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老華僑,不同的荷蘭生存法
在鹿特丹,上世紀20年代就有中餐館,最的是中國樓,川菜在這里是比較流行的。但為了迎合本地人的口味,一些正規的中國菜按西方的某些方式作了些改動。和胡志光一樣,老華僑中的大多數都是從開餐館開始白手起家的。老華僑們大都認為:守住中餐館這塊陣地,無異於守住了華人在海外生存發展的大後方。這裡面的淵源要從華人到荷蘭的落地生根開始說起。
開中餐館起家的老華僑
第一次見到胡志光是在溫州,參加第xx屆世界溫州人大會,胡志光的座位在主席台上。前去采訪的我們通過名冊知道,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在海那邊的荷蘭已生活了近30年。他擁有中國護照,在歐洲大陸的華人圈,他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
胡志光的家在荷蘭的第4大城市烏特勒支,從首都阿姆斯特丹到那裡,走高速公路僅有40分鍾的車程。在市中心廣場的一角,有一家在當地有名的中餐館——向陽酒樓,老闆就是胡志光。這兩天由於餐廳對面的展覽中心沒有展覽,胡志光的生意比較冷清,其實他早已把餐廳的生意全權交給夫人打理,做了很多年的甩手掌櫃。
在阿姆斯特丹的市中心,有一個叫旅荷華僑總會的僑團組織,在這個荷蘭華僑經常聚會的場所里,胡志光擁有一間自己的辦公室。於是駕車往返於阿姆斯特丹和烏特勒支,成為胡志光幾乎每天都要做的功課。在荷蘭,華人社團有七八十個,華僑總會不僅是其中規模,也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47年的甌海同鄉會,胡志光曾是這個有著57年歷史的華僑組織的第7任會長。
在鹿特丹,上世紀20年代就有中餐館,最的是中國樓,川菜在這里是比較流行的。但為了迎合本地人的口味,一些正規的中國菜按西方的某些方式作了些改動。和胡志光一樣,老華僑中的大多數都是從開餐館開始白手起家的。老華僑們大都認為:守住中餐館這塊陣地,無異於守住了華人在海外生存發展的大後方。這裡面的淵源要從華人到荷蘭的落地生根開始說起。
從「花生人」到唐人街
1911年,荷蘭爆發了一次海員大罷工,*有關部門為了阻止罷工,即從英國的利物普、倫敦,召募了很多中國海員過來,那是中國人第一次大規模地登陸荷蘭。1918年,以海員為主的中國人在荷蘭達到了近4000人。在港口城市鹿特丹,第一個唐人街開始形成,並在1920年前後達到了繁華的頂峰。我們現在說中國人聚集的地方叫唐人街,實際上鹿特丹人說那個地方是china down,就是中國城。
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的到來,使荷蘭的海運事業受到沖擊,大批中國海員失業,很多人在生活沒有著落的情況下,逼出一個賣花生糖的事業:就是在胸前掛一個袋子,把花生糖放在袋裡,走街串巷地賣。那時中國人在當地有一個別稱,叫「花生人」。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花生糖沒有了市場,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了他們以中餐館謀生的日子。海員的告漏事業成為歷史,小販賣花生糖的事業也成為歷史,到戰後才開始發展起來餐館事業,真正發展和大發展是在上世紀50、60、70年代,尤其在70年代,是個較高速和大規模發展的時期,胡志光就是上世紀60年代移居襪虧爛荷蘭的大批中國人中的一員。
時光退回到1962年,21歲的胡志光告別祖國奔赴歐洲。那時身患肺結核的他,以為自己的這次遠行,也將是與祖國的永別,因為當時肺結核是一種不治之症。他的第一站是義大利。在當地親屬和華人的熱心資助下,他的病竟奇跡般的好了。6年後,胡志光到荷蘭與父親會合,並於1972年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份事業——向陽酒樓。
如今在荷蘭,像胡志光做的這樣的中餐館有2400多家。但胡志光告訴我們:其實從上世紀70年代末,唐人街最早建立的中餐館——中國樓被賣出之後,已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許多華人離開了唐人街,分散在荷蘭的各個角落。當年曾繁華喧囂的鹿特丹的唐人街,隨著華人們的散去,如今變成了一條安靜的小巷,匆匆而過的路人,已無人去關心一個民族曾經在這里經歷過的悲歡。
國家興旺使新一代華僑發展
這兩天,胡志光正為華人參加歐盟議員選舉的事情忙碌著。在擔任旅歐華僑總會會長期間,胡志光為辦報紙,搞聯誼,興辦中文學校和武館樂此不疲,卸任之後,憑著一股空宴熱情,他仍不取分文地工作著。胡志光說:因為當年無論是治病、尋親,還是後來的創業發展,他的每一步都得到了老一輩華僑們的扶助。一顆感恩的心,化作支持他投身僑團事業的動力。
如今在荷蘭,華僑興辦的中文學校有300多所,我們在那裡看到了其中的一所。這所學校是租來的,而且每周只租一天:從周一到周六,這里是荷蘭一所普通中學的校舍;周日,這里是熱愛中文的孩子們的天堂。學校只是象徵性地收取費用,而場地、師資,處處都是用錢的地方。對於這種費錢費時、完全義務的華僑工作,一般人感到難以理解,可胡志光有他自己的解釋:就是為了弘揚中國文化,增進我們的下一代對祖國的感情。
「你好」總部大廈的建築沉穩氣派,裝修用的大理石,是老闆吳洪剛從中國用集裝箱運過來的,大廈的設計和裝潢是絕對的大手筆,顯現出絕對的實力。1984年出國後,吳洪剛在荷蘭做了3年廚師,1987年開始創建「你好」集團公司。17年過去了,「你好」的業務范疇涉及花卉、家居、旅遊、房地產等各個領域,總資產超過4億元人民幣。他每個月最少去兩次中國,每年最少在天上飛30萬公里,在地上開車40萬公里。即使如此,50歲屬馬的他根本不覺得累。因為他屬馬,所以在他企業的擺設中,馬的造型很多,連辦公室里都有很多馬,包括地毯上也都是馬。吳洪剛說:因為馬有沖勁!
楊鴻,口音和作派都是地道極了的北京人,他用他的精明,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一手打造了他的速凍食品王國。在荷蘭他已經擁有了兩家工廠和6家食品專賣店。
陳長桂的帝國是窗簾製品。在歐洲,他是這個行業里響當當的巨無霸。從事業起步到今天擁有4家工廠,年銷售額達到1億5千萬元人民幣,陳長桂用了15年時間。他是1984年來這里,和其他華人一樣,他先從餐館起步。經過3年後到國內進行投資,利用國內優勢在歐洲取得發展,靠的是國內對他們的支持。現在這一代青年人,已經把經商掙錢的想法,同國內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我們的國家興旺發達,我們也可以發財了。
他們的名字永遠叫「中國」
新一代的移民們,跳出傳統的中餐業,在各個領域大展拳腳,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同時,他們沒忘記自己是龍的子孫。受老華僑們的影響,事業成功的年輕一代,也積極地參與當地華人的公益事業。
2004年春節,當地華人在新世紀里的一次集體亮相,轟動了荷蘭。在唐人街舉辦的華人大聯歡,不僅吸引了當地百姓,也吸引了荷蘭外長和各級政府官員親臨現場。整個活動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活動的組織者和出資者,正是移居荷蘭不足十年的年輕人楊鴻。
楊鴻當時的想法是:我們用什麼形式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回報呢?他覺得只有在支持華人的公益活動上做一些貢獻,才能了卻自己回報祖國的心願。從販賣花生糖的小販,到富甲一方的一代商人,沒有人可以否認:中國人在海外的命運,是同祖國的強弱興衰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在我們准備啟程回國時,胡志光和幾位華僑首領,帶我們到阿姆斯特丹去拜訪一位老人。據說當年第一面五星紅旗在荷蘭升起時,老人親眼見證了那一歷史時刻。他說:那時,在阿姆斯特丹的唐人街的僑界非常愛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成立,當時荷蘭政府還沒有正式承認新中國,荷蘭僑界——也就是在歐洲的華僑,第一個打出了五星紅旗,這在當時是很需要勇氣的。對這段歷史,荷蘭僑界始終引以為自豪:1952年10月1日,新中國3周年國慶時,在旅荷華僑總會的前身甌海同鄉會的倡導下,西歐大陸上第一面五星紅旗,在阿姆斯特丹上空迎著朝陽冉冉升起,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的有300人。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已魂歸故里。
胡志光說:我在中國生活31年,在這里生活將近40年,在我心中,永遠佔主導位置的是中國。樹高萬丈,落葉歸根。我打算著以後還是回到中國去。
㈡ 荷蘭長期居留可在中國停留多久
根據你取得的簽證類型,期限而定。
㈢ 荷蘭簡介
尼德蘭王國,簡稱尼德蘭因其北荷蘭省和南荷蘭省(Zuid-Holland)最為出名,故又稱荷蘭,是由尼德蘭、阿魯巴、庫拉索和荷屬聖馬丁4個構成國組成的君主立憲制的復合國,是以尼德蘭本土為核心的主權國家。荷蘭政府的權力僅限於國防、外交、國籍和引渡,除了上述權力以外,各構成國皆有完全的自主權和自治權。
荷蘭是世界有名的低地國家,本土設12個省,下設443個市鎮。首都設在阿姆斯特丹,但是其中央政府、國王居住辦公地、所有的政府機關與外國使館、最高法院唯拍禪和許多組織都在海牙。
國土總面積41864平方千米,位於歐洲西偏北部,是著名的亞歐大陸橋的歐洲始發指塵點,與德國、比利時接壤。
(3)荷蘭在中國能存活多久擴展閱讀:
荷蘭的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低平是荷蘭地形最突出的特點。全境為低地,四分之一的土地賀賣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面,除南部和東部有一些丘陵外,絕大部分地勢都很低。南部由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的三角洲連接而成。
氣候特徵
荷蘭位於北緯51°-54°之間,受大西洋暖流影響,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荷蘭沿海地區夏季平均氣溫為16℃,冬季平均氣溫為3℃。內陸地區夏季平均氣溫為17℃,冬季為2℃。6-8月份溫度為21~26℃。冬季陰雨多風,1月份平均溫度為1.7℃。荷蘭歷史上記載過的最低氣溫為-27.8℃,最高氣溫達到38.6℃。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荷蘭
㈣ 持有5年期荷蘭綠卡,在這幾年長期在中國有沒有影響回中國期間是不是像拿荷蘭護照的人,有時間限制
IND規定應該是一年內不能超過6個月的,但一般他們換卡時也不檢查你的護照的,看你運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