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濕地的分布
中國濕地按地域劃分為東北濕地、黃河中下游濕地、長江中下游濕地、杭州灣北濱海濕地、杭州灣以南沿海濕地、雲貴高原濕地、蒙新乾旱/半乾旱濕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濕地 。 中國近海與海岸濕地主要分布於沿海的11個省(市、區)和港澳台地區。海域沿岸約有1500多條大中河流入海,形成了淺海灘塗、珊瑚礁、河口水域、三角洲、紅樹林等濕地生態系統。近海與海岸濕地以杭州灣為界,分成杭州灣以北和杭州灣以南兩個部分。
(一)杭州灣以北的近海與海岸濕地除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部分地區為岩石性海灘外,多為沙質和淤泥質海灘,由環渤海濱海和江蘇濱海濕地組成。這里植物生長茂盛,潮間帶無脊椎動物特別豐富,淺水區域魚類較多,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良好的棲息場所,許多地區成為大量珍禽的棲息地,如遼河三角洲、黃河三角洲、江蘇鹽城沿海等。
(二)杭州灣以南的近海與海岸濕地以岩石性海灘為主。其主要河口及海灣有錢塘江—杭州灣、晉江口—泉州灣、珠江口河口灣和北部灣等。在海南至福建北部沿海灘塗及台灣西海岸的海灣、河口的淤泥質海灘上都有天然紅樹林分布。 中國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條,流域面積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約1500條。絕大多數河流分布在東部氣候濕潤多雨的季風區,西北內陸氣候乾旱少雨,河流較少,並有大面積的無流區。從大興安嶺西麓起,沿東北—西南向,經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岡底斯山,直到中國西端的國境,為中國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界線。分界線以東以南,都是外流河,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5.2%。分界線以西以北,除額爾齊斯河流入北冰洋外,均屬內陸河,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34.8%。
在外流河中,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河流,都是源遠流長、水量很大、蘊藏巨大水利資源的大江大河,主要有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發源於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豫西山地、雲貴高原的河流,主要有黑龍江、遼河、灤海河、淮河、珠江、元江等;發源於東部沿海山地的河流,主要有圖們江、鴨綠江、錢塘江、甌江、閩江、贛江等,這些河流逼近海岸,流程短、落差大,水量和水力資源比較豐富。中國的內陸河劃分為新疆內陸諸河、青海內陸諸河、河西內陸諸河、羌塘內陸諸河和內蒙古內陸諸河五大區域,其共同點是徑流產生於山區,消失於山前平原或流入內陸湖泊。 根據自然環境的差異、湖泊資源開發利用和湖泊環境整治的區域特色,中國的湖泊劃分為5個自然區域。
(一)東部平原地區湖泊主要指分布於長江及淮河中下游、黃河及海河下游和大運河沿岸的大小湖泊,是中國湖泊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中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和巢湖即位於本區。該區湖泊水情變化顯著,生物生產力較高。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強烈,本區湖泊數量和面積銳減,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和水質污染有逐漸加重的趨勢。
(二)蒙新高原地區湖泊地處內陸,該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地表徑流補給不豐,蒸發強度較大,超過湖水的補給量,湖水不斷濃縮而發育成閉流類的鹹水湖或鹽湖。
(三)雲貴高原地區湖泊全系淡水湖。區內一些大的湖泊都分布在斷裂帶或各大水系的分水嶺地帶,如滇池、撫仙湖、洱海等。由於入湖支流水系較多,而湖泊的出流水系普遍較少,故湖泊換水周期長,生態系統較脆弱。
(四)青藏高原地區湖泊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高原湖群區,也是中國湖泊分布密度最大的兩大稠密湖群區之一。本區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等水系的河源區,湖泊補水以冰雪融水為主,湖水入不敷出,干化現象顯著,近期多處於萎縮狀態。該區以鹹水湖和鹽湖為主。
(五)東北平原與山區湖泊多系外流淡水湖,主要分布在松遼平原和三江平原,由於地勢低平、排水不暢,發育了大小不等的湖泊。此外,丘陵和山地還有火山口湖和堰塞湖。 中國沼澤在地理分布和類型特徵上,既顯示出地帶性規律,又有非地帶性或地區性差異。全國沼澤以東北三江平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和青藏高原為多,天山山麓、阿爾泰山、雲貴高原以及各地河漫灘、湖濱、海濱一帶也有沼澤發育,山區多木本沼澤,平原則草本沼澤居多。概括起來,中國沼澤分布有如下規律:
(一)分布廣而零散。中國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山地和高原都有沼澤分布,但每一塊沼澤地的面積都不大,僅東北的三江平原和四川西北部的若爾蓋沼澤呈集中連片分布。
(二)東部地區的沼澤多於西部。中國東部地勢低平,氣候濕潤,降水充沛,地下水和地表水豐富,利於沼澤發育,故沼澤面積約佔全國沼澤面積的70%左右。
(三)東部地區受緯度地帶性的影響,沼澤面積有從北向南減少的總趨勢。東北山地和平原,屬寒溫帶和溫帶,氣候比較冷濕,不僅沼澤類型多,面積也大,東北全區沼澤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向南至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沼澤面積迅速減小。 全國各地都有零星分布,但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上游以及天然濕地集中的周邊區域。長江流域中、下游是中國庫塘濕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