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陝西省介紹
陝西,簡稱陝或秦,也稱「三秦」,是中國的西北地區的一個省,省會西安市,位於中國內陸的腹地,屬於黃河中游和長江上游,地理坐標處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面積約21萬平方千米,人口3733萬,下轄10個地級市。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居於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樞紐。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陝原為界,原西由召公管轄,後人遂稱陝原以西為「陝西」。陝西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歷史上較長時期一直簡稱為「秦」。
陝西,猶如鑲嵌在中國西部腹地的一顆明珠,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是新亞歐大陸橋亞洲段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重慶8個省市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較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西部的區位之便。 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08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羌族等。 陝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嘉陵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陝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終南山、驪山、五台山(南五台)、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陝北榆林的紅鹼淖。 三秦大地在國家「山川秀美」工程的指引下,早已告別黃土漫天的時代,森林覆蓋率達41.42%,遠超很多西部省份,處處山清水碧,尤其是陝北黃土高原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堪稱「北方的江南」。 陝西,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三門峽陝縣境內)為界。 陝西省地跨中國西北和西南,古為雍州、梁州之地(陝北、關中屬雍州、陝南為梁州),又稱為三秦大地,縱貫南北,連通東西,位於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區,處於黃河中游和漢江中上游,歷史悠久,古老神秘。 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有人類誕生初期的西安藍田猿人,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發現地,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 秦嶺
從軒轅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後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里,這里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我國大地原點就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 全省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70公里,東西寬200至500公里名稱來源
陝西,這個名稱早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召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周公管轄。陝西因此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三秦大地
陝西南北狹長,由北向南可分為地理、歷史、文化、氣候、語言、人種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區:陝北、關中、陝南。由於陝西省超過1/3的面積和人口均位於秦嶺-淮河分界線以南,因此陝西省是中國真正意義上跨越南北的省份之一。陝西的境內的秦嶺被親切的稱謂父親山,渭河和漢江共為母親河。而朱䴉因為其分布地被稱為陝西的省鳥。陝西從北到南的延安、西安、安康被稱為「三安」,寓意三秦大地福泰安康。
塞外文化——陝北
陝北位於北山山脈以北。 榆林機場
陝北南部是黃土高原地區,北部是毛烏素沙漠地區。它位於「北山」以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92521.4平方公里。陝北是中國現代革命聖地。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過13年,留下了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陝北革命精神。 全市境內的革命文物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內的鳳凰山舊址、楊家嶺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家級保護文物。省級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區內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南泥灣舊址,吳起縣、志丹縣、子長縣、安塞縣革命舊址、舊居、劉志丹陵園、謝子長陵園、洛川縣馮家村「洛川政治局會議舊址」等。陝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 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氐,突厥,黨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先後走上這塊歷史舞台,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變遷。陝北成為中原華夏民族(漢代以後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與交流,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秦漢以前,陝北一直是畜牧區。西漢以後,農耕業才大量發展,成為半農半牧區。一直到隋唐時期,陝北南界的黃龍山仍然是農耕區和半農半牧區的天然分界線,這種狀況在宋代以後才逐漸有所改變。 從陝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殘留在征服者的語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實記錄。 歷史文化:戰國時代秦國大將蒙恬,秦朝時代秦始皇長子扶蘇都曾經駐守這里,並且修築長城,留下了我國古代邊防的豐富的歷史和人文遺跡;而作為革命聖地,陝北又是新中國的發祥地和革命精神的象徵。 經濟:陝北土地原本貧瘠,黃土高原,因為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戰略後而生態環境完全改變,又因發現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以及鹽業、稀土等重要資源而迅速崛起。 語言:漢語族,中原官話,晉語。 氣候:溫帶半乾旱氣候。 代表城市:陝北為關中城市群北延伸和輻射區域,南部中心城市為革命聖地延安;北部中心城市為近年的明星城市榆林;
中原文化——關中
關中位於北山山脈以南、南山(秦嶺)山脈以北。 關中南部是渭河沖積平原,北部是渭北台地;土地肥沃,易守難攻。「八百里秦川」關中號稱「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小麥和玉米產區。關中盆地南倚秦嶺,北界「北山」,介於陝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西起寶雞峽谷,東迄潼關港口,東西寬約36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39064.5平方公里。 關中盆地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的,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機耕、灌溉條件都很好,是陝西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類型是河流階地和黃土台塬。渭河橫貫盆地入黃河,河槽地勢低平,海拔326~600米。從渭河河槽向南、北南側,地勢呈不對稱性階梯狀增高,由一二級河流沖積階地過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級或二級黃土台塬,階地在北岸呈連續狀分布,南岸則殘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應的多級階地。 寬廣的階地平原是關中最肥沃的地帶。渭河北岸二級階地與陝北高原之間,分布著東西延伸的渭北黃土台塬,塬面廣闊,一般海拔460~800米,是關中主要的產糧區。渭河南側的黃土台塬斷續分布,高出渭河約250~400米,呈階梯狀或傾斜的盾狀,由秦嶺北麓向渭河平原緩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陽郭原,華縣的高塬原,華陰的盂原等,目前已發展成林、園為主的綜合農業地帶。 西安鍾樓
歷史文化:西秦文化,是中國西部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上古時代藍田猿人,到中華文明的發源華胥古國,再到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三皇」,從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豐鎬、秦王朝的建立、漢隋唐帝國的延續,再至近代的西安事變,一直到國家在西安宣布實施西部大開發。 經濟:關中是全國重點城市群,重工業、紡織工業、高科技產業、電子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旅遊業是關中地區的支柱。 語言:漢語族,中原官話關中片。 氣候:南溫帶季風氣候,夏季潮濕多雨,冬季乾燥少雪。 代表城市:關中城市群是全國率先發展的十大城市群之一,正在建設城際軌道交通網。代表城市東有「東府」渭南;西有「西府」寶雞;北有「同官」銅川;中有西咸都市圈——包括古都省會西安、千年古都咸陽以及中國唯一的農科城楊凌國家農業高新科技產業示範區。 關中特寫之咸陽篇 咸陽
咸陽...秦始皇統一中原後,咸陽成為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 咸陽是是陝西省第3大城市。省轄市,中國著名古都之一。是中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十大魅力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地熱城、全國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2004年,又被評為首屆中國魅力城市。 為了充分體現尊重歷史、復興文化、改善生態、再鑄輝煌的理念,「咸陽湖」兩岸將以兩寺渡公園、釣台西照、細柳清風、渭水晚情、防洪渠系、渭濱公園、咸陽古渡、渭陽新區、長堤石刻、古渡公園、化工之光、杜郵春草、上林晨曦等景觀,展示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藍天白雲相映,與咸陽千年古都呼應。
秦蜀楚文化——陝南
陝南位於秦嶺山脈以南,屬於西南。
陝南-商洛(10張)陝南地貌特徵為「兩山夾一川」:北部的秦嶺山脈、南部的大巴山區及中部的漢水谷地、丹江平原。它主要由古生界變質雜岩組成,是陝西農林特產和有色金屬資源的富集區;氣候潮濕多雨,常年溫熱,是中國南方的重要水稻產區。 陝南位於「南山」秦嶺山脈以南,總面積74017平方公里。秦境秦嶺是秦嶺山脈的骨幹,山坡北陡南緩,山勢巍峨壯麗,一般海拔1500~3500米,高出關中盆地和漢中盆地1000~3000米。主脈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許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構成秦嶺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秦嶺以太白山為主峰,由西分為三支,由北而南山勢漸低,至漢中盆地邊緣已成低山丘陵。太白山以東山勢逐漸遞減,在商洛地區山勢結構如掌狀向東分開,間以紅色斷陷盆地和河谷平地。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三級階地。太白山仍存留有第四紀冰川,而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蝕冰磧地形保存完好。 北陡南緩的山勢導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諸水源遠流長,斷切東西走向山嶺,形成許多峽谷,水力資源豐富,為建設中小型水利電力工程提供了條件。川陝間的大巴山走向西北——東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漢江谷地1000~1500餘米,東西長約300餘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稱米倉山,以東稱大預山。大巴山北側諸水注入漢江,上游系峽谷深澗,中、下游迂迴開闊,形成許多山間小「壩子」。壩子中有兩級河流階地,農田、村鎮較為集中。寧強、南鄭、西鄉、鎮巴和鎮坪等縣由灰岩組成的山地,岩芽、溶溝、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發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豐富。漢江谷地以西屬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區,地勢起伏較和緩,谷地較開闊,是陝、川間主要的水陸通道。著名的漢中、安康盆地,是陝西主要的農業區和亞熱帶資源寶庫,也是陝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產區 歷史文化:中部和西部為蜀文化,東部為秦、楚文化;是漢族重要的發祥地。劉邦曾被封為漢中王,漢朝因此得名,漢族也因此得名。劉備曾在漢中稱帝,因此劉備政權被稱作「蜀漢」。 經濟:陝南經濟以生態農業、漁業、林業經濟為基礎,航空產業、葯業、旅遊業為支柱。隨著陝南進入全國重點支持戰略,陝南已經成為了連接華中、西南的交通樞紐。 語言:漢語族,西南官話,中原官話關中片、秦隴片。 代表城市:陝南有西部中心城市為「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漢中;中部中心城市為「上壅古城」安康;東部中心城市為「華中華南交通樞紐城市」「商鞅封邑」商洛。 商南金絲峽
商洛地形地貌結構復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境內有秦嶺、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和鄖嶺六大山脈,綿延起伏,橫垮長江、黃河兩個流域。北部氣候屬暖溫帶,南部氣候屬亞熱帶。其風土人情,既兼北國之曠野,又融南國之靈秀,山清水秀,風景如畫。 丹江為漢水流域的一部分,洛河為黃河的一大之流,東流河南洛陽入黃河。 該地區具有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和人文特徵,該地區的人飲食方面既有南方特點,又有北方特點,面、米、玉米都是日常主食,主要特產是核桃、板栗、柿子,以上特產的產量居陝西省各市之首,核桃出口量歷年來一直佔全國六分之一左右。 該地區一年四季氣候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既栽種北方的小麥、玉米又有地區種植南方的水稻。商洛文物古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具有開發旅遊產業的潛在優勢。 商洛道(亦稱商於古道)是秦馳道的主幹道之一,為「秦楚咽喉」,是長安通往東南諸地和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 旅遊景點有老君山、天竺山、塔雲山、牛背梁、金絲峽、仙娥湖和丹江漂流等。溶洞有天洞、佛爺洞、月亮洞、玉虛洞等,其中柞水溶洞群被譽為「北國奇觀」。 商洛東部各縣區(商州、商南、洛南、丹鳳、山陽)的方言屬中原官話關中片,西部各縣(柞水、鎮安)的方言屬中原官話區秦隴片。 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江橫貫其中。面積: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60多萬。 行政區劃:現轄10縣1區,市政府駐漢台區。 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之美譽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中。 漢中夜景
漢中地處北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帶,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水橫貫全境,形成漢中盆地;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兼我國南北方之共有;糧食生產一年兩熟,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菜單產是全國最高產區之一。野生植物有3000多種,其中用途廣泛的600多種。盛產各種名貴葯材,其中天麻、杜仲、棗皮(山茱萸)、西洋參產量居全國前列。有森林面積131.2萬公頃,植被覆蓋率56%,森林覆蓋率48%,林木蓄積量6781.3萬立方米;可利用草場33萬公頃,野生動物500多種,其中珍稀動物有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等42種。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藏60種,其中勉縣、略陽、寧強三縣的「金三角」地帶,是全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鐵、錳、鎳、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儲量居全省之首,經濟開發潛力很大。漢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資源豐富,總量達146.25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60萬千瓦,可開發利用87萬千瓦。漢台、南鄭、城固、洋縣、西鄉、勉縣、城固、略陽、鎮巴、留壩、佛坪的方言屬西南官話區。 安康市位於陝西省以及西北地區(行政規劃上而言)最南端,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典型的南方氣候特徵,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轄1區9縣。 安康地處「秦頭楚尾」,地緣和區位優勢獨特,處於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即東與湖北省(竹山、竹溪、鄖縣、鄖西)連接,南與川渝兩省市(萬源、城口、巫溪)接壤,位處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故有方誌稱安康為「東接襄沔、西達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陝西省內,安康北與省會西安市(周至、戶縣、長安)毗連,西與漢中市(佛坪、洋縣、西鄉)為鄰,東北與商洛市(鎮安、柞水)接壤。 安康是北亞熱帶季風地區的一部分,也是陝西省乃至整個西北地區(行政規劃上而言)水、熱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東部各縣區(漢濱、平利、旬陽、白河)的方言屬中原官話區秦隴片,西部、南部各縣(漢陰、石泉、寧陝、紫陽、嵐皋、鎮坪)屬西南官話區氣候資源
陝西省地跨北溫帶和亞熱帶,整體屬大陸季風性氣候,由於南北延伸很長,達到800公里以上,所跨緯度多,從而引起境內南北間氣候的明顯差異。長城沿線以北為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陝北其餘地區和關中平原為暖溫帶半乾旱或半濕潤氣候、陝南盆地為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山地大部為暖溫帶濕潤氣候。 陝西溫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氣溫在7~16℃。其中陝北7~12℃;關中12~14℃;陝南的淺山河谷為全省最暖地區,多在14~16℃。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陝北-10~-4℃,關中-3~1℃,陝南0~3℃。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陝北21~25℃,關中23~27℃,陝南24~27.5℃。春、秋溫度升降快,夏季南北溫差小,冬季南北溫差大。 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遞減,受山地地形影響比較顯著。春季少於秋季,春季降水量佔全年的13%~24%。冬季降水稀少,只佔全年的1%~4%。暴雨始於4月,於11月結束,主要集中在7~8月。 關中、陝南春季第一場320.0毫米的降水過程一般出現在4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夏汛雨出現在6月下旬後期到7月上旬前期,此期間,暴雨相對集中,關中、陝南地區出現洪澇災害較多。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陝西省實行三級行政管理體制:第一級為副省級、地市級;第二級為縣級;第三級為鄉鎮級。 第一級:1個副省級市,1個副省級新區(西咸新區),9個地級市,1個省轄市; 第二級:24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80個縣; 第三級:175個街道辦事處、921個鎮、649個鄉: 西安市 市轄區9 縣4 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灞橋區 未央區雁塔區閻良區臨潼區長安區 藍田縣周至縣戶 縣高陵縣 咸陽市 市轄區3 縣級市1 縣10 秦都區渭城區 楊陵區 興平市 三原縣涇陽縣 武功縣乾縣禮泉縣永壽縣彬 縣 長武縣 旬邑縣 淳化縣 (縣級興平市由陝西省直轄,咸陽市代管) 寶雞市 市轄區3 縣9 渭濱區金台區陳倉區 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鳳 縣太白縣 渭南市 市轄區1 縣級市2 縣8 臨渭區 韓城市華陰市 華縣潼關縣大荔縣合陽縣澄城縣蒲城縣白水縣富平縣 (縣級華陰市和韓城市由陝西省直轄,渭南市代管) 銅川市 市轄區3 縣1 耀州區王益區印台區 宜君縣 延安市 市轄區1 縣12 寶塔區 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黃龍縣 黃陵縣 榆林市 市轄區1 縣11 榆陽區 神木縣府谷縣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 漢中市 市轄區1 縣10 漢台區 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 安康市 市轄區1 縣9 漢濱區 旬陽縣 漢陰縣石泉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白河縣 商洛市 市轄區1 縣6 商州區 洛南縣 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唐以前行政區劃演變
陝西地方行政區劃,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魏國在洛河下游設上郡,楚國在漢江中游設漢中郡,秦在陝北也設上郡。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普遍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陝西境內除保留上郡和漢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設內史,與郡同級。 西漢沿襲秦制,保留上郡與漢中郡,另將秦的內史分為3個相當郡的政區: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東、渭河以南地區)、左馮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區)、右扶風(分管咸陽以西地區),稱為「三輔」,治所均在長安城。漢武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13州刺史部,監察各郡。後來改刺史部為州,州牧或州刺史為行政長官,形成州、郡、縣三級制。現今的陝西在西漢中期涉及3個州。 三國時期,現今陝西地區的大部分由雍州、荊州、益州管轄。西晉時大致和三國相仿。東晉至隋統一的二百多年間,南北分裂,戰爭頻繁,行政區劃十分混亂。
唐以後行政區劃演變
唐初對州、郡、縣加以改革,全國共設10道,道轄州、郡。今關中、陝北屬關內道,陝南屬山南道。宋改道為路,今陝西的大部分屬於永興軍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鳳縣、留壩,另屬秦鳳路,治所在今甘肅天水市。這兩路是由宋初的陝西路劃分出來的,因此,習慣仍稱它們為陝西路。今佛坪、鎮巴以西屬利州路,治所在今漢中市。今寧陝、石泉以東屬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今神木、府谷、佳縣屬河東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金仍用路制,完全設在陝西境內的有京兆府路、延路。 在元朝以前的陝西,並不包括漢中、安康等秦嶺以南今屬陝西管轄部分。 元代的政治中樞稱中書省,在各地的分設機構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中統元年(1260年),立秦蜀行省(也稱陝西四川行省、陝蜀行省等),治京兆(今陝西西安),其後兩次移治興元(今陝西漢中);至元八年罷,以京兆諸路直隸中書省。次年,封皇子忙哥剌為安西王,以京兆為其分地,置王相府治之。十七年,忙哥剌死,罷王相府,復立陝西四川行省於京兆;十八年,分設四川行省,於是只稱陝西行省。轄境包括今陝西及甘肅、內蒙古部分地區。 陝西是中國目前現存的省份中建省最早的,陝西行省的轄地包括今陝西全境及甘肅蘭州以東和內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明在元行省基礎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國設13個布政使司,陝西布政使司所轄地區包括今陝西全境、甘肅嘉峪關以東各地、寧夏和內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東部分。清代廢去布政使司的稱號,仍稱行省或省,嘉慶年間全國有18個省。清初陝西仍轄今甘肅、寧夏和青海東部。康熙二年(1663)年移陝西右布政使駐鞏昌,五年改為甘肅布政使,移駐蘭州。從此,陝、甘兩省分治。
民國時期
陝西省雖從1926年11月起隸屬於國民政府,但當時軍事甫定,百端待理,為新舊更替之過渡時期,各縣各自為政,除部分縣按國民政府規定組織縣政府外,多數縣仍沿襲北京政府時期之縣制。1927年7月,陝西省政府正式成立後,全省各縣才逐步改制,縣知事一律稱縣長,縣政府設縣長1人,縣佐1人。1930年10月,國民政府任命楊虎城為陝西省政府主席後,陝西省各縣才開始依據國民政府之《縣組織法》改組,「縣之組織重新改訂,並確定縣政府經費,分期裁撤各縣縣佐,同時積極籌備自治。」
編輯本段交通
鄭西高鐵、西寶高鐵、大西高鐵、西成高鐵
編輯本段經濟總量
十一五期間,陝西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2010年全省GDP總量居全國第16位(由2005年的第20位提升至2010的第16位),正式跨入國內「萬億元省份俱樂部」。2009年陝西省人均GDP達2.6萬元人民幣,摺合4008美元,突破4000美元大關。 從1978年至2004年26年間,陝西省人均GDP從87美元起步發展到突破一千美元大關,達到1037美元,又經過5年發展實現突破4000美元的提升和跨越。 2011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2391.3億元,比上年增長13.9%,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繼續位居第一方陣。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20.9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6836.27億元,增長16.9%;第三產業4334.13億元,增長11.7%。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境內氣候差異很大,由北向南漸次過度為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氣溫13.0℃,無霜期218天左右。復雜多樣的氣候特點和地形地貌,孕育出萬千物種和世間珍奇,堪稱自然博物館,有「小中國之稱」。 陝西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陝北黃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約佔全省總面積45%。其北部為風沙區,南部是丘陵溝壑區。經過50年來的建設,陝北防護林體系、生態農業、沙漠綠洲等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畜牧業較為發達,煤、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平均海拔520米。東西長360公里,面積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這里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糧油產量和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華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陝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巴山和漢江谷地,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秦嶺在省境內東西長400~5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區是林特產的寶庫,漢江谷地土質肥美,物產豐富。
地形面積
陝西山地總面積741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高原總面積926萬公頃,總面積的45%,平原39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9%。耕地總面積48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3.3%,水田面積20.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旱地面積369.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7.9%,水澆地88.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3%,林地962.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6.8%,草地317.9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5.4%,水域面積40.3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
主要山脈
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龍山2917米,首陽山2719米,終南山2604米,華山2160米,白於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嶺1400~1600米。
主要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