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洪澇災害主要分布在
中國的洪澇主要是雨澇,分布在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以東。
根據歷史雨澇統計資料,雨澇最嚴重的地區主要為東南沿海地區、湘贛地區、淮河流域,次多雨澇區有長江中下游地區、南嶺、武夷山地區、海河和黃河下游地區、四川盆地、遼河、松花江地區。
全國雨澇最少的地區是西北、內蒙和青藏高原,次為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東北地區。概括而言,雨澇分布總的特點是東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內陸少;平原湖區多,高原山地少;山脈東、南坡多,西、北坡少。
(1)中國哪個地方容易發生洪災擴展閱讀:
洪澇具有明顯的季節季節性、區域性和可重復性。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澇幾乎全部都發生在夏季,並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黃河流域則有不同的特點。
同時,洪澇災害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和普遍性。洪澇災害不僅對社會有害,甚至能夠嚴重危害相鄰流域,造成水系變遷。
並且,在不同地區均有可能發生洪澇災害,包括山區、濱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邊地區等。
除沙漠、極端乾旱地區和高寒地區外,中國大約2/3的國土面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洪澇災害。年降水量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東部地區,常常發生暴雨洪水;
占國土面積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常因暴雨發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區遭受風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襲擊;
中國北方的黃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時還會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發生;水庫垮壩和人為扒堤決口造成的洪水也時有發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洪澇
2. 我國多洪澇災害的是哪個地區 為什麼
主要是黃河流域,原因是其上游土質疏鬆,無法保持水土。
民國22年(1933年)8月10日,黃河陝縣站出現洪峰2000m3/s洪水,河南溫縣、武陟、長垣、蘭封、考城5縣多處決口,淹及當時的河南、山東、河北、江蘇4省30縣,受災面積6592 km2,273萬人受災,死亡12700人。財產損失2.70億元(為當時銀圓)。曹縣、鉅野、定陶、單縣慘遭淹沒。徐州環城黃河故堤十餘里決開七處。水勢一路北流,使濮、范、壽張、陽谷4縣盡成澤國;一路南流,侵入安徽之亳縣、渦陽,所幸水流略緩,成災未巨。河北長垣縣受災最重,東起東岸大堤以及龐庄、李集、蘇集、程庄,西至縣西之青岡、張屯、相如等村,廣60里,袤40餘里,受災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十分之九。1933年7、8月間,黃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水,其中以冀魯豫三省災情最重,受災面積達1萬多平方公里,受災人口300多萬,財產損失2億多元.國民 *** 在災後成立了黃河水災救濟委員會,對災區進行急賑、工賑和衛生防疫.盡管這次賑濟活動有健全的組織和制度,但由於投入太少,成效甚微.這場水災救濟的失敗,既加重了當時中國的農業恐慌,也反映出南京國民 *** 在救災方面的無力和無能.1933年8月,黃河中游干支流發生洪水,陝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造成黃河下游南北兩岸決口50餘處,淹沒河南、山東、河北和江蘇四省30個縣,死亡1.27萬人。
孟加拉國。熱帶季風氣候,雨量集中,大河入海口地勢低窪不易排澇。
中國洪澇災害最多的地區位於東部季風區原因是東部季風區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東部季風區夏季多暴雨,降水季節變化大
季節性降雨分布不均,平原地形排水不暢,水土流失嚴重,河道淤塞。。。
措施:退耕還湖,植樹造林,加固堤壩,清理河道等
影響: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洪澇災害往往給交通、電力供應、糧食供給等帶來不便,同時容易導致疾病傳播,最嚴重的影響當然就是危機人們的生命安全了。
中國洪澇分布主要的雨澇區分布在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以東。
根據歷史雨澇統計資料,雨澇最嚴重的地區主要為東南沿海地區、湘贛地區、淮河流域,次多雨澇區有長江中下游地區、南嶺、武夷山地區、海河和黃河下游地區、四川盆地、遼河、松花江地區。全國雨澇最少的地區是西北、內蒙和青藏高原,次為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東北地區。概括而言,雨澇分布總的特點是東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內陸少;平原湖區多,高原山地少;山脈東、南坡多,西、北坡少。
東沖西決 形容洪水四處沖決氾濫.
洪水橫流 橫流:不循河道而流.洪水氾濫.比喻邪道橫行.
懷山襄陵 謂洪水洶涌奔騰溢上山陵.
水落歸槽 四溢的洪水流入了河槽.比喻一心惦記著的事有了著落.
洶涌澎湃 洶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樣子;澎湃:波浪互相撞擊.形容聲勢浩大,不可阻擋.
內澇遍地都是。。。。。
如圖②熱帶季風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以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最顯著.氣候特點是全年高溫,年均氣溫在20℃以上,全年分為旱、雨兩季,降水集中在雨季,年降水量為1 500~2 000毫米.風向隨季節有明顯轉變,易發生旱澇災害.
故選:B.
沙塵暴多發在乾旱氣候的國家;巴西屬於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降水豐富,所以不會多發沙塵暴。
巴西是洪澇多發的國家。
其實主要是人口大幅度增加造成佔用土地增多造成的。
建國時,人口4萬萬,大概4億,現在14億,翻了3倍不只,相對的就是土地的佔用量大大的增加了。
而原本作為洪水蓄積地的大量湖泊沼澤,已經被圍墾成為了耕地與居住地,與1900年左右相比,洞庭湖的面積大幅度下降,周圍很多小的湖泊更是不見,傳說中的八百里雲夢澤早已不見蹤影。
這些本來就是洪水應該蓄積的地方,現在成了人的居住地,那麼洪水到來的時候,自然也就是回到了他們該去的地方,於是水災發生了。
3. 我國洪澇災害主要分布區是什麼
根據全國洪澇災害地域分布圖來看,我國洪澇災害的高發區集中在廣西東南部、廣東沿海、海南、浙江沿海以及浙贛皖交界處、遼寧、四川的局部地區,洪澇災害發生頻率高達50%以上。
華南大部、江南大部及湖北東部和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雲南南部、遼寧東部等地洪澇發生頻率達30%~50%;華北黃淮、長江三角洲、西南地區東部一帶發生頻率為10%~30%;西北大部及西藏、內蒙古等地洪澇發生頻率低,在10%以下。
我國是世界上洪澇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之一,大約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上可能發生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氣象水文氣候信息助力防災減災格外重要。
我國洪澇災害多發頻發地域分布呈東多西少特點
據世界氣象組織官網消息,在過去的50年裡,共報告了11000多次與天氣、氣候和水有關的災害,造成200多萬人死亡和3.64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這意味著全球平均每天有115人死亡、經濟損失為2.02億美元。其中,熱帶氣旋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其次是洪水。
我國也是世界上洪澇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之一,大約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上都可能發生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
水利部和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1991年至2020年期間,我國年均因洪澇災害死亡或失蹤人口達2020人,總計逾6萬人死亡,年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04億元,總計約4.81萬億元。
4. 容易發生洪澇災害的地區有哪些
廣東,珠江等
受氣候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洪澇災害具有范圍廣、發生頻繁、突發性強、損失大的特點。
1.范圍廣。除沙漠、極端乾旱地區和高寒地區外,我國大約2/3的國土面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洪澇災害。年降水量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東部地區,常常發生暴雨洪水;占國土面積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常因暴雨發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區遭受風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襲擊;我國北方的黃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時還會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發生;水庫垮壩和人為扒堤決口造成的洪水也時有發生。
2.發生頻繁。據《明史》和《清史稿》資料統計,明清兩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圍涉及數州縣到30州縣的水災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發生3次,其中范圍超過30州縣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國成立以來,洪澇災害年年都有發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別是50年代,10年中就發生大洪水11次。
3.突發性強。我國東部地區常常發生強度大、范圍廣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較低,因此洪澇災害的突發性強。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還大面積乾旱,8月2日至8日,突發一場特大暴雨,使這一地區發生了罕見的洪澇災害。山區泥石流突發性更強,—旦發生,人民群眾往往來不及撤退,造成重大傷亡和經濟損失。如1991年四川華瑩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雲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風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號台風影響,從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過了解放以來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達5.04米,天津潮位達6.14米,許多海堤漫頂,被沖毀。
4.損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災就涉及河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沒農田1.46億畝,受災人口達5127萬,占當時8省總人口的25%,死亡40萬人。1991年,我國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發生了較大的洪水,盡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各族人民進行廠卓有成效的抗洪斗爭,盡可能地減輕了災害損失,全國洪澇受災面積仍達3.68億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79億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49億元,約佔全年工農業總產值的23%,受災人口4400萬,佔全省總人口的76%。
二、建國以來的洪澇災害損失
1998年中國的「世紀洪水」,在中國大地到處肆虐,29個省受災,農田受災面積3.18億畝,成災面積1.96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3千多人,房屋倒塌497萬間,經濟損失達1666億元。
1998年長江洪水是本世紀第二位的全流域型大洪水,僅次於1954年
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期間,鄱陽湖水面明顯擴大,並且部分重點圩堤倒塌
1998年鄱陽湖區水域面積達5900km2,洪澇災害非常嚴重
歷史上重大洪澇災害統計—1998年長江洪水
雨情:1998年汛期,長江以南地區降雨量較常偏多,暴雨日數多、強度大、降雨持續時間長、范圍廣、汛期,長江流域降雨大致分為4個階段:6月12日~26日,降雨集中在鄱陽湖和洞庭湖區,一般降雨300mm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這是由於降水量過大造成的,同時也與長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過量,水土流失
原因:
人為原因:長江流域內森林被嚴重破壞,和豆腐渣工程.
氣象原因:持續性全流域降水
.
5. 我國哪些地區是洪澇災害發生較多的地區
我國的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四川盆地、東北平原等地,這些地區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和南部。
通過「我國洪澇災害比較集中地區的資料」可以看出暴雨出現頻率最高是51-64次的廣東、廣西。兩省降雨較多的原因是受夏季風影響時間長雨季長,加上夏秋季節台風頻繁帶來大量降水。
通過「我國洪澇災害比較集中地區的資料和我國洪澇災害多發地區分布圖」的對比可知山西省1953—1975年發生暴雨27次,卻未發生地震。說明洪災發生不僅有降水多這一致災因子,還有地形、河流順暢程度等因素。
對大規模災害的監控、預報的主要手段是遙感技術。具體防洪措施需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非工程措施:泛洪區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警系統;擬定居民應急撒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障。擬訂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