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西裝西餐最早出現在中國哪個活動

西裝西餐最早出現在中國哪個活動

發布時間:2023-06-16 01:16:29

A. 西餐是從什麼時候到我國的

我們國家的餐飲叫中餐,西方國家的餐飲叫西餐。但由於文化的交融,中餐傳入了西方,西餐也傳入了我們國家,還被很多人所喜愛,會常去西餐廳吃飯。那麼西餐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呢?
傳入時間
傳說階段張謇出事西域 (漢)第一個出使西行最遠的中國人西方產物 青菜胡蘿卜等馬可波羅累來到中國(元朝)
介紹西餐的製作過程 傳教士 利烏竇在中國傳教 (明)以蜜面和以雞卵製作西洋餅款待中國人鴉片戰爭後 西餐真正傳入我我國又分為 初傳階段和廣傳階段鴉片戰爭後 外國人紛紛進駐 西餐闖入

西餐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19世紀末 出現了中國人開設的西餐廳 我們把他叫做番菜館 清朝慈禧在宮中用西側用西餐招待各國領事夫人 1900 年20 世紀末 初 外國人建造飯店。
傳入時西餐叫什麼
嘉慶中葉張問安作《亥白集》中有詩雲:「飽啖大餐齊脫帽,煙波回首十三行。」便是對當時廣州受西式生活方式影響的描寫。至道光年間,趙文恪記載其游歷廣東時的情形寫道:「是時粵省殷富甲天下,洋鹽巨商及茶賈絲商,資本豐厚。外國通商者十餘處,洋行十三家......終日宴集往來,加以吟詠贈答,古剎名園,游覽幾遍。商雲昆仲又偕予登夷館樓閣,設席大餐,酒地花天,洵南海一大都會也。」由此可見,當時廣州商界便已經以吃大餐為一種時尚了。
20 世紀 20年代左右,西方食品在北京地區日漸普遍。美國學者甘博在 1918 至 1919 年進行北京社會調查時,發現:「在幾年前,北京根本找不到外國食品,而現在由東方飯店提供正宗的正餐服務,同時在新世界的一些餐館、東安市場、其他市場以及在南城地區的飯館都或多或少地可以供應整套的西餐菜餚。冰淇淋店也已開張。」當時中國西餐館所售西餐有炸豬排等西式菜點和西式套菜等。西式套菜,又叫公司菜,是用於宴會的西式套餐的名稱。

B. 西餐最早是進入中國的哪裡呢

無可諱言,西式餐飲、西式烹飪方式方法,在今天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在以美食著稱、且對外交流早而頻繁的大都市廣州,尤其如此。這里也是“西餐”最早登陸中國的地方之一。

西式餐飲的傳入,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前期。當時包括部分與海外聯系較多的商人群體,已經或多或少地接觸到了西餐。但早期普通國人對這些外來餐飲,抱有相當的不信任,樂於嘗試者不多。有趣的是,那些時期的西方人,對於我們引以為傲的中餐中大量使用的油鹽、姜蒜等,也難以接受。

C. 西餐廳在中國的發展史

西餐發展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5世紀,在古希臘的西西里島上,就出現了高度的烹飪文化。在當時就很講究烹調方法,煎、炸、烤、燜、蒸、煮、炙 、熏等烹調方法均已出現,同時技術高超的名廚師很受社會的尊敬。在當時盡管烹任文化有了相當的發展,但人們的用餐方法仍是抓食為主,餐桌上的餐具還不完備,餐刀、餐叉、湯匙、餐巾等都沒有出現。西餐餐桌上的刀、叉、匙都是由廚房用的工具演變而來的。
15世紀中葉是文藝復興時期,飲食同文藝一樣,以義大利為中心發展起來,在貴族舉行的宴會上涌現出各種名菜、細點。至今馳名世界的空心面就是那時出現的。到了16世紀初中葉,法國安利二世王後卡特利努·美黛希斯,喜歡研究烹調方法,她從義大利僱用了大批技藝高超的烹調大師,在貴族中傳授烹調技術,這樣不僅使宮廷、王府的菜點質量顯著提高,同時使烹飪技法廣為流傳,促使法國的烹飪業迅速發展起來。後來,法國有位叫蒙得弗德的人,舉行宴會時,為了讓客人預先知道全宴席的菜品,他讓管家在宴會前用羊皮紙寫好菜名,放置在每個座位前。據說這是西餐菜譜的開始。
到了1638~1715年,由於講究飲食而被人稱為美食家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宮廷中發起了烹飪大賽,優勝者發獎章及獎賞,從而推動了烹飪業的蓬勃發展,一時間宮廷內佳餚美饌迭出。由於宮廷和上層社會的烹調熱,直接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烹任業發展,於1765年,在法國的社會上出現了餐廳。1789年,法蘭西革命後,對一般顧客的餐廳像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供餐形式是採取每人一份的方法。不久出現了零點菜譜,但只是簡化了的宮廷菜。19世紀初葉,餐桌上的規距大致與現在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出現了許多新的餐具,而且配套成龍,並有著嚴格的擺放及使用方法。
在中國青花瓷傳入歐洲之前,西餐中使用的用具只有金屬器、玻璃器和軟質陶器。中國青花瓷的淡雅、精美,引起了歐洲人的喜愛,於是歐洲人便開始了瓷器的研製。接著,英國燒制出了潔白的骨灰瓷器,而且造型、質地不斷更新。
起士林 百年老店自創地道格瓦斯

起士林是中國第一家西餐廳,於1901年開業,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盡管這里不是單純的俄羅斯餐廳,但是這里的俄羅斯菜品卻做得非常地道,這里也有上等的黑魚子醬。起士林的紅菜湯也還是值得稱贊的,決不多加粉面,勾兌的湯粘粘乎乎的,清爽純美的牛肉湯中融合了捲心菜、土豆等,再加上薄薄的一層酸奶油,讓人流連。這里的俄式菜品很多,一家上百年的老店值得放心。

D. 中國最早出現的西餐館是哪一個世紀哪個年代

貼吧有答,西餐真正傳入中國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據清末史料記載,最早的西餐廳是上海福州路的「一家春」。在北京最早出現的「醉瓊林」。https://tieba..com/p/2274687221

17世紀中葉以前 西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伴隨著我國和世界各民族人民的交往而傳入,但西餐到底何時傳入我國,至今還未有定論。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波斯古國和西亞各地的燦爛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其中就包括著膳食。13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1254——1324)在我國居住數十年,為兩國經濟文化交流貢獻了畢生精力。他把中國面條帶到義大利,經勤勞聰明的義大利人民發展創造,演變成為今天舉世文明的義大利面條;與此同時,馬可。波羅也給成吉思汗的子孫帶來了義大利人民佳餚美饌。但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中西方的交往是十分有限的,當時在食品方面,只限於一些物產的相互交流,如西方的芹菜、胡蘿卜、葡萄酒等陸續傳入我國。 2.2 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 西餐(正餐)是17世紀中葉,隨著一些西方國家的外交官和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播西方文化的同時將西餐技藝帶到中國的。據記載,1622年來華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是第一個用西餐在北京招待中國官員的西方人。 西餐真正傳入中國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人大量進入中國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廚師,另外西方的餐廳里也僱傭了中國廚師,這樣西餐技術也逐漸被中國廚師掌握。光緒年間,在外國人較多的上海、北京、廣州、天津等地出現了一批西餐廳(當時稱「番菜館」)。據清末史料記載,最早的西餐廳是上海福州路的「一家春」。在北京最早出現的「醉瓊林」。1900年,兩個法國人在北京創辦了北京飯店,西班牙人創辦了三星飯店,德國人開設了寶昌飯店,西臘人一設了正昌飯店等。20世紀20年代初起,上海西餐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禮查飯店(現浦江飯店)、匯中飯店(現和平飯店南樓)、大華飯店相繼開業。此外,廣州的哥倫布餐廳、天津的維克多利、哈爾濱的馬地爾都是當時出現的幾家西餐廳。辛亥革命以後,我國處於軍閥混戰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各飯店和酒店、西餐飯店已成為軍政頭目、洋人買辦以及一些豪門富貴交際享樂的場所,每日賓客如雲,坐無虛席。
2.3 1949年以後 解放以後,隨著我國政府與世界交往日益增多,又相繼建設了一些新的飯店,都設有西餐廳,以俄式為主,如莫斯科餐廳、友誼賓館、北京飯店的西餐廳。 「十年動亂」期間,我國幾乎與外隔絕,導致來我國的外賓降到最低數量,而中國人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很少有人吃西餐,為此在這個階段西餐幾乎沒有什麼發展。而在這個時期內,西方各國的科學技術得到不斷的發展和提高,促進了他們的食品工業的迅猛發展,西餐業也有了迅猛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旅遊業的崛起,全國各地特別是沿海各城市興建不少合資飯店和賓館,如世界著名的凱賓斯基、希爾頓、假日飯店。這些賓館和飯店的西餐廳大都聘用外國廚師,而且部分烹飪原料和設備從國外進口。以經營法式西餐為主,英式、美式、意式、俄式等全面發展的格局,從而適應了西方各國人來華投資旅遊的需求。與此同時,原來的老西餐店也不斷更新換代,我國又相繼派出廚師去國外學習,因此我國的西餐也相繼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 西餐在中國雖然起步較早,但到目前為止西餐在中國的發展還主要是與大型國際旅遊服務企業緊密相連,依據國際會議、國際交流和旅遊業。完全意義上的西餐廳還較少。如果大力廣泛地開展西餐文化知識的普及,讓更多的中國人也能接受西餐理念,西餐廳的發展應該說還是有一定潛力的。

E. 西餐是哪朝被引進中國的

利順德創始人是英國牧師殷森德,他在咸豐十一年
(1861)於天津租界紫竹林造了座具有印度風情的英式平房經營餐飲、
旅館和貨棧。如今天津利順德保存的一套同治二年(1863)打制的金
銀餐具,已成了西餐傳入中國的實物證明。
民國時期,西餐在沿海大城市廣為流行,尤其到了本世紀3、40年
代,上海各式西菜館多達數百家,廣州的西餐店有三十餘處,天津也
相繼增加了十餘家西餐館。

F. 西餐的起源與發展是什麼

西餐的概述西餐這個詞是由於它特定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西」是西方的意思。一般指歐洲各國。「餐」就是飲食菜餚。我們通常所說的西餐主要包括西歐國家的飲食菜餚,當然同時還包括東歐各國,地中海沿岸等國和一些拉丁美洲如墨西哥等過的菜餚。而東南亞各國的菜餚一般統稱為東南亞菜,但也有獨為一種菜系的,如[1]印度菜。西餐一般以刀叉為餐具以麵包為主食,多以長形桌台為台形。
西餐的主要特點是主料突出,形色美觀,口味鮮美,營養豐富,供應方便等。西餐的分類西菜之首--法式大餐
法國人一向以善於吃並精於吃而聞名,法式大餐至今仍名列世界西菜之首。
法式菜餚的特點是:選料廣泛(如蝸牛、鵝肝都是法式菜餚中的美味),加工精細,烹調考究,滋味有濃有淡,花色品種多;法式菜還比較講究吃半熟或生食,如牛排、羊腿以半熟鮮嫩為特點,海味的蚝也可生吃,燒野鴨一般一六成熟即可食用等;法式菜餚重視調味,調味品種類多樣。用酒來調味,什麼樣的菜選用什麼酒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清湯用葡萄酒,海味品用白蘭地酒,甜品用各式甜酒或白蘭地等;法國菜和乳酪,品種多樣。法國人十分喜愛吃乳酪、水果和各種新鮮蔬菜。
法式菜餚的名菜有:馬賽魚羹、鵝肝排、巴黎龍蝦、紅酒山雞、沙福羅雞、雞肝牛排等。
簡潔與禮儀並重--英式西餐
英國的飲食烹飪,有家庭美餚之稱。英式菜餚的特點是:油少、清淡,調味時較少用酒,調味品大都放在餐台上由客人自己選用。烹調講究鮮嫩,口味清淡 ,選料注重海鮮及各式蔬菜,菜量要求少而精。英式菜餚的烹調方法多以蒸、煮、燒、熏見長。
英式菜餚的名菜有:雞丁沙拉、烤大蝦蘇夫力、薯燴羊肉、烤羊馬鞍、冬至布丁、明治排等。
西菜始祖--意式大餐
在羅馬帝國時代,義大利曾是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雖然後來義大利落後了,但就西餐烹飪來講,義大利卻是始祖,可以與法國、英國媲美。
意式菜餚的特點是:原汁原味,以味濃著稱。烹調注重炸、熏等,以炒、煎、炸、燴等方法見長。
義大利人喜愛麵食,做法吃法甚多。其製作面條有獨到之處,各種形狀、顏色、味道的面條至少有幾十種,如字母形、貝殼形、實心面條、通心麵條等。義大利人還喜食意式餛飩、意式餃子等。
意式菜餚的名菜有:通心粉素菜湯、局餛飩、乳酪局通心粉、肉末通心粉、比薩餅等。
營養快捷--美式菜餚
美國菜是在英國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繼承了英式菜簡單、清淡的特點,口味咸中帶甜。美國人一般對辣味不感興趣,喜歡鐵扒類的菜餚,常用水果作為配料與菜餚一起烹制,如菠蘿局火腿、菜果烤鴨。喜歡吃各種新鮮蔬菜和各式水果。美國人對飲食要求並不高,只要營養、快捷。
美式菜餚的名菜有:烤火雞、橘子燒野鴨、美式牛扒、蘋果沙拉、糖醬煎餅等。
西菜經典--俄式大餐
沙皇俄國時代的上層人士非常崇拜法國,貴族不僅以講法語為榮,而且飲食和烹飪技術也主要學習法國。但經過多年的演變,特別是俄國地帶,食物講究熱量高的品種,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烹調特色。俄國人喜食熱食,愛吃魚肉、肉末、雞蛋和蔬菜製成的小包子和肉餅等,各式小吃頗有盛名。
俄式菜餚口味較重,喜歡用油,製作方法較為簡單。口味以酸、甜、辣、咸為主,酸黃瓜、酸白菜往往是飯店或家庭餐桌上的必備食品。烹調方法以烤、熏腌為特色。俄式菜餚在西餐中影響較大,一些地處寒帶的北歐國家和中歐南斯拉夫民族人們日常生活習慣與俄羅斯人相似,大多喜歡腌制的各種魚肉、熏肉、香腸、火腿以及酸菜、酸黃瓜等。
俄式菜餚的名菜有:什錦冷盤、魚子醬、酸黃瓜湯、冷蘋果湯、魚肉包子、黃油雞卷等。
啤酒、自助--德式菜餚
德國人對飲食並不講究,喜吃水果、乳酪、香腸、酸菜、土豆等,不求浮華只求實惠營養,首先發明自助快餐。德國人喜喝啤酒,每年的慕尼黑啤酒節大約要消耗掉100萬公升啤酒。
西餐大致可分為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地中海等多種不同風格的菜餚,不同國家的人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有種說法非常形象,說「法國人是誇獎著廚師的技藝吃,英國人注意著禮節吃,德國人喜歡痛痛快快地吃……」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不同西餐的主要特點。 西餐細細談對於西餐,走在時尚前沿的人士對此應該不陌生。西餐是一種迥然不同於我國飲食文化的舶來品。許多人聽過它、也吃過西餐,但不知是否對這種復雜而講究的東西「知根知底」呢?
從本期開始,本刊將開辟「西餐文化廓」欄目,將源遠流長的西方餐飲文化向你細細道來……
什麼是西餐?
西餐是我國人民和其他部分東方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對西方國家菜點的統稱,廣義上講,也可以說是對西方餐飲文化的統稱。
我們所說的「西方」習慣上是指歐洲國家和地區,以及由這些國家和地區為主要移民的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廣大區域,因此西餐主要指代的便是以上區域的餐飲文化。
西方人把中國的菜點叫做「中國菜」(Chinese food)、把日本菜點叫做日本料理、韓國菜叫做韓國料理等等,他們不會籠而統之地稱之為「東方菜」,而是細細對其劃分,依其國名具體而命名之。
實際上,西方各國的餐飲文化都有各自的特點,各個國家的菜式也都不盡相同,例如法國人會認為他們做的是法國菜、英國人則認為他們做的菜是英國菜。西方人自己並沒有明確的「西餐」概念,這個概念是中國人和其他東方人的概念。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概念呢?這是因為我們在剛開始接觸西方飲食時還分不清什麼是義大利菜,什麼是法國菜,英國菜,只能有一個籠統的概念。當時我國人就籠統地稱其為「番菜」,「番」即西方的意思。我國古人常常以為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心,看待其他國家和地區都習慣帶上一種貶意,把東方稱之為「夷」、西方稱之為「番」、北方稱之為「胡」、南方則稱之為「蠻」。因此,所謂的「番菜」指的就是西餐。
另外,就西方各國而言,由於歐洲各國的地理位置都比較近,在歷史上又曾出現過多次民族大遷移,其文化早已相互滲透融合,彼此有了很多共同之處。再者,西方各國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它們都是基督教的主要分支,因此在飲食禁忌和用餐習俗上也大體相同。至於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其文化也是和歐洲文化一脈相承的。因此,不管西方人是否有明確的「西餐」概念,我國人民和其他東方人都對這部分大體相同,而又與東方飲食迥然不同的西方飲食文化統稱為「西餐」。
但近幾個年代以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撞擊、滲透與交融,東方人民已經逐漸了解到西餐中各個菜式的不同特點,並開始區別對待了。一些高級飯店也分別開設了法式餐廳、意式餐廳等,西餐作為一個籠統的概念逐漸趨於淡化,但西方餐飲文化作為一個整體概念還是會繼續存在的。吃西餐的六個M如何品味西餐文化,研究西餐的學者們經過長期的探討和總結認為:吃西餐應講究以下6個「M」。
第一個是「Menu」(菜譜);
當您走進咖啡館或西餐館時,服務員會先領您入座,待您坐好後,首先送上來的便是菜譜。菜譜被視為餐館的門面,老闆也一向重視,採用最好的材料做菜譜的封面,有的甚至用軟羊皮打上各種美麗的花紋,顯得格外典雅精緻。
如何點好菜?這里介紹一點經驗之談,那就是打開菜譜後,看哪道菜是以店名命名的,這道菜可千萬不要錯過。因為那家餐館是不會拿自己店的名譽來開玩笑的,所以他們下功夫做出的菜,肯定會好吃的,這道「招牌菜」大家一定要點。
另外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不要以吃中餐的習慣來對待西餐的點菜問題:即不要對菜譜置之不理、不要讓服務員為你點菜。在法國,就是戴高樂、德斯坦總統吃西餐也得看菜譜點菜的。因為看菜譜、點菜已成了吃西餐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種優雅生活方式的表現。
第二個是「Music」(音樂);
豪華高級的西餐廳,通常會有樂隊,演奏一些柔和的樂曲,一般的西餐廳也播放一些美妙典雅的樂曲。但,這里最講究的是樂聲的「可聞度」,即聲音要達到「似聽到又聽不到的程度」,就是說,要集中精力和友人談話就聽不到,在休息放鬆時就聽得到,這個火候要掌握好。
第三個是「Mood」(氣氛);
吃西餐講究環境雅緻,氣氛和諧。一定要有音樂相伴,桌台整潔干凈,所有餐具一定要潔凈。如遇晚餐,要燈光暗淡,桌上要有紅色蠟燭,營造一種浪漫、迷人、淡雅的氣氛。
第四個是「Meeting」(會面);
也就是說和誰一起吃西餐,這是要有選擇的。吃西餐的夥伴最好是親朋好友或是趣味相投的人。吃西餐主要是為聯絡感情,最好不要在西餐桌上談生意。所以在西餐廳內,氛圍一般都很溫馨、少有面紅耳赤的場面出現。
第五個是「Manner」(禮節);
這一點指的是「吃相」和「吃態」。既然是吃西餐就應遵循西方的習俗,勿有唐突之舉,特別是在手拿刀叉時,若手舞足蹈,就會「失態」。
刀叉的拿法一定要正確:應是右手持刀,左手拿叉。用刀將食物切成小塊,然後用叉送入口內。一般來講,歐洲人使用刀叉時不換手,一直用左手持叉將食物送入口內。美國人則是切好後,把刀放下,右手持叉將食物送入口中。但無論何時,刀是絕不能送物入口的。西餐宴會,主人都會安排男女相鄰而坐,講究「女士優先」的西方紳士,都會表現出對女士的殷勤。
第六個是「Meal」(食品)。
一位美國美食家曾這樣說:「日本人用眼睛吃飯,料理的形式很美;吃我們的西餐,是用鼻子的,所以我們鼻子很大;只有你們偉大的中國人才懂得用舌頭吃飯。」中餐是以「味」為核心,西餐則以營養為核心,至於味道那是無法同中餐相提並論的。西餐禮儀 1. 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與餐桌的距離以便於使用餐具為佳。餐台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將餐巾對折輕輕放在膝上。
2. 使用刀叉進餐時,從外側往內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執刀將其切成小塊,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並攏放在盤中。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需放下。不用刀時,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 喝湯時不要啜,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出聲音。如湯菜過熱,可待稍涼後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湯時,用湯勺從里向外舀,湯盤中的湯快喝完時,用左手將湯盤的外側稍稍翹起,用湯勺舀凈即可。吃完湯菜時,將湯匙留在湯盤(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4. 吃魚、肉等帶刺或骨的菜餚時,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輕輕吐在叉上放入盤內。如盤內剩餘少量菜餚時,不要用叉子刮盤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應以小塊麵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條時要用叉子先將面條捲起,然後送入口中。
5. 麵包一般掰成小塊送入口中,不要拿著整塊麵包去咬。抹黃油和果醬時也要先將麵包掰成小塊再抹。
6. 吃雞時,歐美人多以雞胸脯肉為貴。吃雞腿時應先用力將骨去掉,不要用手拿著吃。吃魚時不要將魚翻身,要吃完上層後用刀叉將魚骨剔掉後再吃下層吃肉時,要切一塊吃一塊,塊不能切得過大,或一次將肉都切成塊。
7. 喝咖啡時如願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後要用小勺攪拌均勻,將小勺放在咖啡的墊碟上。喝時應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墊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著喝。吃水果時,不要拿著水果整個去咬,應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著吃。
8. 用刀叉吃有骨頭的肉時,可以用手拿著吃。若想吃得更優雅,還是用刀較好。用叉子將整片肉固定(可將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壓住肉),再用刀沿骨頭插入,把肉切開。最好是邊切邊吃。必須用手吃時,會附上洗手水。當洗手水和帶骨頭的肉一起端上來時,意味著「請用手吃」。用手指拿東西吃後,將手指放在裝洗手水的碗里洗凈。吃一般的菜時,如果把手指弄臟,也可請侍者端洗手水來,注意洗手時要輕輕地洗。
9. 吃麵包可蘸調味汁吃到連調味汁都不剩,是對廚師的禮貌。注意不要把麵包盤子「舔」得很乾凈,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麵包,再蘸一點調味汁來吃,是雅觀的作法。
入座有講究
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後,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後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了。用餐時,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腳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法國人的情感細膩,想法浪漫。因而法國的餐飲是非常講究的。
法國的飲食文化非常悠久,從路易十四開始,法國的飲食外交便世界聞名,在法式宴會鼎盛時期,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法國人最愛吃的菜是蝸牛和青蛙腿,最喜歡的食品是乳酪,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此外,法國人還是世界飲酒冠軍,尤其是喝葡萄酒。
法國是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講究吃,而且捨得花錢。法國人不愛吃無鱗魚,也不愛吃辣味的菜餚。他們一般都喜歡吃略帶生口、鮮嫩的美味佳餚。法國人一般都樂於喝生水(自來水),不習慣喝開水。
聞名世界的法國料理,以精緻豪華的高尚品味,風靡全球食客的胃,法國人將「吃」視為人生一大樂事,他們認為:美食不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藝術。16世紀時的法國宮廷已有一套相當講究的飲食文化,法國大革命後隨著宮廷廚師的流落市井,宮廷料理開始在民間生根。
法國料理十分重視「食材」的取用,次等材料,做不出好菜是法國料理的至理名言,而法國料理就地取材的特色,使南北各地口味不一,因此「到什麼地方吃什麼菜、什麼時令吃什麼菜」就很重要!
法國料理的精華在醬汁(SAUCE),因為對食材的講究,法國人使用醬汁佐料時,以不破壞食材原味為前提,好的醬汁可提升食物本身的風味、口感,因此如何調配出最佳的醬汁,就全看廚師的功力了!此外,法國菜也被喻為最能表現廚師內涵的料理,每一道菜對廚師而言,都是一項藝術的創作。
法國人飲食特點
對晚餐較重視。愛喝葡萄酒、牛奶、紅茶等。到飯店喝咖啡和吃水果吃雪糕。愛吃牛肉、羊肉、雞、魚、蝦、雞蛋、各種燒腸子等。各種蔬菜都愛吃。愛飲清湯,愛吃水果(特別愛吃菠羅)。
在吃正式的法國餐館吃飲,餐具、酒具的配合使用都是一絲不苟的。吃甚麼樣的菜用甚麼樣的刀叉,是很有研究的,所以每人面前都選了兩三套。酒杯也是一樣,因為在這里吃食與喝品配搭是一藝術。習慣上,餐前要喝一杯開胃酒;用餐過程中,如果吃肉要配干紅葡萄酒;吃魚蝦一類的海味,要喝乾白葡萄酒;餐後有些人還喜歡喝一點白蘭地地一類的烈性酒。每種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看著高矮胖瘦好幾個酒杯放在跟前,還真證不勝酒力的?不過好在這里不講究感情深,一口悶。席問大家邊吃邊聊,酒只是起到助興和調節氣氛的作用,卻頻頻舉杯,卻都淺到即止。保持餐桌上愉快的氣氛,但又不至於過分喧鬧。
法國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1、注重烹調火候,講究菜餚的鮮嫩,強調菜餚的質量。
2、口味:一般喜肥、濃、鮮、嫩,偏愛酸、甜、鹹味。
3、食品:主食為米飯或麵粉,愛吃點心;副食愛吃肥嫩豬肉、羊肉、牛肉,喜食魚、蝦、雞、雞蛋及各種腸子和新鮮蔬菜,偶爾也願品嘗些新奇的食物,如蝸牛、蚯蚓、馬蘭等;喜用丁香、胡椒、香菜、大蒜、番茄汁等作調料。
4、製法:對煎、炸、燒、烤、炒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5、菜譜:很欣賞紅燒鱖魚、宮保肉丁、脆皮炸雞、炒蝦球、銀芽雞絲、菠蘿火雞、拔絲蘋果等風味菜餚。
6、水酒:對酒嗜好,尤其愛飲葡萄酒、玫瑰酒、香檳酒等,一般不能喝或不會喝酒的人也常喝些啤酒;通常他們慣用的飲料還有礦泉水、蘇打水、橘子汁以及紅茶或咖啡等。
7、果品:法國人愛吃水果,尤其對菠蘿格外偏愛,蘋果、葡萄、獼猴桃等也是他們愛吃的品種:乾果喜歡葡萄乾、糖炒栗子等。
「法國人飯前用一個小時來品嘗開胃酒,就著一些橄欖和小餅干,當他們真正坐下來吃的時候,就沒有那種強烈的飢餓感了。」 而且在吃每一口食物的間隙,都要停頓無數次,進餐時那種輕松愉悅的氣氛,以及對食品的品味和贊美,幫助他們輕松地保持身材,
法國女孩子的食物都是小份的。典型的法國烘製的牛角麵包重量都是30克多一點,而美國產的這種麵包幾乎有60克的分量,換句話說,法國女孩子的胃已經習慣了攝入少量的食物。
法國女性非常熱忱地對待正餐,一般在下午兩點之前攝入的熱量佔一天總量的的60%,隨後是一頓簡單的晚餐。而在中國,人們經常一整天都在餓著自己,在晚飯的時候,卻是吃得又好又飽。因為法國人午餐吃得很滿足,因此不需要隨時吃零食,這也幫助他們控制了體重。
法國人對吃的講究程度不亞於中國人。他們常常津津樂道於在哪個餐館吃得如何好,又在哪條街上新開一家什麼餐廳,一定要去吃一次雲雲。在接受吃的文化方面他們又是很開通的,只要是美味,無論是義大利的、西班牙的,還是北非或中國的,一概照單全收。但一說起法餐,那絕對是「非我莫屬」。只有同中國人在一起時,他們才會稍稍顯出謙遜的態度,說是「我們法餐中餐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大飲食」。你看,居然想同中餐平起平坐。
法國人不僅講究吃的內容,還講究吃的環境和吃的情趣。
除了貓狗肉不考慮之外,肉食也可謂品種繁多,有大家熟知的蝸牛、青蛙腿、馬肉,加上一般傳統肉類;海鮮更不在話下:生蚝,龍蝦,螯蝦,蜘蛛蟹及各種海貝;魚類主要為海魚,最走俏的有海魴、狼魚、鰨魚、大菱鮃及一些譯不出名字的魚,而吃熏大馬哈魚則為聖誕節傳統之一。會打獵的人還講究吃山鷸,是一種體形不大的鳥,卻渾身都是肉,肉質極鮮。
肉類的作法大多為燉、烤和煎。總的來說,他們沒有「炒」這個概念,有也只是煮的前奏。所以法餐可提前做好,不象中餐為了保持鮮嫩,總要在最後關頭下廚操勺。他們用的佐料基本上都是一些「草」,常用的有小蔥、百里香、香芹、月桂等。正如中餐佐料不止有醬油醋,法餐中也有五花八門的各類調料,如黃油、牛奶、奶油、雞蛋等,也能配成各式各樣的口味,就看他如何選配及操作了。最有代表性的吃法為煎牛排,分三種狀態,第一為半生不熟,僅煎幾秒鍾便上桌,切開後仍血淋淋的,有人為此大快朵頤,中國人會望而生畏;第二種為帶血狀,比前者多煎十幾秒;第三種為基本熟狀。吃時完全視各人口味選其需要的狀態。
法國人吃的青菜品種絕沒有中國的多,且大部分都生吃,其它都是西洋菜的模式:大而無味,也正好適應法餐的作法。人們漸漸地也用一些外來的佐料,如咖喱和生薑等。法國人認為生薑有壯陽的功效,所以接受起來十分容易。另外大白菜,豆芽也開始慢慢流行開來。他們對蔬菜的作法同中餐正好相反,沒有中間狀態:不是生吃就是煮得爛爛的。生吃的有各種生菜、甜紅蘿卜、西紅柿和黃瓜等。象煮得爛爛的就有什麼菠菜泥或悶煮各種菜,連扁豆都煮得軟軟的。
甜食更是五花八門,能看得你流了口水不說還非得買來嘗嘗不可。做甜食的佐料無非也就是黃油奶油牛奶麵粉雞蛋再加上糖而已,如配上各式水果或巧克力或香草等就做成了式樣不同的糕點。有愛好者大多數情況下在家裡自製點心,一點也不比外面買的差,甚至更好。
吃飯時客廳的氣氛及裝飾是要講究的,主人一定要事先將客廳精心布置一下,插上鮮花,晚間則打上柔和的燈光,大餐桌鋪上燙好的桌布和布餐巾,再擺上精美的瓷製餐具。最好的當屬里莫日的瓷器,潔白的細瓷點綴上精緻的花紋,顏色也配得恰到好處,講究的人家要擺上銀制刀叉和水晶杯。酒杯視各家情況一至三隻不等。一般為兩只,包括酒杯和水杯,有三隻的就考慮到紅、白葡萄酒了。遇有重大場合,飯後要開香檳酒,又是另一隻杯子。順便說一句,法國香檳酒是香檳地區產的帶汽白酒,與中國的小香檳不可同日而語。受法國人邀請時,千萬別以為「隨便來點香檳」就行了,因這種酒實在不是隨便喝的。
刀叉餐具的講究看過電影《泰塔尼克號(TITANIC)》的人一定有所領教,初一看真能嚇一跳:盤子的兩邊左右各擺三至四副刀叉,杯子有大中小三號。那是最為講究的一種,一般情況擺上一、兩副刀叉就夠了。如吃海鮮更是熱鬧,有各式各樣的工具,你若不大幹一場都覺得對不起它們。一般的規矩是每上一道菜先從最外面的刀叉用起,隨用隨撤,到後來就好辦了。大號杯子用於喝水,其它用於紅白葡萄酒。大勺只用於喝湯或公用;小勺又有甜食和咖啡之分,後者較前者小一號。如是在家中用餐,如此一頓飯下來鍋碗杯勺可夠洗一通的,幸好有人發明了洗碗機。
吃飯的程序是:首先喝開胃酒,以酒精濃度較高的酒為主,同時吃點小咸餅干,等於是讓胃適應一下。然後全體上席,第一道菜通常是冷拼、熱菜餅或海鮮,用一隻中淺盤子;如第一道為湯,就得用深盤子加上大勺。無論吃什麼,這第一隻盤子總要撤下。隨之而來的主菜用大淺盤用餐,至少包括兩個熱菜,一葷一素,有時會有米飯或面條,屬於配菜。主食永遠是法式麵包。等所有的人將食物都盛到自己盤中後,女主人拿起刀叉並說「祝大家好胃口」,客人方可開始。有時客人不懂規矩先動手也是有的,這時女主人便立即不動聲色地拿起刀叉,以不顯得客人失禮。熱菜之後是乳酪間或加拌生菜,換上一小淺盤,然後就是飯後甜食加咖啡或茶。最後,有時主人還建議喝消化酒,其酒精濃度比開胃酒更高一點。常常有外國人不懂法國人的對酒的講究,將開胃酒在用餐時倒給客人;或有人象在中國干老白乾一樣斟上滿滿一杯,然後舉杯一飲而盡;甚至主客不分,自己起身倒酒。遇此類情況,法國人一般來說比較寬容。有去過中國的就了解一點中國人的行事方式,他們會開玩笑說:「我們在中國時,都按他們的習慣做;在法國,我們還是得隨他們。」不過一點沒有責怪的意思。
大多數法國人都很會做菜,尤其是家中來客人時,夫妻倆更是各顯身手。一般來說,客人到後,妻子負責招呼,丈夫掌管酒水,需要時倆人就同時下廚上菜。在這樣一種氣氛里,無論吃什麼都會給你一種溫馨的感覺。更不用說主人精心烹調出的美味了。如在飯店用餐,那麼各式菜不僅味道鮮美,廚師還能用各類食品顏色拼出各種圖案及樣式,其講究程度就不是一般家庭所能做到的了。
來法旅遊的中國人吃法餐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冷熱交替、甜咸相加:第一道,冷盤(咸);第二道,熱菜(咸);第三道,甜食(冷);最後,咖啡或茶(熱且加糖),不僅如此,用餐中還要喝酒和冷水。吃完了飯肚子如何承受只有心知肚明了。不過法國人從來沒有不適,也就不便大張旗鼓地發牢騷。
法餐雖不象中餐擁有幾大菜系,各地卻都有傳統的代表菜,如多爾多涅的油浸鴨肉及鵝肝,阿爾薩斯的酸菜腸,布列塔尼的黑面燉肉和薄餅,諾曼底的牛羊下水,普羅旺斯魚湯等等等等。現代的新式法餐更著重味道的細膩及陳列的樣式,使人的味覺和視覺都得到美的享受。
正式的全套西餐上菜順序是:①前菜和湯②魚③水果④肉類⑤乳酪⑥甜點和咖啡⑦水果,還有餐前酒和餐酒。沒有必要全部都點,點太多卻吃不完反而失禮。稍有水準的餐廳都歡迎只點前菜的客人。前菜、主菜(魚或肉擇其一)加甜點是最恰當的組合。點菜並不是由前菜開始點,而是先選一樣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適合主菜的湯。

閱讀全文

與西裝西餐最早出現在中國哪個活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看電視劇義大利語的用哪個好 瀏覽:941
伊朗新年送什麼 瀏覽:790
印尼的產地證標准選什麼意思 瀏覽:903
天弘越南市場股票是什麼 瀏覽:404
經濟企業如何投資中國 瀏覽:669
越南uk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13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是什麼 瀏覽:115
義大利燴飯用的是什麼米 瀏覽:458
印度尼西亞海路距寧波多少公里 瀏覽:882
義大利與哪個國家比較相似 瀏覽:936
義大利為什麼會擴張 瀏覽:814
印尼1998發生了什麼事 瀏覽:734
伊朗的飛機多少噸 瀏覽:704
中國普法教育微信公眾網如何登錄 瀏覽:687
班圖是哪個印度電影 瀏覽:642
2020義大利杯勝者有什麼獎勵 瀏覽:825
初到伊朗穿什麼 瀏覽:863
義大利語里愛怎麼說 瀏覽:908
一塊越南盾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750
義大利語直接賓語代詞什麼時候用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