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國黃氏總宗祠在哪裡
廣東東莞市企石鎮江邊村黃氏祠堂。
江邊黃氏宗祠是一處建於明代中期的中國祠堂建築,屬於中華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東莞市企石鎮江邊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圍自然村交界處,佔地面積654平方米。
據《江邊黃氏族譜》記載,江邊黃姓先祖南宋時因戰亂從江夏(今湖北漢口一帶)幾經周折南遷定居於江邊,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0年),族裔黃學伊中舉出仕為官(官至江西撫州通判),倡議之下,興建黃氏宗祠。
結構:
江邊黃氏宗祠坐南向北,面寬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梁架式結構,中軸線對稱布局、院落式設計,內置36根石柱作支撐梁架;正門是斗拱牌樓,高寬各12米;二、三進各設有明天井兼迴廊,三進另闢有左右廂房。
黃氏宗祠布局合理,寬敞、明凈、庄嚴、大方,帶有明顯中原建築文化色彩和早期南方建築的特徵。祠內保留有明江西撫州左堂黃學伊題書的「起鳳」正門牌匾、海瑞題贈的楹聯(仿製品)一副,有清光緒皇帝嘉獎黃龍韜的木刻聖旨殘件,還保留有一批精細的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築構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祠堂頭門斗拱式牌樓,屬於當時較高規格的建築。
2. 黃姓姓氏的發源地在哪裡
遠古時期,在今燕山之南一帶,為黃姓發源地之一,族人後跟隨大廉遷移至潢川並建立黃國。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戰國至秦漢時期,黃姓已經大批播遷到湖北地區,逐漸形成江陵、江夏等八個黃氏郡望,以此為基地向江南發展,「浮諸江南,以實海濱」,黃姓的足跡已經西達陝西和四川,東臨東海,南入湖南和江西。東晉末,中原的林、黃、陳、鄭四大姓率先進入了福建。
由於黃姓主力在秦漢時期已遷離了北方,所以受中國北方幾次戰亂的傷害較輕。黃姓在中國南方得到穩定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宋、元、明時期,在贛浙閩粵四省繁衍最盛,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1、黃歇(前314年-前238年)
楚國人,楚國大臣,曾任楚相。黃歇游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黃歇為相,賜其淮河以北十二縣,封為春申君。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黃歇奔喪時,李園令人埋伏於棘門之內,殺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據《越絕書》則稱黃歇是在楚幽王之時為楚幽王所殺。
2、黃忠(?-220年)
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破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軍山之戰中,黃忠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拜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後,加封後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謚為剛侯。
3、黃庭堅(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
字魯直,乳名繩權,號清風閣、山穀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圍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稱黃山谷、黃太史、黃文節、豫章先生。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寧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祖籍浙江省金華市。北宋詩人黃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黃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滌親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黃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