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別稱有哪些
中國的別稱有」神州「、「九州」、」華夏「、「中原」。另外還有「諸華」、「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等。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2、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 (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 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3、諸華
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
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B. 中國的別稱有哪些
一、九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
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
二、赤縣神州,《史記·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穀梁恆五年傳》
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
三、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始於戰國後。
四、海內,《辭源》「四海」條註: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
外國叫海外。
五、華夏,《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左定十年傳》:「夷不亂華。」
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後稱華夏為中國。
六、中夏,《後漢書》:「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郊祀志》載: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九、九區,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咸,燕歌以詠。」
十、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
《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十一、八州,《漢書·許皇後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C. 中國的別稱是什麼至少4個
我國疆域遼闊,從夏商周時期黃河地域,逐步擴展到現今大陸法定領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有四大別稱即:神州、九州、華夏、中原。另外還有「諸華」、「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九域」、「赤縣」、「大陸」、「東方」、「瓷器」等別稱。
(3)中國的稱呼有多少種擴展閱讀
「中華」,即中國、華夏的意思。
「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相對於敵人而言。在當代中國,凡是擁護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范圍,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共和」一詞的英語republic來自於拉丁語respublica(意為人民的公共事務)。 共和一般都包含共同享有權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共和的權力主體包含的范圍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共和,強調所有公民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包括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比如公民表決、代議制等。
D. 「中國」的別稱有哪些例如「神州」
「中國」的別稱有:
天朝、華夏、瓷器之國、絲綢之國、茶葉之國、神州、九州等。
拓展資料:
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 ;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個州 中,其中位於東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國、,因為中國是位於一塊被大海所包圍的大陸的東南方。
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於魯、晉、齊、鄭、蔡、衛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國、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漢代在先秦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
參考資料:別稱_網路
E. 中國的別稱除了神州還有什麼
1、神州
神州之稱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范圍"東逾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址" 。
2、九州
《尚書·禹貢》認為九州指的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3、華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據說,黃帝和炎帝為爭奪部落結盟首領開戰,史稱「阪泉之戰」,這次戰爭以炎帝戰敗而告終,炎帝一族從此並入了黃帝族。
4、中原
中原指的是黃河中下游流域,即今天的河南省。中原地區因為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有所蔓延,使得一些夏、商時期的河南省周邊地區也被納入中原文化區。
(5)中國的稱呼有多少種擴展閱讀: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of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
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F. 中國還有什麼稱呼
中華、華夏、神州、赤縣、華、諸華、夏、諸夏、中夏·方夏·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州、九牧、九區、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海內等。
秦朝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是中國,「華」是華夏族的指稱。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中國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當時的商朝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古代的中國人以為中國周圍都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世界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擁有最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人文景點,是世界旅遊大國之一。
「中華」,即中國、華夏的意思。
「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相對於敵人而言。在當代中國,凡是擁護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范圍,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共和一般都包含共同享有權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共和的權力主體包含的范圍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共和,強調所有公民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包括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比如公民表決、代議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