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什麼省是中國地震最頻繁的省份
我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發生最頻繁的地區是台灣省,其次是西藏、新疆和青海,雲南和四川西部等地震也很多。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之上,這是目前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地震頻發。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在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這就能解釋地球上岩石圈地震及火山的分布規律——主要分布在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台灣島是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碰撞交界處,所以多岩石圈多斷裂,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從大范圍來看,幾乎整個環太平洋地區都位於板塊交界處,是一個重要的火山、地震分布區
㈡ 中國哪些城市容易地震
中國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四川、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雲南、台灣。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省、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2)中國大陸哪個區域地震頻發最頻繁擴展閱讀:
地震注意事項
1、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防護的較好方法。所謂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對策。
2、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場隨時監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3、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或牆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
㈢ 我國地震頻發的地方有哪些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㈣ 中國哪個地方發生地震最多
比較多的是四川,因為四川地域大,幾率大一些。還有就是處於比較大的斷裂帶上。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我國地震活動具有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的特點,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
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台灣共速報三級以上地震24次,其中3.0到3.9級9次(根據速報管理規定,台灣四級以下地震不屬於正常速報范圍),4.0到4.9級11次,5.0到5.9級4次,6.0級以上0次,最大地震是2017年2月11日在台灣高雄市發生的5.6級地震。
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西藏共發生三級以上地震35次,其中3.0到3.9級24次,4.0到4.9級10次,5.0到5.9級1次,6.0級以上0次,最大地震是2017年2月1日在西藏日喀則市仲巴縣發生的5.0級地震。
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雲南共發生三級以上地震29次,其中3.0到3.9級23次,4.0到4.9級5次,5.0到5.9級1次,6.0級以上0次,最大地震是2017年3月27日在雲南大理州漾濞縣發生的5.1級地震。
㈤ 中國哪裡最容易地震
我國最易發生地震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兩個方向:
第一:四川、青海、新疆還有西藏。這些地方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處於板塊間的接觸地帶,地殼活動活躍,地震時有發生。
第二:台灣、河北唐山等,這些地方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太平洋板塊同亞歐板塊接觸的地方,也是地殼活動活躍。
另外,在我國的秦嶺一代,即陝西的華山,位於一個大的斷層之上,也曾有過大型的地震。
㈥ 我國地震多發地段是什麼
我國地震多發地段是西藏、四川、雲南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
地震的預防
要避免地震的災害,最有效的辦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預防災害的准備。一般家庭常備的東西有糧食和飲水,以每人平均保存5天的份量為佳。另外再准備一些防災用品,如防災頭巾、手電筒、急救葯品、蠟燭、半導體收音機等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攜帶型炊具、固體燃料等。
㈦ 中國有哪些地方是容易發生地震的
中國地震分布范圍很廣,除了少數地區以外,多數地方都發生過或大或小的地震。將中國地震板塊分為六個一級地塊,這些地塊的邊緣地帶,就是地震的多發區域。
這六個地塊分別是青藏、西域、南華、滇緬、華北和東北亞地區,其中最為多發的地區,是台灣、福建、廣東及其沿海地區。在然後就是高高隆起的青藏高原,在青藏地塊及其周邊發生過很多大地震,其中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汶川大地震。
還有雲南、四川西部、新疆的部分地區,以及陝、甘、寧、青地區等地區,也是多發地震帶。再有就是行山沿線及京、津、唐、渤地區,地震的頻率也比較高。
地震影響:
1、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
2、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
3、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
4、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
㈧ 中國哪些地區是地震多發區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一、華北地震區
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二、青藏高原地震區
包括興都庫什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里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區"、"台灣地震區"也是我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這里不斷發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盡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還有"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里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 1605年海南瓊山7.5級地震以及1918年廣東南澳7.3級地震。但從那時起到當前的400多年間,無顯著破壞性地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