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有多少種文字
中國有約30種文字。包括中文、西夏文、彝文、東巴文、水書、藏文、蒙古文等。
1、中文:是中國的語言文字。特指漢族的語言文字,即漢語和漢字。在漢字文化圈和海外華人社區中,中文也被稱為華文、漢文。
2、西夏文: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記錄西夏黨項族語言的文字。
3、彝文:彝文指的是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彝族人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韙書」。
4、東巴文:東巴文是一種居於西藏東部及雲南省北部的少數民族納西族所使用的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象形文字。
5、水書:水族的文字,水族語言稱其為「泐睢」。主要用來記載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等文化信息。
6、藏文:指藏族使用的藏語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適用地區主要有:中國境內的藏族人,以及尼泊爾、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內的一部分人。
7、蒙古文:蒙古文指蒙古文字,用來書寫蒙古語的文字,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蒙古族通用的回鶻(古維吾爾)式蒙古文,以及蒙古國主要使用的西里爾蒙古文。
2. 中國 印章的種類
印章種類繁多,基本上可分為官印和私印兩類。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不僅名稱不同,形狀、大小、印文、紐式也有差異。印章由皇家頒發,代表權力,以區別官階和顯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紐。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統稱。私印體制復雜,可以從字意,文字安排,製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構成形式上分成各種類別。
1.從字義上分有:
姓名字型大小印:印紋刻人姓名,表字或號。漢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無「印」字者即字印。字印自唐宋後始以朱文二字為正格,也有於姓下加「氏」字的。現代人也有刻筆名的,也屬此類。
齋館印:古人常為自己的居室,書齋命名,並常以之製成印章。唐李沁有「端居室」一印,約為此類印章的最早者。
書簡印:印文在姓名後加「啟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謹封」,「頓首」者。此種印專用於書簡往來。
收藏鑒賞印:此種印多用於鈐蓋書畫文物之用。它興於唐而勝於宋。唐太宗有「貞觀」,玄宗有「開元」,宋徽宗有「宣和」,皆用於御藏書畫。收藏類印多加「收藏」,「珍藏」,「藏書」,「藏畫」,「珍玩」,「密玩」,「圖書」等字樣。鑒賞類多加「鑒賞」,「珍賞」,「清賞」,「心賞」,「過目」,「眼福」等字樣。校訂類印多加「校訂」,「考定」,「審定」,「鑒定」,「甑定」等字樣。
吉語印:印文刻吉祥的語言。如漢印中常見的「大利」,「日利」,「大幸」,「長樂」,「長幸」,「長富」,「宜子孫」,「長康壽」,「永安寧」,「日入千石」,「日利千萬」等,皆屬此類。秦代小璽有作「擾態?疾除,永康休,萬壽寧」。也有在姓名上下附加吉語者,多見於漢代兩面印中。
成語印:屬於閑章之類。印文刻以成語、詩詞,或牢騷、風月、佛道等語,一般鈐蓋在書畫上。成語印盛行於宋元,傳賈似道有「賢者而後樂此」,文嘉有「肇錫余以嘉名」,文彭有「竊比於我老彭」,皆《離騷》中語,令忍忍俊不禁。成語入印是從秦漢吉語印演變而來的,隨一時游戲,然當求其雋永篤雅,不能信手臆造。
肖形印:也稱「象形印」,「圖案印」,刻有圖案印章的統稱。古代的肖形印,一緩沒源般刻有人物,動物等的圖象,取材多樣,有龍、鳳、虎、犬、馬、魚、鳥等,以古樸取勝。肖形印多白文,有的純圖畫,有的加有文字,漢印中多有於姓名四周附以龍虎,或「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署押印:也稱「花押印」,系雕刻花寫姓名的所簽之押,使人不易摹仿,因作為取信的憑記。這種印信,始於宋代,一般沒有外框。元代盛行的多為長方形,一般上刻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又稱「元押」,「元戳」。
2.從文字安排上分有:
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間印、迴文印
3.從製作方法上分有:
鑄印、鑿印、琢印、噴察轎印
4.從治印材料上分有:
金印、玉印、銀印、銅印、鐵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人尚有木質印、塑料印、有機玻璃印等。
5.從構成形式上分有:
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
3. 什麼是中國印它的產生 歷史 製作材料 外觀 分類 價值 用途 製作過程 是什麼
中國印(篆刻),連同書法、繪畫、詩歌並稱中國四大傳統藝術。
如果以字釋意,「印」字的左半部是個「爪」字,即手,右半部是個「節」字,就是符節,也就是憑證,合起來就是手持符節,代表誠信。
至於中國印產生於何時、何地,在怎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幾千年來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從最早富有神奇色彩的傳說到近代具有科學精神的理論探討,漸漸演繹出一個漫長的認知過程。
中國印的民間和神話傳說
關於中國印的起源,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文字記載是在漢代編寫的緯書《春秋運斗樞》和《春秋合誠圖》。《春秋運斗樞》說:「黃帝時,黃龍負圖,中有璽者,文曰『天王符璽』。」《春秋合誠圖》描繪的更是繪聲繪色:「堯坐舟中與太尉舜臨觀,鳳凰負圖授堯,圖以赤玉為匣,長三尺八寸,厚三寸,黃玉檢,白玉繩,封兩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璽』。
上述兩種說法,顯然把中國印的起源歸之於神靈的創造與賜予了,今天看來當然是十分幼稚和荒謬的,但在我國古代,由於社會和文明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人們對於許多問題都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解釋,所以這樣的說法大家還是篤信不移。
此外,還有把中國印說成是起源於殷墟甲骨的契書和青銅鑄造的銘文,這就比較現實一些。把中國印與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的刻制聯系起來加以分析,是不無道理的,因為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和中國印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從材料的製作、鐫刻一直到書法藝術的表現,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可以這樣說,沒有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就沒有中國印。但這僅表明它們之間的聯系,卻沒有闡明作為一種獨立形式出現的中國印究竟是怎樣產生的。此外,還有諸如中國印起源於「徵識圖騰」,起源於「宗教」,起源於「生殖崇拜」和「勞動工具」等諸說,它們都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此問題。
中國印應該產生於古代制陶
考古證明,中國陶器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有八千多年歷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製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籃條或繩子,接著用泥塗在模子里,待半干後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籃或繩的印紋。受如此印紋的啟示,先民們後來直接在陶拍上刻紋飾。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彌合泥坯裂縫的簡單工具,其上雕紋飾之後,就成為我國裝飾圖案和中國印藝術的淵源,陶經即由此脫胎而出。陶璽應該有兩種涵義。其一指璽印的質地為陶,由粘土的混合物經成型、乾燥、燒結而成;其二指用以戳壓泥陶上文字或徽記的經印。這些文字或徽記往往是器物主人或家族的名稱或標記。
最早的中國印是印璽,是私有制出現以後的產物,印璽的形成與貨物、與屬於私有財產的奴隸密切相關。《後漢書•祭祀志》指出:「三皇無文,結繩以治,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然猶未有金玉銀銅之器也。」「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詐偽」、「奸萌」顯然是私有制出現後的詐騙、冒認、偷盜、侵奪等不正當的行為。因此,能在器物上戳壓記號,以證明物歸誰主的中國印便應運而生。殷商時代的經印就僅僅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到了西周,隨著「工商食宮」為特徵的商品經濟(即工匠和商賈都是貴族的奴僕,他們主要為封建領土貴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從事工商活動。由於商品經濟不發展,當時獨立經營的手工業和商業極少)的出現,璽印躋身於符節一類行列,才有了憑信的作用。
中國印的種類發展歷程
1.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中國印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中國印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仍不能辨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物圖案。
2.秦印
秦印指的是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流行的中國印,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文字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3.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尤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中國印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
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4.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5.將軍印
將軍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種。這些中國印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又稱"急就章"。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後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通都不稱"印"而叫做"章",這是軍印的一大特點。
6.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製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7.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的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8.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間的印式在漢印中很見巧思,據說起自東漢。它的方式極為多樣,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數均可靈活變化不受局限。這里例舉的數印就可見一斑。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為私印,未見用於官印。
9.字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起於東漢,盛行於魏晉六朝,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進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懷子的形狀。也有套進一方兩印成一組三方的。在一方中國印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見。
10.六面印
傳世六面印實物較少。這種呈"凸"字形的中國印,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帶而佩,鼻端作一小印,連同其餘五個印面故稱六面印。傳世六面印的一種典型風格為帶邊白文,每字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豎筆多引長下垂,末端尖細,猶如懸針,所以有"懸針篆"的俗名。這種風格雖然尚有筆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處,但很容易流於庸俗,遠不及漢印的相茂,故歷來篆刻家只偶一為之。
11.繆篆印
繆篆印及與它相近的鳥早蟲書均是漢印的「美術字」,前者屈曲回繞,後者則在基礎上加上了魚形鳥頭等裝飾。這種文字最早多見於古代的兵器上或樂器的鍾上,有的還依文字的筆劃嵌以金絲,很有獨特的風格。鳥蟲書印只見於私印,以白文為多。
12.雜形璽
戰國以來的中國印中,雜形璽也是甚為別致的一類。其式樣沒有定例,大小從數寸至數分不等,變化極為豐富,除了方圓長寬更有凹凸形印、方、圓、三角合印,二圓三圓聯珠以及三葉分展狀等,朱白都有,不勝枚舉。雜形璽因其獨特的諧趣與官印的庄嚴、沉著的要求不同,故只用於私印。
13.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和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祥的四靈入印,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14.成語印
成語印自戰國開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語達百餘種。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萬"、"出入大吉"等,成語字數不等,自一、二字始,多達二十字,其用途多為表示吉祥之用。
15.花押印
花押印又稱"押字",興於宋,盛於元,故又稱"元押"。元押多為長方,一般上刻楷書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從實用意義上說歷代中國印大都有防奸辨偽的作用,作為個人任意書寫,變化出來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種文字,只作為個人專用記號),自然就更難以摹仿而達到防偽的效果,因而這種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
16.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中國印,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的乾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范圍。
17.鈕制
古代的璽印大多有鈕,以使在鈕上穿孔系綬,系在腰帶上,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漢代開始,以龜、駝、馬等印鈕來分別帝王百官。例如高級官史使用龜鈕、駝鈕、蛇鈕則是漢魏晉時授與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見的鈕制。歷代鈕制形式為豐富,其中以壇鈕、鼻鈕、復斗鈕為最常見,現將部分鈕制列舉於右,以見一斑。
18.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並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並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於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革命文物。
19.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中國印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中國印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級作用,為書畫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末明初的書畫家趙孟罘對篆刻藝術人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圓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圓朱文"的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20.兄弟民族文字的中國印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也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尚不認識。
21.今體字中國印
在漢字書法中,篆書由於具備很強的裝飾性成為中國印藝術的主體至今不衰。但秦漢以後,隨著書體的演變篆書已不是其使用的唯一的書體。除了唐宋的隸楷中國印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晉時代就出現了隸楷入印的先例。清以來的篆刻家亦好嘗試以今體(隸、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們認識到,中國印藝術的體現並不限於某一書體的使用,關鍵在於章法、書法、刀法的高度運用能力。
22.收集印、齋館印、閑章
中國印發展到了唐宋兩代,作為欣賞藝術的一支日益發展。用以收藏、鑒賞、校訂的專用印記開始出現。鈐之於書畫藏品,種類繁多。"齋館印"是以文人書房、住室的雅稱刻制的中國印,如"樓、閣、館、巢、院、齋、軒、堂"不勝枚舉,其實許多有名無實的,只不過是知識分子思想性靈的表現方式罷了。閑章源出古代吉語印,這些以詩文、成語、名言、俗諺入印的作品,進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單純的鐫刻官職,名號的實用藝術,發展成為獨立的具有文學含義的欣賞藝術、與詩文書畫交相輝映。
隨著中國2008年北京奧運會申辦成功,「中國印」也隨之名聲遠播,而且日漸成為社會經濟和文化交流中一種時尚的禮品,代表著誠信、祝福、尊重、情意和約定,許多外國人也開始用中文名字並刻制自己的中國印,相信隨著奧運會的到來,中國印的影響將會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得到進一步的體現。
4. 中國收藏印章有多少個
中國收藏嘩虧印章有5000萬人。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中國收藏印章有5000萬人擁有,中國印章文化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燃虛,應該說每一方收藏級印章的背後都有著自己的故皮蘆燃事。
5. 湖南新化的文印產業佔全國80%市場份額,湖南文印幫是如何做到的呢
如今,從事文印行業的湖南新化洋溪人數以萬計,並由單一的機械列印機、速印機維修,轉變為全方位的數碼、嫌坦電腦敗敏辦公、圖文服務與設備銷售一條龍。進貨渠道還拓展到了港、澳、台地區和日本。不管是大城市如北、上、廣、深,還是大漠邊陲如疆、藏、滇、黑,更遑論本省的大小城市,湖南新化洋溪的文印大軍,無處不在。大多數大學附近,都能找到幾家湖南新化洋溪人開的打字鋪;大多數城市甚至縣城,都能找到幾家湖南新化人開的廣告圖文店。全國80%以上的市場佔有率,100億元以上的總收入,讓湖南新化人稱雄在全國文印和辦公耗材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縣級以上地區從事文印行業的人員至少80%來自新化,佔領全國80%以上市場份額,年產值過百億元,成為推動新化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6. 印章的發展概況,從隋唐到明清。
(1)春秋戰國時期的印章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在激烈變化的社會、政治、經濟活動中,需要使用信物憑證。印章的製作要經過復雜的契刻、冶鑄工藝,因而使用印章較之簽字畫押更難於復制模仿,更具有可信性,能起防奸辨偽的作用。因而作為憑信用具和權力象徵的職能受到社會公認。譽段此當時中央王室給各諸侯國的國書,各諸侯國之間乃至民間交往簽訂各種契約,都鈐蓋印章作為盟守信約的信物憑證。印章還是權力的象徵物,各級權力機構在發布政令、宣布政策法令時也以印章作為權威信物昭示於眾。政府任命官吏也要授予印章,作為委託行使職權的證明,類似後世的委任狀。官吏們受印後,在公務活動中便須把印章佩帶在身,作為職務級別的標志物。在經濟活動中,印章被作為徵收稅收、管理關市、檢驗商品、統轄、禁止違禁物品流通市場的標志。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日庚都卒車馬」印,即是烙馬印。其體積比一般印章大幾倍,就是用火加熱後在馬匹上烙制編號歸屬標記用的。現代各國管理軍馬仍在沿用這一作法。印章也應用於製造業的商品標志。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陶器、漆器上就有用印章模印生產廠商名號的。如1954年在鄭州白家莊發現的陶文,有刻劃壓印的姓氏、里名、紀年文字。可能是制陶工匠的姓名、廠址或銷售地、生產年代的印記。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漆器上有「咸亭」、「安亭」、「許市」等印文,用以表明漆器的產銷地點。
春秋戰國時代的印章,因用銅鑄造,使用時按在泥上,稱為「鈢」〔xi喜〕或「□」〔xi喜〕。後世發現這一時代的印章,因歷史久遠統稱為古鈢。古缽無論是鑄文為職務的官印,或私人姓名印、吉語印或圖案肖形印,形制都比較小,因而又稱「戰國小鈢」。古鈢形狀各式各樣,除常見的方形外,也有圓形、長方形、矩形等形制。印背鑄紐,以鼻形紐最多。各種紐式均有穿孔,供穿系佩帶。戰國時官印由各級官員佩帶在身,蘇秦號稱佩六國相印。官印隨身佩帶的習俗一直延續到魏晉以前。據《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記,張耳與趙王歇被秦軍圍在巨鹿,陳余按兵不救。諸侯軍解巨鹿圍後,張耳怨責陳余,陳當即解下印綬交張耳,張開始驚愕,俄頃乃悟,隨後佩帶在身,表明接受了陳余的引咎辭職。根據史書記載,漢代皇帝的鈢印也是隨身佩帶的。《漢書·霍光傳》載,漢昭帝死後,霍光等建議立昌邑王的兒子賀繼位,不久發現賀淫亂無能,群臣不得已建議皇太後廢黜新皇帝。他們把昌邑王賀叫來,宣讀了皇太後的詔書,隨即解下他身上佩帶的璽印,奉給太後,一場換代的改組活動便完成了。當時一般士人也把印章當作裝飾品和吉祥物佩帶在身。死後隨葬。同印章一起佩帶的還有玉石牙角製作的環、璜、□〔xi戲〕等,走起路來,叮當作響,被當作象徵節操高尚的儒雅風度。
古鈢的印文除少數是在鑄好的銅印上鑿刻白文印外,大多是鑄造的。其工藝程序與製造青銅器相似,需經刻模、制模、澆鑄等工序。刻模時保留印文字體實線,刻去印底,待翻模後即鑄出了朱文印;白文印即是在制模時刻去印文實線,印文凹於印面。在刻模時白文印工藝較朱文印便捷,因之古鈢中以白文印為多。春秋戰國的青銅鑄造工藝已發展到成熟階段,印章的製作工藝大多慶迅極為精美。
古鈢印文,因各國割據,文字體貌不盡相同,稱為六國古文,屬於大篆體系的篆文。較之鍾鼎文,筆畫圓曲宛轉,結體追求象形的圖畫意味,自然生動,富於動態美和節奏感。以這種崇尚變化的文字入印,在布局上又常常靈活地增減筆畫,移易偏旁,安排印文也無拘無束,善作活潑的穿插,形成空靈奇險的藝術風貌。創造出許多富於藝術意象的篆刻作品。古缽的製作工藝精美、功燃虧能多樣、形制豐富,在篆刻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標志著中國篆刻藝術的第一個發展高峰。古缽在藝術上的成就,為明清以來印壇仰慕,對篆刻藝術民族傳統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戰國 平陰都司徒
(2)秦漢魏晉時期的印章
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封建大帝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採取了推動統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典章制度方面,改變商周以祭祀禮儀中使用禮器——鼎作為王權象徵的傳統作法,代之以鑄造印章。在制定典章制度時,對印章的名稱、使用材料、形制、印紐式樣等,都作了嚴格的等級序列規范。規定皇帝使用的印章用楚國的玉石雕刻,稱為「璽」,官員人等的印章稱「印」、「章」。還設置了稱為「符節合丞」的專門機構,監管印璽制度的實施,嚴禁逾制濫用。從此,皇帝用璽的制度為封建時代歷代王朝沿襲。皇帝的玉璽成為皇權交替、冊封的憑據和鎮國之寶。玉璽作為國之重器被禮敬珍藏,如漢昭帝時,「霍光博陸侯輔政,殿中嘗有怪,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取璽,郎不肯授。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光甚誼之,增郎秩二等。」《漢書》中這則記載,歌頌了一個管理璽印小官吏忠於職守的精神。他敢於拒絕執行上級不符法規規定的指令,冒著生命危險保衛國璽。使霍光受到震動,授予這個管印官吏提升二級的嘉獎。
喪失玉璽,即為亡國的象徵。西漢末,新莽篡政就是以奪取帝璽為標志的。「漢平帝崩,孺子未立,璽藏長樂宮。玉莽即位,請璽。太後元帝後王莽之姑不肯授,莽使安陽侯王舜論指,太後怒罵曰:『若自以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何用此璽?』」後來王莽又施加壓力,太後盛怒之下,將璽扔置地上。王莽得璽,完成了篡政的鬧劇(引自《文獻通考》)。南朝的陳叔寶也是抱著玉璽逃竄,宣告了陳朝的滅亡。沿至明清在修建紫禁城時,仍把存放玉璽的殿宇置於中軸線上太和殿後的顯要位置。窺測神器,成為顛覆王權的代稱。
秦代官員和百姓用的印章,形制與戰國古缽大致相像,仍以銅鑄居多,印紐式樣仍尚簡朴。私人印中出現了造型精美的龜形紐。除姓名印外,出現了以吉祥語句作印文,開後世以詩詞格言入印的先河。秦印在形式上的突出特徵是印面除邊框線外,又加「田」字形界格。低級官吏的章,只有正方形的一半,加「日」字形界格,稱為「半通印」。
秦印文體稱為摹印篆,較之大篆更為簡化、規整,與小篆結體相近,字形近方形,筆畫方中寓圓,運轉流暢,結體秀美奇峭,具有靈動活潑的氣勢。由於加用了田字形界格,使欹〔qi七〕斜生動富於變化的印文,在規整的界格內,形成了新的穩定和諧。秦印的印文除朱文、白文外又增添了朱白相間的新穎處理手法。一印之內,朱白互補,將筆畫繁簡懸殊的印文,通過刻底、留白的線條與塊面交錯,造成視覺上的平衡感,增添情趣,引人入勝。
漢代的典章制度,多沿秦制。漢初的印章形制式樣仍保留秦代印章的特點,並在制度上作了進一步的規定。據東漢衛宏著《漢舊儀》記載,漢代皇帝有六璽,都用價值昂貴的白玉製成,雕刻蟠龍、奔虎印紐。印文為:「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等。皇後的璽印與皇帝同制。1974年陝西咸陽一位中學生在上學的路上,發現了被埋在積土中的一方白玉印章,刻有「皇後之璽」的白文字樣。經考古部門考證,確認是與文獻記載相符的漢代皇後玉璽。《漢舊儀》中還記載,當時規定按官職的高低不同所用的印章分別稱「章」或「印」。私人印章則須在姓名之後加「私印」二字。同時對各等級印章的材質、紐式及印綬的顏色都有嚴密的規定。任命官吏以頒發印章為標志,類似現代任命書的作用。官員們也要把印章佩帶在身上,用以表明官階等級並示尊嚴。遇有要事即鈐印於封泥,作為行使權力的憑證。各級政府發布政令都要鈐加印章。漢私人印章,除姓名印,還有肖形印、吉語印。形式有兩面印、多面印和套印等。肖形印在印面上刻人與馬、牛、羊、駱駝等動物形象。還有以多面印的形式,刻出代表東西南北方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圖形的四靈圖案。各種動物形象造型誇張,富有浪漫色彩,呈現出漢代繪畫的藝術特色。
漢印文體稱為繆〔miao妙〕篆,是一種帶有隸書意向的篆體文字。字形方正,筆畫平直,結體勻稱工整。氣勢渾厚、明快,具有質朴自然、豐滿安定的美感。漢印中還有一些以蟲鳥篆入印的印章。蟲鳥篆是裝飾化的篆書,起止筆畫融合蟲鳥的形象。筆畫捲曲縈繞,運轉舒展靈動。蟲鳥為龍鳳的原型形態,以蟲鳥篆入印,代表龍鳳的祥瑞之徵,寄寓吉祥祝福。反映了人們追求安定幸福的美好願望。漢魏時期還有一種稱為懸針篆的印文,即在繆篆的基礎上,將垂直的筆畫加以誇張,使收尾筆形垂長,顯出尖銳的筆鋒。東漢時期的衡量器具上常採用這種篆體。
漢印多為鑄造白文,線條粗壯、均勻,稱為大白文、滿白文,加蓋泥封上,印文十分清晰、飽滿。後世鈐印紅印泥後,朱白對比鮮明,豐滿明快,非常醒目。此外還有不少鑿刻的印章,多是武將佩印。漢代戰事頻繁,在戰斗中往往急需增補新的軍事指揮官。給這些增補的將領頒發印綬,來不及從容鑄造,就由軍中刻印工匠們在預先鑄造的印坯上匆匆刊刻成印,故又稱為急就章。這類鑿印,多為較細的白文印。高級官員為兩鑿成文,印文結體比較規整;低級官員則為一鑿成文,具有隨意自然的氣質。急就章呈現的朴茂自然、不加修飾、拙中寓巧的印風,為後代的篆刻家們追摹。對後世篆刻藝術刀法的形成具有啟迪意義。
漢 陷陣司馬
漢代印章鑄造精美,尤其在篆刻藝術形式美方面,呈現與戰國古鈢迥然不同的藝術風貌。印文結體嚴謹莊重而又有縝密的構思變化,具有質朴壯美的審美情趣,為歷代篆刻家崇尚。後世許多篆刻家,特別是明清聲勢浩大的諸多篆刻藝術流派,無一不在秦漢印中吸取藝術營養,在繼承秦漢藝術成就上推陳出新,求得發展。秦漢印章與戰國古鈢在中國篆刻發展史上雙峰並峙,形成中華民族可資寶貴的文化財富,是篆刻藝術的寶庫。
古代的璽印都是鈐加在封泥上的。有大批的實物遺存可證。《淮南子·齊俗訓》:「若璽之抑填」,填即是指封泥。古代封泥是用來封緘書信和物品的。封物時,用繩索將物品捆紮後,在繩索的結節和繩的兩端加泥鈐印,封泥起了鎖封的作用,可以防止開啟包裝。封緘書信時,則把竹木簡牘加上木檢,用繩索扎緊。木檢上刻有方孔,把繩索兩端穿到方孔中,用泥封住方孔,鈐加印章。使木檢、繩索和封泥連為一體。最後在木檢上寫上收書人的姓名、地點,稱為「署檢」。用這種封緘方法可防止書信在輾轉投遞過程中被私拆泄密。
封泥的使用,據文獻資料載,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通行,從考古實物遺存看,漢代極為盛行。現已知在陝西、山東淄博發現漢封泥700餘枚,1920年在朝鮮平壤附近的樂浪遺址、1956年在湖南長沙河西嶽漢墓、1957年在呼和浩特漢古城遺址、1974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都出土了漢代的封泥,可見漢代使用封泥的地域十分遼闊。
東漢發明造紙術後,至南北朝時紙張的生產和使用已很普遍,逐漸取代竹木簡成為文房用品。封泥也漸漸廢弛。鈐蓋印章改在紙上用朱紅印色。《北齊書·陸法和傳》記載「上樑武帝書『朱印名上』」,這是紙張上使用印色的最早文獻記錄。在南齊、唐代傳世的法書、繪畫作品和新疆出土的文牘上也可見到墨色或硃色的印跡。
漢玉印 皇後之璽
封泥之制廢弛後,在地下沉睡了近千年。1822年(清道光二年)在四川、陝西等地發現封泥後,當時人都不明其為何物,曾定名為「印范」。直到1898年經清代學者劉鶚考證始定名為封泥,並徵信於文獻記載,使人們了解到唐代以前古璽印的使用習尚。
現代國際交往中使用火漆印封緘機密國書,海關驗放進出口貨物鈐加的鉛封,其作用和使用方法都與中國古代封泥很相像。不過這是源自歐洲中世紀的文化現象,是在中國封泥停止使用以後才興起的。
(3)唐宋遼金時期的印章
唐宋時代的印章制度,據文獻記載十分冗繁。對帝王、主要職官的印章規格、使用材料、印紐式樣以及印綬的顏色都有詳細的規定。武則天對秦始皇以皇帝印稱璽的定名問題提出質疑。她認定「璽」字與象徵死亡的「息」字同音,視為不祥。於公元694年(延載元年)改變皇帝璽印的印文「皇帝之璽」為「皇帝之寶」,並以印章尺寸的大小、厚薄作為等級尊卑的標志。最高級別的官印增大至55毫米左右,以下依次遞減,這樣唐宋時代的官印體積都較秦漢時代增大一至兩倍或更多。此外還規定官印一律用朱文,朱文又稱陽文,以附會乾坤陰陽之說,體現君權神授。實際上是由於造紙術發達後,書寫材料普遍採用紙張,鈐印方式已不同於先秦和漢代用封泥。封泥的拉力有限,印章體積過大,封泥容易損壞,同時鈐蓋印章改用印泥後,朱文也較白文鈐印在紙上的字跡清晰易辨。唐宋印章印面擴大容量增多,為了填充印面的空白,出現了對字體繁贅處理的現象,將筆畫少的字,加以屈曲盤繞,逐漸發展成字字皆用此法,形成一種書體,被稱為九疊篆。古代以九為極數,號稱九疊極言屈曲之繁,不是每一筆畫盤曲的確數。實際上唐宋九疊篆只是將字頭筆畫或豎畫寫成三四折。金代印章中偶有印文七折、八折之例。九疊篆筆畫繁瑣、板滯,缺乏藝術韻致,且難以辨識。由於符合封建統治者追求的繁褥、腫塞的所謂廟堂氣;結字難識又符合了防止偽造的要求,因此唐宋時期出現的九疊朱文印,一直被俟後的元、明、清王朝沿用作為官方用印的專用篆文。為顯示朝廷頒賜的聲威,九疊篆又稱尚方大篆。
唐宋時期官方印章增加了「以明所屬」的功能,即在宮廷收藏的書法、繪畫等藝術品上鈐加收藏印章。唐初就建立了宮廷收藏藝術品的機構,凡經皇帝看過的收藏品,都加蓋「貞觀」年號印章,作為內府收藏的記號。此後南唐、西蜀、北宋、南宋都相繼此制。南宋以後私人收藏也漸成風氣,收藏鑒賞印的形式也隨之增多,逐漸形成專門的印種。書畫收藏印的興起,造成印章與書畫作品的結合,不僅為篆刻藝術開拓了新的用途,還使印章創作,在追求與書畫藝術協調一致中,由完全以實用功能為主,轉為匠心經營的藝術創作,促使篆刻藝術別開生面。
唐宋時期私人用印章的實物遺存所見極少,只在同時期的文書、書畫作品上見到一些姓名印和齋堂名號印。如唐李泌的「端居室」、宋代米芾〔fu服〕的「楚國米芾」、「祝融之後」、「米姓之印」等等,為數不多。唐宋時代是中國文學藝術空前繁榮發展的時代,書法界接連涌現的一個個精於楷書、草書的大師,引起人們的驚羨、贊譽。他們的成就吸引了社會的關注。可是專習篆書的書法家卻寥若晨星,著名的篆書家只有李陽冰一人而已。印章藝術在隋唐至宋遼金的700年間,也處於同樣低落的狀態。
唐中書省之印
金副元帥之印
(4)元代的印章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後,宣布以國師八思制定的文字為元帝國的國書。仿效唐宋制度,為各級政權官員頒行印章時,均以八思巴文製作印文。受這種印風的影響,當時蒙古族貴族刻制私人印章,也以八思文的簽名字樣入印,作為憑證信用的專門符號。因而元代印章出現了一種很獨特的形式——「花押」。花押印皆朱文,印形以長方形居多,也有葫蘆形或琵琶形的。流行的印文款式是上面一個漢字楷書體姓氏字樣,下加一個簽名押文。因盛行於元代,又稱為元押。
八思巴文印或花押,只在元代官府、軍事將領和蒙古貴族間流行,文職官員及廣大漢族民眾仍沿用以篆書入印的印章。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fu斧〕(公元1254—1322年)在書法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精通篆籀〔zhou宙〕、隸、楷、行、草各種書體,以風格秀麗溫婉、流暢遒勁著稱。元代是文人畫形成的時代,文人畫追求詩、書、畫、印結合,流行在繪畫作品上加詩文題跋及鈐蓋作者姓名、字型大小、別號及詩詞格言印章。趙孟頫不屑於使用篆文書藝低劣的印章,自己設計了印文,求助於印工,鑄造成與自己書畫風格相協調的自用印。趙孟頫的篆書,吸收唐代李陽冰玉筯篆的特點,用筆圓潤、線條勻凈、風格秀逸。鑄成朱文印章,遒勁的朱文連著細紋印邊,形成疏朗空靈、妍美有致的藝術風格。由於趙孟頫是最早設計印章的書法家,後世的篆刻家往往尊他為篆刻家。他設計的朱文印的印文形式,被稱為圓朱文(或元朱文)。圓朱文印的藝術特徵,被當作篆刻藝術中典雅秀麗類型的印章模式,號稱「鐵線篆」,受到明清篆刻家的重視和師法。
元 蒙古文官印
趙孟頫還對古印作過譜錄,書名《印史》。同時代的吾丘衍對篆刻藝術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所著《學古編》是中國第一部專門論述篆刻藝術的專著,借鑒傳統畫論、書論和詩論評述了印章藝術的規律,從理論上促進了中國篆刻學的形成。
(5)明清時期的印章
1368年建立的漢族地主階級統治的明王朝和至1911年被推翻的滿族貴族建立的清王朝,先後統治中國達500多年。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劇烈變革的時期。
為了醫治在推翻元代統治戰亂中造成的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的局面,明初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生產的措施,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對外貿易也相應發達起來。經濟和手工業的發展造成城市的繁榮,全國除北京、南京之外,又出現了30多個新興的城市。進入清代,由於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加速了這些城市的開發和沿海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在這些城市裡,人文薈萃,文化發達,交通便利,為職業藝術家的產生創造了生存條件。篆刻藝術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明清時期的印章,形成實用與藝術功能分流的趨勢。注重實用價值的印章更為普及,經濟和社會交往的頻繁,使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需要以印章作為社會生活中的憑信用具,印章的社會需求量增大,加之資源豐富、價格低廉、便於製作的石質印材的發現,也為印章的普及提供了可能。以鐫刻印章為業的手工業行業應運而生。
明清時期的官印製作規格嚴謹。明代的印章制度極為完備,對各級官印的質地、書體都有明確規定。如皇室及各級政府的官印,用金、玉印材,鑄九疊文;將軍印用銅材,鑄柳葉篆;藩王印用玉材,鐫玉筯篆;監察御史用八疊文等。清代沿用明代印製,只是印文可根據印章頒行區域,相應採用漢、滿、蒙、藏幾種文字。以一印中並用漢滿兩種文字的官印為多。一般官印為長柄直鈕。藩王以上用印均雕刻精美的蟠龍鈕。官印的形制、印文設計及製作工藝都較宋元時期有較大的提高。
標志著明清篆刻藝術繁榮發展的是藝術印章。唐宋時期出現的書畫收藏鑒賞印,元代興起的文人畫詩、書、畫、印結合的主張,形成篆刻藝術與書法、繪畫藝術的結合。明清兩代書法、繪畫藝術的發展,也帶動篆刻藝術同步發展。明初畫家王冕(公元1287—1358年)首創以花乳石刻制印章,石質印材的發現為大批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文人、書法家、畫家參與篆刻創作提供了契機,篆刻不再只是手工業者鑄造的工藝產品,也不再局限於作為憑信用具,而成為篆刻家創造的藝術品,同時又是進入商品流通領域的文化商品。篆刻作品以商品的形式獲得社會承認和流傳,客觀上推動了篆刻藝術風格多樣化的形成。文字訓詁學和考古學的發展,又為篆刻家們提供了借鑒古代篆刻藝術傳統的有利條件。在經濟發達地區,篆刻家相對集中,他們師生相繼,師友交流,逐漸形成集中於某一地區的篆刻藝術流派。這些篆刻藝術流派的創始人,大多是藝術修養全面的書法家、畫家或詩人,各有「印外功夫」,在篆刻創作上追求標新立異,發展藝術個性。他們具有深厚的藝術功力,善於吸取古代藝術遺產的精華,形成獨特的藝術風貌。他們影響和帶動一批批追隨者,或在技藝上傳承,或在藝術上相互影響,推動了篆刻藝術的發展和提高。篆刻藝術流派紛呈的局面,使篆刻藝術在持續發展中,呈現絢麗多彩的藝術風貌。明清兩代篆刻藝術無論就創作規模、藝術成就、理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開創性的進展,把中國篆刻藝術推向成熟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