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武術的起源和發展
武術起源於中國。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搏鬥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體育項目,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
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與自然進行斗爭的過程中,人們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等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就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等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又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頻繁發生,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距離使用弓箭、投擲器,近的使用棍棒、刀斧、長矛。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生產工具都成為戰鬥武器。
先秦時期,各國諸侯都非常重視培養和訓練將士們的搏擊技術,劍術得到發展。漢代,帶有搏擊性質的「角抵」已有廣泛基礎,還發明了鐵兵器,出現了編排起來的攻防連續套路。到了晉代,練武活動已有「口訣要術」,武術初見雛形。
唐代,是中國武術的興盛時期,唐武則天開武舉,不少武術人才脫穎而出,天下聞名的少林武術的最早記載也起於唐朝初年。宋代,中國武術走向成熟。健身練武已成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內容。而且,在民間還組成了研習武藝的組織———「社」,開始出現武術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現了某些以傳授武藝為主要內容的武館。明清時期,民間習武更為廣泛,門派林立,出現了數百種武術套路,武術流派趨於定型。
中國武術自唐宋後,就逐漸傳向國外。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習武者不少,形成一些武術門派。在歐美國家,中國武術的影響也非常深遠,被稱為 「功夫」。很多西方人認識中國文化首先是從了解中國武術開始的。中國武術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二戰後,全球用「競技體育」方式,來消除二戰餘下的戾氣。新中國為順應國競技體育際形勢,以全國之力全民發展競技體育,導致中國武術被捲入體育范疇,以比賽、競技等形式進行「發展」,至今。但是,以奧林匹克精神所推動的競技體育,其使用的規則,與中國傳統武術「止戈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兩者之間難以擬合、釐定,導致當今中國武術形成出以表演為主、以競技為主和以民間傳統功夫為主的不同概念武術並存、的局面。
競技,是以體育為基礎,以展示體育成果為目標的社會活動形式。體育,來自於日文中的「體育」一詞,出自於19世紀70年代,在中國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由在湖北開辦幼稚園、對幼兒進行全面」保全身體之健旺「的教育方針而來。競技體育是在西方現代解剖學主導的框架下解釋的運動形式,它不能涵蓋中國傳統武術所包涵對修習者除身體外,在精、氣、神等綜合方面的提升。中國傳統武術並無單一的體育形式,中國也沒有傳統體育(在2009年7月9日日,由國家體育總局以體育概念為基礎創立的「傳統體育」新概念,沒法提供任何傳統文化引證、及支持。); 在2015年3月19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陳國榮副主任,在對中國武術的歷史和社會地位等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後,重新將武術與體育的關系復原定義:中國武術不僅涵蓋了西方體育的多種運動形式,而且,還擁有獨特的東方傳統運動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武術不是隸屬於體育,而是體育的上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