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秦渠在中國哪裡

秦渠在中國哪裡

發布時間:2024-01-08 19:20:31

① 中國歷代的水利工程~ 謝謝大家!

1.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項偉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被稱為古代水利的燦爛明珠。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四川省北部高山地區。在都江堰建成以前,每當春夏山洪暴發之時,江水奔騰而下,由於河道狹窄,常常引起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葯,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眾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准。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從此沃野千里,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起作用,目前灌溉面積超過1000萬畝。

2.鄭白渠
鄭白渠是古代關中地區的大型引涇灌區,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鄭國渠和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白渠的合稱,近代陝西省涇惠渠的前身。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鄭國渠,十幾年後完工。乾渠西起涇陽,引涇水向東,下游進入洛水,全長300餘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由於涇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時還可改良鹽鹼地,故使產量提高到每畝一鍾(六石四斗)。鄭國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
西漢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趙中大夫白公建議增建新渠,引涇水向東,至櫟陽(今臨潼縣東北)注於渭水,名叫白渠。乾渠長200里,灌溉面積4500頃,此後灌區稱鄭白渠。前秦苻堅時期(公元357年~公元384年)曾發動3萬民工整修鄭白渠。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鄭白渠有三條乾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稱三白渠。灌區范圍主要分布在現在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過石川河,在下縣(今渭南縣東北50里)注入金氏陂。
唐代初期鄭白渠灌田1萬多頃,後來由於大量建造水磨,灌溉面積減少到6200頃。當時鄭白渠的管理制度在《水部式》中有專門條款,後來歷經各個朝代,不斷得到修復和發展。

3.引漳十二渠
引漳十二渠是中國戰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初期以漳水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區在漳河以南(今中國中部河南省安陽市北)。
第一渠首在鄴西18里,相延12里內有攔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開引水口,設引水閘,共成12條渠道。灌區不到10萬畝。漳水渾濁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產量,鄴地因而富庶起來。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曹操以鄴為根據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從此改名天井堰。
東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天井堰改建為天平渠,並成單一渠首,灌區擴大,後也稱萬金渠。渠首在現在安陽市北40餘里,漳河南岸。隋代(公元581~公元618年)、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後這一帶形成以漳水、洹水(今安陽河)為源的灌區。唐代重修天平渠,並開分支,灌田十萬畝以上。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民國還有時修復利用。1959年動工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庫,兩岸分引庫水,灌田數百萬畝,代替了古灌渠。

4.它山堰
它山堰是中國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由縣令王元瑋創建。
築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由於海水倒灌使耕田鹵化,城市用水困難。在鄞江上游出山處的四明山與它山之間,用條石砌築一座上下各36級的攔河溢流壩。壩頂長42丈,用80塊條石板砌築而成,壩體中空,用大木樑為支架。這座壩平時可以下擋咸潮,上蓄溪水,供鄞西平原七鄉數千頃農田灌溉,並通過南塘河供寧波城使用。為防止洪水湧入城市。以後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至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時期都對工程進行維修。
明代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加高堰(壩)頂1尺,清代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曾進行較大修治。公元1914年清理堰上淤積,使水道通暢。目前所見它山堰頂長134.4米,堰頂寬4.8米,堰身大部分埋在沙土下,已無引灌作用。1987年定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5.芍 陂
安徽壽縣芍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
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位於安徽省壽縣南。春秋時期楚莊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孫叔敖創建(一說為戰國時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發揮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曾在安豐塘越水壩地方,發掘出一座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水利工程(草土堰)遺址,伴隨出土的有漢代時期鐵錘等文物。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區面積,在公元4世紀~公元13世紀常見記載,有灌田萬頃、灌田五千餘頃等說法。自古來芍陂工程的人為破壞嚴重,多次受到戰爭波及,以致到民國年間,芍陂灌溉效益越來越低,1949年實灌面積僅8萬多畝,現為淠史杭灌區的一個反調節水庫。

6.靈 渠
靈渠是中國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又名陡河、興安運河,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靈渠是世界最早的有閘運河。
秦國統一六國後,向嶺南用兵,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派監郡御史祿鑿靈渠運糧。它溝通了湘江和灕江,由於歷代不斷增修改進,技術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餘年來嶺南(今中國南部廣東廣西)與中原地區的主要交通線路,直至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通車。靈渠渠首處用攔河壩壅高湘江水位,將其一股(今稱南渠)通過穿越分水嶺的人工渠道引入灕江上源支流,並對天然河道進行擴挖和整治後,入灕江;將另一股(今稱北渠)另開新渠屈曲於湘江右岸再入湘江,綜合地實現了分水、引水和泄洪等項功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對靈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傳統工程面貌,使其成為灌溉、城市供水和風景游覽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已無通航作用,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7.後套八大渠
後套八大渠是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黃河後套八條引黃灌渠。位於現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南臨黃河,北與烏加河交界。自西而東是:永濟渠(又名纏金渠)、剛目渠(又名剛濟渠)、豐濟渠、沙河渠(又名永和渠)、義和渠、通濟渠(原名老郭渠)、長濟渠(又名長勝渠)和塔布渠(原名塔布河渠)。
各渠都從黃河引水,退水到烏加河。黃河後套水利開始於漢武帝元朔年間(公元前126年前後),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也曾在此開辟陵陽渠等。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乾隆時期以後,水利發展較快,但黃河水位常有變化,渠道也常淤斷或重開,所以渠長及灌田面積,歷年變化很大。這些渠道很多是由民間私人組織開鑿,開一渠有歷十多年或幾十年的,主要依據技術人員的經驗進行施工。進口缺乏控制,引水量決定於黃河水位高程和主流流向,渠首比降較緩,清淤工程量很大。
清代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政府任命貽谷為墾務大臣,由國家強行贖買河套渠道和沿渠田地,統一灌區管理,進行較大規模整頓,增加了灌溉面積,訂立了收取水費制度,灌區維修經費得到一定保證。

8.邗 溝
邗溝是聯系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是中國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又名渠水、韓江、中瀆水、山陽瀆、淮揚運河、里運河。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春秋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481年)末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在公元前486年築邗城(今揚州市),開通邗溝。最初南端自長江引水北流,向北繞經一系列湖泊,以較短的人工渠道相連接,航道彎曲,到末口入淮河。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江水已不能引入運河,於上游開支河從今儀徵引江水通航,並在運河口建堰埭、水門節水,河上也建有多處堰埭。隋代(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兩次重開此河,成為南北大運河中的重要一段。
在中國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長江中的沙洲擴大,並與北岸相連。唐代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在揚子鎮以南接開伊婁河,經瓜洲入江。從此,瓜洲運口與儀征運口並用。北宋時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在邗溝上建有數十處閘、壩、涵等建築物,並且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閘——復閘。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開通京杭運河,邗溝成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儀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②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是哪幾個

四大水利工程是:它山堰、鄭國渠、靈渠、都江堰。

一、它山堰

它(tuō)山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水利工程。屬於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

位於浙江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它山旁,樟溪出口處。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縣令王元瑋創建。

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二、鄭國渠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余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

鄭國渠在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

三、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

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四、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

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2)秦渠在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四大水利工程的歷史意義:

一、鄭國渠

鄭國渠修成後,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進行灌溉,增加土質肥力,農業,迅速發達起來,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甲天下 (《史記·河渠書》)。

二、它山堰

如今堰身大部分埋在沙土下,已無引灌作用。它山廟經重新修築後,增設了「它山堰水利陳列館」且在每年的農歷三月三和十月十(傳說王元偉築堰那年正好33歲,十月十日為他的生辰)恢復古廟會。

2015年10月13日凌晨,當地時間12日晚,在法國蒙彼利埃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公布了2015年入選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

三、靈渠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

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四、都江堰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閱讀全文

與秦渠在中國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王妃平時怎麼生活 瀏覽:581
中國第一個頁岩井在哪個省 瀏覽:829
中國哪裡可以做eto 瀏覽:110
越南音樂什麼時候有的 瀏覽:458
我們中國的真實版的戰斗機怎麼畫 瀏覽:884
印度現在土地面積是多少 瀏覽:552
越南貿易品牌哪個好 瀏覽:75
中國光科技現狀如何 瀏覽:344
越南老街是哪個省的 瀏覽:755
馬尼拉飛英國多久 瀏覽:689
伊朗少將為什麼被殺死 瀏覽:929
越南與由良品種有什麼區別 瀏覽:103
英國不吃不喝多少年能買車買房 瀏覽:933
義大利讀碩最晚什麼時候提交 瀏覽:72
特朗普撤銷對伊朗制裁中國做了什麼 瀏覽:394
中國標准5g是多少 瀏覽:768
印尼移動支付怎麼付 瀏覽:341
沒葯救越南文怎麼寫 瀏覽:122
英國有個城市叫普什麼 瀏覽:400
中國有多少儲罐 瀏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