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文化漢服文化的介紹
漢服文化源遠流長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服飾",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就逐步發展形成的具有漢民族文化內涵和特徵的傳統服飾。因為漢民族至秦統一,至漢朝國力強盛,從而有了"漢人"的稱呼,"漢服"也因此得名。在少數時候,"漢服"特指漢朝服飾。
東漢蔡邕《獨膽》:"通天冠,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禮無文。"意思是"通天冠"這種服飾是天子的常服,漢朝繼承了秦朝的服制。在出土文物中,最早的"漢服"記載也可追溯至漢代。《馬王堆三號墓遣冊》"簡四四"記載:"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有四個美人,其中兩人穿楚服,兩人穿漢服。
《漢書》:"(龜茲公主)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檄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鍾鼓,如漢家儀。"
《遼史·儀衛志》: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之遺制也。"
據記載,漢朝時,龜茲公主多次來漢朝賀,喜歡漢朝的衣服制度,回到國家之後,推行漢家禮儀。宋朝時,遼國同時採用兩種服制——皇帝和漢族官員穿漢服,太後和契丹官員穿自己的民族服裝。可見,"漢服"已經成為了漢民族服飾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