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最高軍事學府是什麼
鮮為人知的歷史足跡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坐落在北京市,是我國最高軍事學府,也是全軍唯一的一所高級合同指揮院校,直屬中央軍委領導,擔負著培養陸、海、空軍軍以上指揮幹部,地方省級領導幹部及中央國家機關部以上負責幹部,並從事有關戰略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問題的研究,為國務院、中央軍委和各總部的決策起咨詢作用的任務。
國防大學
在中外聞名的北京頤和園西北處的紅山口,坐落著我國最高軍事學府——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它的東面是培養中國共產黨高級幹部的中央黨校。這一東一西,文韜武略,擔當起培養共和國治黨、治國、治軍棟梁之才的歷史重任。公元2007年12月1日,國防大學迎來了它80周年華誕。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我軍創建初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該校後改編為紅軍大學(「紅大」)。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抗大」)。
紅軍東征回到陝北後,國內形勢發生了變化,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毛澤東認為,紅軍各級幹部要適應這種轉變不容易,需要重新學習。此後一個時期,訓練幹部成為部隊工作的重要一環。為了解決大批幹部的重新學習問題,毛澤東提議在陝北創辦一所為黨及其軍隊培養人才的紅軍大學。他的提議得到張聞天、周恩來等人的贊同。
1936年5月20日,中央政治局舉行常委會議,會上通過了毛澤東提出的關於建立紅軍大學的報告。會議決定林彪為紅軍大學校長,毛澤東為政委,羅瑞卿為教育長,何滌宙為教務部主任,莫文驊任校總支書記。
毛澤東還對林彪說:「蔣介石辦了黃埔軍校,我們也辦個紅軍大學,但我們要比蔣介石的黃埔軍校辦得更好,影響更大。」林彪笑著說:「我有信心把紅大辦好。」
1936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在瓦窯堡舊廟堂前正式成立,並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毛澤東在開學典禮上作了重要講話。毛澤東說:「我黨創辦工農紅軍大學,是為了促進和迎接抗日民族革命戰爭的到來,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有個黃埔,它的學生成為當時革命的主導力量,我們的紅大要繼承黃埔精神,要完成黃埔未完成的任務,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為主導力量,即是要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1936年7月,敵人偷襲瓦窯堡後,紅大又遷往保安縣。
後來,紅軍大學隨中共中央機關遷到延安,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長、政委由林彪一身兼任,毛澤東只在抗大任教育委員會主席。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毛澤東對該校的教育極其重視,1937年3月,他為抗大擬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同年4月又為抗大題寫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字的校訓。
毛澤東這樣說過:「抗大為什麼全國聞名、全世界聞名,就是因為它比較其他的軍事院校最革命、最進步,最能為民族解放與社會解放而斗爭……」
鄧小平曾高度贊譽抗大:「成為建設抗日軍隊的火車頭,成為軍事政治科學的領導者。」
解放戰爭時期,抗日軍政大學分為各解放區的軍政大學。全國解放後,為適應和平時期培養高級軍事人才的需要,於20世紀50年代先後成立了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後勤學院和高等軍事學院,於1969年同時撤銷後成立了軍政大學。1985年12月,軍事、政治、後勤學院合並成立國防大學。
滿足戰爭和軍隊建設需要是辦學治校的根本
1927年11月,34歲的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部隊來到群山環抱、地勢險要的江西寧岡的井岡山,他一眼就看中了狀元橋畔的龍江書院。
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講演
為了適應井岡山武裝斗爭的需要,培養部隊和地方武裝幹部,毛澤東於1927年11月下旬在龍江書院創辦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軍官教導隊。教導隊下設4個區隊。每個區隊下設3個班,招生能力150人左右,學制為3個月。
紅軍教導隊運用近乎原始的教學器材,在山溝里苦讀細研。他們批判地吸收來自外國的軍事經驗,改造黃埔軍校的教學方法,與游擊戰實際相結合,創造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好學風。在近半年時間里,為部隊和地方培養了150名幹部骨幹。
1931年年底,「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成立。1933年10月17日,中革軍委發布《關於改編紅軍學校的命令》指出:「將『紅校』組織重新變更,以原有高級班、上級科改為紅軍大學」。
土地革命戰爭期間,我軍軍校教育圍繞著培養新型人民軍隊指揮員這個目標,創立起自己的教育制度與方法。從軍官教導隊到紅大,黨在創建武裝的同時,建立了人民軍隊軍校教育。
抗大繼承了紅大傳統,汲取古今中外辦學經驗,創造性提出了「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與實踐並重,軍事與政治並重」、「中國化、大眾化」、「革命的批判的」教育原則,在履行使命的9年多時間里,培養了十多萬名優秀軍政幹部,使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種子」撒遍全中國,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1951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正式成立,劉伯承院長主持了成立典禮
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使命任務的轉換,培養保衛國家、建設軍隊的高級指揮人才,中央軍委決定組建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和後勤學院,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親自題詞,並選派劉伯承、羅榮桓、李聚奎等一批具有辦學治校豐富經驗的高級將領分別擔任三大院校的領導職務。
軍事學院成立後,當務之急是教材建設。劉伯承堅持把教材建設作為「重工業」來抓。在蘇聯軍事顧問的幫助下,學院編寫了合同戰斗原則及營、團、師、軍、集團軍等全套戰役戰術教材,以及戰史、地形、兵種技術、政治等教材。
培養軍官是最重要最艱巨的戰爭准備。為使教學更加貼近實際,劉伯承先後組織40多次軍事演習。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954年11月17~30日在山東半島舉行的「集團軍進攻轉海岸防禦首長—司令部演習」。彭德懷、劉伯承親自參加指揮了地域寬30公里,縱深300多公里的演習。參演部隊有步兵、工兵、炮兵、裝甲兵、通信兵,還有海軍、空軍,參演人數達8000多人。
1954年7月1日,軍事學院向軍委請示開辦戰役系,經黨中央批准,戰役系招收52名兵團以上高級將領入學,時間為3年,這在我軍指揮院校史上是首次。年齡最大者50歲,最小者40歲,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5人、中將軍銜22人、少將軍銜25人。1957年7月全部通過畢業考試,獲得畢業文憑。
1986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
軍事學院從嚴治學,建立了嚴格的入學考試制度。考試由專門的考試委員會負責。學年考試不及格,不能升級,不能參加畢業考試。朱德和軍委領導還主持過基本系第一期的國家考試。學員稱它為「三堂會審」。學院從首期開學到1956年春,退回不符合條件的學生328名,占招生總數的8.7%。1969年2月,軍事學院因故被撤銷。在18年的歷程中,共培養幹部10000多名,為我軍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防大學成立以來,繼承了紅軍大學、抗大的優良傳統和辦學方針,為提高高級指揮人才培訓質量,一方面注重借鑒外國經驗,一方面注重總結自己的歷史經驗,學習掌握現代條件下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理論與實踐,形成了一整套培養高級指揮人才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高級指揮人才的培養有力地推動了人民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進程。
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是辦學治校的關鍵
從井岡山到瑞金,圍繞著軍校教育為武裝斗爭和創建人民軍隊服務這一主題,毛澤東等先後提出了教導隊、隨營學校、紅軍大學的辦學理念,並根據實踐發展進行調整,在滿足戰爭和建軍需求的同時,積累和豐富了辦學模式與教學內容。
抗大教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時代需要,圍繞「抗日救國」這一主題理念展開。
抗大的組織條令依據毛澤東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針原則和校訓,確定「本校之教育中心基於革命的傳統」,在政治上授以馬列主義理論,在軍事上授以持久戰的戰略戰術,在實際生活上鍛煉艱苦奮斗的作風。
學校在借鑒其他先進教育思想的同時還結合自身情況,提出「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與實踐並重,軍事與政治並重」等一系列先進理念與原則,並由此產生出啟發式、研究式等教學形式與方法。
1956年1月,毛澤東和陳毅、譚震林、羅瑞卿等視察軍事學院
建國後組建的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和後勤學院,解放思想,更新和創造出一系列適合高層指揮院校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
先進的思想理念,有力地推動了三大院校教育訓練工作穩步發展,培養和造就了大批優秀指揮員,促進了我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
為完成黨和國家賦予的艱巨使命,新建成的國防大學繼承發揚紅大、抗大的光榮傳統,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新的理念指導教學與科研,提出了「一個目標,三個堅持」的教學指導思想,即:以培養政治上合格的適應國防現代化建設和未來戰爭要求的高級人才為目標,堅持培養「通才」;堅持「高、新、寬、深」的教學內容;堅持自學為主,實行研究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2004年3月15日,中央軍委6號文件批轉了國防大學黨委《關於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全面推進國防大學改革與發展的報告》,進一步指明了辦學治校的方向。
組織機構與專業設置
國防大學編制行政領導機構、教學科研機構、學員管理機構。
行政領導機構,編有訓練部、政治部、校務部、科研部。
教學科研機構,編有戰略、戰役、馬克思主義理論、信息作戰與指揮訓練、軍隊建設與軍隊政治工作、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下設若干教研室、研究所、中心。共有哲學、法學、經濟學、軍事學、教育學5個學科門類;教授、研究員和副教授、副研究員280餘名,博士生、碩士生導師150餘名。
辦公大樓
學員管理機構,設置國防研究系、基本系、進修系、研究生院、防務學院。近年來,每年培訓、輪訓我軍高中級軍官2000餘人,外軍高中級軍官近300人。1985年以來,共培養了我軍高中級軍官和地方高中級幹部13000餘名,外軍高中級軍官800餘名。
專業方面,國防大學設置有合同的戰役指揮、軍事思想和軍事理論、國防研究、院校教育管理、軍事與政治理論和研究生教育等10餘個專業。
昂首闊步走向世界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一批又一批外國軍人走進了曾經是「軍事重地,外國人禁止通行」的國防大學,以獨特的眼光審視這里發生的一切變化。
圖書館
翻開外國來訪的名錄,可謂名人雲集。有參聯會主席、國防部長、總參謀長、親王、軍事學院院長、研究所所長等。在國防大學,外賓的來訪和演講為教研人員和學員提供了學習的良機,使國防大學講壇成為世界軍事發展的最新成果與信息交流的場所,大家從中感受到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及其發展趨勢。
1985年以來,國防大學共接待90多個國家軍隊和政府官員及專家學者1500多批、近15000人次。與美國、澳大利亞、韓國國防大學和日本研究所建立了正式校際關系。
1993年3月的一天,在熱烈的掌聲中,美國前任國防部長佩里在國防大學政委王茂潤的陪同下,走上中國國防大學的講壇。佩里先生說:「要想了解中國的國防政策和國家安全戰略,就要到中國國防大學的講壇上站一站。」
1999年5月24日,澳大利亞國防部長約翰·穆爾參觀國防大學現代化設施後,在學術報告廳動情地說:「我有幸成為中澳建交27年來首位來華訪問的國防部長,並榮登中國最高軍事學府的演講台,實現了我久存心中多年的願望!」
請進來是為了了解世界,走出去也是為了了解世界。國防大學不僅誠摯歡迎到訪的各國政要以及專家學者,校方也不斷「走出去」向世人展示國防大學的風采。
校園一角
1998年歲末,根據中美兩國的軍事交流協議,中國一支高級軍事代表團出訪美國。美方讓中方參觀了他們引以為豪的數字化部隊後,在事先程序沒有安排的情況下,突然提出:貴軍素質極高,請將軍們打打美軍智能化的坦克炮如何?面對美方抑或好客,抑或挑戰的目光,這些畢業於國防大學的將軍們信心十足,欣然應諾,依次躍進坦克駕駛室里,沉著冷靜地操縱計算機,「轟隆隆、轟隆隆」炮彈帶著中國將軍的自信,像長了眼睛一樣奔向目標,發發命中。「OK!OK!」美方向中國軍人投來敬佩的目光。
1999年3月,第三任校長邢世忠率團訪問了美國國防大學。在瀕臨大西洋的麥克奈爾堡的美國國防大學禮堂里,邢世忠上將以《邁向21世紀的中國軍隊》為題,從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講到世界新軍事革命的興起,又講到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我軍現代化建設產生的重大深遠影響。他對世界軍事發展趨勢和中國軍隊未來發表了獨到的見解。
按慣例,演講完畢,台下的美軍將校學員開始提問。所提的問題廣泛而尖銳,從中國的核戰略到台灣問題,從巴爾干半島到朝鮮半島局勢,從中國國防大學教學體制到辦學方針,真可謂包羅萬象。邢校長以外交官的風度一一作答,台下掌聲一片。回國後,美國國防大學校長專門致信邢校長,對他精彩的演講和表現出的睿智表示欽佩。
美國國防大學前任校長奇爾科特中將說:「中美國防大學校際聯系,是中美兩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校聯系緊密並在不斷發展,對兩軍關系很重要。兩校交流的目的是增進、了解,只有增進了解,才能建立溝通和自信。」他在接見到訪的中國國防大學校長時說:「貴校將軍和教官們視野寬闊,反應敏捷,論述問題嚴謹且有說服力,是值得尊敬的對話者。」
美聯社一位記者寫道:「無論是東方軍人,還是西方軍人都承認,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已成為世界最著名的軍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