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的石油能源。還能讓我們用多久
1.世界石油存量
根據歐佩克(OPEC)的數據,截至2018年,全球有1.497萬億桶(國際石油桶以世界平均比重阿拉伯34度輕原油為基準計算,每一原油桶容積約等於159升)石油,其中79.4%的儲量位於歐佩克國家中,而歐佩克的儲量中有64.5%位於在中東。委內瑞拉和伊朗這兩個受制裁的國家共持有歐佩克30%的儲量。奈及利亞和利比亞(也有阻礙生產的安全隱患)持有另外5%的石油,這使全球35%的石油有留在地下的風險。
但是,盡管歐佩克在世界石油中佔有最大份額,但在未來十年中,大多數新的石油供應將來自美國。因為美國頁岩油技術,導致美國的成為第一大產油國。
2.石油需求增長
未來幾年,石油需求增長將放緩。但是,需求增長放緩並不意味著需求增長為零,對「峰值石油」的呼聲仍然遙遙無期。因此,盡管目前全球可能每天使用1億桶石油,但根據EIA的估計,2019年的石油消耗平均每天將增加110萬桶。到2020年,預計將增長140 萬桶桶每天。然而,這些預測經常被調整,並且由於分析師預測經濟疲軟,因此需求增長預測在最近幾周被下調,因此需求源於中美貿易戰。
歐佩克估計,從2019年到2023年,石油需求將增長730萬桶,從2019年到2040年,將增長1450萬桶。這意味著到2040年,世界每年將使用近420億桶石油。
世界各國石油消耗
3.現在每天石油消耗一億桶
能源信息署(EIA)估計,2019年世界每天消耗96.92百萬桶,排名前10位的消費者占總消耗的60%。每天將近1億桶。
按今天布倫特原油每桶60美元的平均油價計算,這相當於消耗了58億美元。
石油消費量排名前三的國家是美國(20%),中國(13%)和印度(5%),佔世界消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這三個國家中,只有美國是主要的石油生產國。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是世界三大石油生產國中的兩個,在消費方面分別排名第5和第6。
所以,在已經知道的存量1.5萬億桶原油情況下,每天一億桶,還能使用41年,要到2060年才能使用已經探明石油儲量。但是,隨著新探明石油增加和採油技術進步,人類不必為此擔憂。
世界石油儲量
石油能用50年左右,這是小油瓶在課本上學過的內容,小油瓶也曾經一度深信不疑,但是大學選擇油氣類專業學習之後,認識也隨之改變。小油瓶想說隨著石油工業勘探開發技術的發展和地質認識的不斷提升,石油資源再使用100-200年問題應該不大,理由如下
1、廣義石油資源包括哪些?大家通常說的石油是油氣類資源的統稱,根據儲藏形式和油品的不同,石油資源可劃分為兩種:常規石油和非常規石油(重質油、稠油、頁岩油、緻密油等)。天然氣資源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劃分,常規天然氣和非常規天然氣(包括近10年來最火的頁岩氣、緻密氣、煤層氣、可燃冰等等)。
這些石油資源僅僅是人類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種類,或許隨著認識的不斷提高,人類在未知領域和未知區域發現新的石油資源種類也未可知。
2、現有認識程度下全球還有多少石油資源?
那麼我們可以計算出,全球剩餘的常規石油可采儲量為4523億噸,國內一般取1255立方米天然氣=1噸原油,天然氣已采出62.9萬億方約等於501億噸,剩餘天然氣可采儲量為4381億噸。
此外按照每年油氣勘探提交的儲量增加比計算,未來常規石油和天然氣待發現資源量達3065億噸
隨著勘探開發技術的提升,除常規油氣資源之外,非常規油氣資源也是油氣資源的重要補充,據統計全球非常規油氣資源可采總量為5834億噸
目前非常規油氣中勘探成本最低,最有效益的就是頁岩氣了,在美國頁岩氣成本已經降到很低了,相當於桶油28.3-42.5美元,已經做到了比中國東部老油田桶油成本還低,近10年來中國也加大了頁岩氣的勘探開發力度,已經先後建起了涪陵和威遠兩大頁岩氣生產基地,據報道在鄂西又發現了地質資源量達11.68萬億立方米的頁岩氣資源。
除了頁岩氣領域發現之外,目前中國在海域天然氣水和物(可燃冰)成藏理論創新與開發技術上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2017年中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首次可燃冰試採取得成功,標志著中國已經具備這種古老又年輕的資源開發能力了。為什麼說可燃冰是既古老又年輕的資源呢,古老在於其形成的地質年代久遠,年輕在於人類對其發現和研究時間較晚,因此他又被稱作未來能源。
這種未來能源潛力巨大,就儲量而言,可燃冰非常豐富,約是剩餘天然氣儲量的128倍,其有機碳總資源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氣炭含量的兩倍。僅海底探查的可燃冰分布量,可供人類使用1000年。
3、石油資源可以用多少年?有了已知剩餘資源量,再有每年全球資源消耗量,這就是個簡單的計算題了
根據推算,全球剩餘的石油可采資源量約為9000-10000億噸,按照全球原油產量43.82億噸推算,全球石油還可以開采200年時間;
按照全球5.3萬億方的天然氣產量,全球天然氣可采160年以上。
千帆競渡,百舸爭流。在當今能源 科技 日新月異的背景下,相信人類必定能發現更多的油氣資源種類,有效提升目前老油田並不是很高的採收率,油氣資源在近200年還能一直持久,像炫邁一樣,根本停不下來!
很早以前就有所謂的石油枯竭論,或者是資源有限論。
其主要觀點如下:
1)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
2)人類如果按照現在的速度使用,用不了多久就會用完的;
由於石油對現代工業的極端重要性,所以很多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石油還能用多少年?有人估計,如果現在地球上人不再勘探新的油田,且消費保持不變,那麼還能夠用50年(BP石油公司在2017年6月份發布了《2017年世界能源統計報告》,2016年底全球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2707億噸,比上一年增長0.9%,儲采比為50.6年。)。實際上類似還有很多估計,大約是幾十年到幾百年的時間,但是實際上這種估計都是非常不靠譜的。
但是實際情況如何呢?
每年原油存儲量增長比每年的原油消費增長要多的多 。
而且每年的原油消費都是變化的,比方說,近五十年來,原油的消費已經翻了很多倍,如果50年前估計的話,可能早就用完了。
比方說,1987年,全球原油已探明儲存量930億噸,全球原油產量為30.92億噸,由此推出當時開采年限為「僅為」30年左右。而實際上,2017年最新的數據顯示已探明的儲存量為2707噸,接近三倍。
2017年,原油的日均消費接近1億桶,約為1300多噸 。
另一方面世界能源結構也在發生變化,新能源正在逐步被發現和替代。原油的重要性在下降。但 是中短期內,原油的地位不容動搖 。
雖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原油的邊際採收成本正在提高,如頁岩氣;因為簡單的油已經被採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很多都是採收成本更高的。不過技術也是在進步的,技術進步將會緩解這種情況。但是究竟能不能跟上速度呢?還不好說,但是不用太擔心 ,能量是守恆的 ;
能源是一門學問,要想真的弄懂,還有很多要學習的部分。就個人來說就不用擔心原油能不能用完了,反正這輩子是用不完的了。 發展中的問題自然會在發展中得以解決 。自有專家來解決這些事情。
正如著名的沙烏地阿拉伯前石油部長艾哈邁德·扎基·亞馬尼在談及能源轉型的未來時所預言,「石器時代的終結並非因為石材的耗盡,而石油時代也將在原油枯竭之前終結」。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是現代世界的命脈。世界各地的油井每年從地下抽取大約近億桶原油,各國消費了同樣多的石油。以這種速度,我們能在不耗盡供應的情況下繼續從地下抽取石油多久?
自然,我們不能從一口井中開采整個地球的石油。無數油井遍布地球表面:一些活躍,一些枯竭。每口油井都遵循生產曲線,產量在幾年內上升、穩定,然後下降到零。這就是所謂的哈伯特曲線,由殼牌石油公司地質學家馬丁·金·哈伯特於1956年提出。
哈伯特還將他的曲線外推至全球石油產量。石油公司首先發現易於開採的大型油田,然後在大型油田衰落時轉移到更小、更深的油田。新技術也繼續使以前未開發的石油儲藏成為可行的儲備。總體曲線預測全球產量將上升、達到峰值,然後下降。 然而,在這種逐漸衰落開始之前,人類會到達一個被稱為峰值油。
想像一個裝滿水的大瓶子,開始時毫不費力地一杯接一杯地倒下去,直到最後只能倒出一點。最終,你不得不嚴重傾斜來倒水。峰值油是最後一次裝滿的杯子。需求繼續增長,而地球上不可再生的石油儲量卻在減少。 個別國家已經達到石油峰值。美國產量在1971年達到頂峰,隨著全球石油產量在2005年趨於平穩,一些分析師表示,世界石油已經見底。
2006年,劍橋能源研究協會預測地球上仍有3.74萬億桶石油,是石油峰值支持者估計的三倍。該協會預測,全球石油產量將在21世紀中葉達到峰值。 石油峰值後會發生什麼?最壞的石油危機預測包括天然氣價格飆升、全球化的結束、普遍的無政府狀態以及對以前受保護的鑽井無情開采。
石油供應不可能永遠滿足全球石油需求,因此需要新的能源和使用方法。即使技術允許我們獲取地球上的每一滴石油,日益稀缺和不斷上漲的價格也需要在人類真正耗盡石油之前進行廣泛的變革。
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思想就是化石能源都不可再生,十幾年前就說石油還能有二三十年,到今天為止說石油還可以用三五十年,總之這個石油儲量貌似很緊張,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對於化石能源的依賴越來越大,消耗量也越來越多,但石油儲量貌似越來越多。因此很多人都很懷疑這個事情,認為石油能源的緊缺是一場陰謀論,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隨著人類 科技 的進步, 探索 到的石油儲量越來越多,甚至超過之前幾十年的石油消耗量,因此總會給人這樣的錯覺,為什麼總說石油緊缺,但隨著消耗石油儲量卻越來越多,這就是原因之一。
世界上石油總儲量預估在1800億噸左右,如果按照年耗油量在40億噸左右,那麼石油還夠人類使用40多年。但是隨著人類對是有個開采使用,我們也不斷的在發現更多的石油儲量,例如我國在19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8億噸。石油資源雖然被認為是不可再生資源,但關鍵問題是我們尚沒有把所有的石油資源全部都勘測出來,隨著使用隨著發現。
目前關於石油的形成有兩個成因:第一是有機物形成石油,這個說法認為遠古時期的動植物死亡後被深埋地下,有機物被分解,經過特殊的環境溫度及壓力等形成石油和煤炭。這種化石能源的成因,認為石油和煤炭等都是不可再生資源,越用越好;第二個是無機物形成石油,這種說法認為地球內部存在的無機物碳和氫等,在特殊的環境下發生反應,形成化石能源,這種成因認為石油和煤炭等是可再生能源,隨著使用消耗,它們也在源源不斷的形成。
實際上人類發展對於化石能源的依賴是一個不好的趨勢,尤其是石油煤炭的使用,產生的有害物質會危害地球的生態環境,現在的全球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就是因為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溫室氣體,同時由於發展樹林面積減小,光合作用減弱,消耗的二氧化碳自然就會減少。
隨著發展能源結構也越來越多元化,尤其是對於清潔能源的使用越來越多,太陽能、風能、核能等,尤其是人類研究的可控核聚變,如果有一天真正的實現了,那麼就不需要依賴化石能源,因為使用核能的效率非常高。雖然現在一直都在宣揚著石油即將枯竭,但真實情況是發現的石油儲備越來越多,現在的石油再使用個幾十年都沒問題。當然誰也不知道幾十年後能源結構會變成什麼樣,是否還會發現更多的石油儲備。
關於石油的「無機物生成論」是有驗證方法的,因為如果石油的形成跟生物體沒有關系,那麼在其它天體上如果條件滿足也是會產生形成石油的,那麼在太空探測的時候以太陽系內天體為例,發現火星或者月球內部儲存有石油,那麼石油很大可能就是無機物形成的,當然這樣的論證方法也不絕對。
但無論如何石油在目前甚至未來的幾十年內都是我們依賴的能源,工業大發展脫離不開石油的使用。
我提供一個數據,你參考一下,2019年的6月份,英國BP石油公司發布了一個報告,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大概在17297億桶左右,委內瑞拉的石油儲備量最多,達到了3030億桶,其次是沙烏地阿拉伯的2970億桶,再之後是加拿大的1700億桶,伊朗1550億桶,伊拉克1450億桶,俄羅斯1050億桶。
考慮到人類日消耗的石油量在1億桶左右,所以這17297億桶石油,還夠人類使用47年,但47年肯定不止,因為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石油,人類其實也沒搞清楚,隨著地質勘探的進行,全球石油的儲量肯定還會繼續增加,至於能增加到什麼程度就好說了,但以人類的消耗速度來看,即使全球石油的儲量增加一倍,也只能支撐人類使用100年。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一般來說一塊油田開採到40%,它就會被放棄掉,因為越到後面開採的成本就越高,在自然壓力的情況下,最好開採的那部分只佔10%,剩下的就需要注水加壓等方式,因為後面的石油非常的粘稠,運輸,脫水,採集等等一系列技術難度太大,所以石油公司採集到40%的時候,就會轉向另一塊新的油田。
美國的一些公司在很多年前,就開始轉向頁岩油,頁岩油屬於一種特殊的石油,開採的成本也相對高一些,但08年金融危機導致國際原油價格飆升,開采頁岩油也變得有利可圖,但無論是頁岩油還是普通的石油,它們遲早有一天要被取代,因為隨著石油的總量越來越少,它們的價格將越來越貴,短則幾十年,長則100年,石油將慢慢淡出人類的視野……
地球上的石油貯量到底有多少,之前很長一段時期都沒有準確的數值,因為人們對地球石油貯量的勘探技術,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
比如, 上世紀30年代,人們普遍採用重力、地震折射波、沉積學等理論探測石油,最開始探明貯量很低,還不能形成全球總貯量的統計值。上世紀60年代,又採用板塊理論、地震勘探的疊加技術,使石油勘探水平大幅提升,到1987年全球原油探明儲量為930億噸。進入新世紀以後,人們又應用信息技術,又在地殼小型斷塊、隱蔽性油藏方面的勘探取得突破,至2017年躍升至2700億噸,較上世紀80年代增長了3倍之多。不過近年來勘探的潛力已經挖掘得非常充分了,對全球石油貯量的修正速度也降了下來。目前世界上認可的地球石油資源探明貯量即為2700億噸。
與此同時,隨著石油消耗產業的規模調整,特別是新能源的開發以及油頁岩的開采,對石油資源的消耗增長壓力逐漸緩和。 以全球石油目前的探明貯量2700億噸計算,除去已經開採的1300億噸左右的原油,現在每年全球直接消耗石油的數量為33億噸,那麼在未來40年左右,全球石油資源將會被消耗怠盡。
從世界范圍來看,石油資源的空間分布是極其不平衡的。中東地區佔比最高,達到48%左右,主要集中在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敘利亞等亞洲國家。其次為拉丁美洲,佔比達到19%左右,以委內瑞拉居多。排在第三的為北美洲,佔比為13%左右,以加拿大居多。剩下的20%左右,主要集中在俄羅斯、非洲和亞太等國家。其它區域的石油資源則相對較少。
石油屬於傳統的化石能源,也是不可再生能源。石油化工行業污染物排放歷來數量多、強度大,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需要不斷地進行污染控制及治理技術的創新,在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時,提高原油產投比,提升能源製造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從能源可持續利用的角度出發,需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生物質能源,提高其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達到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的目的,這才是有效應對石油資源危機的根本出路。
這是一個令人類大傷腦筋的問題!過去,人們認為地下的石油是動植物腐爛後長期演化形成的。現代科學認為石油是地球內部熱能運動出的「汗"。但不管是怎樣形成的,越用越少這一趨勢誰也改變不了!有時我們很多人在一起議論,一旦石油用光了,所有的車都停了,化肥,塑料的產量急劇下降,那時又回到以前的遠古 社會 ,騎馬騎驢,燒木柴野草……西方國家作過統計,說地球上石油儲量約17290億桶左右,大約能夠人類再使用40~50年。看到這些統計數字,真叫人擔憂!看來我們必須尋找新的能源。
地球上的石油還有多少?還能提供地球人類用多久?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們就知道全世界石油還可以供人類使用大約50年,當然今年已經是2020年,假如按八十年代那會計算的話,已經過去了40年,現在是有儲量狀況如何?人類還能用多久?假如沒有石油人類該怎麼辦?下文來做個簡單分析。
全世界石油儲量到底還有多少?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總共有成員國12個,這是全世界建立最早影響最大的原料國和輸出組織,它的目的是「協調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與價格、確保石油市場的穩定」,當然OPEC的發展似乎有些變味,與一些成員國的理念起了沖突,因此卡達已經於2019年1月退出OPEC組織,厄瓜多也於2020年1月退出OPEC。
2019年6月,英國英國石油公司BP發布《2019年世界能源統計評審》報告,全球石油儲量17297億桶,與早先公布數據相比變化不大,按當前全球需求測算可供開采50年。沙特由2017年的2662億桶調整至2018年底的2977億桶,但仍然比委內瑞拉的3030億桶略低,加拿大1680億桶第三,伊朗以1560億桶位居第四,伊拉克以1470億桶位居第五。
OPEC成員國分布
各位應該很好奇,委內瑞拉位居第一,但國際上關於石油輸出總是沒多少委內瑞拉的聲音,其實這也難怪,因為委內瑞拉的石油屬於高含硫原油,含硫量高達5.5%,催化加工和二次加工問題比較大,而且環保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而北海布倫特原油含硫量為0.37%,屬於高品質原油,所以全球石油市場中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是一個重要參考指數!
部分原油的API值和硫含量值情況。越靠上、越靠左,油品越差;越靠右、越靠下,油品越好。
委內瑞拉的原油含硫量5.5%,煉油成本很高,無論是經濟成本還是環保成本,因此委內瑞拉盡管石油儲量非常豐富,但其話語權比重並不高!
當然回到石油還能用多少年的話題,其實就像核聚變,一直都是永永遠遠的50年,如果按當前消耗1億桶/年計算,大概47年左右吧,所以說50年也沒啥大毛病!
石油到底用得完的還是用不完的?其實從八十年代起就開始忽悠的石油快用完了,忽悠了40每年還在說可以用50年,就像一個騙局,或者說提價的騙局,但事實上這跟石油的成因有關系,如果是生物有機質成因,那麼它真的會用完的,畢竟地質史上積累的碳是有限的,但如果是無機成因,那問題就不一樣了,盡管它也是有限,但在人類的角度上來看,是一定意義上的無限!
我們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石油有機成因,而且它的證據也非常充分,石油餾分具有生物有機質普遍的旋光性,而無機質則不具有這種旋光性,但如果加熱至300攝氏度時候,無機成的環境則很容易超過300度,而全球溫度最高的油田也不過100度,這就是最明顯的證據!
另一個說法是近代和現代沉積物中都具備了構成石油的各種烴類化合物出現,也就是說即使在現代沉積物中,石油的產生仍然在繼續,只不過這個過程是在有些漫長,我們也不可能等到現代沉積物變成石油的那天!
無機成因的說法來自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和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合作的無機成因理論,他們認為地球誕生時即有大量的碳氫化合物,在高壓的岩層中逐漸形成石油,並且隨著時間推移而富集,繼而形成油田!
至於旋光性,兩位大佬認為這是被微生物污染而已。
不過現代石油成因仍然以有機成因為主流,因為無機成因無法解釋幾乎所有的油田都誕生於沉積岩中,而且也無法解釋在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如馬蠟烷,植烷,甾烷,伽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因此作為吃瓜群眾,我們支持有機成因!
石油用完了咋辦?要釐清這個問題,必須要知道石油是拿來幹嘛的,石油有兩大主要功能,其一是作為能源使用,其二則是作為化工原料(包括生活用途),當然還有一個輔助功能是潤滑油使用!
作用能源的替代似乎並不難,因為電能可以在絕大部分場合代替它的能源用途,比如當前正在如火如荼開始的電動 汽車 ,但在現代條件下,有一個位置在哪是是無法代替的,即航天事業,因為暫時無法用電來發射火箭,不過現代火箭燃料多樣化,比如流行的液氧煤油可以用液氧,液氫代替,鋼鐵俠馬斯克開發的甲烷液氧火箭等等,似乎也是有可能,只不過大家稍高些。
還有一個是工業原料,包括我們日常的化纖以及塑料製品,還有工業上多種復合材料等等,這個理論上可以用合成來方式太解決,但代價是相當大的,不過燃料油省下來作為化工,怎麼說都可以支撐很多年,算是解決了吧!
最後一個是潤滑油,估計這個應該沒啥好代替了!
當然以上只羅列了幾個關鍵的作用,比如 汽車 工業的合成橡膠(電纜絕緣也是),還有制葯行業的各種提取物,也有日常清潔用品與化妝品等等,其提煉後的殘渣瀝青也是交通道路建設的重要鋪路材料!
所以,石油暫時還不可替代,只能用燃料油節省下來勉強支撐!
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不過我覺得這資原總有枯竭的時候!
2. 中國每年消耗多少煤炭我國煤炭各種燃燒方式的熱效率是多少外國較高的熱效率是多少
人們通常把開發煤炭資源的企業稱作煤礦,把開采出來的煤礦產品稱為煤炭。我國古代曾稱煤炭為石涅,或稱石炭。它是植物遺體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復雜的生物化學、地球化學和物理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一種固體可燃礦產。它不僅是工農業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燃料,而且還是冶金、化工、醫葯等部門的重要原料。據統計,在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構成中,煤炭一直居於主導地位,1995年,生產佔75.5%,消費佔75.0%。在國民經濟中,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的發展都離不開煤炭。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工藝、新方法的應用,煤炭的用途和綜合利用價值將會越來越大。可以預計,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煤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都將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一、礦物原料特點
(一) 煤的物理性質
煤的物理性質是煤的一定化學組成和分子結構的外部表現。它是由成煤的原始物質及其聚積條件、轉化過程、煤化程度和風、氧化程度等因素所決定。包括顏色、光澤、粉色、比重和容重、硬度、脆度、斷口及導電性等。其中,除了比重和導電性需要在實驗室測定外,其他根據肉眼觀察就可以確定。煤的物理性質可以作為初步評價煤質的依據,並用以研究煤的成因、變質機理和解決煤層對比等地質問題。
1.顏色
是指新鮮煤表面的自然色彩,是煤對不同波長的光波吸收的結果。呈褐色—黑色,一般隨煤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漸加深。
2.光澤
是指煤的表面在普通光下的反光能力。一般呈瀝青、玻璃和金剛光澤。煤化程度越高,光澤越強;礦物質含量越多,光澤越暗;風、氧化程度越深,光澤越暗,直到完全消失。
3.粉色
指將煤研成粉末的顏色或煤在抹上釉的瓷板上刻劃時留下的痕跡,所以又稱為條痕色。呈淺棕色—黑色。一般是煤化程度越高,粉色越深。
4.比重和容重
煤的比重又稱煤的密度,它是不包括孔隙在內的一定體積的煤的重量與同溫度、同體積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又稱煤的體重或假比重,它是包括孔隙在內的一定體積的煤的重量與同溫度、同體積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是計算煤層儲量的重要指標。褐煤的容重一般為1.05~1.2,煙煤為1.2~1.4,無煙煤變化范圍較大,可由1.35~1.8。煤岩組成、煤化程度、煤中礦物質的成分和含量是影響比重和容重的主要因素。在礦物質含量相同的情況下,煤的比重隨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5.硬度
是指煤抵抗外來機械作用的能力。根據外來機械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可進一步將煤的硬度分為刻劃硬度、壓痕硬度和抗磨硬度三類。煤的硬度與煤化程度有關,褐煤和焦煤的硬度最小,約2~2.5;無煙煤的硬度最大,接近4。
6.脆度
是煤受外力作用而破碎的程度。成煤的原始物質、煤岩成分、煤化程度等都對煤的脆度有影響。在不同變質程度的煤中,長焰煤和氣煤的脆度較小,肥煤、焦煤和瘦煤的脆度最大,無煙煤的脆度最小。
7.斷口
是指煤受外力打擊後形成的斷面的形狀。在煤中常見的斷口有貝殼狀斷口、參差狀斷口等。煤的原始物質組成和煤化程度不同,斷口形狀各異。
8.導電性
是指煤傳導電流的能力,通常用電阻率來表示。褐煤電阻率低。褐煤向煙煤過渡時,電阻率劇增。煙煤是不良導體,隨著煤化程度增高,電阻率減小,至無煙煤時急劇下降,而具良好的導電性。
(二) 煤的化學組成
煤的化學組成很復雜,但歸納起來可分為有機質和無機質兩大類,以有機質為主體。
煤中的有機質主要由碳、氫、氧、氮和有機硫等五種元素組成。其中,碳、氫、氧佔有機質的95%以上。此外,還有極少量的磷和其他元素。煤中有機質的元素組成,隨煤化程度的變化而有規律地變化。一般來講,煤化程度越深,碳的含量越高,氫和氧的含量越低,氮的含量也稍有降低。唯硫的含量則與煤的成因類型有關。碳和氫是煤炭燃燒過程中產生熱量的重要元素,氧是助燃元素,三者構成了有機質的主體。煤炭燃燒時,氮不產生熱量,常以游離狀態析出,但在高溫條件下,一部分氮轉變成氨及其他含氮化合物,可以回收製造硫酸氨、尿素及氮肥。硫、磷、氟、氯、砷等是煤中的有害元素。含硫多的煤在燃燒時生成硫化物氣體,不僅腐蝕金屬設備,與空氣中的水反應形成酸雨,污染環境,危害植物生產,而且將含有硫和磷的煤用作冶金煉焦時,煤中的硫和磷大部分轉入焦炭中,冶煉時又轉入鋼鐵中,嚴重影響焦炭和鋼鐵質量,不利於鋼鐵的鑄造和機械加工。用含有氟和氯的煤燃燒或煉焦時,各種管道和爐壁會遭到強烈腐蝕。將含有砷的煤用於釀造和食品工業作燃料,砷含量過高,會增加產品毒性,危及人民身體健康。
煤中的無機質主要是水分和礦物質,它們的存在降低了煤的質量和利用價值,其中絕大多數是煤中的有害成分。
另外,還有一些稀有、分散和放射性元素,例如,鍺、鎵、銦、釷、釩、鈦、鈾……等,它們分別以有機或無機化合物的形態存在於煤中。其中某些元素的含量,一旦達到工業品位或可綜合利用時,就是重要的礦產資源。
通過元素分析可以了解煤的化學組成及其含量,通過工業分析可以初步了解煤的性質,大致判斷煤的種類和用途。煤的工業分析包括對水分、灰分、揮發分的測定和固定碳的計算四項內容。
1.水分
指單位重量的煤中水的含量。煤中的水分有外在水分、內在水分和結晶水三種存在狀態。一般以煤的內在水分作為評定煤質的指標。煤化程度越低,煤的內部表面積越大,水分含量越高。水分對煤的加工利用是有害物質。在煤的貯存過程中,它能加速風化、破裂,甚至自燃;在運輸時,會增加運量,浪費運力,增加運費;煉焦時,消耗熱量,降低爐溫,延長煉焦時間,降低生產效率;燃燒時,降低有效發熱量;在高寒地區的冬季,還會使煤凍結,造成裝卸困難。只有在壓制煤磚和煤球時,需要適量的水分才能成型。
2.灰分
是指煤在規定條件下完全燃燒後剩下的固體殘渣。它是煤中的礦物質經過氧化、分解而來。灰分對煤的加工利用極為不利。灰分越高,熱效率越低;燃燒時,熔化的灰分還會在爐內結成爐渣,影響煤的氣化和燃燒,同時造成排渣困難;煉焦時,全部轉入焦炭,降低了焦炭的強度,嚴重影響焦炭質量。煤灰成分十分復雜,成分不同直接影響到灰分的熔點。灰熔點低的煤,燃燒和氣化時,會給生產操作帶來許多困難。為此,在評價煤的工業用途時,必須分析灰成分,測定灰熔點。
3.揮發分
指煤中的有機物質受熱分解產生的可燃性氣體。它是對煤進行分類的主要指標,並被用來初步確定煤的加工利用性質。煤的揮發分產率與煤化程度有密切關系,煤化程度越低,揮發分越高,隨著煤化程度加深,揮發分逐漸降低。
4.固定碳
測定煤的揮發分時,剩下的不揮發物稱為焦渣。焦渣減去灰分稱為固定碳。它是煤中不揮發的固體可燃物,可以用計算方法算出。焦渣的外觀與煤中有機質的性質有密切關系,因此,根據焦渣的外觀特徵,可以定性地判斷煤的粘結性和工業用途。
(三)煤的工藝性質
為了提高煤的綜合利用價值,必須了解、研究煤的工藝性質,以滿足各方面對煤質的要求。煤的工藝性質主要包括:粘結性和結焦性、發熱量、化學反應性、熱穩定性、透光率、機械強度和可選性等。
1.粘結性和結焦性
粘結性是指煤在干餾過程中,由於煤中有機質分解,熔融而使煤粒能夠相互粘結成塊的性能。結焦性是指煤在干餾時能夠結成焦炭的性能。煤的粘結性是結焦性的必要條件,結焦性好的煤必須具有良好的粘結性,但粘結性好的煤不一定能單獨煉出質量好的焦炭。這就是為什麼要進行配煤煉焦的道理。粘結性是進行煤的工業分類的主要指標,一般用煤中有機質受熱分解、軟化形成的膠質體的厚度來表示,常稱膠質層厚度。膠質層越厚,粘結性越好。測定粘結性和結焦性的方法很多,除膠質層測定法外,還有羅加指數法、奧亞膨脹度試驗等等。粘結性受煤化程度、煤岩成分、氧化程度和礦物質含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煤化程度最高和最低的煤,一般都沒有粘結性,膠質層厚度也很小。
2.發熱量
是指單位重量的煤在完全燃燒時所產生的熱量,亦稱熱值,常用106J/kg表示。它是評價煤炭質量,尤其是評價動力用煤的重要指標。國際市場上動力用煤以熱值計價。我國自1985年6月起,改革沿用了幾十年的以灰分計價為以熱值計價。發熱量主要與煤中的可燃元素含量和煤化程度有關。為便於比較耗煤量,在工業生產中,常常將實際消耗的煤量摺合成發熱量為2.930368×107J/kg的標准煤來進行計算。
3.化學反應性
又稱活性。是指煤在一定溫度下與二氧化碳、氧和水蒸汽相互作用的反應能力。它是評價氣化用煤和動力用煤的一項重要指標。反應性強弱直接影響到耗煤量和煤氣的有效成分。煤的活性一般隨煤化程度加深而減弱。
4.熱穩定性
又稱耐熱性。是指煤在高溫作用下保持原來粒度的性能。它是評價氣化用煤和動力用煤的又一項重要指標。熱穩定性的好壞,直接影響爐內能否正常生產以及煤的氣化和燃燒效率。
5.透光率
指低煤化程度的煤(褐煤、長焰煤等),在規定條件下用硝酸與磷酸的混合液處理後,所得溶液對光的透過率稱為透光率。隨著煤化程度加深,透光率逐漸加大。因此,它是區別褐煤、長焰煤和氣煤的重要指標。
6.機械強度
是指塊煤受外力作用而破碎的難易程度。機械強度低的煤投入氣化爐時,容易碎成小塊和粉末,影響氣化爐正常操作。因此,氣化用煤必須具備較高的機械強度。
7.可選性
是指煤通過洗選,除去其中的夾矸和礦物質的難易程度。我國現行的選煤方法,詳見第四節。
二、用途與技術經濟指標
(一) 煤的工業分類
1958年,國家頒布了以煉焦用煤為主的分類方案,為工業部門合理使用煤炭資源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在認真分析研究和吸收國外先進分類方法的基礎上,為了使各項分類的技術經濟指標最能反映煤的質量特點,達到更加合理地利用煤炭資源的目的,1986年,國家重新頒布了從褐煤到無煙煤的全面技術分類標准,將自然界中的煤劃分為14大類,其中,褐煤和無煙煤又分別劃分為2個和3個小類(表2.2.1)。這就是我國現行的煤炭分類國家標准。
表 2.2.1中國煤炭分類國家標准 (GB5751-86)
(1) 分類指標及其符號Vr為乾燥無灰基揮發分(%);Hr為乾燥無灰基氫含量(%);GR.I(簡記G)為煙煤的粘結指數;Y為煙煤的膠質層最大厚度;PM為煤樣的透光率(%);b為煙煤的奧亞膨脹度(%);Q-A.GNGW為煤的恆濕無灰基高位發熱量(MJ/kg)。
(2) 煤類的編碼各類煤用兩位阿拉伯數碼表示。10位表示煤的揮發分,個位數在無煙煤及褐煤表示煤化程度,在煙煤表示結粘性。
(二) 各煤類的主要特徵和用途
1.褐煤
它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其特點是水分高、比重小、揮發分高、不粘結、化學反應性強、熱穩定性差、發熱量低,含有不同數量的腐殖酸。多被用作燃料、氣化或低溫干餾的原料,也可用來提取褐煤蠟、腐殖酸,製造磺化煤或活性炭。一號褐煤還可以作農田、果園的有機肥料。
2.長焰煤
它的揮發分含量很高,沒有或只有很小的粘結性,膠質層厚度不超過5mm,易燃燒,燃燒時有很長的火焰,故得名長焰煤。可作為氣化和低溫干餾的原料,也可作民用和動力燃料。
3.不粘煤
它水分大,沒有粘結性,加熱時基本上不產生膠質體,燃燒時發熱量較小,含有一定的次生腐殖酸。主要用作製造煤氣和民用或動力燃料。
4.弱粘煤
水分大,粘結性較弱,揮發分較高,加熱時能產生較少的膠質體,能單獨結焦,但結成的焦塊小而易碎,粉焦率高。這種煤主要用作氣化原料和動力燃料。
5. 1/2中粘煤
它具有中等粘結性和中高揮發分。可以作為配煤煉焦的原料,也可以作為氣化用煤和動力燃料。
6.氣煤
揮發分高,膠質層較厚,熱穩定性差。能單獨結焦,但煉出的焦炭細長易碎,收縮率大,且縱裂紋多,抗碎和耐磨性較差。故只能用作配煤煉焦,還可用來煉油、製造煤氣、生產氮肥或作動力燃料。
7.氣肥煤
它的揮發分和粘結性都很高,結焦性介於氣煤和肥煤之間,單獨煉焦時能產生大量的氣體和液體化學物質。最適合高溫干餾製造煤氣,更是配煤煉焦的好原料。
8.肥煤
具有很好的粘結性和中等及中高等揮發分,加熱時能產生大量的膠質體,形成大於25mm的膠質層,結焦性最強。用這種煤來煉焦,可以煉出熔融性和耐磨性都很好的焦炭,但這種焦炭橫裂紋多,且焦根部分常有蜂焦,易碎成小塊。由於粘結性強,因此,它是配煤煉焦中的主要成分。
9. 1/3焦煤
它是介於焦煤、肥煤和氣煤之間的過渡煤,具有很強的粘結性和中高等揮發分,單獨用來煉焦時,可以形成熔融性良好、強度較大的焦炭。因此,它是良好的配煤煉焦的基礎煤。
10.焦煤
具有中低等揮發分和中高等粘結性,加熱時可形成穩定性很好的膠質體,單獨用來煉焦,能形成結構緻密、塊度大、強度高、耐磨性好、裂紋少、不易破碎的焦炭。但因其膨脹壓力大,易造成推焦困難,損壞爐體,故一般都作為煉焦配煤使用。
11.瘦煤
具有較低揮發分和中等粘結性。單獨煉焦時,能形成塊度大、裂紋少、抗碎強度較好,但耐磨性較差的焦炭。因此,用它加入配煤煉焦,可以增加焦炭的塊度和強度。
12.貧瘦煤
揮發分低,粘結性較弱,結焦性較差。單獨煉焦時,生成的焦粉很多。但它能起到瘦化劑的作用。故可作煉焦配煤使用,同時,也是民用和動力的好燃料。
13.貧煤
具有一定的揮發分,加熱時不產生膠質體,沒有粘結性或只有微弱的粘結性,燃燒火焰短,煉焦時不結焦。主要用於動力和民用燃料。在缺乏瘦料的地區,也可充當配煤煉焦的瘦化劑。
14.無煙煤
它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煤。揮發分低、比重大、硬度高、燃燒時煙少火苗短、火力強。通常作民用和動力燃料。質量好的無煙煤可作氣化原料、高爐噴吹和燒結鐵礦石的燃料,以及製造電石、電極和炭素材料等。
(三) 工業用煤的質量要求
煤的工業用途非常廣泛,歸納起來主要是冶金、化工和動力三個方面。同時,在煉油、醫葯、精密鑄造和航空航天工業等領域也有廣闊的利用前景。各工業部門對所用的煤都有特定的質量要求和技術標准。簡要介紹如下:
1.煉焦用煤
煉焦是將煤放在干餾爐中加熱,隨著溫度的升高(最終達到1 000℃左右),煤中有機質逐漸分解,其中,揮發性物質呈氣態或蒸汽狀態逸出,成為煤氣和煤焦油,殘留下的不揮發性產物就是焦炭。焦炭在煉鐵爐中起著還原、熔化礦石,提供熱能和支撐爐料,保持爐料透氣性能良好的作用。因此,煉焦用煤的質量要求,是以能得到機械強度高、塊度均勻、灰分和硫分低的優質冶金焦為目的。國家對冶金焦用煤有專門的質量標准,見表2.2.2。
表 2.2.2冶金焦用煤質量標准 (GB397-65)見上圖
2氣化用煤
煤的氣化是以氧、水、二氧化碳、氫等為氣體介質,經過熱化學處理過程,把煤轉變為各種用途的煤氣。煤氣化所得的氣體產物可作工業和民用燃料以及化工合成原料。常用的制氣方法有兩種:①固定床氣化法。目前國內主要用無煙煤和焦炭作氣化原料,製造合成氨原料氣。要求作為原料煤的固定碳>80%,灰分(Ag)<25%,硫分(SgQ)≤2%,要求粒度要均勻,25~75mm,或19~50mm,或13~25mm,機械強度>65%,熱穩定性S+13>60%,灰熔點(T2)>1 250℃,揮發分不高於9%,化學反應性愈強愈好。②沸騰層氣化法。對原料煤的質量要求是:化學反應性要大於60%,不粘結或弱粘結,灰分(Ag)<25%,硫分(SgQ)<2%,水分(WQ)<10%,灰熔點(T2)>1 200℃,粒度<10mm,主要使用褐煤、長焰煤和弱粘煤等。
3.煉油用煤
一般以褐煤、長焰煤為主,弱粘煤和氣煤也可以使用,其要求取決於煉油方法。①低溫干餾法,是將煤置於550℃左右的溫度下進行干餾,以製取低溫焦油,同時還可以得到半焦和低溫焦爐煤氣。煤種為褐煤、長焰煤、不粘煤或弱粘煤、氣煤。對原料煤的質量要求是:焦油產率(Tf)>7%,膠質層厚度<9mm,熱穩定性S+13>40%,粒度6~13mm,最好為20~80mm 。②加氫液化法,是將煤、催化劑和重油混合在一起,在高溫高壓下使煤中有機質破壞,與氫作用轉化成低分子液態或氣態產物,進一步加工可得到汽油、柴油等燃料。原料煤主要為褐煤、長焰煤及氣煤。要求煤的碳氫化(C/H)<16,揮發分>35%,灰分(Ag)<5%,煤岩的絲炭含量<2%。
4.燃料用煤
任何一種煤都可以作為工業和民用的燃料。不同工業部門對燃料用煤的質量要求不一樣。蒸汽機車用煤要求較高,國家規定是:揮發分(Vr)≥20%,灰分(Ag)≤24%,灰熔點(T2)≥1 200℃,硫分(SgQ)長隧道及隧道群區段≤1%,低位發熱量2.09312×107~2.51174×107J/kg以上。發電廠一般應盡量用灰分(Ag)>30%的劣質煤,少數大型鍋爐可用灰分(Ag)20%左右的煤。為了將優質煤用於發展冶金和化學工業,近年來,我國在開展低熱值煤的應用方面取得了較快的進展,不少發熱量僅有8 372.5J/ kg左右的劣質煤和煤矸石也能用於一般工廠,有的發電廠已摻燒煤矸石達30%。
煤的其他用途還很多。如,褐煤和氧化煤可以生產腐殖酸類肥料;從褐煤中可以提取褐煤蠟供電氣、印刷、精密鑄造、化工等部門使用;用優質無煙煤可以製造碳化硅、碳粒砂、人造剛玉、人造石墨、電極、電石和供高爐噴吹或作鑄造燃料;用煤瀝青製成的碳素纖維,其抗拉強度比鋼材大千倍,且重量輕、耐高溫,是發展太空技術的重要材料;用煤瀝青還可以製成針狀焦,生產新型的電爐電極,可提高電爐煉鋼的生產效率等等。總之,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煤炭的綜合利用技術也在迅速發展,煤炭的綜合利用領域必將繼續擴大。
三、礦業簡史
(一) 古代煤礦業簡史
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利用煤炭最早的國家。1973年,在遼寧省沈陽市北陵附近新石器時代的新樂遺址下層發現了為數不少的精煤製品。其中有:圓泡形飾25件,耳(王當)形飾6件,圓珠15件,和這些煤製品同時出土的還有碎煤精、精煤半成品和煤塊97塊。這些煤製品,經過前遼寧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科研所鑒定,「呈弱油脂光澤,均一狀結構,硬度、韌性均很大為其特點」,很容易用火柴點燃,燃燒時發出明亮而帶黑煙的火焰,並發出一種燒橡皮的氣味。經過工業分析和元素分析證明,其原料就是燭煤。這是世界上用煤最早的確鑿證據,也是說明我國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發現並開始利用煤炭的歷史見證。
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陝西省4處西周墓中出土了煤雕製品,其中,寶雞市茹家莊一處就出土了200餘枚之多。據此可以判斷,早在西周時期,作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的陝西地區,煤炭已經被開采利用。
戰國時期,除繼續利用煤炭雕刻生活用品外,還在當時的著作中出現了關於煤的記載。先秦時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經》就有3處有關石涅的記載:一處見於該書的《西山經》,「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另二處見於《中山經》,「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其上多石涅」,「又東一百五十里,曰風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據有關專家考證,女床之山,女幾之山,風雨之山,分別位於今陝西鳳翔、四川雙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一帶。古今對照,以上各地均有煤炭產出,證明《山海經》的記載基本是對的,同時,說明當時這些地方的煤炭已被發現,而且已積累了一些找煤的初步地質知識。
西漢至魏晉南北朝,出現了一定規模的煤井和相應的採煤技術,煤的用途,不僅用作生產燃料,而且還用於冶鐵;不僅能夠利用原煤,而且還把粉煤進行成型加工成煤餅,從而提高了煤炭的使用價值。煤的產地不僅在北方,而且在南方,甚至新疆也都有了產煤的記載。同時,煤雕工藝在這時已初步普及。
隋、唐至元代,煤炭開發更為普遍,用途更加廣泛,冶金、陶瓷等行業均以煤作燃料,煤炭成了市場上的主要商品,地位日益重要,人們對煤的認識更加深化。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唐代用煤煉焦開始萌芽,到宋代,煉焦技術已臻成熟。1978年秋和1979年冬,山西考古研究所曾在山西省稷山縣馬村金代磚墓中發掘出大量焦炭。1957年冬至 1958年4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在河北峰峰礦區的硯台鎮發掘出3座宋、元時期的煉焦爐遺址。焦炭的出現和煉焦技術的發明,標志著煤炭的加工利用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從明朝到清道光20年(1840年)的時間里,當時的封建統治者比較重視煤炭的開發,對發展煤炭生產採取了一些措施,礦業管理政策也發生了某些利於煤業的變化,煤炭行業的各個環節,比以前都有較大的進步。煤炭開發技術得到了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古代煤炭科學技術。盡管當時都是手工作業煤窯,但因其開采利用早於其他國家,因此,17世紀以前,中國煤炭技術和管理許多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是值得我們自豪的。但是,日益衰敗腐朽的封建制度終於阻礙了古代煤業的繼續前進,這就導致了中國近代煤礦的誕生。
(二) 近代煤礦業簡史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門戶被迫開放,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開始出現近代航運業和機器工業,需要大量煤炭,而舊式手工煤窯生產已遠遠不能適應需要,因此,清廷洋務派積極醞釀引進西方先進的採煤技術和設備,於是近代煤礦開始出現。近代煤礦的主要標志,一是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二是在提升、通風、排水三個生產環節上使用以蒸汽為動力的提升機、通風機和排水機,其他生產環節仍然靠人力和畜力。這種技術狀況差不多一直延續到1949年,其中即或有所變化,也只是局部的、微小的。這是近代煤礦區別於古代手工煤窯和現代機械化礦井的主要技術特徵。
我國最早的近代煤礦是台灣的基隆煤礦和河北的開平煤礦。基隆煤礦是清政府兩江總督沈葆禎僱用英國煤師開辦的,1876年興建,1878年出煤,年產量約3~5萬t,因經營管理不善,投產不久產量就日漸下降,1884年中法戰爭時,礦井被炸,停止生產。開平煤礦是直隸總督李鴻章1876年命唐廷樞等籌建的,1877年籌辦,1881年建成唐山礦,以後又建成林西、西山等礦,到1894年,平均日產達到1 500t,最高日產達2 000t。這期間還先後開辦了規模大小不同、壽命長短不一的近代煤礦14個,或官辦,或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都有官僚資本主義性質。因管理不善、資金不足、規模很小,大多數都歸於失敗。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國勢益衰,列強乘勢接踵而來,外國資本大量侵入中國煤礦。1898年4月,中德簽訂的《膠澳租借條約》規定:「德國在山東境內自膠州灣修築南北兩條鐵路,鐵路沿線兩旁各三十華里(15km)以內的礦產,德商有開采權。」此後,英、俄、法、日相繼攫得了類似的權利。據不完全統計,從1895~1912年間,帝國主義攫取中國煤礦權的條約、協定和合同共42項(包括其他礦藏),涉及遼、吉、黑、滇、桂、川、皖、閩、黔、魯、浙、晉、冀、熱、豫、鄂、藏、新等19省。開辦了開平、灤州、焦作、孟縣、平定州(現平定縣)、潞安、澤州、平陽府屬煤礦、本溪湖、臨城等規模較大的煤礦。外資煤礦的產量佔中國當時近代煤礦總產量的83.2%,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煤炭工業。帝國主義的侵略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抗,從1903年起,掀起了收回礦權運動,1911年達到高潮。中國的愛國紳商,不滿利源外流,在人民開展收回礦權的斗爭的運動中,集資開辦了一批煤礦。官僚買辦見開煤礦有利可圖,不願坐失良機,亦想方設法開辦煤礦。於是,從1895~1936年中國近代煤礦呈現出發展的趨勢。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的絕大多數煤礦,包括外資經營的,都陸續被其霸佔,開采方式完全是掠奪性的。從1931~1945年,日本共霸佔我國大小煤礦200多處,掠奪煤炭4.2億t,被其破壞的煤炭資源不計其數。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直轄煤礦29處,還採取資助經費等辦法,鼓勵私人開辦煤礦,共59處,年總產量約為600多萬t。在解放區,也辦了一些小煤窯,供當地軍民作燃料。據戰後統計,晉、察、冀邊區共有小煤窯473個,日產煤炭共計2 739t。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日本霸佔的煤礦小部分由解放區人民政府接管,大部分被國民黨政權接管。解放戰爭初期,受政治、軍事形勢多變的影響,有些煤礦幾經易手,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1947年以後,國民政府逐步崩潰,直到1949年新中國誕生,這些煤礦才陸續回到人民政府手中,但已遭到嚴重的破壞。
(三) 現代煤礦業簡史
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建國時,各地人民政府從舊中國共接收了約40個煤礦企業,200處礦井和少數幾個露天礦。它們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華東的山東、安徽兩省,除少數幾處外,規模都很小,設備簡陋,技術落後,加上長期戰爭的破壞,已是千瘡百孔,一片衰微破敗的景象。例如,山西大同煤礦9對礦井全部被水淹沒,機器設備破壞無遺,井下沒有一個完好的工作面,地面沒有一間完整的廠房,沒有一部機器可以正常運轉,沒有一條巷道可以正常通車,生產完全停頓;遼寧撫順煤礦的西露天礦和龍鳳礦井已被水淹,基本停產;河南焦作煤礦18個坑口中11個完全破壞,7個僅剩井架,已完全停產;山東淄博、棗庄,山西陽泉等較大的煤礦也是一片廢墟。新中國的煤礦業就是在這樣一個爛攤子上起步的。
建國伊?
3. 天然氣還夠人類用多少年
按照世紀之交的開采水平,全球天然氣目前(2010)的「證實儲量」,也就還可供開采59年。
假定沒再有新的發現,也就是說:假若世紀末的消費速度今後一直不變,全世界已探明的天然氣的靜態可采儲量還可開采60年。
我國可開采天然氣預測資源約為38萬億立方米,但現探明可采儲量為2萬億立方米。按目前開采速度,假定沒有新的探明儲量,我國天然氣資源還可開采40年左右。
人們長期以來通用的「天然氣」的定義,是從能量角度出發的狹義定義,是指天然蘊藏於地層中的烴類和非烴類氣體的混合物。在石油地質學中,通常指油田氣和氣田氣。其組成以烴類為主,並含有非烴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