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眼鏡的起源
眼鏡的雛形始於東漢水晶凸面鏡,江蘇揚州憎泉山的劉荊墓里,出土了一隻小巧玲瓏的水晶放大鏡。它是水晶凸面鏡,圓形,並鑲嵌在一個指環形的金圈裡,它能使物體放大五倍。
劉荊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由此可見早在東漢初年,中國的造鏡技術和工藝就已經十分高超了。這為眼鏡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南宋時期,管監獄的小吏史沆,首先發明了成形眼鏡。外形是一個橢圓形的透鏡,材料是岩石晶體、玫瑰色石英、黃色的玉石和紫晶之類。
義大利的馬可·波羅是13世紀末來到中國的。後來他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
由此可知,在中國的元朝初年,眼鏡就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他於1295年才返回自己的國家,而他的父親尼克羅·波羅、叔父馬菲歐·波羅卻早在1269年之前就來到中國做貿易。他的父親和叔父早在那時就已經把這種東西帶回了義大利。
(1)中國古代眼鏡有多少擴展閱讀
眼鏡的作用
1、戴眼鏡可以矯正視力
近視眼因為遠方的光線不能在視網膜上聚焦,造成視遠物不清楚,而配戴了近視鏡後,就可以獲得清晰的物像,從而使視力得以矯正。
2、戴眼鏡可以減輕視疲勞
近視而不戴鏡,必然導致眼鏡極易疲勞,其結果只能是促使度數日益加深。正常戴鏡後,視疲勞現象就會大大減少。
3、戴眼鏡可以預防治療眼外斜
近視眼視近時,眼的調節作用減弱,時間一長眼外直肌作用超過內直肌,就會引起眼位外斜。當然,近視伴外斜,仍可通過近視鏡矯正。
② 眼鏡是什麼國家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眼鏡傳入中國是在15世紀初,由當時的馬六甲王國傳入。
從文字記載來看,明代張寧在其著述中提到他見過的兩副眼鏡,張寧是1454年進士。與此同時,羅懋登在16世紀末著《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一書的第五十回寫道:永樂八年(1410年),滿剌加國王朝貢「叆叇十枚」。
滿剌加國王是指的馬六甲王朝,這句話的意思是,永樂八年(1410年),馬六甲王朝的國王朝貢了眼鏡十個。因此,可以說,眼鏡傳入中國已有600年的歷史了。
(2)中國古代眼鏡有多少擴展閱讀:
我國的眼鏡的發源
中國的姑蘇(蘇州)是我國眼鏡的發源地,蘇州生產眼鏡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對我國的眼鏡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明代崇禎初年(西元1628年)、蘇州眼鏡史上山現了一位傑出的技師,名叫孫雲球,字文玉,又字泗濱,原籍吳江。
他從小勤奮好學,當時他看到視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單照」鏡之類又使用不方便。於是他就精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鏡上的鏡片。他經過反復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發明創造了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
這種牽陀車,就是所謂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腳踏轉動,採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的需要,最後終於掌握了磨片技術。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
同時他又掌握了「對光」(驗光)的技術,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製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以及各種光度的鏡片,並編制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
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這是我國自主驗光配鏡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