多個小時?
實際上神舟十二號與空間站分離後 並沒有直接執行返回程序。 太空出差三人組離開天和號核心艙前也並沒有像住酒店一樣開門就走,他們還進行了「清理工作」。例如:整理空間站相關數據資料,對空間站進行一些設置以及清點、整理剩餘物資,並將要扔的垃圾帶到了神舟十二號飛船上。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將要到來的神舟十三號組員,有一個舒適、穩定的太空生活環境。
這次三人組在空間站駐留了三個月,而 神舟十三號組員將要駐留半年 。除了大掃除,神舟十二號分離後,還把神舟十三號將要對接的流程試了一遍,因此在太空中多耽誤了一些時間。
關於太空中不同艙段的對接,我們以往的經驗都是 水平前後對接 。神舟十二號飛船與天和號核尺銷心艙對接時就是先逐漸接近天和號,然後神舟十二號的前端頂向天和號核心艙的後端介面,進行水平對接。這個過程只需要控制 兩個航天器的相對速度 以及介面是否對准。
不過,神舟十三號就沒有那麼簡單了,我國將首次採用載人垂直對接,稱之為 徑向交會對接 。徑向交會對接不僅要讓神舟十三號追上空間站並保持 同速同向飛行 ,還需要控制兩個航天器 垂直方向上的速度 ,復雜程度與對接難度都大大增加。
我國航天除了「牛」,還有一點就是「 穩 」,這離不開我國逮著個機會就會做實驗。神舟十二號要返回地球必然要經歷制動減速階段才能落回地面,而飛船減速的動力來源於 推進器反向推進 。因此神舟十二號想要返回地球就需要調整姿態,進行180度旋轉, 把推進器調到前面 。
然而這次神舟十二號分離後並沒有選擇直接翻轉,而是選擇繞空間站半圈, 通過繞飛完成頭尾調頭。 如此大費周章是為了在繞飛四分之一圈(在空間站正下方)時借機進行「 徑向交會對接 」實驗。神舟十二號在空間站下方介面200米處,逐漸靠近到距離19米,就差與介面對接了才停止動作,並保持該位置長達90秒,確認了所有敏感元件以及控制系統完全正常後才繼續繞飛到空間站前端。這次實驗間接 驗證了神舟十三號飛船將來進行徑向交會對接毫無問題。
繞飛與徑向交會對接實驗,用掉了神舟十二號 4.5小時 。雖然得到了一個實驗機會,但返回難度以及返回時間增加了。因為在這過程中飛船的姿態與軌道都發生了變動,而原本空間站返回的難度就更大,因為空間站返回高度與此前載人飛船升空直接返回的軌道 高度不同 。
為此神舟十二號需要繼續繞軌兩周來重新測定軌道高度,這又花去了3個小時(一周1.5小時)。也就是說大約在9點分離,但 完成最終的軌道測定後已經大約16點半了。
神舟十二號返回需要在 光照條件較好 的時間進行,東風著陸場為面積 兩萬平方公里的廣袤沙漠 ,搜救難度本來就大, 夜晚能見度低 更不適合著陸,再加上各個遙測站監測、地面人員休息時間以及飛船需要進行姿態調整等原因,神舟十二號還需要繼續在軌道上運行十幾圈等到第二天中午的 最佳著陸時間窗口 。在這個過程中,神舟十二號(軌道艙、推進艙,返回艙組合體)始終在保持在390多公里的高度的軌道上,在某種程度上還未進入返回程序。這就像你雖然走出家門,但始終在門口徘徊。
神舟十二號 真正答凱返航時間其實是在中午12點43分 ,進行第一次姿態調整軌道器與返回艙分離,再第二次進行姿態調整准備進入返回軌道。姿態調整就像調整陵舉游 汽車 的車頭,對准回家的路,然後 推進艙反向推進,進行減速制動 ,讓地球引力所捕獲進入返回軌道,最後 推進艙與返回艙分離 ,返回艙載著三位航天員於13點34分在地面著陸, 整個返回過程僅用了51分鍾。
因此, 神舟十二號是為了解鎖神舟十三號的徑向交會對接技能,所以拖了約28個小時,而非返回時間需要28個小時。
#神十二航天員回家# #太空出差三人組回家了# #動畫演示神舟十二號返回完整流程# #神舟十二號完成了哪些重要任務# #
❽ 15號飛船多長時間到空間站呢
15號飛船不到2小吋,對接空間站。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長征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至此,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12次發射任務全部完成。
此次,神舟十五號依然採用了6小時快速交會對接技術,所以將會在凌晨對接空間站。
神舟十五號缺伍銀如何對接空間站
神舟十五號與火箭分離後,將進行多次變軌,來到與空間站核心艙相同的距離地面393公里的軌道上伏宴。過約4.5個小時的飛行,就能和空間站相見,接下來它們就要逐漸逼近,它們需要不斷地確認位置關系,調整自己的姿態和速度。
巨大的質量差異給交會對接過程也帶來新的難度。在對接的過程中,兩個航天器的相對速度不斷減小,緩緩靠近。神舟十二號飛船上有一個主動捕獲裝置,在對接時會提前伸出來,在與中國空間站前向對介面對接機構接觸的一瞬間,緊緊抓住並拉回再鎖,最終完成交會對接。
火箭進行了三大升級
但是我們都知道,就在前不久,天舟五號成功對接於天宮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埠,此次任務中,首次實現了兩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在軌空間站,創造了世界紀錄,此前對接空間站的最高紀錄是聯盟號MS-17飛船於2020年10月14日對接國際空間站,用時3小時03分。
而相比天舟五號任務,長征二號F載人火箭又進行了三大升級,第一,提升火箭自主應對天氣等因素的能力,確保零窗口發射;第二,升級控制系統,增加了增加了火箭起飛時間偏差的適應技術,可在火箭的軌道參數中進行修正,自動補償起飛過程中的時間偏差,確保火箭的入軌精度橘此;第三,升級遙測系統,長二F火箭遙測系統發射機和導航接收機也進行了升級,讓火箭的導航接收機能夠接收到更多衛星的導航數據,使火箭的入軌精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