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青銅戈是哪裡

中國青銅戈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3-05-17 11:06:34

❶ 陝西省是什麼西周文化發祥地被稱為青銅器之鄉

陝西省寶雞市是西周文化發祥地,被稱為青銅器之鄉。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盛行,出土了諸多青銅器,而陝西寶雞出土了晚清四大國寶(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何尊、大克鼎、銅浮屠、牆盤、逨盤、折觥、胡簋、衛鼎等諸多國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因此被譽為青銅器之鄉。

其出土的文物在故宮、台北故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等文物重地均有所藏。

(1)中國青銅戈是哪裡擴展閱讀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收藏有青銅器約為7500多件(組)。其中,秦公鍾、蒜頭壺、青銅戈和蟠螭紋帶蓋鼎等珍貴青銅器將於2011年9月赴義大利參展。

新青銅鋒源器博物院於2010年9月28日落成開館,是國內最大的以收藏、展示和研究青銅文化為主的專題博物院。

據博物院保管部主任王竑介紹,被選中的文物畝氏包括一級文物秦公鍾和三件三級文物蒜頭壺、青銅戈、蟠螭紋帶蓋鼎。

秦公鍾於1978年出土自寶雞縣楊家溝太公廟,共5件,造型莊重典雅,製作精美細膩,鍾表面鑄有長篇銘文,記載了秦始皇的祖先秦文公、秦靜公的世系和業績,對研究秦國早期歷史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研究春秋早期秦的冶金鑄造和音樂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被奉為國寶。

❷ 專家大拿都說不清的問題:戈的起源到底是啥

戈是商周時期中國軍隊的重要裝備之一,秦代以後基本被淘汰,關於戈為什麼被淘汰的事兒,咱們以後再說,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是戈的起源問題,換句話說就是,戈這個玩意,他是怎麼來的呢?

一種說法是,戈這兵器是鐮刀變的,原始人跟人打架時候沒有趁手傢伙,拎著鐮刀就上去砍了。但鐮刀這個東西他畢竟不是為了殺人而設計的,為了更加方便應用(砍人脖子),原始人就對鐮刀的外形進行各種改進,一來二去的,就在鐮刀的基礎上發明出了戈。

其實人類的不少武器都由工具演化而來,原始人在斗毆時,會拿起趁手的工具攻擊敵人,經過發展,這些工具慢慢的演化成專用的兵器。

但戈到底是哪種工具變來的,其實很有爭議。關於戈的起源,有鐮刀說,斧子說,刀說,禮儀用具說等不同說法,咱們這接下來就逐個的捋一捋這些說法。

▲鹿下頜骨藏於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反正,總之戈到底是怎麼來的,還真是個問題。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❸ 古代攻城時把鉤子綁在繩上的那種叫什麼怎麼做成的

● 戈
gē ㄍㄜˉ
◎ 古代的一種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干(gān)~。倒(dǎo )~。枕~待旦。
◎ 姓。
[寬度]
2寸,內長7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戈的尺寸並不一律。標准核並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
[1]
戈頭,分為援、內、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長約8寸,寬2寸,體狹長,多數體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內:位於援的後尾,呈棒狀,用來安裝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彎曲的。內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為了邀兔在揮殺時向後脫,有的在援和內之闊設有突起的"闌"。朗:戈援下刃接近闌的弧曲下延,並沿闌側增升縛繩的穿孔,這部分稱為胡。開始時,胡只是為了增加穿孔而設,齲越長穿孔越多,柄和戈頭縛綁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來越長。兩周時期將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長度一般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戰圃時期,胡的長度又有所增加,成為長胡多穿式戈。
[2]
柄:即木柄。為了便於前砍後勾,多用扁圓形柄,以利於把持。戈柄的長度不一樣,根據實戰需要,步戰用的柄短,車戰用的柄長。
3片尊:早期的錘9隻是為了便於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制蹲,並不能殺傷敵人。 也可能用於刺擊。戈盛行於中國商朝至戰國時期,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它的缺點是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隨著兵器和戰術的發展,戈被逐漸淘汰,後一度成為儀仗兵器。
[二里頭遺址銅戈]
中國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青銅戈。·在河南僵師二里頭遺址發現,據考古學家測定,其年代距今約五000年。
[曲內戈]
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其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沒有闌,裝上柄以後,塵叢容易脫落,商以後被淘汰。
[直內戈]
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它開始在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商以後,為了防止脫落,增添了闌,後來又增設了胡,不容易掉頭。商以後。直內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區出土的2!件直內銅戈中,11件有胡。
[商勾兵]
中圈商代青銅戈。解放蔚傳說保定出土。也有說出於易縣或平幽縣的,也稱"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內端飾樊紋。援上鑄銘文,分別列祖輩、父輩、兄輩的名字,順讀時戈刃向上。從銘文內容和讀法看,這種鑄銘的戈應是商代儀仗,不是實用兵器。
青銅戈真偽辨
戈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有帶柄兵器,可用於勾、啄、割等。它有橫刃前鋒,垂直裝柄,其內刃用於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鋒用來啄擊對方。在古代,戈和干合稱「干戈」,是各種兵器的統稱。
戈由「援」和「內」兩部分組成。「援」上下兩刃,前有尖鋒,「內」上有用以穿繩的孔用來裝改兄跡柄。為了防止勾啄時勾和柄脫落,又常在援內之間設「闌」,援下近闌處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
該戈胡為三穿長胡,內上一穿,援之上下皆有鋒刃,前部尖若劍。內末斜刃成刀狀,亦鋒利。戈身有隆脊,向兩側作斜坡狀延伸。
該戈造型挺秀,是戰國中晚期青銅戈的典型款式。細審該戈呈銅黃色,堅硬鋒利,戈身表皮銹蝕不多,少許斑駁綠銹,亦浮於表面,余則是銅黃色和灰黑色,此乃銅錫含量較高的緣故,應是當時銅戈的精品。
仿品體形厚而短,其銅質是用黃雜銅製成,色黃中略帶紅。扣之聲音清越,手感較重。其造型臃腫,線條雖清晰,但缺乏挺秀感。銹斑呈統一的綠色,且浮於戈身表皮,也就是說銹不是由內向外生出,而是由外向內做成。
因此,銹色無變化,更沒有層次。戈之「內」下部鐫有一個「公」字,字形結體及鑄口生硬、笨拙,不似戰國時期的風格。

❹ 有一個稿件,第一句是「我是一柄青銅寶劍 我來自盛產名劍的春秋吳越」 求全文

吳越之劍

在中國古史的傳說體系中,蚩尤被奉為兵神,是兵器的創造者。《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作兵伐黃帝,《世 本·作篇》也有蚩尤作五兵的記載。有人認為蚩尤所作的五兵,包括劍在內。由於劍是後世最典型貼身兵器,故漢畫像石上的蚩尤就是手持利劍的形象。迄今所見中 國最早的劍,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江蘇邳縣大墩子發現的一把環形短劍,是用岫岩玉製作的。

從公元前21世紀起,中國進入青銅時代。河南 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戈,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青銅卜喚兵器。但二里頭文化和早商遺址中都沒有出土過青銅劍。直到商代晚期,青銅劍才問世。由於環境和文化 傳統的差異,我國南北各地的青銅劍風格各異,精彩紛呈,逐漸形成了中原式、巴蜀式、滇式、吳越式等幾大譜系。

早期青銅劍的型制比較簡 略,如陝西長安張家坡的西周早期墓出土的一把青銅劍,僅27厘米長,扁莖、斜肩、無格,莖部有兩個縱列的圓孔,當是在兩側夾縛木柄用的。北京房山琉璃河出 土的一件周初的銅劍,只有17.5厘米長。這些劍,除去握持的部分,有效的部分很短。到早周或稍晚,中原地區出現了以脊柱為特點的銅劍,如果再作細分,又 可以有直刃和曲刃兩類,前者出現較早,後者出現較晚。

在商周之際或稍晚,西部的四川地區出現了頗具地方特色的短劍,器身呈柳葉 形,習稱「柳葉形劍」。由於以往柳葉形劍主要出土於川東的重慶等地,當地為古代巴國的所在,故又稱為「巴式劍」。後來,柳葉形劍在古蜀國的所在地成都平原 也不斷出土,銅劍上常見的手心紋也見於三星堆的青銅人像上,可見柳葉形劍是巴蜀地區共有的文化特徵。

今川南、貴州和雲南地區,古代是以滇文化為中心的西南夷的地域,青銅文化出現較遲,大約到中原地區進入戰國時代之時,這里的青銅文化才開始興盛。滇式劍的形式很多,最典型的是三叉格式劍,此外金鞘鐵柄銅劍用金、鐵、銅三種金屬,頗有特色。

吳越之劍的型制,主要有有格圓莖空首式和有格圓莖帶箍式兩類,是當時工藝最精的劍系,設計科學,劍鋒犀利,劍相高貴,總體水平遠在周圍各國之上,從而為 各國競相仿效,戰國時期流行的雙箍劍和空莖劍都源自吳越。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經指出,我國的青銅劍起源於吳越地區 ,是頗有道理的。

《荀 子·強國》提到,鑄造一把好劍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刑(型)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型)而莫邪己。」意思是說,劍范要正,金(銅)錫的品 質要好,工藝技術要巧,合金的配方要恰倒好處,如此鑄造,則剖開器范就可以得到莫邪之劍。吳越之劍正是具備了《荀子》提及的種種條件。其中尤其重要的是「 金錫美」,因為青銅劍是金(先秦稱銅為「金」)與錫的合金,金錫的品質是否純正,決定著劍的質量的高下。先秦時期南方盛產銅、錫,而且材質精美。如江西瑞 昌從商代起就有了大型銅礦的開采,江蘇無錫的錫山曾經是名聞天下的錫礦產地。《考工記·敘》說:「吳、型慧凱粵(越)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可見,在當時人的 心目中,吳越的金錫甲於天下。此外,地理、氣候環境對於青銅劍的鑄造也有特殊的作用,它可能包括水質、水中包含的微量元素等,古人稱之為「地氣」。《考工 記·敘》說:「吳粵(越)之劍,遷乎其地,而不能為良,地氣然也。」金錫和地氣,是吳越兩國的天賜之利,加之能工巧匠的過人智慧,吳越之劍的出類拔萃就是 順理成章的事了。

春秋戰國之際,吳越兩國的君王擁有天下名劍。據《碧扒越絕書》外傳《寶劍》記載,「越王句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句踐 的五把名劍,指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淵;其中大型者三、小型者二,都鋒利無比,「風吹斷發,削鐵如泥」。後來,吳越交戰,句踐敗北,夫差的勝邪、魚 腸、湛廬三劍為吳王闔閭所得。

吳越之劍的鋒利,先秦文獻就有詳細的描述。《戰國策·趙策三》馬服君趙奢對田單說:「夫吳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不僅可以斬斷牛馬之軀,而且可以斬斷青銅質地的盤匜。真可謂無堅不摧。

吳越之劍的品相也為時人所贊美,《吳越春秋》載相劍名家薛燭之語說:「光乎如屈陽之華,沈沈如芙蓉始生於湘。觀其文,如列星之芒;觀其光,如水之溢塘;觀其色,渙如冰將釋,見日之光。」吳越的鑄劍工藝劍名聞天下,代表東周時期鑄劍技術的最高水平。

最初的青銅劍,器型比較簡單,如今四川地區出土的柳葉形劍,扁莖,無格,無首,劍身與劍莖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春秋晚期起,隨著劍的普遍流行,劍制漸趨 一致,一把劍必須具備首、箍、格、脊、鍔(刃)、末(鋒)等要素。劍外有鞘,鞘的某些部位有玉飾,如口部的玉飾叫琫,對面的小方玉叫珌。

二、劍與先秦社會

在吳越地區的歷史文化中,由於劍的出現,而變得更為生動鮮明。工匠的終身願望,就是為了鑄造出一把蓋世無雙的名劍,為此 目的,可以慷慨赴死。《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吳人干將與妻善於鑄劍,吳王命其鑄雌雄劍,久煉而不得,遂雙雙躍入沸騰的銅液之中,用自己的生命鑄就了 天下名劍。

東周列國的君王為了一把吳越名劍,不惜連年征戰。越王句踐擁有的五把名劍之一的湛廬之劍,其後流入楚王之手。秦王聞訊,要 求楚王交出,楚王不允。秦王乃興師攻楚,楚王寧可兵戎相見,也決不交劍,寶愛的程度不難想見。《越絕書》記載,楚王派風鬍子到吳國請歐冶子、干將鑄鐵劍。 歐冶子、干將鑄成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劍,晉鄭王聞而往求,楚王不允,於是出兵圍楚,竟達三年之久。擁有吳越之劍者,無不視為奇珍,《莊子·刻意》說:「 夫有干(吳)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可見吳越之劍的名貴

❺ 赫章旅遊景點有哪些

赫章縣,隸屬貴州畢節市,位褲弊於貴州省西北部烏江北源六沖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過度的烏蒙山區傾斜地帶, 赫章旅遊景點有阿西里西韭菜冊散坪、 赫章國家森林公園、 赫章森林公園、福音堂、教堂等。

一、 赫章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貴州省西部的赫章縣境內,由相距40公里的水塘林場和平山林場兩個景區組成,總面積4733公頃。 公園森林資源豐富,華山松、杉木、柳杉等組成的人工林林相整齊,樹齡多在20-30年以上,還有面積約500公頃的亞熱帶長綠闊葉林和混交林、 25公頃的天然山茶林和1000多畝的中山草場,森林覆蓋率88.8%。野生動物有117種,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有金雕、林麝、獼猴等32種。 公園水文景觀壯觀。公園人文景觀資源豐富,其歷史文化以夜郎文化為主流,包括2000多年前的史前文化和2000年之中夜郎故地各個世居民族的文化。園內「赫章可樂墓葬遺址」被中國考古學會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胡姿族發現」之一。始建於清代、重建於民國時期的七星關大橋、漫漫紅軍路,都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二、阿西里西天上花海景區,又稱大韭菜坪,位於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城南部的興發苗族彝族回族鄉境內,距縣城30公里,面積30平方公里,是全國唯一的野生韭菜花保護區,主峰海拔2777米 ,為貴州省第二高峰。大韭菜坪山頂為十萬余畝的高原平台,上面長滿了數萬畝鬱郁蔥蔥的野生韭菜,是全國惟一的野生韭菜花帶,起伏的山丘四周是200餘公尺的懸崖。

韭菜花開的季節(每年8月初至10月中旬),登上大韭菜坪峰頂,頭頂藍天,放眼望去,起伏的山丘上數萬畝野韭菜花競相開放,漫山遍野的紫色球狀韭菜花,點綴在萬畝綠色草葉之間, 燦爛,遼遠,讓人心曠神怡。暢游花間,野韭菜花的芳香撲面而來,令遊人留連忘返,陶醉其間。

三、可樂遺址位於貴州省赫章縣可樂鄉可樂河兩岸的丘陵坡地上,是一處戰國至漢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的遺址。遺址區包括遺址2處、墓葬群14處。遺址和墓葬群均有漢代遺址和戰國時期的當地少數民族(即夜郎)遺址和墓葬兩類。漢代城址,位於可樂河南岸,平面為「豬心形」,面積約6-7萬平方米,有夯土城牆環繞。城內出土大量青銅戈、矛、錢幣、瓦當、花紋磚等建材及陶、銅、鐵等生產和生活用品。

❻ 為什麼秦漢以後軍人不再使用先秦時代的戈作兵器了呢

戈兵器是流行於夏、商時期至漢代的一種古兵器,對古代中國兵器史後來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我們今天熟知的成語「大動干戈」、「化干戈為玉帛」、「止戈為武」都與戈兵器有關。

❼ 中國第一把青銅劍是什麼時候找到的

據查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朱開溝遺址出土的「鄂爾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銅短劍」,是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銅劍。

在近日召開的「鄂爾多斯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古代青銅兵器著名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健民向與會者介紹了他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他說,若從時間角度來說,這一青銅短劍堪稱「中華第一劍」。

據了解,這把青銅短劍通長25.4厘米,劍身近似柳葉形,厚脊,雙面刃,直柄,中間有兩道凹槽,柄首略呈環狀,柄與劍身銜接處的兩側有凸齒,劍身向下斜凸成鋒,柄部纏繞麻繩。

一生致力於研究古代青銅兵器的李健民對記者說,以前,他對朱開溝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沒有進行過仔細研究,前一段時間,當他認真地梳理朱開溝遺址出土的青銅兵器時,大吃一驚——這把直柄匕首式青銅短劍年代約在早商時期的公元前15世紀,比中原地區出現青銅劍大約早300年,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青咐櫻銅劍。

李健民說,中國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青銅戈、青銅刀均見於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夏代),但那裡尚未發現青銅劍。在目前所衡鋒叢知的考古資料中,沒有比朱開溝直柄匕首式青銅短劍更早的青銅劍資料。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得到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原所長靳楓毅等一些考古學者的支持。

內蒙古朱開溝遺址距今約4200年至3500年,發基歲現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後經多次發掘,出土有青銅短劍、青銅刀等北方青銅文化代表性器物,學術界命名其為「朱開溝文化」,現為中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資料來源: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13/content_9959940.htm

❽ 湘潭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館藏賞珍」是博物館的精華部分,這里展示的8件精品,可以說是侍老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個館採用迴廊式結構,每件展品均有一個獨立空間,展現了湘潭地區歷史先人們的審美追求、價值取向。
★商末獸面雲雷紋青銅戈
戈是我國獨一無二的兵器,按用途可以分為實戰戈和禮兵戈,這件青銅戈是禮兵戈,援呈三角形狀,戈身兩面均鑄有獸面狀紋、菱形紋、雲雷紋之類。獸段談簡面紋 是它的主要紋飾,也叫饕餮紋,是青銅器常見的花紋之一,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一般以動物的面目形象出現。菱形紋和雲雷紋也滿飾全身,起到了襯托主紋的作 用。這件青銅戈造型簡潔,紋飾精緻,雖顯鋒利具有殺氣,也表現出較為溫和的裝飾氣息,增加了兵器的霸氣感和美觀性,為國家一級文物。
★玉雕黃瓜
玉雕黃瓜長16厘米,是民國後期作握褲品,質地為青白玉,採用圓雕技法製成。黃瓜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藤蔓植物,成熟後的黃瓜皮為黃色,故而在玉件里被寓為飛黃騰達。
★元末纏枝牡丹紋青花瓷罐
直口、短頸、鼓腹、淺圈足,罐內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為飾,花紋繁密,由上至下分為六層,分別是:纏枝花葉、纏枝蓮花、纏枝牡丹、卷草紋、仰蓮瓣紋。卷草紋在肩部和近底部有兩層分布。主要紋飾是纏枝牡丹紋。纏枝蓮與近底部的仰蓮,夾著中部主紋纏枝牡丹,寓意蓮生富貴。
★清木雕人物山水圍屏
屏風長116厘米、寬27.8厘米,由九扇小屏半圍式組合而成,正中稍高,兩邊略低,頂端楣板浮雕暗八仙,暗八仙是指八仙手中所持的寶物,它與「八仙」紋同樣寓意祝頌長壽之意。上、下屏心高浮雕山水人物、亭台樓閣、樹木草叢、飛禽走獸等圖案,為湘潭地區現存雕屏之精品。
★民國釉下五彩玉壺春瓷瓶
民國初年作品。玉壺春瓶又叫玉壺春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凈水瓶演變而來。其特點是頸部較細,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 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是中國古代瓷器的一種典型器。玉壺春瓶原是一種酒器,明清後更多用於插花和陳設用器。底書青花「湖南瓷業公司」款,證明為醴陵窯產品。
★清黃楊木雕八仙如意紋龍頭杖
自漢朝以來,歷代統治者都標榜「以孝治天下」尊敬老者,而龍頭杖則為歷代帝王賜予少數開國元勛或大臣的贈禮。此杖長160厘米,以珍貴的黃楊木製 作,分為杖首、杖身兩部分。杖首飾以龍頭,故名龍頭杖。杖身浮雕八仙、梅花鹿、仙鶴與如意紋,寓意神佑平安、健康長壽、吉祥如意。
★戰國青瓷瓿
瓿,一種小瓮,盛酒器和盛水器,也用與盛醬。此瓿短直口,折肩深腹,肩部有兩道弦紋裝飾,通體施淡黃色薄釉,為原始青瓷。從造型及胎質特點工藝分析,當屬浙江製作,產於浙江的原始青瓷在湘潭的出土,也反映了當時越楚相融,共同生息這一歷史情況。

❾ 戈的起源是鐮刀還是斧子

這是秦國的兵器青銅戈。
「青銅戈」是中國青銅時代最主要的常用格鬥兵器,橫刃,青銅製成,裝有長柄,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長柄冷兵器,是車塵派兵作戰用的一種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格鬥兵器,在古代戰爭中能夠大范圍內揮搏滾擊,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具有極強的殺傷性,尤為適宜於在戰車上進攻時使用。
青銅戈,是先秦時代中國特有的一種句(勾)兵,有勾、啄、揕三種殺法。勾殺即用戈的下援鉤擊;啄則是用戈的前鋒刺殺;揕是用戈的上援擊殺。關於戈的起源,一般認為是由鐮刀類工具演化而來。新石器時代的石戈頭,只有援和內,至今僅在福建、廣東的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過。到了青銅時代,戈成為軍中必備的主要兵基兄余器。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鑄的戈頭,出土於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至少是距今3500年以前的製品。在商朝,青銅戈的使用已極普遍。戰國晚期,鐵兵器的使用漸多,逐漸淘汰了青銅戈,因此戈這種盛行於青銅時代的兵器,到西漢以後已絕跡。

❿ 我國的青銅器之鄉是那裡啊

寶雞被稱為「青銅器之鄉信陸」,這是由於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曾多次發現大量的西周時期青銅器。究其因,是因為在遠古的西周時期,乃至西周前這里就曾有較為燦爛的歷史文化。最早的當屬寶雞的北首嶺文化,在北首嶺遺址上我們發掘出大量的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交接時期的文物,有許多文物至今無人明白是何物,做何用處。吾父作為寶雞文物界工作者,曾對此深入研究,也曾窺得一星半點,然與此文化之博大精深相比,亦僅為匹布知線,蓋莫知之大觀也。
而青銅器的發現已不勝枚舉,由於其離我們時間上相對近,而許多出土文物我們已能從中看出端倪,故從理解角度上,我們認知寶雞為青銅器之鄉,按我的想法,此在我西秦大地已不算什麼,與北首嶺文化相比,遜色已矣!!!
從目前出土的青銅器文物看,寶雞出土的文物主要是以西周時期較多,即自周之先祖古父亶(dan)公以下周之歷代文物居多。而出土的文物則以銅簋(gui)、銅鼎、銅盤、銅鬲(ge)、銅罐、銅豆、銅壺、編鍾、及日常生活用品最多。
出土青銅器大約為25000餘件,自西漢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4年)以來, 寶雞地區就有青銅器出土,且歷代不絕。其數量之巨、精品之多、銘文內容之重要,均居全國之首,馳名中外。曾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就出自寶雞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而全國著名的何尊、折觥、牆盤、衛鼎、秦公冊坦慶鍾等國寶級青銅器則更為充分地說明了寶雞作為青銅器之鄉是當之無愧。
如果要問最具代表性的寶雞出土的青銅器,這不好說啊,上面列的九件寶貝個個無價,不分彼此,因當說這九件文物都最能代表寶雞作為青銅器之鄉這州握一美譽。

閱讀全文

與中國青銅戈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卡拉拉在哪裡 瀏覽:225
1000印尼盾買什麼 瀏覽:465
愛什麼稀罕崔天琪中國好聲音 瀏覽:260
什麼好中國 瀏覽:608
中國護照背面寫的是什麼 瀏覽:348
阿富汗屬於中國哪個方向 瀏覽:550
越南有什麼好看的裙子 瀏覽:359
伊朗進口藏紅花的價格多少錢一克 瀏覽:954
阿聯酋幣在中國哪裡可以換人民幣 瀏覽:892
越南瑤族分在哪個縣城 瀏覽:287
250萬人民幣等於多少印度錢 瀏覽:885
中國女足該如何守護最後的後防線 瀏覽:871
越南為什麼關閉廠 瀏覽:158
中國農業銀行怎麼寫 瀏覽:620
越南盾對克朗匯率多少 瀏覽:814
印度恆河平原為什麼人口這么多 瀏覽:705
印尼黑酸枝沙發多少錢 瀏覽:4
中國優質小麥生產地是哪裡 瀏覽:1002
英國女王有多少只天鵝 瀏覽:50
印度flag是什麼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