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七大語言分別指哪些
七大方言一般指中國方言:
官話、粵語、吳語、閩語、贛語、湘語、客家語
一、官話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內部一致性較強。在漢語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3%。
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為 8個支系,即8個方言片(或稱 8個次方言):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
二、粵語又作廣東話和白話,英語為Cantonese,粵語是中國官方定義的中國七大方言之一。粵語根源於中原雅言,含完整的九聲六調,保留部分古漢語特徵。在學術界,它是除普通話外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語言。
三、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商周春秋至今有三千多年歷史變遷,底蘊深厚。在中國分布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一億多。吳語是中國官方定義的中國七大方言之一,擁有國際語言代碼。
四、閩語又稱閩南語,俗稱"福佬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復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
閩方言主要通行於福建、廣東、台灣和海南四省以及浙江省南部和江西、廣西、江蘇三省的個別地區。使用人口約8000萬。
五、贛語可分為九片方言,以南昌話、撫州話、新余話為代表語或標准音。同時,贛語內部的各方言之間互通程度亦非常高。贛語通行於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和皖西南一些縣市通行的方言,其特點近似贛語,有的學者認為也可以劃入贛語。
六、湘語又稱湘語或湖南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較小的一種方言。湖南省有多種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響的一種。
七、客家語,客家人分布在廣東、福建、台灣、江西、廣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其中以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廣西東南部為主。客家人從中原遷徙到南方,雖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統,內部差別不太大。四川客家人與廣東客家人;浙江客家人與福建客家人相隔千山萬水,彼此可以交談。
㈡ 中國人說什麼語言
中國語言以漢語為主,另外有英語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言。
中國漢語可大致分為普通話和粵語(即廣東話),普通話流行於中國大陸和台灣省,覆蓋全國各地,是中國的官方語言。粵語流行於中國華南地區,包括廣東省,香港,以及廣西少部分地區。
中國英語主要分布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及香港澳門,這些城市由於對外貿易頻繁,經常接觸外國人,因此有需要使用英語。而香港原本是英國殖民地,其官方語言就是英語;澳門原本是葡萄牙殖民地,除使用英語外還使用葡萄牙語。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分布於全國各地,種類多而繁雜。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情況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如朝鮮,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等族,有大片聚居區,人口均在百萬以上,文字歷史也比較悠久,他們的語言除了在家庭內部、鄰里親友間使用外,還在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個領域中使用,甚至在一些鄰近的或者雜居在一起的其他民族中使用。
第二種類型,如彝族和傣族,他們雖然也有成片的聚居區,有傳統的文字,但是文字沒有統一的規范,方言差異也較大,本民族的語言在社會上的應用不如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那麼廣泛。壯語和傈僳語、拉祜語、景頗語、載瓦語由於語言內部差別較大,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語還沒有形成,文字的使用范圍也很小,語言使用情況與彝語、傣語接近。
第三種類型,民族的語言只在本民族內部日常生活中使用,在政治生活、學校教育中往往使用其他民族的語言(主要是漢語,有些地方也使用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沒有與本民族語言相一致的文字,一般使用漢字。屬於這個類型的少數民族語言相當多,大約占語言總數的四分之三以上,使用人口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㈢ 中國的語言有哪些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的國家,有56個民族,共有80種以上語言,約30種文字。每個民族都至少有一種或二種普遍的通用語。
漢語還有北京普,西南官話,粵語(也分好幾種),客家話,潮汕話,閩語(閩東,閩南等等),吳語(上海蘇南浙東那一帶),蘇北話,東北話,還有湖南話,江西話等等
有些民族,比如藏族,傣族,都有很多種方言。
㈣ 中國民族語言有哪些
中國民族語言有:
中國有56個民族,其主要民族語言有54種,分屬五大語系。
1、漢藏語系,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語系,他有漢語和藏緬壯苗搖三個與組的語言組成屬漢藏語系的,有32個民族,佔全國民族總數的57.1%。
2、阿爾泰語系,是我國第二大語系,它包括突厥,蒙古,通古斯滿三個語族,屬這個系的有17個民族,佔全國民族總數的30.4。
3、奧亞語系也稱南亞語系,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有瓦語,布朗語和崩龍語。
4、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也叫南島語系,在我國只有高山語,分布在我國台灣省的一些山區。
5、印歐語系,我國塔吉克語和俄羅斯語屬於這個語系,分布在新疆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實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政策。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科研機構、民族教育機構,不斷地進行少數民族語言和社會歷史的調查。特別是在1956年組織了700 多人的少數民族語言調查工作隊。
195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了 500多人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分赴民族地區進行調查。這兩種實地調查不但有力地推進了專業研究,而且為民族識別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據。到目前為止,已經確定了56個民族。在55個少數民族中,一個民族說一種語言的比較多。有的民族說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民族語言。
例如:裕固族一部分人說屬於突厥語族的西部裕固語,另一部分人說屬於蒙古語族的東部裕固語。瑤族的絕大部分人說屬於苗瑤語族瑤語支的勉語,一小部分人說屬於苗瑤語族苗語支的布努語,另一小部分人說屬於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的拉珈語。在一個民族說幾種語言的情況下,民族內部的交際多使用漢語或其他互相懂得的一種語言。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語言學工作者,調查了一些新語言,如四川省的納木義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倈話,海南島的回輝話(其歸屬有待進一步確定)。其中也有在早期文獻中已有著錄,現在還活著的語言,如四川省的爾蘇語就是華夷譯語中的多續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的數目可能在80種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