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領先中國多少年
別的不敢說 就喝恆河水這一點 中國永遠趕不上印度
❷ 中國比印度領先多少年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本文不僅對比兩國經濟狀況,還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基礎設施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密切,我們選擇一些指標進行比對就會發現兩國的差距。據世界銀行數據,人均用電量,1997 年中國為714 KWH牗千瓦小時牘,印度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國電力生產佔世界比重為8.2%,印度只佔3.47%。電力系統的損耗在1997 年中國8%,印度卻高達18%。中國在1998 年擁有電話主線70條,印度只有22條,1997 年中國電話裝機等待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狀況極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與機場設施陳舊,交通運輸極端落後,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礎設施的滯後影響了外國投資環境,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領先的優勢十分明顯。資本資源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 年期間國內總儲蓄GDP的比例為42.5%,國內總投資佔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為0.71%,而1998 年中國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佔1.74%,1998 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8.9%、投資率為37.4%,印度分別為22.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經濟規模與發展水平G NP 牗國民生產總值牘、 GDP牗國內生產總值牘與G NI牗國民總收入牘是考察一個國家經濟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首先,看GNP:據世界銀行《2000?2001 世界發展報告》數據,中國1999 年 GNP 為9802 億美元,在參與排序的206個國家與地區中列第7位,人均G NP780 美元,列140 位;按購買力平價牗 PPP牘計算中國的GNP則高達41122 億美元,列第2位,人均GNP升到3291 美元,列128 位;1999 年印度 GNP 為4422 億美元,列11位,人均 GNP450 美元,列163 位;按 PPP 計算印度GNP為21441 億美元,列第4位,人均G NP2149 美元,列153 位。再看 GDP :2000 年中國GDP總量為1.08 萬億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達4794.04 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計算GDP,2000 年中國GDP為49660 億美元,印度為24320 億美元。2001 年中國人均G DP 牗 PPP牘為4329 美元,印度為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10.3%,印度為6%。經濟總量比較我國領先,兩國人均GNP、 GNI 都偏低,中國依然佔有優勢。產業結構通過比較兩國的產業結構構成,可發現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1970 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為34%、38%與28%,印度則分別為45%、22%和33%,這一期間印度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比重太小,第三產業比重兩國接近。1998 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是18.4%、48.7%、32.9%,印度各佔29.3%、24.7%、45.9%,而世界產業構成為5%、34%、61%,我國第一、第二產業比例過高,第三產業比重太小,印度第一產業比例太大,第二產業比例過小,第三產業比重比我國大,但比世界水平低,兩國產業結構都存在不合理之處,都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各產業發展速度看我國要快於印度,我國農業與工業總產值的規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對外開放度印度在90年代以前由於對外國投資採取嚴格限制的政策,印度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很小,1992 年以來印度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積極鼓勵外國投資,不斷放寬對外國投資者限制,外國投資發展很快,外國直接投資從1990 —1991 年度的0.91 億美元上升到1999-2000 年度的51.91 億美元,2001 —2002 年度更高達59.25 億美元,證券投資從1990-1991 年度的0.06 億美元增至1993-1994 年度35.67 億美元,因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1998 —1999 年度為負0.61 億美元,但2001 —2002 年度回升到40.9 億美元,證券投資流入規模在大部分年度大於直接投資。就外貿、外資發展比較而言,無論規模還是發展速度,我國佔有絕對優勢,我國經濟全球化程度比印度高得多。據《經濟學家》推出的全球化指標,1993 —1997 年期間年均變化率印度僅為2%,我國為7%,中國對外開放度遠勝於印度,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於印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國際競爭力牗一牘 IMD 國際競爭力中印排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是國際競爭力評價的權威機構,每年根據國內經濟狀況、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環境、基礎設施、企業管理、科學技術和國民素質等方面指標體系對參評國家競爭力進行評價,推出《世界競爭力年鑒》。中國在IMD競爭力排名中處中游,但與印度相比名次大大靠前,在1995 —1998 年期間名次不斷上升,1999 —2001 年間有所下降,2002 年又上升了兩位,印度排名居下游,以兩年為周期上下搖擺,在38-42 之間徘徊。IMD競爭力排名說明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比印度強。兩國都需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牗二牘 WEF 全球競爭力中印比較根據美國競爭力委員會1999 年對56個國家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的成果,也揭示了我國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在創新因子指標排在45,印度為37,其中上游創新能力牗由研究開發投資、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素質、科研機構的質量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決定牘我國與印度幾乎平起平坐,我國第25、印度26位;但下游創新能力牗申請專利的數衡量牘我國比印度要弱,下游創新因子排名我國為48、印度37。我國上游創新能力與下游創新能力脫節,說明我國創新成果商業運作不力,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通道不暢。中國經濟的微觀競爭力落後於宏觀競爭力,微觀競爭力與印度相比也落下風。除1998 年外印度歷年名次好過中國,但到2002 年兩國差距在縮小,中國只比印度低一位。當前競爭力指標是建立在微觀競爭力指標基礎上,旨在區分影響勞動生產率的主要因素,通過衡量人均GDP水平來考察當前經濟成就。中國當前競爭力與印度相比落後了很多,2000 年低11位,2001 年也相差7位。2001 年公司運作與戰略排名中國列39位、印度居43位,商業環境質量比較中國排在47位、印度名次是34,在商業環境質量方面我國處於劣勢。這反映了我國企業運行的商業環境有待改善,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偏低,企業運營方式與發展戰略不夠成熟。2002 年我國商業運作環境有所改觀,上升到38。國民財富的增長,歸根結底依靠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只有進一步提高我國企業競爭力,才能實現人均GDP的快速增長。牗三牘 GITRR 信息技術中印競爭力在網路就緒、網路應用構成與可行因素構成這3項指標排名印度都領先於我國。網路就緒指標中國64、印度54。網路應用構成指標我國到70位、印度60。可行因素構成排名中國第56位、印度49位。在次級指標方面,我國只在信息基礎設施、商業與經濟環境、ICT機會與社會投入3個方面比印度位置靠前,而在硬體、軟體與支持、網路接入、網路政策、網路社會、網路學習、網路經濟、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方面排名都落後於印度,特別是硬體、軟體與支持、ICT政策、網路學習方面名次懸殊很大,反映了我國信息技術與印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軟體業印度遙遙領先於我國,印度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軟體出口大國,2000 年軟體出口額達80億美元。近幾年信息技術產業托起了印度牛市,預計2008 年印度軟體業產值870億美元,出口達500億美元,軟體業成為了印度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而我國軟體出口還微不足道。中國在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經濟總量、國際化程度等方面與印度相比處於領先地位,兩國經濟結構都須進一步調整,都須注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宏觀經濟的競爭力我國整體占優,但經濟創造力競爭力我國不及印度,微觀競爭力印度強於中國,信息技術競爭力印度優勢明顯,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比印度大。
❸ 中國領先印度究竟多少年 數據讓阿三看愣神
虎視網有很多印度網民看中國的內容,很有意思
❹ 中國領先印度多少年
如果把騰訊網路等等亂系八糟的互聯網企業都算作是IT產業之一,單單比較IT產值的話,中國已經秒殺了印度,還不是一般的秒殺,而是直接秒掉。
之所以整天吹噓印度IT產業多好多好,主要是因為印度的IT主要是對外出口的數目巨大,對世界的影響力比較大,而不是說他的信息產業本身多麼的強大,多麼的要命。
=================
IT產業也是一個產業鏈,就像是機器需要從鐵礦石一步步開始運作最後變成飛機汽車一樣。
比如google網路這些都是做終端的,相當於是賣成品汽車。
印度則是賣的汽車零部件,他的主要產值就是賣汽車零部件。
然後這些零部件提供給下游的終端企業——比如類似甲骨文公司之類的企業,或者是一些機器上需要使用的智能程序神馬的。
=================
這是印度IT產業的真正面目,比起國內就是好在一個「強」字,但是比不上國內規模大,應該說各有所長,不能比較。
如果硬要是比較的話,可以用【印度Infosys 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會主席 Murthy】的原話:
【「我不認為中國能在五年內追上印度,除非這五年時間印度的軟體業停滯不前。」】
這是2003年他說的,也就是說他認為2003,中國的軟體業比印度落後了五年。
但是兩年之後,2005年的時候,另一家印度公司,MphasiS公司首席執行官就說了:我們沒有達到原來的期望!
十年過去了,現在差距多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個人認為,基本是沒有什麼特別高深的差距了,只是小細節方面和側重點方面的不同,還有豎立品牌的問題。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❺ 印度多少年能趕上中國
就像中國多少年能趕上美國一樣
如果美國內亂 幾年就趕上了
否則,先發優勢不是那麼好追的
❻ 中國社會領先印度多少年
如果是社會的話,一百多年吧。。。
要知道印度可以種姓制國家,人分四等,不同階級間不能通婚,甚至上流社會的語言都和老百姓不一樣。老百姓說印度本地語言,上流人說英語。中國在滿清王朝滅亡以後就沒有這種制度了,實際上清末也都廢除了滿漢不通婚的習俗,皇室里還有漢人嬪妃,從社會上來說,當時的清王朝比現在的印度很多方面都要先進吧。
❼ 西方國家的疑問:中國究竟比印度領先多少年
科學技術領先不了多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領先至少20年。
❽ 印度到底落後中國幾年
印度和中國作為亞洲兩大發展中國家,印度的發展速度雖敵不上中國,但在世界上說,其發展速度也是相當迅速,人們的經濟水平提高了也就自然的開始會享受生活,在假期期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門旅遊,他們的步伐不僅僅局限於國內,也是將旅遊的范圍放在了世界各地。
從兩城市來看,北京的基礎建設和環境都好過新德里,而北京更是不會像新德里一樣,存在著貧民窟,這兩國的經濟差距也就是凸顯了出來。
大家對於印度的新德里有過一些了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❾ 中國什麼時候超越印度的
二戰結束後,基本上印度對中國還是有一些優勢,印度經過英國殖民那麼多年,在鋼鐵產量、發電量等方面,都強於中國。
新中國建立,當進行了兩個五年計劃後,應該說,在重工業方面,中國開始擁有優勢。但兩國的生活水平總體上沒有差距,部分印度依舊領先。
在改革開放後,中國開始一步步甩開印度。現在總體上看來,印度在基礎教育、基礎設施、軍事工業、經濟規模方面,都落後於中國。
❿ 中國領先印度多少年
就精英階層來說,印度不輸與中國,在某些方面還勝過中國。
拖印度後腿的是人口負擔和嚴重落後的俗世觀念,以及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