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流是什麼時候興起的
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國形成的,當初被稱為Physical Distribution(即PD),譯成漢語是「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1935年,美國銷售協會闡述了「實物分配」的概念:「實物分配是包含於銷售之中的物質資料和服務在從生產場所的流動過程中所伴隨的種種經濟活動。」1963年,物流的概念被引入日本,當時的物流被理解為「在連接生產和消費間對物資履行保管、運輸、裝卸、包裝、加工等功能,以及作為控制這類功能後援的信息功能,它在物資銷售中起了橋梁作用」。我國是在80年代才接觸"物流"這個概念的,此時的物流已被稱為Logistics,已經不是過去PD的概念了。
物流是一個外來詞,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從日本引進的。1979年6月,中國物資經濟學會派代表團參加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國際物流會議,把物流的概念介紹到了國內。此後,有關部門及專家學者展開了對物流的研究,代表性的物流定義有:1987年,王嘉霖、張蕾麗教授在《物流系統工程》一書中指出:物流系泛指物資實體的場所(或位置)轉移和時間佔用,即物資實體的物理移動過程(有形的與無形的)。狹義地講,物流包括從生產企業內部原材料、協作件的采購開始,好世搭經過生產製造過程中的半成品的存放、裝卸、搬運和成品包裝,到流通部門或直達客戶後的入庫驗收、分類、儲存、保管、配送,最後送達顧客手中的全過程,以及貫穿於物流全過程的信息傳遞和顧客服務工作的各種機能的整合。1987年,在李京文教授等人主編的《物流學及其應用》一書中,物流被定義為:"物質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各個生產階段之間的流動和從生產場所到消費場所之間的全部運動過程。"1995年,王之泰教授在《現代物流學》一書中,將物流定義為"按用戶(商品的購買者、需求方、下一道工序、貨主等)要求,將物的實體(商品、貨物、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等等)從供給地向需要地轉移的過程。這個過程涉及到運輸、儲存、保管、搬運、裝卸、貨物處置和揀選、包裝、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許多相關活動。"1996年,吳清一教授在《物流學》一書中,將物流定義為:"指實物從供給方向需求方的轉移,這種轉移既要通過運輸或搬運來解決空間位置的變化,又要通過儲存保管來調節雙方在時間節奏方面的差別"。1997年,何明珂教授在《現代物流與配送中心》一書中,定義物流是"物質實體從供應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動,它由一系列創造時間和空間效用的經濟活動組成,包括運輸(配送)、保管、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處理等多項基本活動,使這些活動的統一"。2000年,宋華博士等在《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一書中,將物流定義為"為了實現顧客滿意,連接供給主體和需求主體,克服空間和時間阻礙的有效、快速的商品、服務流動經濟活動過程"。2001年4月,由中國物資流通協會牽頭組織,中國物資流通技術開發協會、北方交通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物資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原國內貿易局物流技術研究所等單位專家學者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物流術語》(以下簡稱《物流術語》標准)正式頒布。在充分吸收國內外物流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物流術語》標准將物流定義為:"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現有機結合。"這個定義除了對概念准確性進行斟酌之外,還考慮了中國文化和國外現代物流理念接軌。大家都知道英文「Logistics」直譯為「後勤」,但中文的後勤與物流的概念相返孫距甚遠,一般理解後勤是吃、喝、拉、撒、睡等生活保障(並非軍隊對後勤的要求),而「物流」漢語詞義解釋是「物的位移過程」。所以我們在研究了美國工程學派、管理學派、軍事學派、企業學派等幾個學派對Logistics的定義及歐洲、日本的物流定義之後,認為國外的定義按中文理解是物流系統管理。而中文友拿物流與物流管理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概念,所以在國標「物流」定義中我們用了兩句話來描述(見前面的敘述),第一句是漢語的物理概念;第二句則引入國際上對物流強調系統的含義,但用「有機結合」取代了「計劃、實施、控制」等詞,因為後者屬管理范疇。在國標中我們單列出了"物流管理"這一詞條並進行了界定,即「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達到客戶所滿意的服務水平,對物流活動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
⑵ 我國是從美國引進物流一詞的嗎
是的,物流這個概念就是從美國起源的。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