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十大道路哪個歷史悠久

中國十大道路哪個歷史悠久

發布時間:2023-05-15 05:22:24

⑴ 中國最早的公路是

中國最早的公路——台柳路
台柳路建於德佔時期的1903年,由青島台東鎮起,經市區東吳家村及嶗山區的保兒、河西、李村、漢河等村,止於柳樹台村(今屬沙子口鎮),是最早的一條公路。1928年版《膠澳志》有「台柳路由台東鎮經李村至柳樹台」的記載。之後,仍沿用此稱。解放後,在李村養路工班房山牆上仍標有「台柳路」字樣的路牌。
1898年德帝國主義侵佔青島後,為了其軍事、政治及經濟掠奪的需要,在青島區(今青島市區)興辦工廠,修建碼頭;在李村區則先後在柳樹台附近的山上修建了療養院、德國總督別墅及德國大飯店等,供住在青島區的歐州人療養和玩樂。在此背景下,台柳路的修築便應運而生。有關該路的修築年度及狀況,《膠澳志�6�1交通志》有如下記述:「德人來青市道與村道同時並進,……其村道首先修築者為青島滄口一路,次則為青島李村一路,其後漸次興修,計有十四路,即(一)由青島經台東鎮東吳家村、保兒、河西以達李村;(二)由李村經東李村、下河、南龍口、九水以達柳樹台……」,「蓋自德人修理村道就地征役,僅有橋梁、溝渠由工程局派工包修。運搬材料照給工資。此外人工則由各村攤派,故創始之二、三年(李村道開築二年,僅修至楊家村,滄口路開築三年,僅修至小村莊 )進行甚為遲鈍,其後多由警察署壓迫施行,一千九百零三年以後,乃獲次第進行……」這段記述,明確指出台東至李村及李村至柳樹台的村道,即台柳路。台柳路正式開築於1903年,但青島至李村的公路,已於1901年始修,到1903年已修至楊家村(據清同治版《即墨縣志》記載,楊家村在今青島市區小鮑島與台東鎮之間)。是年開始再從楊家村修往台柳路的起點——台東鎮。
台柳路的修建與柳樹台療養院等的營造同步進行。柳樹台療養院(當時叫麥克倫堡,系由捐款最多之貴族名氏命名的)於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9月建成後,當時的道路狀況已不能滿足交通的需求。1906年德國工程師史克耐爾編制《一條公路的改造和移動的預算》(見青島市檔案館德文檔案《自來水廠存資》),內稱:「其中一部分已經有路基中自然存在的石塊已露出地面,有的部分是滿投亂石後加以覆蓋的,有的路段車道很窄狹,已不符合要求,它僅3.3公尺寬,而且是沿河床在一4公尺高的牆壁上,車輛是無法躲讓的,該段作為走廊也非無危險,只能騎馬安全通過。」陳述多種理由,要求德政府批准進行改造。爾後雖未發現該路之施工區及竣工的有關資料,但在1907年6月27日德膠澳總督府日令第三條中有麥克倫堡房交通的規定:「自即日起弗�6�1理查德商行於每星期三、六下午一點自中央飯店及於每星期四、六下午五點自麥克倫登車出發」。每星期內有兩次車往返於青島市及麥克倫堡房,其費用屬於政府及所轄單位,乘車者每人每次2元(墨西哥幣)。這說明1907年6月台柳路的改造和移動已完成,並投入營業性使用,在此之前已初步建成並有非營業性車輛行駛。
台柳路全長為29 847.92米,面積約150 661.40平方米,其規模之大、路線之長在當時居青島及山東省之冠。《膠澳志�6�1建置志》對其規模有如下描繪:「台柳路為由台東鎮經李村至柳樹台赴嶗山要道,德人所建各式橋梁、涵洞計有二百十七座,內洋灰(即水泥,以下同——編者注)拱橋五座,以在保兒、河西之間者為最大,長十九公尺,寬四公尺。石柱欄、鐵筋洋灰平橋七座,王子澗、九水庵間者最大長二十餘公尺,寬四公尺半余,位四山之中,架山河之上,怪石峭立,澗泉溶溶,林木青翠,風景絕佳。九水庵西石造拱橋一座,全長三十公尺,寬四公尺,高七公尺,建築材料俱系六、七十公寸之方石,中間一孔長二十五公尺,砌成彈月形,故以彈月名。橫架兩山之麓,空懸大溪之中,岩石嶙嶙,山水潺潺,林壑幽美,佳妙絕俗。惜德日之戰役,德人自行炸毀,雖經日人修復,而德建工式掃地無余矣。十四年秋,山洪暴發,舊橋復圮,當時竭力經營,始得恢復故觀。石造平形河底橋八座,河崖、河東間橫貫張村河者最大,長一百六十餘公尺,寬四公尺,侯家莊南與蘇家下河西者,均長六十八、九公尺,東李村西與北龍口南、南龍口北者一長十七公尺六餘,一長五十公尺,一長四十四公尺余,均寬三公尺余。其餘土管造圓形涵洞十一座,洋灰管造圓形涵洞三座,洋灰管方形涵洞十一座,洋灰造平行涵洞三座,石造平行涵洞一百六十二座,形式雖尚依舊,接收以來各種涵洞之修繕,亦不知幾次矣。」按分類統計橋21座,涵洞180座,共計橋涵201座,比總數217座少16座。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水庫的增建,致使較小的河流無水逐漸乾涸變為農田,又加全線歷次整修,有些溝水引入較大的橋涵,所以小橋涵洞日益減少。
德人修築台柳路及柳樹台療養院、德國大飯店等建築所佔用的農田、山嵐、河道等均無償徵用,且無償調用台柳路沿線農民,在德國警察的奴役下,「壓迫施行」。當台柳路築成通車後,專供德國侵略者及其僑民遊山玩水、休療憩養、侵略軍調動演習之用,根本不讓華人行走。有時中國人推車在路上行走,看到德國人的車來了,必須立即將車推到路邊溝里;而德國女人騎自行車在路上行進時,中國人也要趕快躲開,由此可見德國殖民統治之暴虐。
台柳路於1903年建成至1906年經過整修,使路基與路石有了改善。日本帝國主義第一次侵佔青島時期,只是維護通車,並未修整。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統治青島時期,也只於1932年翻修了由保兒村至河南庄的路基路石,計長3 200米,線路由柳樹台延長至北九水,橋梁也只改建了彈月橋及板房橋等少數幾座。該路的養護,1933年《青島市政府行政紀要》中明確記載:「該路分兩段,由兩個鄉區負責修養,李村區分管西南段,16,314公尺,由東、西吳家村、唐家口(雙山)、保兒、夾嶺溝、河西、河崖、河南、河東、曲哥庄、楊哥庄、毛公地、劉家下河、王家下河、於家下河等二十一個村,共分十段養護。東北段由九水區分管,計13,534公尺。由南、北龍口、漢河、九水、大石、王子澗、柳樹台、觀嶗石屋、雙石屋、河東村等十村分十段養護。」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初由城建局負責養護,1962年青島公路管理站成立,全市道路的修建與養護有了分工,市區道路由城建局負責,郊區公路由公路管理站負責。台柳路也分段由兩單位養護,全線仍沿舊稱台柳路,但公路部門所轄路段則劃歸青(島)王(哥庄)、滄(口)沙(子口)、五(里崗)漢(河)3條路線內,不但改造和加寬了數座橋梁,對於路基也加寬到7.5米至12米,並先後全部鋪成柏油路面,達到晴、雨天皆通車,成為一條為四化服務的重要公路。

⑵ 中國文化

中國功夫源遠流長上千年,不僅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更因其濃厚的神秘色彩而為中外所矚目。事實上,中國功夫亦因一代巨星李小龍的一系列動作電影而大放異彩並風行全球,裡面所展露的中國拳腳功夫,更受到國際間高度的重視,使中華民族特有的武功推向了世界,成功的打響了中國功夫這塊金字招牌。

回溯到中國功夫的起源,從古文獻的記載和考古學實物的發掘相印證,在史前時代,人們為了獲取生活所需和適應大自然的適者生存條件,因應人與人爭、人與獸爭,逐漸學會了使用拳打、腳踢、摔絆、擒拿等動作。並且在原始社會里的節慶或祭典儀式中,常有干戚舞、大武舞、弓矢舞、矛舞和角抵舞的活動,這都是搏鬥技巧動作所組合成套的運動形式,是以歌舞來顯示武勇凱旋,展示榮耀,也是「武術套路」最早的起源。

另外私有制萌芽後,部落間的戰爭使格鬥的技術不斷發展,從西漢時期的儲具圓雕<格鬥>上手,就生動地展現出徒手相博的場景。在激烈的生存博斗,要求一定要有必勝的攻防格鬥技能,經過實際演練並能自覺的運用,這就是功夫的萌芽。

中國功夫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稱謂,例如在夏、商、周時稱為拳勇、手博、相高、角力;春秋戰國時稱技擊、相博、手戰;秦漢三國時稱武藝、角抵、摔胡、手博、手格、長手等;魏晉南北朝時稱武術、講武、相撲、拳法等;隨唐時期稱拳捷、試撲、手搏、相搏等;宋朝時稱武藝、武技、相搏、手搏、打套子、角抵等;明朝時稱白打、使拳、使藝、拳法等;清朝稱把式、對力、對拳、武藝;而民國以後稱國術、武術、國技、把式、八式、操扁卦、功夫等。

以上稱謂雖因時代、地理環境、文化背景的相異而有所不同,且有的名稱除了在古籍中才能找到,一般並不經常出現,則襲但都是代表著中國功夫在歷史中的演變及定位。現在我國稱為國術,大陸稱為武術,國際間最為流行的通稱則有中國功夫(Chinese Kung-Fu)、國術(Chinese Kuo-Shu;Martial Arts)、武術(Wu-Shu)等三種。

中國功夫來源於古代人類為了戰勝野獸,為了更好的保衛自己以及健身等思想的作用下,運用一些動作,器械等來達到這些目標,並在前人不斷的鍛練中形成固有的套路,並經過後人的不斷修改,不斷完善而形成中國功夫。

http://www.xiaoi.com/browseDetail.do?qid=1125009

當前人們提到散打,離不開一人打字,這是我們多年來宣傳的成效,應當矛以肯定。不過人們可能又忽視了一個問題,哪就是「精神」上的訓練。做為了中國功夫的代表,不能僅僅按照現代體育來訓練,應當將我們的精髓加入,哪就是:

一、禮:

練武的人首先是知禮,為了制止打人,而不是為了打人。

二、苦:

練武的人要有檔檔吃苦耐勞精神,不僅要練武吃苦,而且要在工作中,生活中,都要有一種心理的承受力。具有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

三、超越

練武的人,不是一介武夫,而是和紳士一樣的。更重的是,還要有一種超越自我的能力。
中國功夫是中國武術和中國氣功的一種統稱,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人類自身的肢體認識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一種特殊的極具價值的體育運動方式。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項運動。它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以生存為主要目的的階段,戰國時代以軍事技能為主要用途的階段,在民間

少林功夫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按性質大致可分為內功、外功、硬功、輕功、氣功等。內功以練精氣為主;外功、硬功多指鍛煉身體某一局部的猛力;輕功專練縱跳和超距;氣功包括練氣和養氣。按技法又分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技擊散打、器械和器械對練等共一百多種。這些套路和軟硬功夫,由於年代久遠,散失很多,據不完全統計流傳至今的有如下主要套路:
1、拳術
源為武藝之源。少林派拳術有羅漢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戰拳、昭陽拳、連環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圓功拳、內功拳、太祖長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觀潮拳、金剛拳、七星拳、練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孫蠢兄長錘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長關東拳、青龍出海拳、翻子拳、鷹爪拳、護身流拳等。
對練拳術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開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橫炮、二十四炮、少林對拳、一百零八對拳、華拳對練、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術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朴實無華、利於實戰,招招勢勢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在練習少林拳時,不受場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說,其風格主要體現一個「硬」字,攻防兼備,以攻擊為主。拳勢不強調外形的美觀,只求技擊的實用。步法進退靈活,敏捷,有沖拳一條線之說。在身段與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穩固而靈活,眼法講究以目視目,運氣要氣沉丹田。其動作迅如閃電,轉似輪旋,站如釘立,跳似輕飛。少林拳分南北兩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還分許多小派。
2、棍術
少林派棍術有猿猴棍、風火棍、齊眉棍、大桿子、旗門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雲陽棍、劈山棍、陰手棍、陽手棍、五虎擒羊棍等。對練棍術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桿、破棍十二路等。
棍打一大片,一掃一劈全身著力。棍練起來呼呼生風,節奏生動,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克敵制勝,在歷代抗敵禦侮中,少林棍發揮過重要作用。
3、槍術
槍這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槍術有少林槍、五虎槍、夜戰槍、提爐槍、攔門槍、金花雙舌槍、擔攔槍、十三槍、十八名槍、二十一名槍、二十四名槍、二十七名槍、三十一名暴花槍、三十六槍、四十八名槍、八十四槍、六門槍勢、十槍架、六路花槍、秘授槍譜三十六點、豹花槍等。
對練槍術有槍對槍、對手槍、戰槍、雙刀對槍、六合槍、三十六槍破法對練、二十一名槍對刺等。
少林槍術有一條歌訣是:「身法秀如貓、扎槍如斗虎,槍扎一條線、槍出如射箭,收槍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壓槍如按虎、挑槍如挑龍,兩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攔、拿、亢、點、崩、挑、撥,各種用法奧妙全。」
4、刀術
刀是歷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譽為「百兵之帥」。「刀如猛虎、槍似蛟龍」,刀術的演練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凜烈的氣慨。少林的刀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單刀、少林雙刀、奮勇刀、縱撲刀、雪片刀、提爐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單刀、座山刀、六路雙刀、八路雙刀、太祖卧龍刀、馬門單刀、燕尾單刀、梅花雙發刀、地堂雙刀、滾堂刀、單刀長行刀、五虎少林追風刀等。
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單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等。刀的使用特點是纏頭裹腦、翻轉劈掃、撩掛雲刺、托架抹挑等,並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頂手,劈、撩、斬、刺似猛虎之說。
5、劍術
劍術矯健、優美、豪放,自古至今流傳深遠。
少林派劍術有達摩劍、乾坤劍、連環劍、太乙劍、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綈袍劍、劉玄德雙劍、青鋒劍、行龍劍、武林雙劍等。
對練劍術有二堂劍、五堂劍對刺、少林劍對刺等。劍訣:「劍是青龍劍,走劍要平善,氣要隨劍行,兩眼顧劍尖,氣沉兩足穩,身法須自然,劍行如飛燕,劍落如停風,劍收如花絮,劍刺如鋼釘。」
6、其他兵器械類
少林武術器械有長的、短的、硬的、軟的、帶尖、帶刺、帶鉤、帶刃的,多種多樣,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說,近計不易勝數。除上述刀、槍、劍、棍以外,還有三股叉(南方又稱大鈀)、方便鏟、套三環、峨嵋刺、月牙鏟、和戟鐮、秀圈、方天畫戟、雙錘、大斧、雙斧、三節棍、梢子棍、七節鞭、九節鞭、雙鞭、刀里加鞭、繩標、虎頭雙鉤、草鐮、「五合草鐮、六合戰鏈」、戟頭鉤、梅花單拐、六合雙拐、馬牙刺、烏龜圈、雙鐧、日月狼牙乾坤圈、禪杖、大槊、風魔杖以及盾牌、弩等。
7、器械對練及器械拳術對練套路
空手奪刀、空手奪槍、單刀對槍、空手奪匕首、棍穿槍、草鐮合槍、梢子棍合槍、刀對槍、雙刀進槍、眉齊棍合槍、單拐進槍、雙拐破槍、拐子合齊眉棍、虎頭鉤進槍、馬牙刺合槍、烏龜圈合槍、套三環合槍、方便鏟合槍、月牙鏟破雙槍、九節鞭對棍、鋼鞭對九節鞭、月牙合槍、月牙合鐧、三節棍進槍、方天畫戟進槍、三英戰呂布、空手奪刀槍、和戟鏈進槍、三股叉進槍、大刀封槍、三節棍破雙槍、峨嵋刺進槍等。
8、技擊散打
少林派技擊散打有:閃戰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游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抱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應門鐵扇子、撥步炮、少鬼攥槍等。
9、氣功
氣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類,少林寺流傳的氣功有「易筋經」、「小武功」、「站樁功」、「益壽陰陽法」、「混元一氣功」等。
10、軟硬功夫
軟硬功夫練法有多種,有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種用葯法、救治法等。

武術的分類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和優秀文化遺產。過去曾有人把武術分為南、北兩派,或者分為內、外兩家。
所謂南派、北派,主要是根據流行於南方的拳術多手法,而流行於北方的拳術多腿法這一特點來區分的。因此,武術界就有了"南拳北腿"之說。
所謂內家、外家,主要是根據《寧波府志》中的"外家者,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則勇";"內家者,其法主於御敵,非遇困危則不發"這一記載而區分的。後來,武術界則把少林等剛健有力、竄跳閃躲靈便的拳種統稱為外家拳,而把太極拳、形意拳、八極拳、八卦掌統稱為內家拳了。
新中國成立後,武術運動獲得了很大發展,在逐步挖掘、整理、繼承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編武術長拳運動,近幾年又經過研究試點,開展了武術攻防技術的搏鬥運動,極大地豐富了武術運動的內容和形式,有效地開展了武術競賽活動,使武術運動走上了規范化、科學化的道路。在這種情況下,舊時以拳種分類就顯得很繁雜:以南、北派,內、外家來分類又過於籠統了。因此,根據武術運動全面發展的需要,推動武術運動的規范化和科學化,產生了新的武術分類方法,將武術內容分為如下五大類:
一、拳術類
包括各種徒手拳術,如長拳、太極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極拳、通背拳、劈掛拳、翻子拳、地趟拳、象形拳等。
二、器械類
短器械:刀術、劍術等。
長器械:槍術、棍術等。
雙器械:雙刀、雙劍、雙鉤、雙鞭、雙頭槍、單刀加鞭等。
輕器械:三節棍、九節鞭、流星錘、繩標等。
三、對練類
徒手對練:對打拳、對擒拿等。
器械對練:對劈刀、對刺劍、對扎槍、對打棍、單刀進槍、雙刀進槍、朴刀進槍、三節棍進槍棍等。
徒手與器械對練:空手奪槍、空手奪棍、空手奪刀、空手奪匕首等。
四、集體項目
各種三人以上的徒手拳術或器械的集體演練。如集體基本功、集體拳、集體劍、集體刀、集體槍、集體棍、集體九節鞭等。
五、攻防技術
攻防技術是兩人之間按照一定競技規則而進行的相互搏擊運動。如:散子、推手、短兵、長兵等。
目前流行的這種新的武術分類方法,主要是抓住了各種拳法都離不開攻防格鬥動作,各種器械總不外乎古代兵器,鍛煉方式也都包括單練、對練、集體練、搏擊格鬥四種形式等特點。這樣分類有利於對各類拳術和器械動作技術的運動規律和原理進行系統地教學、訓練和研究,也有利於開展武術運動的競賽活動。當然,這種分類方法不可能面面俱到,盡善盡美。隨著武術運動的發展,武術的分類方法必將進一步地完善化、科學化。
術的"流派"與"宗派"

我國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武術作為一種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它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逐漸形成並繁衍了眾多的武術流派。當時,由於受封閉性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制約以及經濟、文化差異等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武術技術首先在某一區域或某一姓氏家族中相對穩定下來,隨著後代的繁衍及各種職業武術者的出現,武術技術不斷得到充實、完善,其風格特點也逐漸鮮明和成熟起來。
武術流派本是區分拳種技術類別的標志,是由不同技術特點和風格形成的武術技術派別,是武術技術的精華。然而,在武術流派的形成過程中,由於封建宗法制度和濃厚的宗族觀念的影響,加之封建統治者從自身利益出發,扶助幫派,至使武術技術流派蒙上了"宗派"色彩。
"宗派"是私有制的產物,是意識形態觀念。從辯證的角度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雖然武術流派曾依附於一定的宗派得以保存,但是它們之間並無必然的內在聯系。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封建宗派已失去它的政治、經濟基礎,思想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小。如今,封建宗派和技術流派已成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我們不加分析地一概而論,把武術技術流派與封建宗派混為一談是錯誤的。
杜絕宗派思想、門戶之見,是為了反對思想上的封建宗法殘余,以求打破各派別之間長期閉關自守的局面,達到技術上取長補短的目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武術日趨系統化、科學化,並逐步由口傳身授,過渡到用文字及現代化科學方法、手段傳授技術,研究武術技術流派及各拳種、流派之間的內在聯系,並在保留原有技術流派的基礎上,發展新的技術流派是必要的。
首先,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在保留現有武術流派的基礎上,發展創新武術技術流派,有助於保存發揚古老的民族文化遺產;有助於武技的切磋礫櫥;有助於各拳種流派技術、理論體系的完善;促進武術科研活動的開展。只有發展風格各異的武術技術流派,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參加到武術運動中來,促進群眾性武術活動的開展,從而不斷提高武術運動的技術水平。
其次,從武術技術流派本身來看,它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積累、發展形成並延續下來的。隨著武術技術動作的日臻完善和規范化,不同流派還會不斷出現分化過程。當技術動作發展成較為穩定的技擊技術和套路技術時,不同流派又會相對固定下來;再隨著各流派的不斷分化、合並、發展成許多新的武術技術流派。從歷史上看,在繼承原有拳種流派基礎上,發展創新的事例很多。如:鷹爪拳脫胎於翻子拳;通臂拳脫胎於少林、蟬郎、劈卦;清代陳王庭以戚繼光三十二勢長拳為基礎,取各家拳法所長,經楊露禪等人豐富,逐漸形成了太極拳各流派。新中國成立以來,集查、花、炮、洪、華拳之大成,發展創新了自選拳,並從理論、技術和競賽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較完整的體系,突破並發展了原有拳種的風格,從而形成了新的武術技術流派。
因此,明辨武術技術流派與宗派思想,目的就是要在繼承的基礎主,發展新的武術技術流派,這對振興中華武術,開創武術事業新局面無疑是有益的。
武 德

武德,是指"止戈為武,尚武崇德"的精神。我國古代對"武"的理解是泛指軍事行動。《說文解字》上說要"止戈為武",它的意思是要以武禁暴治亂,止息干戈,而求得安定和平。"武"的原意並不是叫人們去"窮兵贖武"而稱王稱霸,恃強凌弱,怠意殺傷,滅人國家,占人土地,奪人財物,奴役人民。如果那樣做的話,就不是"武",而是"侵略"了,侵略是不配稱"武"的。"武"的含義是正義,如古代周武王討伐元道之紂王,死後被溢為"武王";岳飛抗擊金兵,死後被封為"岳武穆王飛這種冠以"武"的都是具有贊美和頌揚意義的美稱。
近代以來,人們把練習拳腳、刀、槍技藝稱為武術,其目的是為了防身和健身,並不是為了欺侮他人。我國武術界歷來有一個好的傳統,那就是尚武崇德。過去任何一個武術門派中如果出了敗類,都要按照本門派中的"家法戒律"歷數其罪,毫不留情地清理門戶,以警示那些不守武德而干盡壞事之徒。古人尚且如此重視武德,我們今天的習武之人更應該繼承和發揚武德精神。具體地說,我們今天練習武術,其目的主要是健身強體,防身自衛,同時也應具有主持"道義"的責任,比如說為了伸張正義,就應該做到"路見不平,見義勇為"。習武之人,應該是道德高尚的人,心胸開擴的人,有正義感的人,明辨是非的人,遵紀守法的人。為什麼要這么說呢?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武功高強的人,卻不諳事理,粗暴莽撞,遇事說不開,便一時性起,三拳兩腳,手起刀落地使人氣絕身亡,那將會給個人和社會造成多大的災難和不幸啊!因此,要求習武的人,都必須充分認識和完全理解武術的正當用途及習武的目的,都必須嚴格地遵守武德。
總之,武德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從古至今都是習武練功者必須嚴格遵守的准則。我們今天的武德,更應該是在繼承傳統武德的基礎上,建立具有我們新時代特點的武德准則,那就是要求我們廣大習武者在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中,認真做到"五講"、"四美"、"三熱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既要具有高尚的精神,又要具備過硬的武功,一旦祖國和人民需要時,我們便能立即挺身而出,聽從召喚而為祖國和人民貢獻力量。
武術的概念和基本屬性

武術,也稱國術、功夫或武藝,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一種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和優秀文化遺產。它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以徒手的和器械的踢、打、摔、拿、擊、刺、劈、扎等攻防技術動作為主要練習內容,以功法、套路、格鬥鍛煉為主要運動形式,從而達到修身養性、健身強體、培養意志和提高技擊搏鬥技能之目的。
武術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漸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一項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及優秀文化的結晶。武術的本質核心是它所具有的技擊性特點。武術同時還具有民族性、文化性、藝術性、體育性、健身性、競技性、娛樂性等多種綜合性的特點。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它所展現給人們的是一種最為樸素、簡練、實用、美觀的身體活動形式,它是以人體的內在精神氣質為基礎,強調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的高度協調配合,完整統一,從而體現中國傳統體育活動注重陰陽平衡、天人感應、身心合一、形神兼備、內外雙修的最佳效果。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現象,在其長期的演進和發展過程中,深受中華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潤、滋養,深刻地凝聚著中國哲學的智慧,美學的意境,藝術學的神韻,文化學的精神等。歷代武術家們自覺地運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認真地闡述武術原理,規范武術技法,力求達到文武相益、融會貫通的程度。如此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和影響,不僅提高和發展了武術理論,而且決定著武術的運動特徵、功能特徵、技術技法的規范合理性,是促進武術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源泉,從而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了中華武術文化的形態和體系,使得中華武術在民族傳統文化系列中獨具特色,獨樹一幟,獨具生命力,從而使中華武術成為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奇施瑰寶。
因此,武術的基本屬性應該是它所具有的體育和文化的雙重特性。武術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而且更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寶貴文化遺產。可以說,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
武 術 諺 語
南拳北腿,東槍西棍
劍為百兵之秀
以靜待動,後發制人
槍為百兵之王,又為白兵之賊
棍為百兵之首
打人千萬,不如一紮
刀為白兵之帥
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隨身藏
槍怕搖頭棍怕點
槍如游龍,棍似旋風
百日袖箭千日鏢
不能因辭害其意,不能因名忌其拳
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口
鞭舞一堵牆,拳打一片星
武術講八法,拳腳要踢打
劍走青,刀走黑
錘槊之勇不可敵
內外合一,形神兼備
劍是君子佩,刀是俠盜使:
古人制藝,必立一意
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花拳銹腿,好看無用
把勢、把勢,全憑架式。沒有架式,不算把勢
手似流星眼似電,身似游龍腿似箭
架子天天盤,功夫日日增
遍訪師和友,所求是真傳
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
內六合,外六合,內外相合益處多
練勁不練力,勁力打拙力
拳講三術,技、醫、藝術
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
練武不活腰,終究藝不高
抬腿輕,落地松,踢起腿來一陣風
練拳無樁步,房屋無立柱
練功先練樁,大鼎增力量
未學功夫,先學跌打
拳打千遍,身法自現
讀書要講,種地要耪,練拳要想
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
練拳千招,一熟為先。練勢多年,一快為主
打拳容易走步難
步不活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
動則法,靜則型
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
先看一步走,後看一出手
打法各家各不同,靜如處女瞥如鴻
穩如泰山,靜如處女
一步練錯百步歪
行禮文靜如處女,開拳一動如脫兔。閃展敏捷若雄鷹,進擊迅猛象老虎
行家一落眼,便知深和淺。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心亂則意亂,意亂則拳亂
力如千斤壓頂,勁似利箭穿革
運動在身,用意在心
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一力降十會,一力壓十技
打拳要長,發勁要短
意發神傳,心動形隨
死力不足貴,活勁最為高
頭頂青天,腳抓地;懷抱嬰兒,手托腮
根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
一巧破千斤。四兩撥千斤
前手齊眉三尖對,鼻尖手尖與足尖
練武先求腿力
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
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踢人
有拳無腿難取勝,有腿無拳難佔先
身心一動腳手隨,手腳齊到方為全
手去腿不動,打人不能勝。腳踢手不出,打人必負輸
拳打三分不易,腳踢七分不難
七分看腳,三分看手
拳技以眼為尊,眼為心之苗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彈腿四隻手,神鬼見了都發愁
眸子練得明,打人占上風
料敵在心,察機在目
一見屁股掉,便是戳腳到
拳到眼到,眼到拳到,拳眼齊到,招招有效
拳貴神速,勁發宜促
"攻"字當頭,"掩"字為先
主動搶攻,先發制人。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
柔中有剛攻不破,剛中有柔力無邊
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或作縱槍橫棍
兵貴神變,勢勢相連
出其不意攻不備,先發制人不容還,動手猶如鷹捉兔,粘衣發勁急似彈
轉身回打,其機在頭
後發先至,後發三至,後發後至
以短逼長,以閃為進,以活為主,以速治慢
邁步如行犁,落腳如生根
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到;後人發,先人拳
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有人似無人,無人似有人。獨練時無敵似有敵,應對時有敵似無敵
先人發,後人至
上步六合手,打不贏就走。上手五花炮,打不著就跑
能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
肘不離肋,手不離心
神以知來,智以藏往。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
起如鋼銼,落如鉤竿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虛實互用,剛柔相濟
拳打三節不見形,見了形影不為能
嵇康《養生論》 名篇千古傳

閱讀全文

與中國十大道路哪個歷史悠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在筆記本電腦上安裝越南語 瀏覽:996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勸酒 瀏覽:441
英國碩士論文怎麼補救 瀏覽:818
深圳英國森斯瑞教育課程怎麼樣 瀏覽:195
中國新生代6怎麼才可以報名參加 瀏覽:921
伊朗一瓶礦泉水賣多少 瀏覽:764
越南大米苗多少錢一隻 瀏覽:687
中國書法字體有多少種 瀏覽:654
英國房子屋頂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瀏覽:367
伊朗美元匯率多少 瀏覽:105
中國的地界怎麼劃分 瀏覽:508
如何用英語稱呼英國人 瀏覽:1
印尼辦商務簽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160
怎麼搞到印尼女人 瀏覽:652
英國人為什麼會有地毯 瀏覽:429
伊朗為什麼拒絕美國援助 瀏覽:196
印度人殺了牛怎麼辦 瀏覽:79
去義大利讀哪些書 瀏覽:935
印度如何挽回感情 瀏覽:694
英國教育提出4個卓越包括什麼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