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個國家的英文縮寫
世界各國英文縮寫
亞洲: 中國(CHN) 中國香港(HKG) 中國澳門(OMA) 中國台北(TPE、) 阿富汗(AFG) 巴林(BRN) 孟加拉國(BAN) 不丹 (BHU) 汶萊(BRU) 柬埔寨(CAM) 朝鮮(PRK) 印度(IND) 印度尼西亞(INA) 伊拉克(IRQ) 伊朗(IRI) 日本(JPN) 約旦(JOR) 哈薩克(KAZ) 韓國(KOR) 科威特(KUW) 吉爾吉斯斯坦(KGZ) 寮國(LAO) 黎巴嫩(LIB) 馬來西亞(MAS)
馬爾地夫(MDV) 蒙古(MGL) 緬甸(MYA) 尼泊爾(NEP) 巴基斯坦(PAK) 巴勒斯坦(PLE) 菲律賓 (PHI) 卡達(QAT) 沙烏地阿拉伯(KSA) 新加坡(SIN) 斯里蘭卡( SRI) 敘利亞(SYR) 塔吉克(TJK) 泰國( THA) 東帝汶(TLS) 土庫曼(TKM)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 烏茲別克(UZB) 越南(VIE ) 葉門( YEM)
歐洲: 阿爾巴尼亞 (ALB) 安道爾(AND) 亞美尼亞( ARM) 奧地利 (AUT) 亞塞拜然(AZE) 白俄羅斯(BLR) 比利時(BEL ) 波黑(BIH) 保加利亞(BUL) 克羅埃西亞(CRO) 塞普勒斯(CYP) 捷克(CZE) 丹麥(DEN) 愛沙尼亞(EST) 芬蘭(FIN) 馬其頓(MKD ) 法國(FRA) 喬治亞(GEO) 德國(GER) 英國(GBR ) 希臘(GRE) 匈牙利(HUN)
冰島(ISL ) 愛爾蘭(IRL ) 以色列(ISR) 義大利(ITA) 拉脫維亞(LAT) 列支敦斯登( LIE) 立陶宛(LTU) 盧森堡(LUX) 馬爾他( MLT) 摩納哥(MON) 荷蘭(NED) 挪威(NOR) 波蘭(POL) 葡萄牙(POR) 摩爾多瓦(MDA) 羅馬尼亞(ROM) 俄羅斯( RUS) 聖馬利諾(SMR) 塞黑(SCG) 斯洛伐克(SVK) 斯洛維尼亞(SLO) 西班牙( ESP) 瑞典(SWE ) 瑞士(SUI) 土耳其(TUR) 烏克蘭(UKR)
大洋洲: 美屬薩摩亞(ASA) 澳大利亞(AUS) 庫克群島(COK) 密克羅尼西亞(FSM) 斐濟(FIJi) 關島(GUM ) 基里巴提(KIR) 諾魯(NRU) 紐西蘭(NZL) 帛琉( PLW ) 巴布亞紐幾內亞(PNG) 薩摩亞(SAM) 索羅門群島(SOL) 湯加(TGA) 萬那杜( VAN)
美洲: 安地卡及巴布達(ANT) 阿根廷(ARG) 阿魯巴(ARU) 巴哈馬(BAH) 巴貝多(BAR) 貝利塞(BIZ) 百慕大(BER) 玻利維亞(BOL) 巴西( BRA) 英屬維爾京群島(IVB) 加拿大(CAN) 開曼群島(CAY) 智利( CHI) 哥倫比亞(COL) 哥斯大黎加(CRC) 古巴(CUB) 多米尼加(DMA) 民主多米尼加(DOM) 厄瓜多(ECU) 薩爾瓦多(ESA) 格瑞那達(GRN) 瓜地馬拉(GUA) 蓋亞那(GUY) 海地(HAI) 宏都拉斯(HON) 牙買加(JAM) 墨西哥(MEX) 荷屬安的列斯(AHO)
尼加拉瓜(NCA) 巴拿馬(PAN) 巴拉圭(PAR) 秘魯(PER) 波多黎各(PUR ) 聖基特和內維斯(SKN) 聖露西亞(LCA) 聖文森特和格林哪達(VIN) 蘇利南(SURe)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 美國(USA ) 烏拉圭(URU) 委內瑞拉( VEN) 維爾京群島(ISV)
非洲: 阿爾及利亞(ALG) 安哥拉(ANG) 貝南(BEN ) 波札那(BOT) 布爾基納法索(BUR) 蒲隆地(BDI) 喀麥隆(CMR) 維德角(CPV) 中非(CAF) 查德(CHA) 葛摩(COM) 剛果(CGO) 象牙海岸 (CIV ) 剛果民主共和國(COD ) 吉布地(DJ)
埃及(EGY) 赤道幾內亞 (GEQ) 厄利垂亞 (ERI) 衣索比亞(ETH ) 加彭(GAB) 甘比亞(GAM) 迦納(GHA) 幾內亞(GUI) 幾內亞比索(GBS ) 肯亞(KEN) 賴索托(LES ) 賴比瑞亞 (LBR) 利比亞阿拉伯加馬西里亞(LBA) 馬達加斯加(MAD ) 馬拉維(MAW) 馬里(MLI) 茅利塔尼亞(MTN )
模里西斯(MRI) 摩洛哥( MAR) 莫三比克(MOZ) 納米比亞(NAM ) 尼日 (NIG) 奈及利亞 (NGR) 盧安達(RWA)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TP) 塞內加爾(SEN) 塞席爾(SEY ) 獅子山 ( SLE) 索馬里( SOM) 南非(RSA ) 蘇丹(SUD) 史瓦濟蘭(SWZ、 ) 多哥(TOG ) 突尼西亞(TUN) 烏干達(UGA) 坦尚尼亞 (TAN) 尚比亞( ZAM) 辛巴威(ZIM )
(1)ina在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各國的英文縮寫一般從國家全稱中選取兩個或三個字母出來形成簡寫作為國家的縮寫,但也有一些國家例外,比如朝鮮和韓國
朝鮮英文縮寫是PRK。PRK應該是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假如沒有韓國的存在,那麼朝鮮應當使用 KOR,這才符合慣例。但因為韓國搶先佔有了KOR,所以朝鮮只好改為PRK了。
在國際奧委會,韓國不僅先佔用了 KOR 這個代號,還先佔了 「Korea」這個名字。在國際奧委會,對朝鮮正確的稱呼是「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而對韓國的正確稱呼(受國際奧委會承認的稱呼)卻是「Korea」,而不是「Republic of Korea」。
參考資料:網路-國家地區代號與英文名對應表
2. INA是哪個國家的代碼
印尼。
印尼人口近2.64億(2017年),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航空航天技術較強。石油資源可實現凈出口,印尼曾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1962~2009年),近期正在重新加入該組織。印尼群島自公元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
印度尼西亞
位於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馬來西亞接壤,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隔海相望。
印度尼西亞地跨赤道(12°S-7°N),其70%以上領地位於南半球,因此是亞洲南半球最大的國家(東帝汶也是南半球國家)。經度跨越96°E到140°E,東西長度在5500千米以上,是除中國之外領土最廣泛的亞洲國家。
3. 求亞洲男籃前十排名
歷屆亞洲男子籃球錦標賽排名
第一屆1960年1月16日——28日 菲律賓馬尼拉
名次(1——7名由前往後):
1菲律賓(PHI),2中國台北(TPE),3日本(JPN),4韓國(KOR),5香港(HKG—CHN),6印度尼西亞(INA),7馬來西亞(MAS)
第二屆1963年11月20日——12月3日 中國台灣省台北市
1菲律賓(PHI),2中國台北(TPE),3韓國(KOR),4泰國(THA),5馬來西亞(MAS),6香港(HKG—CHN),7新加坡(SIN),8越南(VIE)
第三屆1965年11月28日——12月11日
馬來西亞古隆坡
1日本(JPN),2菲律賓(PHl),3韓國(KOR),4泰國(THA),5中國台北(TPE),6馬來西亞(MAS),7印度(IND),8香港(HKG—CHN),9新加坡(SIN),10越南(VIE)
第四屆1967任9月21日——10月1日 韓國漢城
1菲律賓(PNI),2韓國(KOR),3日本(JPN),4印度尼西亞(INA),5中國台北(TPE),6印度(IND),7泰國(THA),8馬來西亞(MAS),9香港(HKG—CHN),10新加坡(SIN)
第五屆1969年11月18日——29日 泰國曼谷
1韓國(KOR),2日本(JPN),3菲律賓(PHI),4中國台北(TPE),5印度(IND),6泰國(THA),7馬來西亞(MAS),8巴基斯坦(PAK),9香港(HKG—CHN)
第六屆1971年10月30日——11月10日 日本東京
1日本(JPN),2菲律賓(PHI),3韓國(KOR),4中國台北(TPE),5馬來西亞(MAS),6印度(IND),7泰國(THA),8新加坡(SIN),9香港(HKG—CHN)
第七屆1973年12月1日——12月14日 菲律賓馬尼拉
1菲律賓(PHI),2韓國(KOR),3中國台北(TPE),4日本(JPN),5伊朗(IRI),6印度(IND),7泰國(THA),8印度尼西亞(INA),9馬來西亞(MAS),10新加坡(SIN),11香港(HKG—CHN),12巴基斯坦(PAK)
第八屆1975年11月15日——26日 泰國曼谷
1中國(CHN),2日本(JPN),3韓國(KOR),4印度(IND),5菲律賓(PHl),6泰國(THA),6印度尼西亞(INA),7新加坡(SIN),8馬來西亞(MAS),9香港(HKG—CHN),10印度尼西亞(INA),11巴基斯坦(PAK),12科威特(KUW),13斯里蘭卡(SRl)
第九屆1977年11月28日——12月10日 馬來西亞吉隆坡
1中國(CHN),2韓國(KOR),3日本(JPN),4馬來西亞(MAS),5菲律賓(PHI),6
伊拉克(IRQ),7印度(IND),8泰國(THA),9巴基斯坦(PAK),10香港(HKG—CHN),11新加坡(SIN),12巴林(BRN),13印度尼西亞(INA),14斯里蘭卡(SRI)
第十屆1979年11月30日——12月12日 日本名古屋
1中國(CHN),2日本(JPN),3韓國(KOR),4菲律賓(PHl),5印度(IND),6巴基斯坦(PAK),7馬來西亞(MAS),8伊拉克(IRQ),9泰國(THA),10新加坡(SIN),11香港(HKG—CHN),12巴林(BRN),13孟加拉國(BAN)
第十一屆1981年11月10日——20日 印度卡拉奇
1中國(CHN),2韓國(KOR),3日本(JPN),4菲律賓(PHI),5印度(IND),6馬來西亞(MAS),7泰國(THA),8伊朗(IRI),9巴基斯坦(PAK),10香港(HKG—CHN),11新加坡(SIN),12斯里蘭卡(SRI)
第十二屆1983年11月20日——29日 香港
1中國(CHN),2日本(JPN),3韓國(KOR),4科威特(KUW),5伊朗(IRI),6印度(IND),7香港(HKG-CHN),8約旦(JOR),9菲律賓(PHI),10泰國(THA),11馬來西亞(MAS),12印度尼西亞(INA),13巴基斯坦(PAK),14新加坡(SIN),15澳門(MAC)
第十三屆1986年12月28日——1月5日 馬來西亞吉隆坡
1菲律賓(PHI),2韓國(KOR),3中國(CHN),4馬來西亞(MAS),5日本(JPN),6中國台北(TPE),7泰國(THA),8伊朗(IRI),9約旦(JOR),10印度(IND),11印度尼西亞(INA),12新加坡(SIN),13香港(HKG—CHN),14巴基斯坦(PAK),15斯里蘭卡(SRI)
第十四屆1987年11月14日——27日 泰國曼谷
1中國(CHN),2韓國(KOR),3日本(JPN),4菲律賓(PHI),5中國台北(TPE),6印度(IND),7馬來西亞(MAS),8泰國(THA),9伊拉克(IRQ),10約旦(JOR),11新加坡(SIN),12印度尼西亞(INA),13巴林(BRN)
第十五屆1989年9月15日——24日 中國北京
1中國(CHN),2韓國(KOR),3中國台北(TPE),4日本(JPN),5伊朗(IRI),6印度(IND),7沙烏地阿拉伯(KSA),8菲律賓(PHI),9馬來西亞(MAS),10巴基斯坦(PAK),11新加坡(SIN),12泰國(THA),13香港(HKG—CHN),14印度尼西亞(INA),15孟加拉國(BAN)
第十六屆1991年8月22日—9月1日 日本
1中國(CHN),2韓國(KOR),3日本(JPN),4中國台北(TPE),5朝鮮(PRK),6伊朗(IRI),7菲律賓(PHl),8約旦(JOR),9沙烏地阿拉伯(KSA),10新加坡(SIN),11香港(HKG—CHN),12科威特(Kuw),13印度(IND)
第十七屆1993年11月12日——21日 印度尼西亞
1中國(CHN),2朝鮮(PRK),3韓國(KOR),4伊朗(IRI),5中國台北(TPE),6沙烏地阿拉伯(KSA),7日本(JPN),8阿聯酋(UAE),9科威特(KUW),10約旦(JOR),11菲律賓(PHI),12印度尼西亞(INA),13香港(HKG—CHN),14馬來西亞(MAS),15泰國(THA),16新加坡(SIN),17巴基斯坦(PAK),18巴林(BRN)
第十八屆1995年6月17日——26日 韓國漢城
1中國(CHN),2韓國(KOR),3日本(JPN),4中國台北(TPE),5哈薩克(KAZ),6沙烏地阿拉伯(KSA),7烏茲別克(UBZ),8古爾吉斯坦(KGZ),9阿聯酋(UAE),10伊朗(IRI),11科威特(KUW),12菲律賓(PHI),13印度(IND),14馬來西亞(MAS),15香港(HKG—CHN),16泰國(THA),17約且(JOR),18印度尼西亞(INA),19巴林(BRN)
第十九屆1997年9月11日——19日 沙烏地阿拉伯
1韓國(KOR),2日本(JPN),3中國(CHN),4沙烏地阿拉伯(KSA),5阿聯酋(UAE),6中國台北(TPE),7約旦(JOR),8伊朗(IRI),9菲律賓(PHI),10巴林(BRN),11印度(IND),12印度尼西亞(INA),13哈薩克(KAZ),14香港(HKG-CHN),15孟加拉國(BAN)』
第二十屆1999年8月28日——9月5日 日本福岡
1中國(CHN),2韓國(KOR),3沙烏地阿拉伯(KSA),4中華台北(TPE),5日本(JPN),6科威特(KUW),7黎巴嫩(LIB),8敘利亞(SYR),9烏茲別克(UBZ),10阿聯酋(UAE),11菲律賓(PHI),12巴林(BRN),13香港(HKG—CHN),14泰國(THA),15馬來西亞(MAS)
第二十一屆2001年7月20日——28日 中國上海
1中國(CHN),2黎巴嫩(LIB),3韓國(KOR),4敘利亞(SYR),5—傳塔爾(QAT),6日本(JPN),7中國台北(TPE),8印度(IND),9烏茲別克(UBZ),10阿聯奠(UAE),11香港(HKG—CHN),12科威特(KUW),13泰國(THA),14新加坡(SIN)
第二十二屆2003年9月23日——10月2日中國哈爾濱
1 中國 2 韓國 3 卡達 4 黎巴嫩 5 伊朗 6 日本 7 哈薩克 8 印度 9 敘利亞 10約旦
11中國台北 12科威特 13中國香港 14烏茲別克 15菲律賓 16馬來西亞
第二十三屆2005年9月8日——9月17日卡達多哈
1 中國 2 黎巴嫩 3 卡達 4 韓國 5 日本 6 伊朗 7 沙特 8 約旦 9 中國台北 10哈薩克
11烏茲別克 12印度 13科威特 14印度 15中國香港 16馬來西亞
第二十四屆 日本德島 2007年7月28日——8月2日
1 伊朗 2 黎巴嫩 3 韓國 4 哈薩克 5 約旦 6 中國台北 7 卡達 8 日本 9 菲律賓 10 中國 11 敘利亞 12 印度尼西亞 13 中國香港 14 科威特 15 印度 16 阿聯酋
亞洲排名遙遙領先
在此次男籃排名中一共包含了74個國家和地區,參照標准以最近兩屆奧運會為起始點,期間包含世錦賽,奧運會,U19和U21的世青賽以及各大洲各自的錦標賽。在北京奧運會後中國隊的積分是262.7分,那時男籃排名世界第10位,位於澳大利亞之後。而一年以後當國際籃聯根據U19世青賽的結果調整了各隊的排名時,中國隊由於積分下降比較少而超過了澳大利亞,最終取得了第9位。中國隊在亞洲的主要對手的排名則相對較低,其中伊朗隊排名第23位,黎巴嫩第24位,韓國第26位,日本第33位。這一排名也直觀地反映出中國男籃在亞洲的霸主地位不可動搖。由於連續殺進奧運會八強,中國男籃如今也逐漸成為世界籃壇的二流強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