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叫中國這個名字的
中國是周朝開始叫中國的。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
(1)哪個朝代起的名字叫中國擴展閱讀: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傳說中,黃帝是大約45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成分。
㈡ 中國一詞的由來,從哪個朝代開始叫中國的
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8]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
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2)哪個朝代起的名字叫中國擴展閱讀: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傳說中,黃帝是大約45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
㈢ 中國的國名起源於什麼時代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中國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3)哪個朝代起的名字叫中國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㈣ 「中國」這個名字存在多少年了
「中國」一詞作官方正式稱呼始於清朝。中華民國是第一個以「中國」為國號的國家,但在中國共產黨擊敗中國國民黨並統治中國大陸後,現在一般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梓材》中,其中記載道:「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此時「中國」的含義僅僅是周朝人對自己居住的地域的稱謂,他們認為自己位於大地的中央,而四周的民族則分別被他們稱為蠻、夷、戎、狄。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則自稱「中國」,其中「國」就是各諸侯的封地。漢朝時則將其統治的中原地區稱為「中國」,如《史記·武帝本紀》中的「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漢朝以來,「中國」一詞逐漸演變稱為正統的朝代的標志,例如在南北朝時期和宋朝,對峙雙方都自稱「中國」,而不承認對方是「中國」。但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並不把「中國」作為國名使用,而是使用自己獨特的名稱,如唐、宋、元、明、清等,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正式使用,使其首次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
㈤ 中國這個名字可以追溯到哪個朝代
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1世紀西周早期成王時代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銘文記載了成王繼承武王遺志並營建東都成周的史實,其涉及「中國」部分銘文為「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這篇銘文把「中國」指為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在上古文獻《尚書·梓材》中(前六世紀匯編),記載道:「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是指當時周朝統治下的全國而言。詩經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此時「中國」的含義僅僅是周朝人對自己居住的地域的稱謂,他們認為自己位於大地的中央,而四周的民族則分別被他們稱為蠻、夷、戎、狄。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則自稱都城為「中國」,其中「國」就是各諸侯的封地,《孟子》記載了一次齊王的談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此「中國」為都城之意。漢朝時則將其統治的中原地區稱為「中國」,如《史記·武帝本紀》中的「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漢朝以來,「中國」一詞逐漸演變稱為正統的朝代的標志,例如在南北朝時期和宋朝,北朝以據有中原正統而自稱「中國」,南朝以傳承前朝正統而自稱「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