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城鎮化的未來怎麼走
據報道,在日前的相關會議上,中國領導人指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發展協調發展機制,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的格局,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要在城市群的大框架下,加快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就意味著重點它也是在2035年以後,在城鎮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時,要解決城鎮化質量提高的問題,要解決兩億多農民工如何在城市中如何真正的轉化成市民。
希望中國城鎮化建設可以早日實現!
2. 中國2050年城鎮化有多少
2050年城鎮化率將超過80%。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後凱昨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主辦的「轉型期的城市化:國際經驗與中國前景」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預測,當前中國已進入城市化戰略轉型期,2050年城鎮化率將超過80%。
「世界城市化率由30%提高到50%平均用了50多年時間,英國用了50年,美國用了40年,日本用了35年,而中國僅用了15年,2012年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魏後凱表示,當前中國已進入城市化戰略轉型期,城市化速度將逐步放慢,由加速向減速轉變,全面提高城市化質量將是重點。
他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8%左右,預計2033年前後達到70%,結束快速推進時期,進入城鎮化緩慢推進的後期階段,到2050年,城鎮化率超過80%。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也在研討會上表示,中國的城鎮化率超過50%之後,已經由一個具有幾千年農業文明的鄉村型社會正式邁入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城市時代,但是,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與不健康因素,城市化進程中的不可持續、不協調、質量不高問題日益突出。
「一方面,大量農村轉移人口的湧入讓城市社會面臨嚴峻的挑戰,現行戶籍管理、土地管理、社會保障、財稅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經形成的城鄉利益失衡格局,制約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另一方面,城鎮化過程中衍生出多樣的市民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城鎮規模體系兩極分化現象嚴重,城鎮化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資源環境挑戰。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中國問題研究專家、麥肯錫咨詢公司資深董事Jonathan Woetzel也預測稱,自2010年到2030年間,中國城鎮人口將從6.3億人增加到9.9億人,佔全球新增城鎮人口的1/4,人口規模超過100萬的城市從153座增加到226座。
3. 中國城市化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預測2030年中國城市化的水平將達到多少
挑戰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估計2030年中國城市化的水平會達到65%左右。
一、城市化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二、城市化的概念也不盡相同。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地理學角度來看城市化是農村地區或者自然區域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經濟學上從經濟模式和生產方式的角度來定義城市化,生態學認為城市化過程就是生態系統的演變過程,社會學家從社會關系與組織變遷的角度定義城市化。
三、城市化是多維的概念,城市化內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經濟城市化(主要是產業結構的城市化)、地理空間城市化和社會文明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會組織關系等的城市化)。
四、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對建築業有一定的影響,但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推進,鄉鎮城區改擴建項目的上馬,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大面積開工,建築業將繼續保持穩定發展的態勢。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帶和中心城市的發展預示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高速起飛。
五、正常的廣義城市化進程都會經歷從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過程,但是本質上討論的城市化是不包括逆城市化的。而這一過程不足以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需在世界范圍內進行二次城市化解決。聯合國碳熵行動綱領是人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指導綱領,讓佔地球2%面積卻消耗地球80%資源的城市可持續科學發展。
六、在世界范圍內,已高度城市化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范圍內的人口流動進行再次城市化,形成世界新的經濟、社會可持續中心,為二次城市化,所形成的的城市即為新的世界中心。
4. 中國高房價能維持多久
現在的中國城鎮化大約為50%,按照中國國情,城市化最終應該達到70%,按照每年百分之一的增長速度,城鎮化至少還要20年左右。所以房價最少也得漲20年。
20年以後,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房價可能還會慣性往上漲,中等城市的房價原地踏步,小城市的房價將出現下跌。(當然,有些小城市房子蓋多了,房價現在就可能下跌)
當然,如果出台地+產+稅、房+產+稅,房價自然會降的。
5. 未來城市化走向
我個人覺得未來城市的發展會更加現代化,城鄉差距漸漸縮小。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交通估計也會更加擁擠。下面是我在網路上查找的資料,你可以看看。
未來中國城市化與城市發展趨勢
一.未來30年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未來二十年是中國區域經濟變化最劇烈的時期。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區域經濟格局也將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
(一)東西部地區經濟差距繼續擴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縮小
隨著進一步對外開放,沿海地帶仍將是投資的熱點地區。
首先,從石油、鐵礦、糧食、棉花等重要資源的供給來看,國內的儲量不足;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大多是從資源開發起步的,而資源開發一般具有投資大、周期長、投資回收慢等特點,勘察開發和生產的成本高。海外進口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仍具有較大的競爭力,我國的產業結構將偏重於製造業而非採掘業,雖然東部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不斷加快,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業布局的重心仍在沿海。
其次,沿海地區的產業密集度高,企業之間有利於形成合理的分工關系,以降低生產成本。
再次,沿海地區城市化水平較高,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相對較低。西部建設所需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往往高出沿海城市好幾倍,這自然會影響到對西部投資的經濟效果。另外,沿海地區人口密度大,國土面積小,社會管理成本低。西部地區的文化、教育、科技、衛生事業總水平明顯低於東部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與此相關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區流動,西部地區人均收入水平會有較大程度的提高,與東部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縮小。為了改善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後的狀況,國家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用於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此外財政轉移支付和用於改善生態環境、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的資金也會不斷增加。
政府投資的傾斜有利於提高西部地區人民收入的提高。東西合作的加強、城市規模的擴大、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及企業活力的提高,不僅能夠增加就業,而且能夠提高工資水平。隨著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的改善、人口素質的提高和全國勞動力市場的建立,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和人口將隨著東部地區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向東部地區流動,西部地區的人口可能出現減少的趨勢。「分子」增加,「分母」減少,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相應東部地區的「分子」「分母」同比例增加,因此二者的差距是有望縮小的。
(二)三大城市群繼續主導中國經濟發展
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的顯著特徵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僅發展速度快,而且經濟規模佔全國的比重越來越高,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和引擎。
長三角在上海的輻射帶動下,外資增長迅猛,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未來30年,長三角的腹地將繼續擴大,江蘇、浙江全部、安徽一部分地區都將進入長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地區將和香港、澳門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其優勢更大,輻射力更強。
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各大城市特色和優勢十分明顯,互補作用強,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優勢、天津具有港口和製造業的優勢,石家莊具有商貿業的優勢,一旦突破行政的藩籬,發展潛力就會迅速釋放出來。
可以肯定,三大城市群在未來30年仍將主導中國經濟的發展,其他地區都難以望其項背。
(三)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長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斷涌現
隨著城市化戰略的實施和城市建設方針的改變,抑制大城市發展的諸多因素將不復存在,大城市的發展速度將大大加快。中等城市最有發展潛力,且多是區域經濟的中心,隨著戶籍制度的變革和市場化的推進,許多中等城市將迅速成長為大城市。到2030年,我國100萬人以上的城市數量將超過100座,50萬人以上的城市數量將超過200座,絕大多數的地區級城市都將躋身於大城市的行列。
省域范圍內將形成多個經濟中心,規模不等的城市大都是相應不同范圍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它們不僅集聚著區域內先進的製造業,也是區域內的信息中心和服務中心,對區域的經濟活動起著調節、輻射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省的經濟中心有可能與行政中心出現偏離,比如已經形成或初見端倪的新的省內經濟中心有青島、大連、廈門、深圳、包頭等等。此外,隨著各省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各省區經濟的發展,會逐步改變省內單一經濟中心的格局,逐步發展起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
除了三大城市群之外,新的城市群將不斷涌現。現在已露端倪的有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江淮地區、湖南中部、吉林中部、北部灣、天山北坡等都有希望成為新的城市群。大大小小的城市群、產業帶和經濟圈將推動區域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並對「諸侯經濟」形成沖擊。
(四)京廣線中段和長江中游地區可望崛起
這一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的沿江沿湖地區,以前被稱為中原五省,是中國交通條件最好,資源比較豐富,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卻比較緩慢。近年來,經濟發展開始加速,優勢重新顯現出來。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經濟區,如武漢、襄樊、宜昌三角區,長沙、株州、湘潭經濟區,南昌、九江和景德鎮經濟區,安徽沿江經濟帶。京廣鐵路沿線的大中城市發展很快,武漢、長沙、鄭州三大城市呈遙相呼應之勢。鋼鐵、汽車、食品、機械製造等產業已具有相當的競爭力。這一地區有望建設成為我國內陸地區以滿足內需為主的消費品、中間產品和投資品並重的製造業中心。
(五)中國經濟重心有北移的趨勢
中國目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東南沿海地區,這是由不同區域所具備的各方面的條件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兩處形成了中國經濟增長核心區。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經濟的迅速發展,形成了帶動二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
從目前來看,中國經濟發展格局的重心向西的轉移存在著一些客觀限制。無論從歷史的發展,還是從區位條件來分析,北部沿海地區有足夠的理由成為潛在經濟增長核心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水資源條件的改善,制約北部沿海地區發展的因素將逐步化解,經濟重心向北轉移的趨勢有可能成為現實,廣義的環渤海地區的重化工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
(六)國際合作繼續加快,次區域經濟合作加強
1978年以來,中國把對外開放確立為基本國策,在深化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適應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貿易往來。對外開放的空間格局由80年代的沿海逐步擴大到90年代的沿江、沿邊和廣大內陸城市,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對外開放、多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經濟發展格局。
美國的金融危機不會改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為了化解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將不斷加快,中國與相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將得到加強,逐步形成若干個經濟聯系比較密切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區。東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中國的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與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東部地區、蒙古;東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中國的華南、西南地區與東南亞諸國;中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中國的西北地區與中亞諸國;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中國西南西北地區與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中國周邊次區域經濟合作區的形成和發展必將有利於中國逐步建立起多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格局,加速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
二、未來30年中國城市化與城市發展趨勢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速度的快慢,最終取決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據國際城市化的規律性,當城市化水平超過30%以後,城市化進程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因此,21世紀,我國的城市化進程
將會加快,並逐漸縮小我國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城市發展也將出現多樣化的態勢。
(一)我國將進入加速城市化時期
經過十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已經成功地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國民經濟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已經具備了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1.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將有力地推動城市化進程
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2020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宏偉目標。我國國民經濟已步入平穩發展的階段,這無疑為城市化的加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改革的深入為城市化加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隨著改革的深入,長期的城鄉隔離的二元結構將會改變,現行的戶籍制度將根本改革,影響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將基本消除,過去在一定程度上被壓抑的城市化潛能將得到釋放。城市化同工業化、城市化同經濟增長的關系將漸趨協調,城市在外延上的擴張的同時,注重內涵發展壯大將為城市發展的主要趨勢,特別是多數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經濟實力和素質的增強和提高,對城市化將形成明顯的推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將由於戶籍制度的松動、社會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大,人口增長速度也會加快。此外,大城市的輻射作用,對中小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3.城市化發展規律表明我國將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
根據發達國家走過的城市化道路來分析,城市化的發展從起步開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城市化水平在10%至30%以下為早期階段,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間為中期階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為成熟期階段。城市化中期階段所耗用的時間,一般比早期階段所耗用的時間少,如英國在城市化中期所耗用的時間比早期階段少一半,也就是說,在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將是加速發展的時期。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超過40%,可以預料,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將進一步加快。
(二)中國城市化水平的預測
城市化水平決定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和人口城市化的各項政策,但城市化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慣性作用。根據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城市化的發展趨勢,許多專家進行了預測。據有關專家預測,進入21世紀,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每年可增長1個百分點,高於1949~1997年的平均發展速度,也高於1979~1999年的平均發展速度。
到2030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將超過70%,全國的總人口達到15億,市鎮總人口將超過10億。
城市化不僅僅是社會分工和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且也是文化擴散和融合交替發展的過程,因此,影響城市化的因素是眾多的,不僅有經濟因素,而且有自然、歷史以及人文等因素,要把所有的因素都考慮其中,做出令人信服和十分精確的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根據事物發展的歷史趨勢,綜合考慮影響事物發展的重要因素,做出相對的大致的預測,是有一定意義的。
(三)中國城市發展的基本趨勢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發展模式和功能作用將出現一些新的變化,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和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將對城市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因此,未來中國城市將向國際化、連綿化、生態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1.國際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城市與世界交往日漸頻繁,城市發展的國際性因素逐年增多,中國的一些特大城市將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
國際化大都市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產物,早在19世紀初,倫敦已成為國際性的城市,近30年來,由於生產力與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建設國際性城市已成為世界各國大城市發展的趨勢。一些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也迅速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一些大的跨國公司紛紛在各國設立分支機構;國際金融業務不斷擴大,促進了各國金融體系的國際化;現代化交通和通訊使空間概念大大改變,為國際化
都市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中國的一些城市已具備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基本條件,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 重慶、武漢、沈陽、南京、杭州、西安、成都、青島、大連等城市將率先進入國際化大都市的行列,2030年,將有更多的城市成為國際性城市。
2.連綿化
城市連綿化是指一個區域內中心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城市數量迅速增加,從而形成城市密集區的過程。近40年來,城市帶和城市群的發展已從發達國家的北美、西歐等地區擴展到一些發展中國家,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城市密集地區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勢。我國的主要城市集聚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遼中南地區等已形成了城市連綿化的基本框架,其內部發達的交通通訊網路、城市間密切的經濟聯系、優越的地理區位、集中的智力資源、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產業,使這些地區將迅速實現連綿化。
3.生態化
城市自身發展孕育了城市現代文明,促進了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並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生活觀念;與此同時,也造成空氣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擁擠、用地用水短缺等一系列環境問題。20世紀中後期,發達國家開始重視城市環境問題,遏止了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而環境日趨惡化的勢頭。中國正處於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勢必吸取發達國家的教訓,防止「大城市病」的出現,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城市自然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城市生態化將是未來大中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城市生態化是指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增長,不但不使生態環境惡化,而且使生態環境更適宜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增加城市綠地,發展城市人工森林,提高綠化覆蓋率將是實現城市生態化的首要措施;其次在城市與城市之間或多個城市之間的中心腹地,設立生態走廊和生態保護區;三是減少污染源、興辦污染小的公共交通設施,並積極推行垃圾無害化處理;四是對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的集中處理等等,將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
4.現代化
城市化本身意味著現代化。產業現代化、基礎設施現代化和人民生活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的基本內容。迅速發展的第三產業將迅速取代第二產業成為城市的主導產業。科技進步將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超越其經濟、技術鴻溝,追趕發達國家城市的動力與源泉,依靠科技進步來改造城市,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推動城市轉型與升級,是我國城市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關鍵。科技的進步、信息產業的發展,將改變傳統的產業模式與管理模式,使城市經濟從倚重自然資源和製造業轉向倚重高新技術、信息資源和服務業。
以交通通訊和能源供應為基礎的高效能的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及其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只有實現了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才能實現城市現代化。未來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將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網路一體化建設,協調市域、市際基礎設施的銜接,形成未來城鄉一體化的公共客運體系和公共電訊網路,大大增強城市輻射與吸引能力,並建設適應國際化需要的航空港、海港以及與之配套的高效、便捷、安全的區域交通網路。
人民生活的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的本質,通過生態城市建設,人民將生活在舒適的環境里,城市將充實各種文化體育醫療設施,以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激發人們的自信心和創造力。(中房策聯)