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米產地
大米產地主要分布在中國的黑龍江、寧夏、湖北、浙江、福建、雲南、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區,且大米有五個品種,分別是秈稻、粳稻、早稻、中稻、晚稻,養殖大米,需要在植株抽穗期,向其噴灑除菌葯劑,使大米健康生長。
1、生產地區
大米主要產地在中國的湖南、江西、湖北、河北、江西、黑龍江、河南、湖北、重慶、安徽等地區,其中黑龍江有五常大米和響水大米,河北有盤錦大米,江西有萬年貢米,河南有原陽大米,河北有胭脂米。
2、品種分類
大米是稻穀經過碾米後製成的食物,而稻穀主要分為早稻、中稻、晚稻、秈稻、粳稻五個品種,其中早稻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貴州等地,中稻分布在四川、湖北、黑龍江等地,晚稻分布在南方的15個省市。
3、品種介紹
大米可以分為粘稻和糯稻,其中粘稻的米飯粘性較差,主要生長在水田之中,具有產量高和品質良好的優點,而糯稻又分為秈糯和粳糯,秈糯的米粒呈現細長型,為乳白色,不透明,且粳糯的粘性最大,米粒呈現橢圓形。
4、防治病蟲害
大米的主要病害是稻瘟病、白葉枯病、稻曲病等,養殖大米時,需要定期觀察植株的生長狀態,如果發現大米有染病現象,就要立即按照說明書噴灑除菌葯劑,並將染病嚴重的大米苗拔除,使植株健康生長。
⑵ 米是起源於哪裡呢
米起源於中國。
水稻是由野生稻種演變而來,中國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國家。大米起源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絕對年代為距今12000~10000年前,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兩枚稻殼,是野生稻,但是有人工培育跡象,另外硅酸體分析也發現水稻成分。
大米的特點
水稻的產量僅次於小麥居第二,並以其穩產、高產,適應性強,耐儲藏和加工方便而成為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全球約有一半的人群,食用這種食物。大米有粳米和秈米之分,現在人們通常所說的大米一般是指粳米。大米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或圓形。米粒豐滿肥厚,顏色蠟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質地硬而有軔性,煮後黏性、油性增大,柔軟可口。大米主要產於我國華北、東北和南方等地。
⑶ 米的由來 大米是怎麼來的
1、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水稻由中國舟山群島北傳至朝鮮、日搜差本,南傳至越南。漢代時中國水稻傳到菲律賓。公元5世紀,水稻由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由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2、大米亦稱稻米,是稻穀經清理、礱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製成的食物。大米含有稻米中近64%的營養物質和90%以上的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同時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人民的主要食品。
3、大米經世敬皮過長時間的貯藏後,由於溫度、水分稿嫌等的影響,大米中的澱粉、脂肪和蛋白質等會發生各種變化,使大米失去原有的色、香、味,營養成分和食用品質下降,甚至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如黃麴黴素等)。
4、大米的儲藏形態有毛稻、糙米和精白米,前二者是有生命狀態,儲藏期間較長,後者無生命,不宜長期儲藏。
⑷ 我們中國的糧食主要從哪來的
糧食主產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蘇、安徽、黑龍江等十三個省份。
中國商品糧基地大致分為全國性和地區性兩類。在中國,前者如黑龍江和吉林中部的松嫩平原及黑龍江的三江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四川成都平原,廣東珠江三角洲,蘇浙太湖平原,蘇皖江淮地區,江西鄱陽湖平原等。
現階段中國已經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客觀上具備諸多有利因素。根據中國農業自然資源、生產條件、技術水平和其他發展條件,糧食增產潛力很大。
(4)中國的大米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第一類,是南方原有高產商品糧基地,包括長江三角洲、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5片。
1、這類基地人多田少,地處亞熱帶,自然條件優越,農作物生長季節長,可一年多熟;又有悠久耕作歷史,勞動力充裕,有精耕細作傳統,農田基本建設有一定基礎,水利、肥料等生產條件較好,
2、糧食單產一般每公頃可達6000千克~8250千克,比全國糧食平均單產約高一倍;糧食商品率為29%,每年提供的商品糧佔全國13片基地商品糧的60%以上,因此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素有中國「米倉」之稱。
3、今後要進一步加強建設,逐步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做到以糧為主,多種經營,互相促進,增產商品糧仍有較大潛力。
第二類,新發展的淮河平原商品糧基地,包括蘇北和皖北兩片,它們處於黃淮海平原南部。
1、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地下水條件較好,又處在暖溫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區,降水量、熱量和無霜期低於長江以南而高於黃河以北,是我國重要的水旱輪作糧食產區。
2、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水土條件改善,擴大了基本農田,糧食單產每公頃已達4065千克,糧食商品率19.6%。今後應進一步加強以治水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繼續改善土、肥條件,提高精耕細作水平,仍將有相當可觀的糧食增產潛力。
第三類,水平尚低、發展潛力最大的東北商品糧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及遼寧中部平原三片。
1、東北地區人少地多,緯度較高,熱量條件不如南方,只能一年一熟,生產條件和原有基礎均不如前二類地區,農業經營粗放,糧食單產水平尚低,一般每公頃僅為1875千克~1950千克,但國營農場多,糧食總產量高,糧食商品率為35.2%,
2、其中國營農場商品率高達40%~60%。每年向國家提供的商品糧,數量佔13片商品糧基地的1/5以上。這里還有大量宜農荒地,開墾擴耕有較大餘地。
3、今後應大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水利、肥料等狀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改進耕作技術,把提高糧食單產和開荒擴耕結合起來,逐步實現糧食的穩產高產。這里增產商品糧的潛力,在各類商品糧基地中將是首屈一指的。
⑸ 大米的原產地是哪裡
大米的原產地是, 中國雲南地區。
從物種分布來看,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亞洲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水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台灣、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 水稻-香玉1號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國內大米主要分粳米和秈米,粳米的主要產地在東北三省,秈米的主要產地在長江以南地區,產米區比較有名的有像五常、奉新等,其中生產企業比較有名氣的有像黑龍江的北大荒米業、湖南的金健米業、江西的聚豐米業等。黑龍江產的東北大米,遼寧的盤錦大米,河南的原陽大米,天津的小站米,江蘇的武育粳,湖北仙桃大米。
擴展閱讀:大米的分類
大米的分類:
秈米
秈米系用秈型非糯性稻穀製成的米稱為秈米。米粒粒形呈細長或長圓形,長者長度在7毫米以上,蒸煮後出飯率高,粘性較小,米質較脆,加工時易破碎,橫斷面呈扁圓形,顏色白色透明的較多,也有半透明和不透明的。根據稻穀收獲季節,分為早秈米和晚秈米。早秈米米粒寬厚而較短,呈粉白色,腹白大,粉質多,質地脆弱易碎,粘性小於晚秈米,質量較差。晚秈米米粒細長而稍扁平,組織細密,一般是透明或半透明,腹白較小,硬質粒多,油性較大,質量較好。在國際市場上,有按秈米米粒的長度分為長粒米和中粒米者。長粒米粒形細長,長與寬之比一般大於3,一般為蠟白色透明或半透明。性脆,油性大,煮後軟韌有勁而不粘,食味細膩可口,是秈米中質量最優者。中國廣東省生產的齊眉、絲苗和美國的藍冠等均屬長粒米。中粒米粒形長圓、較之長粒米稍肥厚,長寬比在2~3之間,一般為半透明,腹白多,粉質較多,煮後鬆散,食味較粗糙。質量不如長粒米。中國兩湖、兩廣、江西、四川等省所產的大米多屬中粒米。美國的齊奈斯也屬中粒米。泰國大米標准根據大米的長度分為特長型(7毫米以上)、長型(6。6~7毫米)、中型(6。2~6。6毫米)和短型(6。2毫米以下)4種。
粳米
粳米是用粳型非糯性稻穀碾製成的米。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或圓形。米粒豐滿肥厚,橫斷面近於圓形,長與寬之比小於2,顏色蠟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質地硬而有韌性,煮後粘性油性均大,柔軟可口,但出飯率低。粳米根據收獲季節,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狀,腹白較大,硬質粒少,米質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蠟白色,腹白小,硬質粒多,品質優。粳米主要產於中國華北、東北和蘇南以及江蘇泗洪等地。著名的小站米、上海白粳米等都是優良的粳米。粳米產量遠較秈米為低。
糯米
糯米又稱江米,呈乳白色,不透明,煮後透明,粘性大,脹性小,一般不做主食,多用製作糕點、粽子、元宵等,以及作釀酒的原料。糯米也有秈粳之分。秈糯米粒形一般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乳白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的,粘性大,粳糯米一般為橢圓形,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的,粘性大,米質優於秈粳米。
大米 ,是稻穀經清理、礱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製成的成品。清理工序就是利用合適的設備,通過適當的工藝流程和妥善的操作方法,將混入稻穀中的各類雜質除去,以提高大米成品的質量,同時利用磁鐵除去稻穀中的鐵釘、鐵屑等,以保證生產安全。礱谷工序就是用橡膠輥礱谷機或金剛砂礱谷機將稻穀的穎殼脫下,並使穎殼與糙米分離。碾米工序即用碾米機碾削、摩擦糙米使皮層和胚乳分離,然後再進行刷米、去糠、去碎、晾米等處理,這樣就可得到所需等級的大米。現代新型大米還應用色選、風選、去菌除塵、滅菌絕蟲、抗菌、阻氧、抑酶、仿生包裝等加工技術以使大米更衛生安全,鮮香營養,損耗更小。
⑹ 大米是怎麼來的,以前是什麼植物培育出來的
其實大米就是稻穀種出來的,通過大股的種植以後然後去殼,這就是所謂的大米,大米一般是在水田當中種植,農村地方很多的。
⑺ 中國大米主要產地來自哪裡
粳米的主要產地在東北三省,秈米的主要產地在長江以南地區。
產米區比較有名的有像五常、奉新等,其中生產企業比較有名氣的有像黑龍江的北大荒米業、湖南的金健米業、江西的聚豐米業等,黑龍江產的東北大米,遼寧的盤錦大米,河南的原陽大米,天津的小站米,江蘇的武育粳,湖北仙桃大米。
(7)中國的大米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大米經過長時間的貯藏後,由於溫度、水分等的影響,大米中的澱粉、脂肪和蛋白質等會發生各種變化,使大米失去原有的色、香、味,營養成分和食用品質下降,甚至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如黃麴黴素等)。
貯存時間、溫度、水分和氧氣是影響大米陳化主要因素,另外大米品種、加工精度、糠粉含量以及蟲霉危害也與大米陳化有密切關系。大米陳化速度與貯存時間成正比,貯存時間愈長,陳化愈重。水分大,溫度高,加工精度差,糠粉多,大米陳化速度就快。
不同類型的大米中糯米陳化最快,粳米次之,秈米較慢,因此,為保持大米的新鮮品質與食用可口性,應注意減少貯存時間,保持陰涼乾燥。大米的儲藏要在15℃以下的低溫,相對濕度在75%,大米平衡水分14.5%為儲藏的最佳條件。
大米的儲藏形態有毛稻、糙米和精白米,前二者是有生命狀態,儲藏期間較長,後者無生命,不宜長期儲藏。
大米倉庫通常採用熏蒸的方法,家庭採取日曬或放置花椒等方法對稻米進行防蟲、驅蟲。未熟粒、蟲害粒等受傷害或發育不健全的米粒,不僅易發生劣變,還會導致正常大米的劣變。
儲藏中游離脂肪酸、蛋白質與澱粉相互作用可形成環狀結構,加強了澱粉分子間的氫鍵結合,影響大米蒸煮時的膨潤和軟化。儲藏中影響稻米品質劣變的因素主要有微生物、蟲害及自身的生化變化等。
其中自身的生化變化是大米劣變的主要原因,如發芽率減少、蛋白質降解和脂肪的氧化等,可導致稻米失去新米的清香,產生不良的「陳米臭」。與新米相比,陳米做的飯硬,且黏度下降,烹煮時間延長。而要抑制這些變化,主要應考慮儲藏條件。
大米的儲藏流通多為糙米。糙米往往要經過碾米加工,除去部分或全部皮層才能得到我們通常食用的大米。
米的新陳常用鄰甲氧基苯酚反應試驗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