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最早國家是哪個朝代
1、自立朝代以來,夏朝為最早。
2、中國朝代順序如下:
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
秦、西楚,西漢、新朝、玄漢、東漢;
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
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北漢];
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3、為方便記憶,可以記誦朝代歌:
盤古開天神話傳, 三皇五帝數千年。
炎帝黃帝華夏祖, 堯舜禹王位讓賢。
夏商西周奴隸制, 東周列國變封建。
秦漢統一開疆域, 三國紛爭起戰亂。
西晉東晉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擴展。
五代十國鬧割據, 宋遼夏金歸大元。
明朝船隊下西洋, 清朝鎖國被破關。
民國內戰加外戰, 人民共和開新篇。
『貳』 中國最早的是哪個朝代
中國最早的朝代可能不是夏
浙江省考古所最近發布重大考古成果:歷經18個月,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根據城牆中出土的陶瓷碎片推測,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具體的建築年代,還有待於考古家的進一步研究才能確定。
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根據記者實地考察,這座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底部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聽說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比較堅實。 專程趕來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嚴文明教授這樣評價古城: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稱得上「中華第一城」。它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志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在浙江杭州市餘杭的良渚、瓶窯兩鎮。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玉器等1200多件。這幾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可以看出,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水平和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國」。
良渚古城的發現,專家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將改成良渚。
『叄』 中國是那個朝代擁有馬的
中國在西周時期就出現戰車,而戰橘燃車是需要馬匹拉動的,因此,估計在夏朝時期就擁有馬,但是稀少茄局,到了商朝,商人要做生意就要長途跋涉,因此馬匹慢慢得到繁殖,不過馬匹依然珍貴,可以說古代的馬就好比現在的轎圓納虛車一樣,是貴重之物……
『肆』 海上絲綢之路西漢時期最遠抵達哪裡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明代時期,“海上絲路”的南北航線在元明時期達到最大程度的交融。元明時期的中國,經濟中心在南方而政治中心在北方,相對先進的航海技術使得南北方之間的海運成為保證南方糧食、絲綢、瓷器等北上的重要運輸方式。在對外貿易上,明朝中期的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開創了中國遠洋航海的新時代。
清代時期
清代,由於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其間廣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惟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廣州海上絲綢大路貿易比唐、宋兩代獲得更大的發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環貿易,並且一直延續和保持到鴉片戰爭前夕而不衰。而這在清代的外貿史上也是重要的轉折點。進口商品中,鴉片逐漸占據了首位,並從原來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
『伍』 中國最早是哪個朝代的
中國最早是夏朝。
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
經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
中原地區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的夏朝時期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
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 。
『陸』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第一次到達非洲
中國歷史上到達非洲的最早記錄一般認為是鄭和下西洋,發生在明朝初年。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掘瞎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東非、紅海。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判稿空國使臣回國。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敬蘆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里、蘇門答刺、阿魯、滿刺加、甘巴里、幔八薩(今肯亞的蒙巴薩)。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