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洪澇災害最多的地區是哪裡
我國的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和地區。南方東部
可知我國的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四川盆地、東北平原等地,這些地區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和南部。
第(2)題,通過「我國洪澇災害比較集中地區的資料」可以看出暴雨出現頻率最高是51-64次的廣東、廣西。兩省降雨較多的原因是受夏季風影響時間長雨季長,加上夏秋季節台風頻繁帶來大量降水。
第(3)題,通過「我國洪澇災害比較集中地區的資料和我國洪澇災害多發地區分布圖」的對比可知山西省1953—1975年發生暴雨27次,卻未發生地震。說明洪災發生不僅有降水多這一致災因子,還有地形、河流順暢程度等因素。
第(4)題,對大規模災害的監控、預報的主要手段是遙感技術。具體防洪措施需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非工程措施:泛洪區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警系統;擬定居民應急撒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障。擬訂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等。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但綜合性強,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學生需掌握洪澇災害的類型,成因,分布,治理措施等知識點。
② 中國易引發洪災的地方
廣東,珠江等
受氣候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洪澇災害具有范圍廣、發生頻繁、突發性強、損失大的特點。
1.范圍廣。除沙漠、極端乾旱地區和高寒地區外,我國大約2/3的國土面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洪澇災害。年降水量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東部地區,常常發生暴雨洪水;占國土面積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常因暴雨發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區遭受風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襲擊;我國北方的黃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時還會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發生;水庫垮壩和人為扒堤決口造成的洪水也時有發生。
2.發生頻繁。據《明史》和《清史稿》資料統計,明清兩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圍涉及數州縣到30州縣的水災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發生3次,其中范圍超過30州縣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國成立以來,洪澇災害年年都有發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別是50年代,10年中就發生大洪水11次。
3.突發性強。我國東部地區常常發生強度大、范圍廣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較低,因此洪澇災害的突發性強。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還大面積乾旱,8月2日至8日,突發一場特大暴雨,使這一地區發生了罕見的洪澇災害。山區泥石流突發性更強,—旦發生,人民群眾往往來不及撤退,造成重大傷亡和經濟損失。如1991年四川華瑩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雲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風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號台風影響,從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過了解放以來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達5.04米,天津潮位達6.14米,許多海堤漫頂,被沖毀。
4.損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災就涉及河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沒農田1.46億畝,受災人口達5127萬,占當時8省總人口的25%,死亡40萬人。1991年,我國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發生了較大的洪水,盡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各族人民進行廠卓有成效的抗洪斗爭,盡可能地減輕了災害損失,全國洪澇受災面積仍達3.68億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79億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49億元,約佔全年工農業總產值的23%,受災人口4400萬,佔全省總人口的76%。
二、建國以來的洪澇災害損失
1998年中國的「世紀洪水」,在中國大地到處肆虐,29個省受災,農田受災面積3.18億畝,成災面積1.96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3千多人,房屋倒塌497萬間,經濟損失達1666億元。
1998年長江洪水是本世紀第二位的全流域型大洪水,僅次於1954年
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期間,鄱陽湖水面明顯擴大,並且部分重點圩堤倒塌
1998年鄱陽湖區水域面積達5900km2,洪澇災害非常嚴重
歷史上重大洪澇災害統計—1998年長江洪水 雨情:1998年汛期,長江以南地區降雨量較常偏多,暴雨日數多、強度大、降雨持續時間長、范圍廣、汛期,長江流域降雨大致分為4個階段:6月12日~26日,降雨集中在鄱陽湖和洞庭湖區,一般降雨300mm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這是由於降水量過大造成的,同時也與長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過量,水土流失
原因:
人為原因:長江流域內森林被嚴重破壞,和豆腐渣工程.
氣象原因:持續性全流域降水 .
③ 全國哪個省洪水災害最嚴重2020年洪水受災嚴重地區
全國哪個省洪水災害最嚴重④ 中國哪個省的天災最嚴重
是西藏自治區。
西藏是全國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自然災害嚴重影響著西藏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
一、西藏的地形特徵及城鎮分布
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疆,北靠新疆、青海、東臨四川、雲南,現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五國毗鄰,西與克什米爾接壤。平均海拔4000餘米,為青藏高原主體,有「世界屋脊」之稱。西藏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由西北向東傾斜。地形可分三類:一是高原盆湖草原區:主要分布於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以北,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以南的廣大地區,約佔全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平均海拔4500餘米,地形開闊,氣候多變,乾燥、嚴寒、風大、氣壓低、缺氧、幅射強。該地區湖泊密布,夏季水草較好,是西藏的主要牧區。但人煙稀少,缺柴,多以牛、羊糞為燃料。二是高原寬谷區:主要分布於岡底斯山以南,喜瑪拉雅山以北,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及獅泉河、象泉河、孔雀河流域地區。河谷海拔3000—4500米,寬谷0.5—8公里,較開闊,兩側多為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人口密度較大,是西藏的主要農區。三是高山峽谷密林區:主要分布於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下游流域及喜瑪拉雅山南麓地區。地勢北高南低。河谷海拔2000—3000米,山高坡陡,谷深且狹,原始森林茂密,道路稀少,氣候垂直變化大,山頂嚴寒,谷地炎熱,有「一山四季」之稱。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積雪封山,影響交通。夏季雨量充沛,多雲霧,常出現山洪、塌方、雪崩、泥石流。
獨特的地形特徵及氣候條件,使人們的生存空間受到極大的限制,西藏目前7地(市)、72個縣及主要城鎮較集中分布在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沿線,呈東西向分布。
二、西藏的主要災害種類
西藏的自然災害情況十分嚴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構造,復雜多變的氣候導致了頻繁嚴重的自然災害,並且有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及災害損失重等特點。
(一)地震災害
西藏地震活動頻繁,是我國第二大地震帶。據有關資料記載,自1911年有正式記載起至1977年,全區共發生強震436次,其中6—6.9級的65次,7級以上的10次,8級以上的2次。從發震次數看,50年代初較頻繁,1950年發震75次,1951年發震36次,1952年一年就發震182次。
喜瑪拉雅山以北有一個大的逆掩斷層;雅魯藏布江印度河上游是巨大的斷裂帶,稱為「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喜瑪拉雅弧形山脈的西端為北東走向的「札達斷裂」所截切,東端為北西走向的「波密—察隅斷裂」所截切,形成一個寬闊的弧形地震帶。震中呈片狀分布。有察隅片、波密—墨脫—米林片、錯那片、當雄—拉薩片以及普蘭、日土等片。
(二)氣候地質災害
西藏氣候特點可分為7種類型:一是阿里高原區,冬季寒冷、乾燥、多大風。日最低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的寒冷期達8個多月,極端氣溫為-30℃至-35℃。二是藏北高原區,冬季寒冷,為高原最冷地區。日最低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的寒冷期長達9個多月,日最低氣溫低於-40℃的極寒日數5至10天,極端氣溫為-35℃至-43℃,班戈措為-42.9℃。1990年,歷史上罕見的大雪災,給那曲地區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三是三江流域區,降水較多,氣候垂直差異顯著。四是雅魯藏布江上中游區,降雨集中,多夜雨。五是波密峽谷區,氣候溫和濕潤,雨水充沛。暴雨、泥石流、冰川、山洪、雪崩較多,尤以易貢、通麥、波密一線最為嚴重。1999年,易貢泥石流災害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和巨大經濟損失,令人記憶猶新。六是喜瑪拉雅山北麓區,日最低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的寒冷期達7個月以上,極端氣溫為-30℃至-47℃。七是喜瑪拉雅山南麓區,夏季炎熱,冬季溫和,降水持久,多暴雨、雪崩、冰川、泥石流、山洪、大雪、大霧。
(三)火災隱患
西藏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火災將直接影響到城鎮的生態質量。火災也是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隱患。特別是林區,一旦險情發生,往往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森林防火應引起林區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警覺。
⑤ 我國哪些地區是洪澇災害發生較多的地區
我國洪澇災害的高發區集中在廣西東南部、廣東沿海、海南、浙江沿海以及浙贛皖交界處、遼寧、四川的局部地區,洪澇災害發生頻率高達50%以上。
我國易受洪水威脅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七大江河中下游平原地區,海口、南寧、廣州、南昌、武漢、長沙、杭州、南京、北京、石家莊、長春、沈陽等地都較容易出現洪澇災害。
我國地區洪澇災害形成的原因
夏天雨水多。城市雨水比農村多。城市的「雨島效應」(城市溫度高,上升氣流多,雨水多),城區的年降雨量比農村地區高5%到10%。城市地表覆蓋多是隔水層,不透水。雨水多了後排不掉。
雖然有下水道,但是「國外的下水道可以跑汽車」,我們的下水道只能藏老鼠。地上21世紀,地下上世紀50年代。城市規劃建設重地上,重看得到的,重面子,輕地下,輕基礎,輕底子。
城市地勢低,外來洪水容易入侵。城市往往建設在地勢地平的地方,導致外來水量多,自然排水不易。城市預防及應對災害能力不足,機械排水能力不足。
⑥ 我國地震最多的省份是哪個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⑦ 中國有哪些地方,是地震的頻發區
新疆的強震主要沿南天山和北天山地震帶發生,特別是南天山與帕米爾交界的烏什地區更是全球大陸強震的高發區,地震類型以擠壓逆沖為特徵,反映了天山山脈向塔里木和准噶爾盆地的雙向逆沖作用。
青藏高原的強震多數發生周邊地震帶上,其南邊界是弧形的喜馬拉雅地震帶,有歷史記載以來發生過5次8級以上強震;東邊界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帶, 5.12汶川大地震就發生這里;北邊界是祁連山-阿爾金地震帶,也控制了一系列7級以上歷史強震的發生;高原內部的強震則主要發生在一些大的斷裂帶上,如1954年西藏當雄8級地震發生嘉利斷裂帶上, 2001年昆侖山口西8.1級地震發生在昆侖斷裂帶上。
川滇地區也是中國大陸地震活動強烈的地區,有歷史記載以來共發生7級以上強震23次,主要沿鮮水河-小江地震帶和滇西(騰沖-瀾滄斷裂)地震帶分布。
由陝西渭河盆地、山西盆地帶、內蒙河套盆地帶、銀川盆地和六盤山區組成的鄂爾多斯周緣地震帶則是另一個強震活動帶,控制了有歷史記載以來的19次7級以上強震的發生。其中1556年陝西華縣8級大地震及後續次生災害造成了83萬人的死亡,是有歷史記載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事件。而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地震形成了長達215公里的地表破裂,造成了20萬人的死亡。
華北平原地震區有歷史記載以來發生過7次7級以上強震。東部沿郯城-廬江斷裂1668年發生過8級強震。北邊界的張家口-渤海斷裂帶與盆地內北北東向斷裂的交界地帶往往是強震的孕育場所,如1679年三河-平谷8級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級地震。華北平原的7級以上地震還沿內部主要活動斷裂發生,如1937年山東磁縣和1966年邢台地震。
東北吉林和黑龍江一帶的7級以上強震發生在600-700公里深度范圍內,不對地表形成強烈破壞,是太平洋板塊下插入日本島弧和中國大陸之下的結果。除了福建和廣東東南沿海受台灣海峽地質構造運動影響發生過7級以上強震之外,中國大陸的其他地區強震活動相對較弱,一般很少發生7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
⑧ 中國最多災多難的地方是哪裡呀
地質災害最嚴重的是雲南,那裡處於大陸板塊活躍交界處,地質結構復雜,斷裂帶多,地震、塌方、泥石流等比較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