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鄉土中國》的大概內容
《故鄉》是李箕永的作品,李箕永,生於1895年,卒於1984年,是朝鮮現代文學和無產階級文學的優秀代表、傑出的創始人之一。《故鄉》,反映了「卡普」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也是朝鮮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在朝鮮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地主安承學是《故鄉》中反動勢力的代表。他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忠實走狗,也是地主閔判書的凶惡管家和爪牙。他靠高利貸和收租而成為村裡的暴發戶。他剛剛來到元德村時,本是一個毫無所有、一貧如洗的流浪漢。由於狡猾詭詐,善於鑽營,在郡里弄到了一個雇員的差事。
接著,這個人人唾罵的壞蛋又得到了地主閔判書的垂青和信任,讓他成為地主的代理人。他到處催租逼債,為非作歹,人面獸心。他認賊作父,同日本警察勾搭起來,又是一個奴顏婢膝甘當洋奴的民族敗類。
《故鄉》的藝術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
首先,他塑造了符合於時代要求的新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金喜俊,這是具有開創意義的。金喜俊是作家早期創作同類革命知識分子的繼續和發展。作家曾說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給『卡普』作家們提出了創作與運動的新形勢相適應的主人公的光榮任務。《故鄉》就是這一課題的回答。」應該說,這一光榮任務,首先由李箕永勝利地完成了。
其次,《故鄉》中生動地展示了朝鮮農村的民俗風貌。如:農樂隊的歌舞、婚禮的歡慶和生日的祝賀以及其他民間習俗的描繪,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民族特色。
再次,善於利用景物描寫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借景抒情,把人物精神面貌和感情活動,通過自然景物生動而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如:抗租斗爭勝利的一章中的黎明的描寫:
……灰黑色的雲彩已經開始在天空的一角漸漸地散去,它彷彿向人們預告:光明就要來臨……」這種景物描寫是寓意深刻的,使人們清楚地意識到:斗爭的勝利就在眼前。
『貳』 《鄉土中國》主要內容是什麼
《鄉土中國》主要內容是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全書主要探討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別、家族、血緣和地緣等。
《鄉土中國》一書收錄了《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十四篇論文。
在該書中,作者把鄉土中國看作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的一種特具體系,支配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中國的事實來說明鄉土社會的特性。費孝通認為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是鄉土性的。以土地為本的鄉土社會人口流動率極低,從而導致村落之間的孤立和隔膜,「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
『叄』 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主要講了什麼
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裡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在數量上占著最高地位的神,無疑的是「土地」這位最近於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對,管著鄉間一切的閑事。他們象徵著可貴的泥土。
費老說:「我初次出國時,我的奶媽偷偷的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後來,她又避了人和我說,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著的東西煮一點湯吃。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費老認為他的《鄉土中國》「只是一段嘗試的記錄」,嘗試回答他自己提出的「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我國是一個以農耕文明而起點從而綿延發展的文明古國,農耕國度的人民,時代在田間勞作,自給自足,他們不會去侵犯別人的財產。所以費老在書中說,鄉土社會不是一個富於抵抗能力的組織,農業民族受侵略比較多。然而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卻不同,他們血液中便流淌著征服欲,所以這也可以解釋中國人求穩求和,家和萬事興的心態。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可以綿延五千年,原因也在於中國人愛好和平,反對戰爭,但是中國人並不懼怕戰爭。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農耕文明佔有巨大作用,因為農業是直接取自於土地,以農業為生的時代家庭定居是常態。我們可以看見許多農村家庭好幾代都不會搬離自己的家庭,時代棲居在一個地方,由此鄉土社會中,每個人的活動范圍是非常狹窄的,人與人的接觸也是局限於小范圍的人群,即大多是熟人,而現代城市人每天遇到的幾乎都是陌生人,你必須時常拿出通訊錄看看他們的名字,而鄉村哪裡需要什麼通訊錄呢。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是開篇《鄉土本色》的第一句話。「鄉」指的是鄉下人生活的村落,「土」指的是土地、泥土。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村與村之間較孤立;以土地為生的人們世世代代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不流動是常態,遷移是非常少見的。在這樣一個以村落為單位的聚居環境中,鄉土社會的生活富於地方性,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人而言,村子裡的人都是他長時間、經常頻繁接觸到的「熟人」。在這個熟人社會里,人們互相知道對方的底細,從熟悉中得到信任。而在陌生人社會里,口說無憑,這才需要法律的制約;鄉土社會中法律無從發生,它的信用不建立在契約之上,而建立在熟悉的基礎上。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繫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裡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前者是禮俗社會,後者是法理社會。依費老所言,「禮俗社會」在社會學上的性質是「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法理社會」則是「為了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這兩種社會情態,最重要的不同在於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與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鄉土社會由「禮」來規范,維持「禮」的力量是「傳統」(對傳統的敬畏感);而現代社會秩序由「法」來制約,法律靠國家權力推行。
在討論權利的性質時,費孝通給出了四個概念:
a.橫暴權力:發生於社會沖突,是利用來剝削被統治者以獲得利益的工具
b.同意權力:從社會合作面向來看,是分工體系的產物
c.教化權力:社會繼替中發生的長老權利,屬文化性,非政治性的強制
(社會繼替指人物在固定的社會結構中的流動)
d.時勢權力:發生在激烈的社會變遷過程中
(社會變遷指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
橫暴權力的誘惑力正相關於此權力所能帶來的經濟利得,在經濟收益越貧瘠的地方,橫暴權力漸弱。同意權力是分工的產物,分工越發達,此種權力越強。在農業性的鄉土社會中,自上而下的橫暴權力受到經濟的制約(此種權力太強,低層人活不下去了要揭竿而起);同時鄉土社會是小農經濟,並無旺盛的分工需求。
所以整個鄉土社會呈現出來的權力結構名義上是「專制獨裁」,實際上是鬆弛的、無為的。社會層面的民主也因為分工並不興旺的原因,將同意權力的范圍縮小到幾乎關門的程度。
在這其中,教化權力又在社會繼替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化權利一定是在結構固定的社會中才能發揮效用,此種權力將村莊的新人(孩童)引導到村莊既有的生活中來,在其中承擔教化的作用。而時勢權力,則是在社會結構本身的變遷劇烈時才會興起,所謂的「時勢造英雄」。在社會變遷劇烈的背景下,固守舊癖不願接受新鮮事物成為有害,新時代敢於嘗試敢於冒險的人就得了這個權力。
《鄉土中國》是前現代中國的國情咨詢報告,歷經37年的風雨,仍以強烈的現實性再次引起人們的思索。書中所提出的「禮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是以民間傳統習俗為基礎,進行社會管理,並提升為一系列制度的社會管理模式。它作為治國理政的藍圖,為歷代聖賢所推崇。以禮治秩序來概括鄉土中國,是認識前現代中國社會國情,切入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