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清朝十二個皇帝分別是:1、努爾哈赤;2、皇太極;3、福臨(順治);4、玄燁(康熙);5、胤禛(雍正);6、弘歷(乾隆);7、永琰,後改顒琰(嘉慶); 8、綿寧,後改旻寧(道光);9、返清奕詝(咸豐);10、載淳(同治); 11、載湉(光備世螞緒);12、溥儀(宣統)。
一 清太祖:努爾哈赤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02.21-1626.09.30),享年67歲,葬福陵{沈陽東陵},後金政權的建立者,為後金首位可汗,1625年遷都沈陽,統一女真各部,創建八旗制度,創滿文,擺脫奴隸制度。
愛新覺羅·皇太極稱帝後追尊努爾哈赤為太祖高皇帝。
謚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武皇帝
二 清太宗: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享年51歲,葬盛京昭陵。崇德8年9月21入葬,1626年,繼位後金可汗,1636年,皇太極於盛京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大清」
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溫寬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簡稱文皇帝
努爾哈赤第八子,生母 孝慈高皇後 葉赫那拉氏。
三 清世祖:順治
愛新覺羅·福林(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享年24歲,陵寢:清東陵之孝陵,火葬,在沈陽即位,年號順治,1644年遷都北京,詔定天下,六歲登基,14歲親政
謚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簡稱章皇帝
皇太極第九子,生母 孝庄文皇後 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昭聖皇太後仿埋)
四 清聖祖: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1654.5.4-1722.12.20),在位61年,葬景陵,1661年2月17日8歲即位,年號康熙,
平定三藩,遏制俄國確定中俄兩國東段邊界,維護和加強了民族國家統一
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福臨第三子,生母 孝康章皇後 佟佳氏
五 清世宗;雍正
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58歲,葬於清西陵之泰陵。1722—1735年在位,年號乾隆雍正,加強君主專制,屢興文字獄,創建軍機處平定青海和蒙古貴族發動的叛亂,簽訂中俄兩國中段邊界,[八歲沒有父親十歲沒有母親}
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玄燁第四子,生母孝恭仁皇後烏雅氏 養母:孝懿仁皇後佟佳氏
六 清高宗:乾隆
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89歲,葬清東陵裕陵,乾隆於雍正十三年即位,年號乾隆
徹底平定蒙古叛亂,加強政府對邊疆的管理,編輯《四庫全書》(也因此銷毀和刪改了大量對清朝不利的書籍)自稱「十全武功」以十全老人自居,1796年,禪位皇太子,自稱太上皇
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簡稱「純皇帝」)
胤禛第四子 母親: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
七 清仁宗:嘉慶
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61歲,原名永琰,後為避免避諱擾民,改稱顒琰,年號嘉慶,
葬昌陵(清西陵)在位時間(1795年-1820年)在位期間清朝已經開始走向衰,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腐敗,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發生,1813年天理教起義,北京的一隻起義軍一度攻進皇宮
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弘歷第十五子,生母 孝儀純皇後 魏佳氏
八 清宣宗:道光
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在位31年(1820—1850年),終年67歲。陵寢:葬於清西陵慕陵,年號道光,虎門硝煙,簽訂南京條約
謚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成皇帝
顒琰第二子,生母 孝淑皇後 西塔臘氏
九 清文宗:咸豐
愛新覺羅·奕詝(1831.1-1861.7)享年31歲,1850-1861年在位,陵寢:定陵(清東陵)年號咸豐,在父親手裡接了一個破爛攤,在位初期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相繼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法聯軍一直打到帝都,倉皇逃到熱河避暑山莊,從此沒在返皇宮
謚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
旻寧的第四子,生母 孝全成皇後 鈕祜祿氏。
十 清穆宗:同治
愛新覺羅·載淳公元1856年3月23日-1875年7月),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終年19歲。葬於惠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在位時間為1861年至1875年 。年號為「祺祥」。六歲即位由慈安慈禧垂簾聽政,慈禧掌權,1873年親政,慈禧仍控制朝政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系。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後,死於天花。
謚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恭寬毅皇帝
奕詝獨子 生母孝欽顯皇後 葉赫那拉氏(即慈禧)。
十一 清德宗:光緒帝
愛新覺羅·載湉,載湉四歲登基,由慈禧,慈安兩宮太後垂簾聽政至18歲。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後手中。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1898年,光緒帝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進行「戊戌變法」,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囚禁慈禧,但被袁出賣,從此被慈禧幽禁在頤和園。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帝暴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無子
謚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父親:奕譞(醇親王) 咸豐帝 母親:葉赫那拉氏
十二 宣統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其為清朝皇帝在位時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偽滿洲國皇帝位時年號「康德」,又稱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本詞條還介紹了根據其歷史事跡改編的電影《末代皇帝》,以及溥儀的自傳小說《我的前半生》等內容。骨灰入葬位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沒有謚號沒廟號。父親是光緒帝同父異母弟弟攝政王載灃,生母是慈禧寵臣榮祿子女。
(1)中國共有多少個黃福臨擴展閱讀: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長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一帶,以畜牧漁獵為生。明朝後期,在女真族出現了一位出色的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他的統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脫離了明朝的統治;雖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擊敗。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沈陽改國號為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爭。明崇禎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遠在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以為明帝報仇為名引清兵入關。此時皇太極已死,其子世祖福臨在攝政王多爾袞的輔佐下,於同年五月攻佔北京,四個月後清朝將都城遷至北京,開始了它在關內的統治。
㈡ 清朝有幾個黃帝皇帝都叫什麼名字
清朝歷代皇帝
1、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順治即位後,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匆匆走完短晌卜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復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乾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盡管他猜忌多基陸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志。
5、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葯方,對一大批「屍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搏謹頃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結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
7、咸豐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接踵而來的又有英法聯軍之役,迫使咸豐逃往熱河承德。咸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並不任戰,「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於是沉湎於聲色,縱欲自戕,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
志高才疏的咸豐帝陷於祖宗的框框之中,終未能跨過著一門檻,帶者無窮的憂慮,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系。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後,死於天花。
9、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
10、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
宣統帝即位三年,孫中山倡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清庭只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後和末代皇帝宣統的名義頒發退位詔書。
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執政。日軍戰敗後被服,經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
11、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12、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過松錦兩次決戰,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促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13、慈禧(垂簾聽政)
慈禧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
咸豐帝死後,慈禧發動政變,誅殺肅順,終於實現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後的近50年裡,她獨斷朝綱,在此期間,地球上的許多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充滿權利慾的女人把持著,死氣沉沉,發展遲緩,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終於釀成了她死後3年的清王朝的國破家亡。不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清朝簡介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
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非皇帝,卻獨斷朝綱,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雲變換。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為皇帝,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清朝皇帝的死因
——據清宮檔案透露
自清軍入關,多爾袞攝政,定都北京到清朝滅亡。大多數皇帝早夭,使人們引起各種猜測,眾說不一,那麼,這些皇帝究竟死於什麼原因呢?
福臨帝(順治)
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從此清王朝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歷史正式開始了。
順治帝本來就身體羸弱,經常心悸失眠,他常嘆自己「骨瘦如柴,壽命難過卅。」順治十四年,皇貴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對其是沉重打擊,順治十七年寵妃董鄂氏又逝,使順治萬念俱灰,聲稱要出家為僧,終日鬱郁寡歡,精神不振,每況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於初七日半夜死在養心殿,時年24歲。
玄燁帝(康熙)
玄燁政績非常突出,但立儲,幾立幾廢,身心受到嚴重刺激,開始患病,從他數次發病情況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壓、心臟病。當時他「傷心不已」,「漸覺虛弱」,「胸中有結」「日日不能釋然於懷」。到五十一年再廢太子時,就已「心思用盡,容顏清減」。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燁去南苑行圍,時值天寒地凍,他已近七十高齡,體弱多病,於十一月初七「偶冒風寒」,當日回到暢春園,傳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靜養齋戒」,但這次患病,來勢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 代行祭天大禮有五子允祺前往孝東陵典祭,實際是支走其子,便於向隆科多口授遺囑,致使心力憔瘁,氣力不支,於十三日丑時病情突然惡化,遂將其八個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宣布四子胤 即位,戌時,耗盡心血的玄燁結束了生命,終年69歲。
胤禛帝(雍正)
胤禛繼位時年四十五歲,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體狀況雖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驍悍強健。即位以後,面臨著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動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務中去,日久天長,健康必受影響。
雍正四年即承認精力不足,疲勞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於調治。雍正八年三月,間日時發寒熱,飲食大減,夜不能寐,歷時兩年有餘。五月間一度好轉,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過險關。這場將近一年的寒熱病,幾乎送了胤禛的命,一個53歲的人,患了這樣一場大病(似瘧疾),使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死於圓明園。
對於他的死因,缺乏史料,只能從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諭中分析。
乾隆在胤 死後的三天內,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與葬禮直接相關。其中一件是傳諭給宮中的道士的。言:「皇考萬幾餘暇,聞外間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
實際上,胤禛生前曾諭幾路總督、巡撫為其尋找道士,甚至不顧夏日炎炎,在宮內、宮外辟靜之處用萬斤灰炭煉丹。年老體弱的胤禛豢養道人,為治病強身這個目的顯而易見,道士推拿煉丹,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治療方法,但盲目迷信卻走向反面,從胤禛對道士的重視態度與乾隆果斷的驅道行動聯系起來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死與長期服用丹葯引起重金屬中毒有關。
弘歷帝(乾隆)
弘歷在幾個兄弟當中,不論在才華或政治上都處於優勢地位,胤禛死時他年方25歲,有較好的文化基礎,有一定的統治知識和幾年參與軍事機務的經驗,所以極為順利掌握了政權。
弘歷天資聰慧,青年時代受到精心培養。從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歷登極至做太上皇以後的嘉慶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業穩定,政績卓著,其前提條件是其壽命長,政策當。他個人對繪畫、文玩、音樂、體育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也是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養心殿斷氣,才被人抬著離開了寶位,享年89歲。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鍛煉,反對進補,常自稱為「長壽老人」,看來他一生都很健康,只是老死而已。
顒琰帝(嘉慶)
顒琰六歲就傅,十三歲即通五經,文章「援筆立就,動成典則」。十五歲大婚後仍日居書室,寒暑罔聞。 琰經過從建儲到即位加訓政的二十多年裡,更臻於成熟。為後來從政奠定了牢固基礎。度過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宮廷內部的斗爭,八卦教、捻子軍的造反,同母弟慶親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內心憂郁,負擔加重。嘉慶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莊,准備去木蘭圍獵,在去山莊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莊後即「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漸。戌刻,崩於避暑山莊的行殿寢宮
旻寧帝(道光)
旻寧,於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時生於大內擷芳殿,為顒琰的第二子,六歲就傅,十五歲與鈕祜祿氏成婚,嘉慶十三年正月鈕病死,十二月又與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後妃20人。
他即位順利,崇尚節儉,但清已處未落時期。晚年,聖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於圓明園慎德堂,召見部分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密議傳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諭,立皇四子奕 為皇太子,並將另一個寵兒封為親王。
關於旻寧死於何疾,因無原始資料故難以推斷。
奕詝帝(咸豐)
咸豐執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焚,北京條約的簽定都給咸豐以沉重的打擊,他所患的肺病癒來愈重,熱河行宮不斷傳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帶血益發嚴重,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虛勞的咸豐終於死在避暑山莊內的「煙波致爽」殿寢宮,終年31歲。
載淳帝(同治)
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了載淳的登極大典,改號為同治,實際上是慈禧一人總攬大權,開始了她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統治。
載淳於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歲時舉行了大婚典禮。
兩宮皇太後於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簾歸政了,但慈禧極不放心,還常常插手干預,使年輕自負的載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兩年就死了。對於他的死,盡管清代宮庭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並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據《桃花聖解庵日記》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記載:……嘻戲游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
《國史舊聞》)濮蘭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後縱帝游盪,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於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後代執國政。至月底帝遂降諭日:『朕於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聞》中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雲天花,或雲內毒,而醫葯不能盡合……」這些著述除了記載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還特意說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並且把這件事與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聯系在一起。說明由於西太後專權,同治憂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監視之下,僅有幾個太監夜間常出沒於宮禁森嚴的大內,至整夜不歸,竟達次晨來不及召見軍機大臣或醉語胡言的程度似難出現。
其實。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葯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葯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
這是詳實可靠的。197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葯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是無疑的。
載湉帝(光緒)
載湉親政典禮於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舉行,光緒十五年正月舉行了大婚典禮。這時慈禧才「交權」並移居到頤和園,但是斗爭仍在激烈的進行,最後終於導致了戊戌宮廷政變。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載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擊和精神上的苦悶,使本來就患有多種疾病的載 身體越發不支,成為一個被慈禧拋棄的傀儡,加上久病纏身,使他再也無力奮起抗爭。
載湉於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四歲入宮,在慈禧太後苛刻管制下成人,與慈禧斗爭了十幾年,最後落了個傀儡皇帝,這一切都是造成從小多病而且越來越重的真正原因。他從小體弱,感冒發燒,胃病時作,大婚前經常遺精而使「腎經虧損太甚」,接著腦鳴、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戊戌變法失敗後,政治上的打擊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後更為嚴重,宮中御醫已束手無策,不得已召江蘇名醫陳秉鈞和曹元恆入京診視,到了四月份仍無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過軍機處向各地發出電文:「入春以來皇上聖躬時有欠安。在京名醫,診治無效。希尊處精選名醫,資送迅速來京,恭候傳診」。這次保送來京的名醫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人。其中江蘇名醫(浙江候補知縣)杜仲駿對吏部尚書陸潤癢說:「……我輩此來,滿擬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來,徒勞無益,希望全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由此證明光緒病情之嚴重使諸臣失掉了信心。進入十月,光緒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歲生日,皇上勉強來到殿上哭著對大臣說:太後「萬壽在即,不能行禮,奈何?」大臣們也陪著落淚。慈禧見他非常可憐,馬上命太監扶轎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動,胃中隆起」「上疾劇增」,再次向全國發布上諭,急調名醫來京,可是在這道上諭沒有完全發出去之前,於酉正二刻三分,就崩於瀛台涵元殿,享年38歲,死於肺病。
溥儀(宣統)
作為清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一生的經歷可算是坎坷而豐富了。關於他的一生,大量的書籍、影視劇已使人們對他並不陌生了。1967年溥儀因患癌症病逝於北京。
㈢ 中國一共有多少個黃帝
中國自黃帝開始(公元前2689年)——1945年,共4643年間一共出了558個帝王(不包括滿洲國),其中有,396帝,162王。 自秦始皇至宣統,共有335帝王,不包括十六國和十國的話,共有235帝。 來源的朝代有:秦、西漢坦族、東漢、魏、蜀、吳、西晉、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遼、金、西峽、大理、元、明、清。 清朝嚴格的說只有11人稱帝,但是努爾哈赤也應該算是皇帝。只是他生前為曾稱帝。廟號、謚號孫唯、姓名、年號、執政時間 太祖高皇帝 努爾哈赤 天命 1616-1626 太宗文皇帝 皇太極 天聰 1636-1635 崇讓凱弊德 1636-1643 世祖章皇帝 福臨 順治 1644-1661 聖祖仁皇帝 玄燁 康熙 1662-1722 世宗憲皇帝 胤禎 雍正 1723-1735 高宗純皇帝 弘歷 乾隆 1736-1795 仁宗睿皇帝 顒琰 嘉慶 1796-1820 宣宗成皇帝 旻寧 道光 1821-1850 文宗顯皇帝 奕詝 咸豐 1851-1861 穆宗毅皇帝 載淳 同治 1862-1874 德宗景皇帝 載湉 光緒 1875-1909 溥儀 宣統 1909-1911 3
㈣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多少個王朝,有多少位皇帝
中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黃帝歷代名單:
夏
禹 啟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發 癸
商
湯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發 周成王 姬誦 周康王 姬釗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滿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厲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靜 周幽王 姬宮湦
東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春秋
周莊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齊 周惠王 姬閬 周襄王 姬鄭 周頃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簡王 姬夷 周靈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貴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戰國
周安王 姬驕 周烈王 姬喜 周顯王 姬扁 周慎靚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秦朝:
秦始皇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嬰
西漢:
漢高祖(劉邦) 惠帝(劉盈) 前少皇帝(劉恭) 後少皇帝(劉弘) 文帝(劉恆) 景帝(劉啟) 武帝(劉徹) 昭帝(劉弗陵) 宣帝(劉病已) 元帝(劉奭) 成帝(劉驁) 平帝(劉衎) 孺子(劉嬰)
東漢:光武帝(劉秀) 明帝(劉庄) 章帝(劉炟) 靈帝(劉宏) 獻帝(劉協)
西晉:
武帝(司馬炎) 惠帝(司馬衷) 懷帝(司馬熾) 愍帝(司馬鄴)
東晉:
元帝(司馬睿) 明帝(司馬紹) 成帝(司馬衍) 康帝(司馬岳) 穆帝(司馬聃) 哀帝(司馬丕) 廢帝(司馬奕) 簡文帝(司馬昱) 孝武帝(司馬曜) 安帝(司馬德宗) 恭帝(司馬德文)
十六國:
蜀(成漢):
武帝(李雄) 哀帝(李班) 幽公(李期) 昭文帝(李壽) 末主(李勢)
前趙:
高祖(劉淵) 昭武帝(劉聰) 隱帝(劉桀) 劉曜
後趙:
明帝(石勒) 海陽王(石弘) 武帝(石虎) 譙王(石世) 彭城王(石遵) 義陽王(石鑒) 趙王(石祗)
前燕:
文明帝(慕容煌) 景昭帝(慕容儁) 幽帝(慕容暐)
前秦:
景明帝(苻健) 厲王(苻生) 宣昭帝(苻堅) 哀平帝(苻丕) 高帝(苻登) 苻崇
前涼
:昭王(張寔) 成王(張茂) 文王(張駿桓) 王(張重華) 威王(張祚) 沖王(張玄靚) 悼公(張天錫)
後秦:
武昭帝(姚萇) 文桓帝(姚興) 姚泓
後燕:
武成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寶) 昭武帝(慕容盛) 昭文帝(慕容熙)
南燕:
獻武帝(慕容德) 太上帝(慕容超)
北燕:
馮跋 馮弘
後涼:
懿武帝(呂光) 靈帝(呂纂) 建康公(呂隆)
南涼:
武王(禿發烏孤) 康王(禿發利鹿孤) 景王(禿發辱檀)
西涼:
武昭(王李嵩) 後主(李歆) 永建(王李恂)
北涼:
武宣王(沮渠蒙遜) 哀王(沮渠牧楗)
西秦:
宣烈王(乞伏國仁) 武元王(乞伏乾歸) 文昭王(乞伏熾磐) 末王(乞伏暮末)
夏:
武烈帝(赫連勃勃) 昌秦王(赫連昌) 平原王(赫連定)
南北朝:
宋 :
武帝(劉裕) 少帝(劉義符) 文帝(劉義隆) 孝武帝(劉駿) 廢帝(劉予業) 明帝(劉彧) 後廢帝(劉昱) 順帝(劉准)
齊:
高帝(蕭道成) 武帝(蕭賾) 鬱林王(蕭昭業) 海陵王(蕭昭文) 明帝(蕭鸞) 東昏侯(蕭寶卷) 和帝(蕭寶融)
梁:
武帝(蕭衍) 簡文帝(蕭綱) 元帝(蕭繹) 敬帝(蕭方智)
陳:
武帝(陳霸先) 文帝(武帝侄) 廢帝(陳伯宗) 宣帝(文帝弟) 後主(陳叔寶)
北朝-
魏:
道武帝(拓拔珪) 明元帝(拓拔嗣) 太武帝(拓拔燾) 南安王(拓拔余) 文成帝(拓拔浚) 獻文帝(拓拔弘) 孝文帝(拓拔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詡) 孝庄帝(元子攸) 長廣王(元曄) 節閔帝(元恭) 後廢帝(元朗) 出帝(元修)
東魏:
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文皇帝(元寶炬) 廢帝(元欽) 恭帝(拓拔廓)
北朝-齊:
文宣帝(高洋( 廢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後主(高緯) 幼主(高恆)
北朝-周
:孝閔帝(宇文覺)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贇) 靜帝(宇文衍)
隋:
文帝(楊堅) 煬帝(楊廣) 恭帝(楊侑)
唐:
唐高祖(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顯) 唐睿宗(李旦) 武則天(武曌 ) <從新即位:唐中宗(李顯) 唐睿宗(李旦)> 溫王(李重茂)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肅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適) 唐順宗(李誦) 唐憲宗(李純) 唐穆宗(李恆)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曄) 唐哀帝(李拀)
五代十國-
五代:
後梁:
太祖朱溫 郢王朱友珪 末帝朱友貞
後唐:
庄宗李存勖 明帝李嗣源 愍皇帝李從厚 末帝李從珂
後晉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貴
後漢
高祖劉知遠 隱帝劉承祐
後周
太祖郭威 世宗郭榮 恭帝郭宗訓
十國-
前蜀:
高祖(王建) 後主(王衍)
後蜀:
高祖(孟知祥) 後主(孟昶)
吳:
太祖(楊行密) 烈祖(楊渥) 高祖(楊隆演) 睿帝(楊溥)
南唐:
烈祖(李昪) 元宗(李景)
楚:
武穆王(馬殷) 衡陽王(馬希聲) 文昭王(馬希范) 廢王(馬希廣) 恭孝王(馬希萼) 留王(馬希崇)
閩:
閩太祖(王審知) 閩太宗(王延均) 閩康宗(王繼鵬) 閩景宗(王延義) 和帝(王延政)
荊南:
武信王(高季興) 文獻王(高從海) 貞懿王(高保融) 貞安王(高保勗) 德仁王(高繼沖)
南漢:
襄帝(劉隱) 天皇大帝(劉岩) 殤帝(劉玢) 明孝皇帝(劉晟) 惠帝(劉鋹)
吳越:
武孝王(錢鏐) 文穆王(錢元瓘) 忠獻王(錢弘佐) 忠遜王(錢弘倧) 忠懿王(錢弘俶)
北漢:
漢世祖(劉崇) 孝和皇帝(劉鈞) 少平皇帝(劉繼恩) 英武皇帝(劉繼元)
宋-
北宋:
太祖(趙匡胤) 太宗(趙匡義) 真宗(趙恆) 仁宗(趙禎) 英宗(趙曙) 神宗(趙頊) 哲宗(趙煦) 徽宗(趙佶) 欽宗(趙桓)
南宋:
高宗(趙構) 孝宗(趙眘) 寧宗(趙擴) 理宗(趙昀) 度宗(趙禥) 恭帝(趙顯) 端宗(趙昰) 端宗(趙昺)
元:
太祖(鐵木真) 太宗(窩闊台) 定宗(貴由) 憲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 成宗(鐵木耳)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英宗(碩德八刺)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阿刺吉八) 文宗(圖帖木爾) 明宗(和世) 寧宗(懿磷質班) 順帝(妥歡帖睦爾)
明:
太祖(朱元璋) 明惠帝(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 明仁宗(朱高熾) 明宣宗(朱瞻基) 明英宗(朱祁鎮) 明代宗(朱祁鈺) 明憲宗(朱見深) 明孝宗(朱祐樘) 明武宗(朱厚照) 明世宗(朱厚驄) 明穆宗(朱載垕) 明神宗(朱翊鈞) 明光宗(朱常洛) 明熹宗(朱由校) 明思宗(朱由檢)
清:
太祖(努爾哈赤) 太宗(皇太極) 順治帝(福臨) 康熙帝(玄燁) 雍正帝(胤禎) 乾隆帝(弘歷) 嘉慶帝(喁琰) 道光帝(綿寧) 咸豐帝(奕寧) 同治帝(載淳) 光緒帝(載恬) 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
㈤ 清朝有幾個皇帝
清代從1616年至1912年共有12位君主,這里包括後金大汗、清朝皇帝和追尊未實際統治的君主。
清朝十二個皇帝分別是:努爾哈赤(天命)、皇太極(天聰)、福臨(順治)、玄燁(康熙)、胤禛(雍正)、弘歷(乾隆)、永琰,後改顒琰(嘉慶)、綿寧,後改旻寧(道光)、奕詝(咸豐)、載淳(同治)、載湉(光緒)、溥儀(宣統)。
愛新覺羅(Aisin 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源於早期女真族。滿語「愛新」為金的意思,常見說法稱「覺羅」為姓的意思。
清朝12位君主:
1、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2、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
3、世祖,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4、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
5、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愛新覺羅·胤禛。
6、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歷。
7、仁宗,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8、宣宗,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愛新覺羅·旻寧。
9、文宗,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愛新覺羅·奕詝。
10、穆宗,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愛新覺羅·載淳。
11、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愛新覺羅·載湉。
12、廢帝(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網路--清朝君主
㈥ 故宮在任過幾個皇帝
問題一:故宮曾經居住過多少位皇帝? 明朝的皇帝從名明成祖朱棣開始都是住在故宮里,共14帝。
清朝的皇帝從順治帝開始住故宮,共10帝。
所以一共是24個
=========================================
年號 紀年 廟號 名字 即位時間 即位年齡 在位年數 死時年齡 世系
永樂 1402 成祖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1402.7) 43 22 65 朱元璋之第四子
洪熙 1424 仁宗 朱高熾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1424.9) 47 1 48 朱棣之長子
宣德 1425 宣宗 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28 10 38 朱高熾之長子
正統 1435 英宗 朱祁鎮 宣德十年正月(1435.2) 9 14 朱瞻基之長子
景泰 1450 代宗 祁鈺 正統十四年九月(1450.9) 22 8 30 朱瞻基之次子
天順 1457 英宗 朱祁鎮 景泰八年正月復辟(1457.2) 31 8 38
成化 1464 憲宗 朱見深 天順八年正月(1464.2) 18 23 41 朱祁鎮之長子
弘治 1487 孝宗 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18 18 36 朱見深之第三子
正德 1505 武宗 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15 16 31 朱右樘之長子
嘉靖 1521 世宗 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15 45 60 朱右樘之侄
隆慶 1567 穆宗 朱載後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 30 6 36 朱厚囪之第三子
萬曆 1572 神宗 朱翊鈞 隆慶六年六月(1572.7) 10 48 58 朱載後之第三子
泰昌 1620 光宗 朱常洛 萬曆四十八年八月(1620.8) 39 1月 39 朱翊鈞之長子
天啟 1620 嘉宗 朱由校 泰昌元年九月(1620.10) 16 7 23 朱常洛之長子
崇禎 1627 思宗 朱由檢 天啟七年八月(1627.10) 18 17 35 朱常洛之第五子
==============================================
年 號
廟 號螞畢
名 字
出 生 ― 死 亡
享 年
順治
世祖
福臨
1638―1661
24
康熙
聖祖
玄燁
1654―1722
69
雍正
世宗
胤G
1678―1735
58
乾隆
高宗
弘歷
1711―1799
89
嘉慶
仁宗
J琰
1760―1820
61
道光
宣宗
F寧
1782―1850
69
咸豐
文宗
欒}
1831―1861
31
同治
穆宗
載淳
1856―1874
19
光緒
德宗
載
1871―1908
39
宣統
溥儀
1906―1968
63...>>
問題二:故宮住了多少個皇帝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皮手從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到燃物嫌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 *** ,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結束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故宮一直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後經歷了24位皇帝。
問題三:北京故宮住過多少個皇帝 1.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永樂 )。遷都北京。
2.明仁宗-朱高熾,在位1年(洪熙 )
3.明宣宗-朱詹基,在位10年(宣德 )
4.明英宗-朱祁鎮,在位14年(正統)
5.明代宗-朱祁鈺,在位8年(景泰 )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8年(天順)
6.明憲宗-朱見深,在位23年(成化 )
7.明孝宗-朱佑樘,在位18年(弘治 )
8.明武宗-朱厚照,在位16年(正德 )
9.明世宗-朱厚校在位45年(嘉靖)
10.明穆宗-朱載,在位6年(隆慶 )
11.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萬曆 )
12.明光宗-朱常洛,1620年在位1年(泰昌 )
13.明熹宗-朱由校,在位7年(天啟 )
14.明思宗-朱由檢,在位17年(崇禎 )
15.大順-李自成,在位1年(永昌)
16.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在位18年(順治)
17.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在位61年(康熙)
18.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禎,在位13年(雍正)
19.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在位60年(乾隆)
20.清仁宗_愛新覺羅・琰,在位25年(嘉慶)
21.清宣宗-愛新覺羅・F寧,在位30年(道光)
22.清文宗-愛新覺羅・奕},在位11年(咸豐)
23.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在位14年(同治)
24.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在位34年(光緒)
25. 愛新覺羅・溥儀,在位3年(宣統)
問題四:故宮經歷了多少年的歷史?有多少位皇帝在那居住過?它一共有多少間房屋? 故宮是明代成祖時建的,有二十五位皇帝在那生活過。
問題五:歷史上有多少皇帝住過故宮 在故宮里發生過哪些事簡要 北京的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之前朱元璋建的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設計者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從開始建築到現在已經610年(到今天2016年)了,如果從建成來計算,則是596年歷史。
一共有25位皇帝在那裡居住過,分別是:
明成祖朱棣(廟號初為明太宗)
明仁宗朱高熾
明宣宗朱瞻基
明英宗朱祁鎮
明代宗朱祁鈺
明憲宗朱見深
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照
明世宗朱厚
明穆宗朱載
明神宗朱翊鈞
明光宗朱常洛
明熹宗朱由校
明思宗朱由檢
順
李自成,年號永昌
清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G(雍正)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
清仁宗愛新覺羅・J琰(嘉慶)
清宣宗愛新覺羅・F寧(道光)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咸豐)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
清廢帝愛新覺羅・溥儀(宣統)
問題六:故宮共有多少個明清皇帝居住過 明朝的皇帝從名明成祖朱棣開始都是住在故宮里,共14帝。
清朝的皇帝從順治帝開始住故宮,共10帝。
所以一共是24個
年號 紀年 廟號 名字 即位時間 即位年齡 在位年數 死時年齡 世系
永樂 1402 成祖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1402.7) 43 22 65 朱元璋之第四子
洪熙 1424 仁宗 朱高熾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1424.9) 47 1 48 朱棣之長子
宣德 1425 宣宗 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28 10 38 朱高熾之長子
正統 1435 英宗 朱祁鎮 宣德十年正月(1435.2) 9 14 朱瞻基之長子
景泰 1450 代宗 祁鈺 正統十四年九月(1450.9) 22 8 30 朱瞻基之次子
天順 1457 英宗 朱祁鎮 景泰八年正月復辟(1457.2) 31 8 38
成化 1464 憲宗 朱見深 天順八年正月(1464.2) 18 23 41 朱祁鎮之長子
弘治 1487 孝宗 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18 18 36 朱見深之第三子
正德 1505 武宗 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15 16 31 朱右樘之長子
嘉靖 1521 世宗 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15 45 60 朱右樘之侄
隆慶 1567 穆宗 朱載後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 30 6 36 朱厚囪之第三子
萬曆 1572 神宗 朱翊鈞 隆慶六年六月(1572.7) 10 48 58 朱載後之第三子
泰昌 1620 光宗 朱常洛 萬曆四十八年八月(1620.8) 39 1月 39 朱翊鈞之長子
天啟 162償 嘉宗 朱由校 泰昌元年九月(1620.10) 16 7 23 朱常洛之長子
崇禎 1627 思宗 朱由檢 天啟七年八月(1627.10) 18 17 35 朱常洛之第五子
年 號
廟 號
名 字
出 生 死 亡
享 年
順治
世祖
福臨
1638―1661 24
康熙
聖祖
玄燁
1654―1722
69
雍正
世宗
胤G
1678―1735
58
乾隆
高宗
弘歷
1711―1799
89
嘉慶
仁宗
J琰
1760―1820
61
道光
宣宗
F寧
1782―1850
69
咸豐
文宗
欒}
1831―1861
31
同治
穆宗
載淳
1856―1874
19
光緒
德宗
載
1871―1908
39
宣統
溥儀
1906―1968
63...>>
問題七:故宮經歷了多少年的歷史?有多少位皇帝在那居住過?它一共有多少間房屋?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明成祖永樂(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興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從落成至今有610年的歷史。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朝(公元1368~1912年)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間,都是磚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繪,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級建築群。
問題八:北京的故宮一共住過多少位皇帝? 24位。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問題九:紫禁城住過多少位皇帝? 紫禁城從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到辛亥革命的四百九十一年中住過二十四個皇帝。
明朝十四個,他們是:明成祖 朱棣,二十二年;明仁宗 朱高熾,一年;明宣宗 朱瞻基,十年;明英宗 朱祁鎮,二十二年;明代宗 朱祁鈺,七年;明憲宗 朱見深,二十三年;明孝宗 朱右樘,十八年;明武宗 朱厚照,十六年;明世宗 朱厚熄,四十五年;明穆宗 朱載,六年;明神宗 朱詡鈞,四十八年;明光宗 朱常洛,一年;明熹宗 朱由校,七年;明思宗 朱由檢,十七年。
清朝十個,他們是:清世祖 福臨,十八年;清聖祖 玄燁,六十一年;清世宗 胤真,十三年;清高宗 弘歷,六十年;清仁宗 J琰,二十五年;清宣宗 F寧,三十年;清文宗 奕演,十一年;清穆宗 載淳,十三年;清德宗 載,三十四年;清宣宗 溥儀,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