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十大園林有哪些
1、北京頤和園
頤和園位於北京海淀區,這是一座規模龐大的皇家園林,前身是清漪園,之所以建造此園,是為了慶祝乾隆皇帝的母親六十大壽,故而下旨建造。
頤和園取「頤養太和」之意,其造園藝術高超,風景游覽器主要有昆明湖、萬壽山組成,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餘間,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游覽三個部分。
2、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是著名的避暑勝地,又名承德離宮、熱河行宮,歷史上,這里是清朝皇帝的行宮,可以避暑,又可以處理政務,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直到乾隆皇帝時期,才算是建完,佔地約564萬平方米,因山就水,融合了南北造園藝術的精華,避暑山莊外,還有寺廟群,俗稱「外八廟」。
3、蘇州拙政園
蘇州園林甲天下,首當其沖的是蘇州拙政園,這是蘇州最有名的園林,位於蘇州市區東北隅,在蘇州博物館以東,常年遊客不斷。
拙政園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是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拓建而成,其名取自晉代潘岳《閑居賦》中「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又請來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設計藍圖,佔地5.2萬平方米,是蘇州現存最大的古典園林。
4、蘇州留園
蘇州留園位於姑蘇區,原來是明朝太僕侍卿徐泰時的東園,清朝嘉慶年間,劉恕改築此園,故而又稱劉園,到了清朝光緒年間,為盛旭人所得,加以修葺,更名留園。
5、蘇州網師園
網師園始建於南宋,處於舊城東南隅,歷史上,這里是侍郎史正志的「萬卷堂」舊址,花園叫「魚隱」,可見古人這些士大夫閑情逸致,很有詩情畫意。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時候,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得此園,定名為網師園。
6、揚州個園
江南園林中,揚州園林不在少數,其中揚州個園,當屬經典,個園建於清朝嘉慶年間,這是鹽商商總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舊址上創建的,揚州的園林,大多跟鹽商有關,這也可以從中窺探出當時的揚州鹽商有多富裕,但古人不僅究竟「富」,更看重「雅」,所以揚州個園的特色,翠竹成林,假山堆疊,融於山水,很有韻味。
7、上海豫園
上海是國際大都市,現代化高樓大廈林立,不過也有一些古建築藏在鬧市之中,比如說豫園,豫園在城隍廟北,始建於明代,是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建造的,取「豫(愉)悅老親」之意,現在的上海豫園被譽為「奇秀甲東南」。
8、無錫寄暢園
無錫和蘇州都是江南名城,在造園藝術上,無錫也是獨具匠心,寄暢園坐落在無錫惠山東麓,是明朝嘉靖初年,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的秦金所建,名曰:「鳳谷山莊」,到了萬曆朝,又取王羲之「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之意,命名為寄暢園。清朝乾隆皇帝多次到此,並有題詩。
9、順德清暉園
清暉園是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當時是黃氏花園,後來到了乾隆年間,為進士龍應時購得,經過數代經營,成為了晚清名園,取名清暉園,意思是和煦普照之日光,寓意父母恩德。清暉園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建築造型輕巧靈活,適合南方炎熱氣候,布局上前疏後密,前低後高,但密而不塞,獨具匠心。
10、番禺余蔭山房
余蔭山房位於廣州市番禺區,這是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又稱余蔭房,始建於同治年間,整座園林以布局巧妙而著稱,是廣東四大園林中保存原貌最完好的一座古典園林。
Ⅱ 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園林
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園林是頤和園。頤和園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佔地約290公頃,與圓明園毗鄰。
頤和園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頤和園全園佔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頤和園世界文化遺產區面積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約佔四分之三。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餘間,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游覽三個部分。
Ⅲ 中國最著名的四大園林,你知道哪幾個
頤和園 (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留園 (蘇州古典園林)以建築藝術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雲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該園分四部分,東部以建築為主,中部為山水花園,西部是土石相間的大假山,北部則是田園風光。
拙政園(蘇州古典園林)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避暑山莊(承德古典園林)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該園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是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範例。
Ⅳ 中國十大園林
中國十大園林指北京圓明園、無錫寄暢園、浙江綺園、廣東清暉園、蘇州網師園、北京頤和園、蘇州拙政園、上海豫園、北京古蓮花池、江蘇個園。
1、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部海淀區境內,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屬於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頤和園原是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公元1750年,乾隆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今名,作消夏遊樂地。到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築物。1903年修復。後來在軍閥、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解放後不斷修繕,才使這座古老的園林煥發了青春。
頤和園的面積達290公頃(4350畝),其中水面約佔3/4。整個園林以萬壽山上高達41米的佛香閣為中心,根據不同地點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樓、閣、廊、亭等精緻的建築。山腳下建了一條長達728米的長廊,猶如一條彩紅把多種多樣的建築物以及青山、碧波連綴在一起。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傑作。
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組成。總面積290多公頃。萬壽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閣、銅亭,臨湖畔建的千米長畫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橋和石舫等都是遊人必到的景點。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郊,離城約10公里。既可以坐郊區公共汽車,也可以坐專線游覽車前往。
頤和園造園藝術的幾個特色:
這座巨大的園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約佔全園面積的3/4。但它的水面並不單調,除了湖的四周點綴著各種建築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島,由一座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優美的橋。 頤和園里有許多景點是效法了江南園林的一些優點。如諧趣園就是仿無錫寄暢園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蘇堤。
頤和園前山的正中,是一組巨大的建築群,自山頂的智慧海,往下為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的兩邊,又有許多陪襯的建築物。順山勢而下,又有許多假山隧洞,遊人可以上下穿行。 頤和園的後山,其設計格局則與前山迥然而異。前山的風格是宏偉、壯麗,而後山則是以松林幽徑和小橋曲水取勝。
頤和園的大門稱為東宮門。以東宮門內的仁壽殿為中心的一組建築物,是當時的政治活動區。仁壽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聽政的大殿。慈禧、光緒曾多次在此召見群臣,接待外國使節。現在央部還保存著清代的原來陳設。展前陳設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仁壽殿之北,有一組戲園建築。為德和園、頤和園,古代各種建築形式應有盡有。在頤和園里,幾乎集中了所有古代建築的形式,亭台樓閣、殿堂廳室、廊館軒榭、塔舫橋關,應有盡有,除了木建築以外,還有銅鑄、石砌、琉璃鑲嵌等。主要建築有:佛香閣,高41米,建築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氣勢宏偉,據說這座巨大的建築物被英法聯軍燒毀後,1891年重建,花了78萬兩銀子,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項目。登上佛香閣,周圍數十里的景色盡收眼底。
排雲殿,是前山最宏偉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是慈禧在園內過生日時接受賀拜的地方。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它北靠萬壽山,南臨昆明湖,在長廊上漫步,可以欣賞湖山的景色,而且長廊的每根枋樑上都繪有彩畫,可供觀賞。
仁壽殿,是慈禧、光緒在頤和園居住期間朝會大臣的場所,殿內陳列著許多貴重文物。樂壽堂,是慈禧在園內居住的地方。室內的陳設,基本上保持當年的面貌。庭院里栽種了幾株珍貴的玉蘭,並點綴著一塊名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十七孔橋,長150米,寬8米,是園內最大的一座橋梁。橋的造型優美。它西連南湖島,東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頤和園共有各種建築3000多間,游覽頤和園,除了園林以外,觀賞各種古代建築物也是重要的內容。
2、拙政園是蘇州園林中的一座,也是最著名的。佔地5公頃,內有遠香堂、香洲、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 、留聽閣 。 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拙政園造景山水並重,水面佔全園的五分之三,總體布局也以水池為中心,各類建築皆臨水而立,亭樹樓閣倒映水中,相互映襯。 拙政園分東、西、中3部分,中部是主要部分,一直沿用拙政園名。園中,首先映人眼簾的是一灣池水,岸線曲折,一株株梧桐、古柏扶岸而立。池水上一架木橋橫跨,可直通遠香堂。站在橋上四面望去,園中景緻,歷歷在目。東南面即為腰門內的假山屏嶂,假山以東有一道起伏的雲牆,牆內閃出亭軒檐角,錯落掩映,西南面則是一條迴廊,沿廊望去,曲橋修閣,高亭遠樹,景物幽遠,層次重疊,縱深感很強。迴廊幾經曲折而伸向北面,與遠香堂西北側的倚玉軒相連。倚玉軒與遠香堂比肩而立,背靠蔥郁的小丘,更襯出它們的輝煌。真如身在畫中!
遠香堂聳立在一個不高的青石台基之上,四周廊廡環繞,堂中四壁皆為透空的長玻璃窗,可觀四面不同景緻,所以又稱四面廳。遠香堂後是一敞平台,平台西接倚玉軒,北瀕湖池,湖池中遍植荷花,每到夏日,荷香飄溢,平台北面的一片碧水上有兩座用土石堆成的小島,上面各有一個亭子隱在花木叢中。向西望去,湖心有一個與小山相連在一起的較低平的小洲,洲上建有八角亭,匾題"荷風四面"。 由遠香堂、倚玉軒、荷風四面亭、雪香雲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與綉崎亭,圍成了一個曠遠舒展,彼此對應的開闊景區。這些各具姿態的建築,與周圍濃郁的樹木,曲折的池岸,清澈的池水,漾動的倒影,融合而為一體,別有一種濃重的江南水鄉的韻味。 見山樓因登樓可見園中土山,故名。樓西短廊接倚玉軒。出軒向南,有橋一座,名"小飛虹"。橋上有走廊,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
香洲是一組造型優美的建築,西而最高處是一座二層樓閣,叫澄觀樓。東面是一個三面而透空的茶亭,澄觀樓與茶亭之間一個較低矮的連接部分就是正廳香洲。香洲的三面環以池水,從北面望去很像一艘泊岸的畫舫樓船。中國古典園林中,以船舫為題進行造景的並不鮮見,如北京頤和園與蘇州獅子林里的石舫。但拙政園的香洲一景,卻用了寫意的處理手法,貴在似像非像之間。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是拙政園西部的主建築。這座建築,四角帶有耳室,中間銀杏木雕刻的玻璃屏風,把整個廳堂一分為二。南為曼陀羅花館,北為州六鴛鴦館。從前這里是園主宴會的和觀看崑曲之處。館之東有六角宜兩亭。從亭上可以俯瞰中、西、兩園景色,同時,鄰近的花影、曲廊、水池、山石也一一映人眼簾,故以為名。館之南有八角形塔影亭。此亭建在池心,影子倒映在水裡宛如亭亭一塔。
留聽閣在卅六鴛鴦館西北,閣內有雕刻成雲龍圖案的楠木落地罩和螺鈾雕漆屏風等,雕刻極其精巧。西園的北半部池水環抱著島嶼,島上有浮翠閣、與誰同坐軒、倒影樓、波形走廊等不同形式的園林建築,景緻豐富多采。
3、網師園位於蘇州城南十全街,佔地僅0.54公頃,始建於南宋,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至乾隆年間,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造園,因面臨王四巷(即今闊街頭巷),便取諧音而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又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評價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行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雲水相忘之樂。柳子厚所謂『奧如曠如』者,殆兼得之矣。」民國年間,軍閥張作霖以此園作為禮物送給他的老師張鈞鑾,後來主人居於北國,網師園就租給了書法家葉恭綽和張大千兄弟倆。
網師是漁夫、漁翁的意思。網師園是蘇州最小的園林,佔地僅0.53公頃,但園內山池廳堂布局緊湊。東部住宅區正門在闊家頭巷,是封建官僚中型住宅的代表作,大門照牆內盤槐當前,並設有東西巷門。大門額枋前面置有;閥閱(門簪),作圓柱形,其端為葵花裝飾,左右兩旁置有砷石(抱鼓石),這是顯貴的門第形式。從南到北,有轎廳、大廳和內廳等三進高敞的屋字,裝修得精工雅潔。 園中有景點小山叢桂軒、樵風徑、月到來亭、殿春移。
小山叢桂軒是園中主要建築,取《楚辭·小山招隱》「桂樹叢生山之阿」和北朝散文家庾信《枯樹賦》「小山則叢桂留人」句意為名。
樵風徑在水閣西側,為一條高低蜿蜒的爬山走廊,取意於宋之門問詩句:「歸舟何慮晚,日暮有樵風」和杜牧詩句:「陶潛宮罷酒瓶空,門掩楊花一徑風」。 月到來亭循樵風徑北行可至月到來亭。取唐代文學家韓愈詩句「晚色將秋至,長風送月來」為名。亭中懸大鏡一面,鏡中之景與鏡外之景交相映襯,別有韻味。亭北有看松讀畫軒。內部陳設精雅,當年是主人的書房。軒東側為竹外一枝軒,軒名取宋代大詩人蘇拭「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詩意。水池北岸偏東有集虛齋和五峰書屋,是一組樓閣建築,登上小樓遠眺,小園之景盡收眼底。
殿春移西部內園,佔地一畝,園中有屋字、亭廊、泉石、花草,集中體現了蘇州庭院布置的匠心,取得了園中有園、景外有景的藝術效果。從看松讀畫軒那一排花樹掩映的鏤窗花牆中望出去,只見一片精巧閑靜,古樸幽雅的景緻,這就是殿春移。殿春移有精巧雅緻的書齋兩間,裝飾古樸無華。齋後小天井裡壘置山石,種植梅、竹、芭蕉,透過一個個鏤空花窗,構成一幅幅畫圖,美不勝收。
4、寄暢園位於惠山橫街,毗鄰錫山和惠山寺,面積15畝。明正德中1506—1520年,秦*以惠山寺僧舍改作別業,萬曆時,園再傳至秦耀,理荒雜草,變造陵谷,列十二景,借王羲之詩意,改名寄暢園。明末清初,園曾分割。清順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孫將其合並,並加改築,延請造園名家張欽掇山理水,疏泉立石,園景益勝。康熙、乾隆兩帝各六次南巡,必到此園,乾隆仿此園於頤和園中建「惠山園」(諧趣園)咸豐同治年間,寄暢園多數建築毀於兵火,後稍作補茸。1952年秦氏後裔將私園獻給國家,即作保護性修復;又將園西南角建於雍正時之貞節祠劃入園中,後陸續重修園內景點。
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假山依惠山東麓山脈作余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水流注其中,潺潺有聲,園內大樹參天,竹影婆婆,蒼涼廓落,古樸清幽,經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山水,洗練的建築,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各,屬山麓別墅園林。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豫園位於上海市南市區,佔地2萬多平方米,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從1559年至1577年建造完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因是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為孝敬父母而造,取意於「愉悅雙親,頤養天年」,故起名為「豫園」。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時,豫園點春堂曾作為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豫園曾被譽為「奇秀甲於東南」,是一座揉和了我國明、清兩代園林藝術的名園,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一進園門,迎面的建築是三穗堂,抬頭仰望,「城市山林」的四字匾額,形象的反映了豫園所處的環境:周圍是喧鬧繁華的都市,園內則充滿了山林野趣。穿過仰山堂,一座大假山隔池相望。山高12米左右,是用2000噸武康黃石堆疊而成,迂迴曲折,氣勢磅礴。豫園的圍牆,是由蜿蜒起伏的五條龍所組成的,龍頭高昂,造型精緻,栩栩如生,有吞雲吐霧的氣勢。這兩條龍,龍頭相對,中間有一顆珠,被稱為「二龍搶珠」。
豫園內園系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建,全園面積僅2畝許,但山石池沼、大廳堂室、亭軒樓台一應俱全,花牆小廊,布置得宜,益使小園曲折迂迴,疏密有致。內園還新建有古戲台一座。「點春堂」,因宋代文豪蘇東坡的詩句「翠點春妍」而得名,「點春」在這里暗喻點看喜歡的戲曲和演員的意思,因為對面就是一座大戲台。「點春堂」曾是太平天國時期上海小刀會起義軍的指揮所。
「玉華堂」前,臨水而立的有三座石峰,中間一座,便是著名的「玉玲瓏」它與蘇州留園的「瑞雲峰」,杭州花圃的「皺雲峰」合稱為江南園林的三大名石,它高3.3米,石上有72個孔洞,從下面燒一燭香,上面會孔孔冒煙,從上面澆一盆水,下面又會洞洞流泉,相傳是宋代花石綱的流散物,至今立在這里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豫園的圍牆,上飾游龍蜿蜒起伏,把園林30多畝的地方分隔成不同的景區,以虛隔作幛景,似隔非隔透出園林豐富的景層,成為豫園內一大特色。 園外商肆櫛比,中國著名的豫園小商品市場就在這里,與園林建築渾然一體。毗鄰豫園的城隍廟,原為一座古廟,光緒年間,在廟前後逐漸聚集了不少江湖藝人,加上附近開設有不少茶館、食肆,這一帶變得異常熱鬧,極富地方色彩。
6、綺園位於浙江省海鹽縣武原鎮花園弄。綺園原為「馮氏花園」,為江南典型私家園林風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園主馮纘齋於此建宅三進,次年馮纘齋綜合其岳父黃燮清經營的明代故園拙宜園、硯園兩廢園之精華,在自己住宅「馮三樂堂」後闢地修建園林,建成了現在的綺園。成為浙江園林中的一顆名珠。
綺園佔地一萬平方米,水面約兩千平方米,樹木遮蓋面積達七千平方米,整個園林幾乎為綠樹所覆蓋,園內樹木近千株。其中古樹名木四十餘株,均經數百年風雨。樹木有聳立於山巔,有靜障於山谷,有展翅於山崖,有俯仰於水畔。還有小竹叢叢,以及攀附高樹的藤蔓,蒙絡搖綴,翠蓋如雲。
整個園林的建造,妙用了「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疊山理水園論。其特點是以樹木山池為主,略點綴建築,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近;園自成一區,不附屬於住宅區;用大面積水域,以聚為主,散為輔,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大假山前後皆有丘壑,與蘇州園林因面積小而略其背面的做法不同。園從西側入口,中建花廳,前架曲橋,隔池築假山,水繞廳東流向北,布局與蘇州拙政園相近,水穿洞至後部大池。園內有潭影九曲、蝶來滴翠、晨曦罨畫、海月小隱、古藤盤雲、幽谷聽琴、風荷夕照、美人照鏡、百鳥鳴春、泥香三樂等景點。其游徑有山洞、岸道、飛梁、小船及低於地面的隧道等組成,構成了復雜的迷境,為江南園林所僅見。園內假山分成前、中、後三區,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詩境。園內建築「潭影軒」、「小隱亭」、「滴翠亭」、「風荷軒」為建園點綴,更為遊人提供休憩之處。園內小橋有九曲橋、四劍橋、罨畫橋聯結山水,更構成獨立的景緻。如四劍橋由三跨石板構成,為我國園林橋景的孤例,罨畫橋為石拱橋,將園中湖水分為兩界,拱旁有聯「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與周邊景物構成如詩畫境。園南為住宅「三樂堂」,為白牆黑瓦七樓七底的典型江南民居,與園林相得益彰。
7、清暉園,位於順德市大良鎮清暉路,與佛山樑園、番禺余蔭山房、東莞可園,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園,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園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清乾隆年間,為進士龍應時購得。其後,經龍氏數代精心營建,至民國初年,格局始臻定型。近年來,順德市委市政府對清暉園進行了大規模修繕,面積為2.2萬多平方米, 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景換,兼備嶺南建築與江南園林之特色。 園內水木清華,景緻幽雅,碧水、綠樹、石山、小橋與亭台樓閣交互融合,造型構築別具匠心,花卉果木蔥籠滿目,藝術精品俯仰即拾,集建 築、園林、雕刻、詩畫、灰雕等藝術於一體,凸顯出我國古園林「雄、奇、 險、幽、秀」的特點。其主要景點有船廳、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惜陰書屋、竹苑、斗洞、筆生花館、歸寄廬、小蓬瀛、紅蕖書屋、鳳來峰、讀雲軒、沐英澗、留芬閣等。
8、古蓮花池位於保定市中心,是一座以環水築榭為顯著特點,兼有中國南北園林之美的古典園林。總面積2.4萬平方米,池水面積7900多平方米,盛夏時節荷花滿塘,故名蓮花池。
古蓮花池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十大名園之一。園林內主要有水東樓、藻詠廳、君子長生館、響琴榭和高芬軒、寒綠軒及臨漪亭、觀瀾亭等建築。秀麗的宛虹橋、曲橋和元代建的白玉橋,參差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間,構成了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園景布局嚴謹,錯落有序,幽雅別致,素有"城市蓬萊"之譽和"小西湖"之稱。
蓮花池的"古"源於其悠久的歷史。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汝南王張柔重建保州城時始建,明清兩代都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維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於此建蓮池書院和行宮,乾隆、嘉慶、光緒、慈禧等出巡途經保定均在此小住。乾隆帝曾多次來這里並賦詩贊美蓮池。1921年,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親書了"古蓮花池"橫匾,該名沿用至今。
9、歷史上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佔地5200餘畝(350公頃),有著名景群上百處。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禎(雍正)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後,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規模建設。到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鼎盛,是圓明園建設的高潮,以傾國之力,空前的規模擴建圓明園,以後又經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的續建,5個皇帝前後經過151年將其建成。役使無數能工巧匠,費銀億萬建造經營而成。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造園藝術,精美的建築和豐富的文化收藏聞名於世。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世界園林的典範」。
全盛時佔地5200多畝,周長十多公里。然而不幸的是,這座名園於1860年10月被英法聯軍動掠焚毀,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慘痛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後,將圓明園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經過多年整修,遺址公署已初具規模,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復,再現了山水相依、煙水迷離的江南景緻。園內有數十萬株樹木,復建的少量園林建築重現昔日光彩,一些重要遺址得到保護整修,形成了以西洋樓為代表的宏大遺址群落。
10、個園坐落在江蘇省揚州市郊的東關街,前身是清初的壽芝園。嘉慶、道光年間,兩淮鹽商黃至筠購得此園並加以改建,因園內種竹千桿,因竹葉形如「個」字,故名。「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是以竹石為主體,以分峰用石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傳出於康熙年間著名畫家石濤之手。前人謂「掇山由繪事而來」,是園掇山頗饒畫理,在似與不似之間,引人無限遐想。園內山峰挺拔,氣勢磅礴,給人以假山真味之感。園中有宜雨軒、抱山樓、拂雲亭、住秋閣、透月軒等建築,與假山水池交相輝映,配以古樹名木,更顯古樸典雅。個園運用不同的石頭,分別表現春夏秋冬景色,號稱「四季假山」。有春季的山林,夏天的荷塘,秋日的殘陽,隆冬的雪獅,無不形象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