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在中國姓氏中的排名和人口
伊姓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伊姓是堯的後代。傳說堯出生以後寄養於伊長孺,所以堯也姓伊,一說堯是出生在伊水邊,為了紀念他的出生地,所以姓伊。
說實話,我找了一圈,還沒有找到有關人口數量以及排名的資料,呵呵估計在兩百名之外,我再去看看哪裡能不能查到,我姓彭,看來人很多啊!排名39.不錯!
⑵ 百家姓里有沒有伊,伊的名人,伊排第幾位
伊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39位。
伊姓起源於河南伊水流域,早期在中原地區活動,漢唐時在今山東、山西均有伊氏蹤跡,以陳留郡(今河南開封)為郡望。宋代以來,在今山東、河北、天津、北京、江蘇、福建、廣東、雲南及東北地區均有伊氏分布。如今伊姓雖然人口不多,但分布極廣,尤以河北為多。目前伊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歷史名人
伊尹
商朝大臣、伊姓始祖,輔佐商湯,佐商滅夏,綜理國事,連保 湯、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賢相。 伊陟:商湯太戊名相,伊尹之子。太戊從其言而修其德。 伊恆:明代尚寶少卿,昊縣人。為人謙恭,時稱為長者。 伊盆生:後魏統軍,驍勇有膽略,初為統軍,累立戰功,遂為名將, 賜爵平城子,官至西道都督。 伊秉綬:清代書法家、乾隆進士,字組似,號默卿,福建寧華人。官 至揚州知府。何紹基寫詩稱頌其書法說:"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 漆楮如筒。行草也無唐後法,懸崖溜雨如荒蘚。"有《留春草堂詩集 》。清代永昌知府、嘉慶進士宋湘贈伊秉綬聯為: 鵬化四溟歸碧落;鶴棲三島接青霞。
伊陟
商帝太戊時為相。伊尹子。與臣扈、巫咸共輔太戊治國。相傳毫(今山東曹縣東南)有祥桑、谷共生於朝,一夕大拱。太戊懼,伊陟曰:「妖不勝德,帝之政豈有闕歟。」太戊從其言而修德,祥桑枯死。是時,諸侯歸殷。
伊籍
三國蜀漢臣。字機伯,荊州南陽人。年少時便依附於同鄉劉表。劉備落難到荊州時,伊籍時常拜訪,托請劉備照顧。劉表病死,伊籍轉投劉備,一起渡江南下。後隨劉備入蜀,劉備定益州,伊籍任左將軍從事中郎,其待遇次於簡雍、孫乾等。後升任為昭文將軍,並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同編制《蜀科》。
伊馥
(?-453),北朝北魏將領。代(今山西代縣)人。少勇健,走及奔馬,善馳射,力能曳牛。神麚初,擢為侍郎。太武討涼州,馛參與決策,從征至姑藏。以功拜秘書監,賜爵河南公。後官至平尚書事卒。
伊盆生
北魏將領。馛孫。初為統軍,累有戰功。明帝時,歷洛州刺史、西道別將、行岐州刺史。為當時名將。任西道都督,戰死。
伊慎
(?-811),唐將領。字寡悔,兗州(今山東滋陽)人。以善射補折沖都尉,嗣為大將,封南充郡王。貞元末官至奉義節度,拜檢校右僕射,兼右衛上將軍。謚曰壯繆。以武毅通文理,硯席楷隸,師心自得。
伊廣
唐臣。中和年間為忻州刺史,以天下大亂,乃歸心李克用。曾任汾州刺史。常參與謀劃軍略,交接諸藩,號為稱職。累遷至檢校司徒。乾寧年間從征劉仁恭,陣亡於成安寨。
伊桑阿
(1638-1703),清臣。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順治進士,授禮部主事,累擢內閣學士。康熙十四年(1675),遷禮部侍郎,擢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時三藩叛亂,因吳三桂踞湖南,命他先後赴江南和茶陵督治戰艦,為平叛作準備。後俄羅斯犯邊,又奉往寧古塔造船。歷兵、禮二部尚書。二十七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充三朝國史總裁,《平定朔漠方略》總裁。黃河決,又奉令勘視河工。因淮揚水災,疏請蠲免次年田賦。入閣十五。康熙四十二年卒。謚文端。
伊秉綬
(1751-1815),清書法家。字組似、墨卿,號默庵。福建寧 伊秉綬《隸書臨韓仁碑冊》
化人。曾任刑部主事、遷員外郎、惠州知府、揚州知府。工詩文,善書法,長於隸、楷、行、草,隸書初學桂馥,後專宗漢隸,並融篆書筆意於隸書,其書間架博大,筆法質朴渾厚,氣勢雄強。行草書取法王羲之、李東陽、顏真卿,筆致凝煉有力。著《留春草堂集》。
伊寶文
1944年6月生,內蒙古杭錦旗人,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學文化,內蒙古杭錦旗教育局工會主席。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從基層到領導機構任職,積極探索新時期教育方面的工作和方法,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教學經驗理論。他的論文經常在全國性的報刊刊登。任現職以來,使全旗各教育系統的工會組織得到了較大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工會應有的作用,為杭錦旗的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做出了貢獻。曾多次該系統或旗交、政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
伊林學
1956年3月生,內蒙古准格爾旗人,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委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兼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伊金霍洛旗政協第九屆委員會委員。1975年畢業於伊金霍洛旗一中,1976年後先後在伊金霍洛旗台吉召小學、農業中學、伊金霍洛旗三中、伊金霍洛旗布爾自格鄉格定壓治學校任教,後歷任布爾台格鄉政府辦秘書,伊金霍洛旗委組織部幹部,伊金霍洛旗紅海子鄉鄉長、黨委書記、鎮長,烏蘭木倫黨委書記,伊金霍洛旗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兼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1977、1984年被盟委、行署評為全盟先進教育工作者和優秀檔案工作者,1994年被盟委、行署、軍分區評為關心愛戴人民的好鎮長,1998年被伊克昭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評為全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工作者。多次受伊金霍洛旗委、政府的表彰。
伊順斤
1947年7月生,內蒙古烏拉特中旗人,蒙古族,高中文化,烏拉特中旗政協副主席,旗第十屆政協常委。1968年6月響應國家號召,作為知音到烏拉特後旗那仁保力格公讓馬寶力格隊勞動鍛煉。1972年6月調入馬後旗新華書店工作。1976年到烏後旗明星牧場學校任教。1977年在烏後旗電影公司工作。1981年調到烏中旗電影公司工作。1988年6月調烏中旗政協工作,任政協第八屆委員會委員,第九屆政協委員會副主席。1999年1月在烏中旗政協第十屆一次會議上再次當選為政協副主席、政協常委。
伊西格
1946年4月生,內蒙古阿左旗人,蒙古族,小學文化,內蒙古阿左旗嘉蘇木瑪嘎查牧民,阿左旗第九屆政協委員。
伊占勝
1957年5月生,內蒙古達拉特旗人,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內蒙古達拉特旗委組織部副部長,政協達拉特旗第十屆委員會委員。1977年參加工作,在青達門學校任教;1978年被調到高頭答鄉政府工作,1983年任高頭客鄉副鄉長;1989年任高頭客鄉黨委副書記,1993年被調到展縣召蘇木工作,任黨委書記;995年當選為中共達拉特旗第十一屆旗委候補委員;1996年被調到旗委組織部工作,任副部長。參加工作至今,多次受區、盟、旗各級的表彰獎勵,1982年被評為自治區人口普查先進工作者,連續多次被盟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精神文明先進個人、民族團結先進個人,1994年被評為「十佳」黨委書記,1996年分管基層組織建設工作,1998年獲全盟評比第一名。
伊日浩
高級政工師,高級工程師。男,1946年2月出生,山東省桓台人。中共黨員。1970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現任淄博市紡織工業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民政局局長、黨委書記。主要業績:從事領導工作多年.政治原則性強,善於從大局出發,注重統攬全局,把握方向,工作有思路,有條理,並能逐一圓滿地實施僅有豐富的領導和管理經驗,特別是在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運轉領導班子,團結同志等方面具有較高的領導藝術水平,善於結合具體工作搞研究,理論聯系實際,在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領導經驗;以加速經濟建設為目的,致力於促進本地組織工作、民政事業的發展和本單位各項工作;曾被評為全國、省紡織工業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受市委、市政府記大功表彰。
伊 洪
男,1942年8月出生。大專,現任上海市虹口足球場魯迅公園聯合發展集團工程師。致力於科技理論研究與發明創造,幾年來,已有多項成果問世。其研究成果「激光識別運動物體裝置」不僅可識別徑賽中的運動員,還可用於交通管理。 技術簡介:「激光識別運動物體裝置」首次運用新的物理概念:「激光平面」。在技術上,運用「激光平面」實現控制與觸發,與被觸發的微型無線電發射機、無線電接收機和電腦組成一個完整的封閉系統。微型無線電發射機置於將被識別的物體上,能發出與該物體對應的編碼信號與運動狀態信號,奠定識別基礎。「激光平面」是無形的,范圍大,抗干擾力強,工作可靠。該裝置用於城市交通管理和高速公路管理,是「紅綠燈」用於交通管理以來的又一次革命,奠定自動化管理的基礎。還可用於出入證和安保方面。經濟效益可觀。因為是各成熟技術的有機組合,所以投資成本不高。願出讓或合作。
伊桂賢
中學高級教師。女,滿族,1951年10月出生,沈陽人。中共黨員。曾任遼中縣六間房初級中學團委書記。現任遼寧省遼中縣第二小學教師、黨支部委員,省特級教師。主要貢獻:從教近32年來,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榮獲國家、省、市各級各類榮譽證書30多次。94年榮獲宵憲梓教育獎勵基金。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兩先一優活動中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其先進事跡多次登報並在廣播電視中報道。多年來帶出一批批教育教學骨於,培養出一批批教學新秀,並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大膽改革。創新,總結出「領一扶一放」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在市、縣各所小學廣泛推廣。1985年至今近百次做省、市、縣級教學公開課、觀摩課及教研課,並多次被現場錄像,大會經驗交流。教學有特色,是市、縣的教學標兵,多次參加教師講師團到農村各地巡迴講課表演。1991年以來承擔省教改科研項目「小學語文思維訓練」,所著論文獲省優秀科研成果證書並有兩篇論文發表在《教學經驗篇》、《教改與探索》兩書中,同時有十餘篇教學論文獲國家、省、市縣級證書。將多年的成功經驗傳授給青年教師,經其指導的數名教師均在市、縣級教學競賽中榮獲教學能手、教學新秀等稱號。所教過的學生素質高,能力強,學習成績貫居榜首,且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曾有數十名學生榮獲國家、省、市、縣各級各類的榮譽證書。曾有1名同學的美術作品送往日本展出。
其他
其他伊姓名人有西漢經學家伊推;唐官吏伊璠;明藏書家伊侃;清大臣伊齡阿、伊都立、伊厭棟、伊遜、伊辟,將領伊拜等。近當代伊姓名人有解放軍將領伊文,醫學家伊福,兒童保健專家伊寧,森林工業專家伊城,電影編導伊琳、伊明,畫家伊戈,作家伊妮,戲曲理論家伊兵,京劇演員伊芳等。
⑶ 百家姓有沒有姓「yi」的
百家姓有姓「yi」,根據聲調的不同,分別有:伊、衣、以、易、義。
1、伊姓,源於上古。相傳,古帝唐堯生於伊祁山,他出生時,寄養於伊侯長孺家,他的後代便以伊為姓,稱伊氏。伊尹之後。商朝大臣伊尹,曾居在伊川,他的後世子孫,以其居 住地名'伊'為姓。伊尹後來佐商湯滅夏,商初輔佐四代五3、為歷史上伊婁氏所改。
《魏書。官氏志》有記載雲:後魏鮮卑族有可汗拓跋鄰,以其六弟為伊婁氏,後分為二姓,一姓伊,一姓婁。 伊姓望族居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回族、滿族、蒙古族有伊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39位。
2、衣姓佔中國人口較少的第二百九十一位姓氏,山東是衣姓的聚集地。當今衣姓人群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3%,總人口大約有16萬。衣人是擅長設計和縫制衣服的氏族,以衣為氏族的原始崇拜的圖騰,並命名氏族和族徽,最終出現衣姓。
3、以姓來自外域,祖先以卜拉欣(Ibrahim)為阿拉伯人,唐時由西域沿絲綢之路進入中國。
據桂林墓葬碑刻記載及《中國回族大辭典》登載,來桂始祖以撫宸(chen)公,字簡堂(1518-1603),祖籍陝西渭南,乃以卜拉欣後裔,明朝武官,官封「都指揮同知」,明嘉靖後期,奉命領兵南征廣西潯州(今桂平縣)、慶遠(今宜州)有功,封「都指揮義寧協戌」,令鎮守廣西,遂以廣西桂林為家,世代繁衍,迄今已歷四百八十餘年,成為桂林回族望族。撫宸公是桂林以氏始祖。
4、易氏,中國姓氏之一,發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東,出自《史記·封禪書》,來源於黃帝象日月之形,始祖為中山王尚工。易氏人口不多,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92,總人口228萬 佔0.19%。
唐代以前,易氏譜已無存,史籍也少記載,正史只有《晉書》(36、42)中,提到易愷和易揣兩將,易雄列傳(43)。不過由易水遷郡望太原和濟陽,再遷江東。其後此數地易氏卻無所聞,已體現幾度盛衰。
5、義姓是中國人姓氏之一,始於商初大臣義伯,現今主要分布在江永地區、四川蓬溪縣吉星鎮等地區。姓氏起源有商朝、義渠、瑤族姓氏三種說法,現主要分布在四川蓬溪、安徽淮南、山東五蓮、湖南江永、寧遠、湘潭、新疆呼圖壁、台灣新竹、桃園、廣西興安、北京、河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