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地理位置,真的比中國優越嗎
不少人用「得天獨厚」這個詞來形容印度的自然條件,盡管平方公里數只有298萬的印度,並不是全球范圍內排名最靠前的國家,僅位列第七,遠沒我國排名世界前三、陸地達到960萬平方千米的面積大。但是,它的土地面積中平原就占據了40%之多,山地的佔比小到了25%的樣子,即便是所謂高原海拔往往也不會超過1000米的高度,整體地形低緩無疑更有利交通打造,也同樣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貳』 中國和印度誰的地理環境更好
LZ您好
印度的地理環境好於中國.但印度的地理環境有缺陷
印度主體位於南亞次大陸,外圍幾乎無島鏈封鎖,幾乎可以任意向印度洋滲透勢力,事實上,印度可控制與斯里蘭卡間的保克海峽,同時擁有馬六甲海峽出海口附近安達曼群島的主權,海洋條件可謂優渥.我國東部出海有日本,琉球,菲律賓構成的第一島鏈,限制了我國向太平洋方向發展
印度北有喜馬拉雅山脈,東部中南半島是雨林區,西部沙漠,西北銜接向伊朗高原-興都庫什山脈-帕米爾高原(蔥嶺),這也就是說印度的後方存在山川之險作為自然屏障.當然,近代由於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獨立,北方尼泊爾,不丹仍獨立,因此存在瑕疵(所以印度佔領滅亡錫金,插手不丹外交).我國的"後背"其實也蠻不錯的,除開外蒙古獨立,喪失日本海出海口有瑕疵(事實上,歷史上侵入印度的外族均來自西北方向山口,而侵入我國的外族則來自蒙古高原和東北漁獵民族,二者半斤八兩)
印度次大陸大面積屬於平原,乾旱的沙漠氣候只佔全境極小的部分,大部分領土屬於水熱條件變態的熱帶季風氣候.所以印度農業做到一年三熟很輕松,我國只有海南可能勉強能做到一樣的條件.印度的可耕地面積遠大於我國
綜上所述,印度的地理環境強於我國,當然印度本身有沒有好好利用其優勢,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叄』 中國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個國家之一嗎
世界各國和地區由於地理環境不同,擁有水資源的數量差別很大。按水資源量大小排隊,前幾名依次是: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印度。若按人口平均,就是另一種結果了。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只相當於世界人均量的1/4。
世界淡水資源的65%集中在10個國家裡,而占人口40%的80個國家卻嚴重缺水。如果一個國家年人均水量在2000立方米以下,就是缺水的國家。人均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是嚴重缺水國,共有15個。中國人均水量不富,是缺水國家之一。 人類對水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全世界1975年用水量為3萬億立方米,2000年為7萬億立方米。有人分析,2030年以後,世界水資源將供不應求;2050年,虧水2300億立方米;2070年,虧水4100億立方米。 我國專家分析,中國2050年總需水量為8000億立方米,比現在增加2400億立方米。
『肆』 中國和印度差距大嗎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為了保持更為更有力的發展勢頭,中國不惜施行增速放緩策略,將中國GDP增長率控制在6.5%左右,而對印度而言是一舉超越中國不可多得的機會,但是,經全面分析後,中印兩國存在的差距仍然讓印度高層感到心寒。
據外媒報道,印度在2018年2月28日公布數據顯示,在2017年最後一個季度,印度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7.2%,比中國同期增長率還要高出0.4個百分點,印度再一次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
而且據印度中央統計局表示,印度經濟規模預計在2018年3月底將達到2.6萬億美元,從表面數據看,印度經濟增長速度確實有中國當年的風范,若繼續保持下去,成為除中美外第三大經濟體還是頗有希望的。
資料圖:中印美女
但是,時間不等人,目前以印度的經濟規模才達到中國90年代初的水平,而中國現在的經濟規模已達到12.4萬億美元,印度想要超越中國至少要登上幾十年,況且中國經濟增長並不是一成不變,增速放緩只是暫時的,要知道經濟過快增長必然出現很多不可控制因素。
有媒體分析認為,即便中國經濟增長完全停止,與此同時,印度每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印度依舊要等到2034年才能達到中國當前的水平。
此外,據國際投行瑞銀證券宏觀經濟研究團隊2018年發布報告顯示,按照中國出口和服務業的發展的良好趨勢,預測政府將中國2018年與2019年的GDP增長率分別下調至6.6%和6.4%。
資料圖:印度工人
而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也顯示,中國去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27122億元,同比增長6.9%,符合中國年度預期目標。也就是說,中國會繼續堅持經濟增速放緩政策,從而營造更安全更有活力的市場經濟氛圍。
中印之間的差距不僅僅是經濟領域,在科技以及國防投入同樣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2017年中國國防支出預算首次超出1萬億元,而印度2017年國防預算僅僅580億美元,合計人民幣3654億元,還不到中國的一半,這也是印度工業基礎薄弱的根本原因。
印度追趕中國唯一的救命稻草就屬科技了,中國已經用科技的力量縮小了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印度大可以學習中國,在科技領域奮發圖強,可是,從印度每年申請的專利來看,情況不容樂觀,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中國在2016年累計申請了134萬件國際專利,佔比全球總專利的42%,而印度只有4.5萬件左右,大約只有中國的1/30。
『伍』 全球哪個國缺水
——土地乾涸已經成為普遍的現象,自然環境的惡劣在加速發展之中
缺水是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據統計,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水,世界上有28個國家,被列為缺水國或嚴重缺水國。再過30年缺水國將達40~52個,缺水人口將增加8倍多,達28億至33億。淡水嚴重缺少的國家和地區,甚至影響到人們的基本生存。在鄰接撒哈拉沙漠南部乾旱的國家,因為缺水,農田荒廢,幾千萬人掙扎在飢餓死亡線上,每年約有20萬人餓死。目前發展中國家至少3/4的農村人口和1/5的城市人口常年不能獲得安全衛生的飲用水,17億人沒有足夠的飲用水。有的國家已經靠買水過日子。德國從瑞士買水,美國從加拿大買水,阿爾及利亞也從其它國家進口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從1984年起,每年從日本進口雨水2000萬立方米。精明的日本只要化100多噸水就可換得1噸石油。
在世界現有總水量中,海水約佔97%,淡水儲量只佔2.53%。在地球的淡水中,深層地下水、兩極及高山的冰川、永久性積雪和永久性凍土底共占淡水總量的97.01%以上;而比較容易開發利用的湖泊、河流、淺層地下水等淡水量僅佔全球淡水總量的2.99%,約為104.6萬億立方米。鑒於深層地下水、兩極及高山的冰川,永久性積雪等大量淡水目前尚難開發利用,不少國家或地區出現了淡水資源不足和告急。早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每年的淡水消耗量就達到31萬億噸左右。據聯合國1986年公布的數據:世界四個最大用水國分別是:美國,蘇聯,印度和中國。它們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50%左右,灌溉土地面積佔全球的70%,用水量佔全球用水量的45%以上。美國每天的人均用水量是四國中最高的,幾乎是蘇聯的2倍,中國和印度的5倍多。在四個國家中。美國的工業及發電用水量也是最高的,約佔用水總量的54%,蘇聯佔45%,中國佔5%,而印度僅佔3%。就灌溉用水來說,印度則為四國之首,它佔用水總量的96%,中國佔93%,蘇聯佔51%,美國只佔33%。然而,這四個最大的用水國都面臨著淡水量日趨匱乏的嚴重問題。
目前全國每年缺水量達600億立方米,問題還在於缺水地區面積仍在不斷擴大,中華大地幾乎都在旱魔的籠罩之下。如有長江、淮河橫貫,湖泊眾多,降水豐沛的安徽,在防洪仍為心腹之患的同時,全省很多地方也在日甚一日地喊「渴」。安徽水資源總量為67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4位,全省人均水量1100立方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一遇乾旱年份,全省因水缺口達170億立方米。同時,安徽省用水量增加很快,預計到2010年全省年缺水100億立方米,即佔全省需水量的30%。安徽水源分布也是貧富不均。淮河以北耕地佔全省49%,但水資源量僅佔全省20%;淮北每畝耕地擁有水資源392立方米,相當於全省平均水平的37.2%、全國的24%。顯然,淮北屬貧水地區。
我國水資源狀況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寡富不均,南方多、北方少,東南多、西北少。
據統計,我國84%水資源集中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該地區耕地面積僅佔全國的36%;淮河及以北地區水資源只佔全國的19%,但耕地面積卻佔全國64%,水與土資源失調。降水的季節分配和年際分配相差極大。6~9月的降雨量約佔全年降水總量70%以上,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易發洪水,利用困難;而少雨季節或年份,又易缺水,旱澇交替,輪番為害。「旱則赤地千里,河流乾涸;澇則洪水泛濫,一片汪洋。」這一水文特徵及水體污染,更加劇了水資源供求矛盾。
南方(指長江以南)人均水資源量達到3600立方米以上,而北方人均水資源量只有720立方米。我國北方地區人均水量僅為世界人均的1/20。聯合國界定人均水量少於500立方米的屬於極端缺水地區。以此對照,我國北方的缺水程度已是"極端"了。專家認為,人均水資源佔有量1000立方米為人類生存的保障線,而我國已有10個省(區、市)低於這個「生存線」。
專家指出,我國缺水之災不亞於洪水之害。近年來,我國連續遭受乾旱,尤其是去年,旱情加重,江河湖泊自然來水量減少,水庫蓄水量比上年同期減少11%,3億多畝農田受災,農村先後有3300萬人發生臨時飲水困難,部分城市出現新中國建立以來最為嚴峻的缺水局面。據統計,90年代我國每年受旱面積增加到4億畝。
遼寧的沈陽、鞍山、本溪、撫順、遼陽五個城市每年缺水量達10億立方米。青島、威海、濰坊、煙台等城市,目前近40%的供水缺口無著落。長春、大連、西安、太原等大城市統統被缺水所困擾。
全國最大、最嚴重的地下漏斗出現在華北地區。唐山市地下水位最嚴重的下降達11.9米,形成以市區為中心的300平方公里復合大漏斗,並發生機井吊泵、含水層疏干、地面塌陷報廢等水文地質災害。滄州市是地面下沉速度最快的地區,一些市區地面年下沉達1米多,從而導致鐵路路基、建築物、地下管道等下沉、開裂,堤防和河道行洪出現危機。另據測定,華北地區49個縣市地面裂縫達到400多條。秦皇島市海水倒灌面積有55平方公里。由於地下水位下降,河北每年有4萬多眼機井報廢,一半以上的機井只能出半管水或少半管水,機泵被迫多次更新。
華北
黃淮海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面積佔全國的15%,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均佔全國的1/3,農業產量佔全國的40%。該地區工農業生產,對全國經濟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自80年代以來,華北地區氣候持續偏旱,缺水形勢日益嚴重。1980年到1989年,京津冀地區和山東半島,10年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10%—15%,氣溫偏高0.1—0.6攝氏度。由於降水偏少,氣溫偏高,地面蒸發損失加大;同時又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補給量明顯減少。根據海河管理委員會初步分析,1980—1989年海灤河全流域產生的地表徑流量僅154億立方米,比1956—1979年多年平均徑流量288億立方米減少了46.5%,約134億立方米。
『陸』 中國和印度哪個更缺水
印度大部分河流,全被徹底污染,河面上全是垃圾那種
最大的河流恆河,上面漂浮著垃圾,裡面有各種屍體碎片,腐爛的屍體,牲畜的糞便,工業廢水,生活垃圾廢水。還經常有印度教的人在裡面洗澡……
聽上去就很惡心
而印度這種河流一大把,全都被污染了
中國雖然以前河流污染也挺嚴重,不過現在早就開始環境治理了,而且絕大多數河流,早就很乾凈了。
河流只要干凈,那麼就可以作為水源使用,處理凈化過後甚至可以喝。
至於印度……你覺得恆河那污染成那樣,處理凈化的你敢喝嗎?而且印度政府,從來就沒打算凈化處理河流,所以缺水十分嚴重……
自然印度缺水比中國嚴重得多。
中國的缺水主要是甘肅,寧夏那塊,屬於氣候性缺水,因為那裡天氣乾燥,水少。但是有南水北調,所以情況緩解了很多
印度的缺水,純粹是水質性缺水,就是污染過重導致有水也不能用
『柒』 全世界哪個區域或國家嚴重缺水
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
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等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缺水。
『捌』 中國與印度的各方面比較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佔GDP的28%,中國佔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佔GDP的56%,印度佔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說實話印度這些年發展很快,尤其是軍事方面。但是我認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1.當前中印兩國經濟不存在過多沖突。中國經濟製造業較強,而印度經濟軟體和金融較強。根據馬克思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也包括政治基礎),軍事是政治斗爭的延續」,中印兩國目前不存在太激烈的對立;
2.中印兩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國家主要矛盾都是人民內部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間的矛盾,說白了就是人民要先解決好衣食住行的問題(.印度人貧富差距世界第一,同一座城市,有人擁有直升機機坪。有人餓死,是地地道道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目前世界的主題是「和平」、「發展」,而且各國都想搭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快車發展自己的經濟,而不希望被戰爭托住發展腳步。在這一點上,中印兩國是相通的;
3.現代戰爭比拼的是綜合國力。印度的GDP是中國的1/3,而軍費開支是中國的幾倍,長此以往,印度沒准會像蘇聯一樣倒在自己的槍口下。
4.雖然印度和美國、韓國、俄羅斯、日本等國關系良好,但是和美國、韓國、日本加強關系的目的是牽制中國,想方設法讓對方為自己火中取栗,可以說他們是同床異夢。至於俄羅斯就更有意思了,印俄雙方是戰略夥伴關系,但中印也是戰略夥伴關系,如果中印之間出現不愉快,俄羅斯只能保持中立。一旦中印開戰,作為印度宿敵的巴基斯坦一定會在印度後院放火,一個巴基斯坦印度都難以搞定,再加上中國,那就……
5.中印兩國都是有核國家,雙方雖然會相互防範,但雙方不會發生大規模戰爭,最多隻是邊境沖突,這就要看常規力量了,一般認為,中國常規力量強於印度;
6. 雖然目前中印邊界印度佔中國很多領土,但是制高點都在中國手上。一旦開戰,印軍將失去地利;
7.中國青藏鐵路的修建,讓內地與西藏的運輸大大加強,一旦開戰,中國將大量向西藏方向集結兵力、運輸物資,這對我軍作戰十分有利(由於青藏高原的高原效應明顯,在西藏養一個士兵是內地費用的五倍);
8.由於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中國在西藏部署的戰術武器對於印度來說就是戰略武器,只此一項就能抵消印度工業十年的艱辛努力。(中國在西藏部署的火箭炮、中程導彈能輕易打到距中國邊境500公里的印首都新德里,新疆的su30一個俯沖就能到達新德里)。;
9.由於當年對印反擊戰把印度打疼了,所以印度懷恨在心,就像我們對日本耿耿於懷一樣。印度與中國攀比的心理非常嚴重,但是印度工業水平不高、辦事拖沓世界第一(阿瓊坦克研製了30年,還沒有量產就要淘汰了),我認為這樣一直下去,吃虧的是印度。
『玖』 中國和印度 哪個地理更好
從地理位置來講,中國的地理位置整體要好於印度。印度的地理位置在發展農業與海洋貿易方面要比中國略勝一籌。
從整體角度而言,中國地理位置遠好於印度。
『拾』 中國和印度整體上哪個窮
據rediff.com(6月29日)報道,美國著名高等學府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商學院的兩位教授最近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從長遠來看,印度經濟實力肯定會超過中國,理由是印度擁有更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和強大的基礎設施以及在國際上富有競爭力的私營企業和國際性公司。
這份研究報告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Yasheng Huang教授和哈佛大學商學院Tarun Khanna教授共同完成,報告中說,在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儲量方面印度要遠遠超過中國,這有助於印度經濟實現長期高速發展,中國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這份研究報告發表在Carnegie Endowment主辦的雜志《FP》上,文章中說:「真正的問題並不是中國和印度現在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而要看這兩個國家明天會怎麼樣。」文章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個國家如何利用自己有限的自然資源,在這方面,印度顯然優於中國。」
這兩位教授在報告中指出,在實現經濟繁榮的道路上,中國和印度明顯不同。中國的經濟繁榮很大程度上是投資拉動的結果,特別是吸引外國投資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印度卻與之不同,印度的經濟增長是一種內在自然的增長,印度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內公司特別是私營公司發展壯大的結果。
報告中說:「怎樣才能找到經濟發展的捷徑?中國的回答是吸引外資,許多官方學者也贊同這一觀點。但與印度比起來,可以發現吸引外商投資顯然不是實現經濟繁榮的唯一手段,甚至也不是最有效的手段。」報告中說:「印度的金融和資本市場非常健康,這也使國內企業大受裨益。」
盡管「中國製造」的商標已經是無處不在,但在百貨商場里找到一件完全由中國製造的商品並不容易。中國製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來料加工,或者僅僅是組裝進口的半成品。在中國大量出口的家電和機電產品上,核心部件仍然需要進口。
報告中說,「在國際市場很難找到一家銷售自己產品的中國公司,這一點非常令人震驚。」報告說,中國實施多年的出口導向發展戰略促進了國內製造業的繁榮,但這種繁榮很大程度上外國直接投資(FDI)推動的結果,外商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然後在海外銷售產品。
外商直接投資的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擠佔了國內公司的發展空間。
報告中說,印度政府給國內企業營造了一個健康安全的發展環境,有利於私營企業的發展壯大。目前,印度已經有多家公司具有國際影響力,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與美國和歐洲的大公司展開勢均力敵的競爭。而中國卻沒有。
Khanna和Huang教授說:「像Infosys、Wipro和Ranbaxy都是國際著名的大公司,它們在知識為基礎的信息產業和生物制葯行業擁有不可比擬的競爭優勢。此外,印度還有像Dr. Reddy's Labs這樣赫赫有名的實驗室。」
報告中說,印度還擁有現代企業制度不可或缺的資本市場,與中國比起來,印度的資本市場更加高效更加透明。而且,印度還擁有健全完善的法律體系,這一點也比中國先進。報告中還對中印兩國的政治制度和民族精神做了比較。
兩位教授總結說:「或許從整體上看,印度經濟目前還比不上中國,但在一些關鍵領域印度顯然比中國強出許多。」報告中說:「或許用不了多久,印度整體經濟實力就將超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